“燕子01收到,航向285,第331区域,阻击敌装甲部队!”
说完之后,廉明阳敲了敲前面的玻璃挡板,提醒了坐在前面的姜尚贵。
与串列双座战斗机不同的是,在武装直升机上,飞行员坐在后面,坐在前面的是武器操作员。
这么安排,是因为武装直升机主要在低空飞行,后座的视野更加开阔。
至于呼叫代号,是由基地司令部安排,跟廉明阳他们没多大关系,也只是为了方便指挥协调。
在姜尚贵着手为战斗做准备,其实是调出飞行地图,找到第331区域,并且了解该区域的大致情况的时候,廉明阳启动了数据链系统,把“指-10a”发来的作战命令与战场信息发给编队里的其他直升机。
其实,主要是必须由大队长,也就是廉明阳亲自确认的作战指令。
至于战场信息,其他武装直升机有数据链设备,能自行获取。
对第331区域,廉明阳是再了解不过。
该区域就在伏尔加斯基北面,河的对岸就是伏尔加格勒,而且所处地端恰好在伏尔加河大转角的上游。
因为该河段的水流相对来说较为平缓,还避开了拥挤的城市,在渡河之后就能够围攻伏尔加斯基,并拿下至关重要的桥头堡,让大部队更加顺利的渡河,所以该区域一直是重点防御的地段。
不过,也是最难防守的地方。
原因也很简单,东岸这边是一马平川,而且有数百米的冲击平原,根本就没办法修建牢固的防御工事。
把防线后撤几百米,防御效果将大打折扣。
要说的话,在战术层面上根本守不住。
几轮火力准备之后,工程部队能在火力掩护下架设浮桥,而等到东岸的守军反应过来的时候,西边的装甲部队已经冲了过来。
何况,西骆沙陆军有不少的两栖坦克与两栖装甲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骆沙陆军为了克服伏尔加河对进攻造成的影响,一直很注重两栖装甲力量。
按照西骆沙陆军的进攻理论,首轮突击根本就没有把伏尔加河算进去,必须在发起突击之前拿下。
要说,没有哪个国家比西骆沙陆军更重视两栖坦克。
可见,如果西骆沙陆军首先投入两栖装甲部队,特别是突击能力不差,应付碉堡掩体绰绰有余的两栖坦克,那么在工程部队开始架设浮桥之前,就能够夺取河滩阵地,并大幅度降低渡河作战的难度。
在理论上,一个多小时就足够了。
这也符合战术想定。
用2个小时的时间拿下河滩阵地,等到主力装甲部队过河的时候,就已经天亮,也正好向东方集团的纵深防线发起突击。
现在是5点30分,离天亮也就只有半个多小时了。
如果作战指令没错,那么西骆沙的主力装甲部队有可能已经过河。
这次要面对的,很有可能是t-80u。
按战前的情报,部署在伏尔加格勒的是第1近卫军,其中包括了西骆沙陆军最精锐的第9装甲师。
该师不但最先装备t-80b,也最先获得t-80u。
这种坦克,不但配有爆炸式反应装甲,还有射程达到5千米,能攻击武装直升机的炮射导弹。
这种炮射导弹,有着非常巨大的威胁。
在某种程度上,帝国陆军要求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不得低于8千米,也就是为了压制这种射程达到5千米的炮射导弹。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的让武装直升机远离能够发射炮射导弹的坦克。
不过,按军情局提供的情报,这反到不是主要威胁。
即便是最新式的t-80u坦克,也严重欠缺夜战能力,而且配套的光学瞄准设备,远距离交战的命中率很不理想。
同样是由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即便在理想状态之下,t-80u使用9195千米外装甲目标的命中率都只有六成,而在实战情况下,特别是对付高速飞行的直升机,命中率恐怕连一成都没有。
很都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让坦克兵在面对武装直升机的时候不用感到害怕。
此外,配发给部队的炮射导弹也不是很多。
即便在第9装甲师,也只有少数指挥官座车配备有炮射导弹,而且t-80u最多也就只能携带4枚。
不为别的,坦克里面就只有4个用来放置导弹的储存筒。
在实际使用中,919也主要用来对付装甲目标,特别是配备有重型反坦克导弹,能在数千米外开火的步兵战车。
要说威胁,其实是伴随坦克作战的自行高射炮,以及代号“通古斯卡”的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
至于前者,也就是zsu-23-4“石勒喀”自行高射炮,没什么好介绍的。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航空兵就吃够了高射炮的苦头,有上千架直升机被这种原本算不上先进的高射炮击落。
此后,在两伊战争期间,双方的“石勒喀”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即便到了现在,都还有大批这种高射炮都在伊拉克军队,而且在之前一个月里击落了数架联军的作战飞机。
“直-10a”的防护设计,针对的就是“石勒喀”的23毫米机关炮。
不要忘了,“直-10a”的关键部位都能抵挡23毫米高爆弹的直接攻击,而且次要部位在中弹之后能正常工作半小时以上。
关键还有,“石勒喀”确实是落后了。
主要就是,缺乏先进的火控系统,在对付超低空目标的时候,因为反应慢,所以作战效率并不高。
此外,23毫米机关炮的有效射程还不到3000米。
别说“直-10a”有射程高达8千米的“连弩”kd-28重型反坦克导弹,廉价的80毫米火箭弹也有3000米的射程。
相对来说,2s6“通古斯卡”自行防空系统才是真正的威胁。
做为用来替换“石勒喀”的自行防空系统,“通古斯卡”不但用2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30毫米机关炮替换了4门23毫米机关炮,大幅度提高了对付低空目标的火力强度,拥有了摧毁武装直升机的能力,还整合了2套总共8枚911型近程防空导弹,解决了射程不如反坦克导弹的问题。
要说的话,“通古斯卡”就是针对“直-10a”而诞生的。
面对“直-7”这样的轻型武装直升机,“石勒喀”哪怕不算先进,也勉强够用,至少拥有足够的威胁。
只有面对“直-10a”这类重型武装直升机,才需要更先进的防空系统。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通古斯卡”其实是为了对付“直-10a”,由西陆集团支持西骆沙陆军研制的新式防空系统。
该系统首次让陆军获得了有效的野战防空能力!
当然,911能对付的可不止是武装直升机,还包括空军的攻击机,以及飞行高度在5000米以下的战斗机。
这也是在战前,基地司令部重点提到,需要优先打击的地面目标。
这道命令不止是下达给陆航,同样下达给空军的前线航空兵。
只要发现“通古斯卡”,不但要立即汇报,还必须立即发起攻击。
对于能否即便“通古斯卡”,即便是廉明阳都没有多大把握。
其实,帝国陆军也有类似的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而且性能不比“通古斯卡”差,甚至可以说还要更好一些。
在去年的“西进”演习当中,廉明阳他们就吃过亏。
按对抗演习得出的结论,在双方作战体系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武装直升机跟先进的自行防空系统的交换比在3到5之间。
这是什么概念?
一套“通古斯卡”的采购价格不超过1000万金元,一辆导弹发射车,大概就在100万左右。
5辆,也才500万金元,而“直-10a”的军方采购价格都超过了1000万金元。
关键还有,“直-10a”与主战坦克的交换比在20以上!
廉明阳并不想遇到“通古斯卡”,不过真要遇到了,那也没办法。
“大队长,看上面!”
在得到僚机飞行员的提醒后,廉明阳才抬头朝天上看去。
天空已经泛白,只是阳光还没洒到地面上。
僚机飞行员不是喊他看日出,而是看那些在高空飞行的作战飞机。
全都是向西边飞行的重型战斗机。
不过,总共就只有几架,看上去像战术侦察机。
应该就是执行侦查任务的“战-8fc”。
虽然“战-10”与“战-11”都已经大批量服役,但是因为装备的数量太多,所以仍然有大量“战-8”在服役。
算上预备役部队的,总共还有差不多2000架。
这些战斗机除了承担一部分训练之外,大部分被改造成多用途战斗机,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充当攻击机使用。
不过,最有价值的其实是专用侦查型,而“战-8fc”是最新的战术侦察型。
虽然性能不算先进,但是用来执行战术侦查任务依然是绰绰有余。
在挂上2具侦查吊舱与3具副油箱的时候,作战半径超过1200千米,而且在抛掉副油箱后,高空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马赫,在低空也有1.1马赫,并不比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差多少。
当然,关键是侦查吊舱。
依靠侦查吊舱,“战-8fc”最远能在60千米之外获得清晰的战场图像,即便低空飞行也能让拍摄距离达到20千米。60千米的距离超过大部分战区级防空导弹的射程,20千米则在大部分近程导弹的射程之外。
至于战术侦察机的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
别看天上还有侦察卫星,而且“指-10a”这类联合指挥机能在几百千米外活动,但是说战术侦查,依然还是得看侦察机。道理很简单,侦察卫星没办法提供实时情报,而联合指挥机数量少,且合成孔径雷达很难辨别出装备的具体型号。只有战术侦察机,能获得与提供准确的战场情报。
不然,帝国空军也不会保留数百架战术侦察机。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这些侦察机的使命就是在攻击部队前面赶到战场,搞清楚敌人投入的兵力与进攻的方向等战场情况。
与过去不一样的是,“战-8fc”使用的数字照相机,可以用专门为侦察机开发的高速情报数据链,把拍摄到的照片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后方的作战平台,也就不存在需要返航与冲洗底片的问题。
要说的话,这也是一大进步!
简单的说,让战术侦查的时效性由过去的几个小时,提高到了现在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
千万不要小看。
如果需要等待几个小时,才能够拿到战术情报,那么在做防御部署的时候,指挥官必须做出预判。
缩短到几分钟,让指挥官能够根据战场局面的变化,实时对部署进行调整。
其实,现代战争的指挥艺术,就是朝着“实时化”方向发展。
帝国军队展开的第三次军事革命,其核心就是加强侦查、通信与指挥系统,以实现“发现即摧毁”的终极目的。
用在侦察机上的数字照相机,就是这套理论的产物之一。
也就是数字照相机,让战术侦察机重新受到了重视。
只是,在战线后方肯定有一架预警指挥机,或者是专职通信中转飞机,负责接受与转发战术侦察机发送的战场信息。
更有可能是一架专门的情报支援飞机。
不出所料,在大约半个小时之后,这些信息就会通过数据链,发送到廉明阳驾驶的武装直升机上。
到那时候,就能够知道前方有没有“通古斯卡”了。
可见,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战方式。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火力。比如在上次大战期间,强大的火力往往能够消灭所有对手。在很多时候,指挥官也情愿选择通过火力打击来达到作战目的,而不是去想别的办法。
进入电子化时代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情报。
在波沙湾那边,就已经证明了情报的价值。准确的战场情报,不但能大幅度提高火力打击的效率,还能够降低对火力的需求。当打击效率有足够的保证,过剩的火力反到成了一种负担。
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有战场信息。
前几年的联合演习,以及还没结束的波沙湾战争中,帝国军队已经验证了新的战术。
像廉明阳这些参与了作战行动的官兵,更加是亲身领会了电子时代的强大之处。
关键就是作战效率。
在机械化时代,即便是最为强大的攻击机,出动一次能够摧毁几辆坦克就很不错了,而现在的武装直升机,出动一次能够摧毁十多辆坦克,而“攻-9”这样的专用攻击机,反装甲作战能力更加惊人。
说得直接一点,电子时代的军事力量,是能够碾压机械化时代的强大存在。
那么,战线对面的敌人,也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了吗?
说完之后,廉明阳敲了敲前面的玻璃挡板,提醒了坐在前面的姜尚贵。
与串列双座战斗机不同的是,在武装直升机上,飞行员坐在后面,坐在前面的是武器操作员。
这么安排,是因为武装直升机主要在低空飞行,后座的视野更加开阔。
至于呼叫代号,是由基地司令部安排,跟廉明阳他们没多大关系,也只是为了方便指挥协调。
在姜尚贵着手为战斗做准备,其实是调出飞行地图,找到第331区域,并且了解该区域的大致情况的时候,廉明阳启动了数据链系统,把“指-10a”发来的作战命令与战场信息发给编队里的其他直升机。
其实,主要是必须由大队长,也就是廉明阳亲自确认的作战指令。
至于战场信息,其他武装直升机有数据链设备,能自行获取。
对第331区域,廉明阳是再了解不过。
该区域就在伏尔加斯基北面,河的对岸就是伏尔加格勒,而且所处地端恰好在伏尔加河大转角的上游。
因为该河段的水流相对来说较为平缓,还避开了拥挤的城市,在渡河之后就能够围攻伏尔加斯基,并拿下至关重要的桥头堡,让大部队更加顺利的渡河,所以该区域一直是重点防御的地段。
不过,也是最难防守的地方。
原因也很简单,东岸这边是一马平川,而且有数百米的冲击平原,根本就没办法修建牢固的防御工事。
把防线后撤几百米,防御效果将大打折扣。
要说的话,在战术层面上根本守不住。
几轮火力准备之后,工程部队能在火力掩护下架设浮桥,而等到东岸的守军反应过来的时候,西边的装甲部队已经冲了过来。
何况,西骆沙陆军有不少的两栖坦克与两栖装甲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骆沙陆军为了克服伏尔加河对进攻造成的影响,一直很注重两栖装甲力量。
按照西骆沙陆军的进攻理论,首轮突击根本就没有把伏尔加河算进去,必须在发起突击之前拿下。
要说,没有哪个国家比西骆沙陆军更重视两栖坦克。
可见,如果西骆沙陆军首先投入两栖装甲部队,特别是突击能力不差,应付碉堡掩体绰绰有余的两栖坦克,那么在工程部队开始架设浮桥之前,就能够夺取河滩阵地,并大幅度降低渡河作战的难度。
在理论上,一个多小时就足够了。
这也符合战术想定。
用2个小时的时间拿下河滩阵地,等到主力装甲部队过河的时候,就已经天亮,也正好向东方集团的纵深防线发起突击。
现在是5点30分,离天亮也就只有半个多小时了。
如果作战指令没错,那么西骆沙的主力装甲部队有可能已经过河。
这次要面对的,很有可能是t-80u。
按战前的情报,部署在伏尔加格勒的是第1近卫军,其中包括了西骆沙陆军最精锐的第9装甲师。
该师不但最先装备t-80b,也最先获得t-80u。
这种坦克,不但配有爆炸式反应装甲,还有射程达到5千米,能攻击武装直升机的炮射导弹。
这种炮射导弹,有着非常巨大的威胁。
在某种程度上,帝国陆军要求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不得低于8千米,也就是为了压制这种射程达到5千米的炮射导弹。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的让武装直升机远离能够发射炮射导弹的坦克。
不过,按军情局提供的情报,这反到不是主要威胁。
即便是最新式的t-80u坦克,也严重欠缺夜战能力,而且配套的光学瞄准设备,远距离交战的命中率很不理想。
同样是由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即便在理想状态之下,t-80u使用9195千米外装甲目标的命中率都只有六成,而在实战情况下,特别是对付高速飞行的直升机,命中率恐怕连一成都没有。
很都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让坦克兵在面对武装直升机的时候不用感到害怕。
此外,配发给部队的炮射导弹也不是很多。
即便在第9装甲师,也只有少数指挥官座车配备有炮射导弹,而且t-80u最多也就只能携带4枚。
不为别的,坦克里面就只有4个用来放置导弹的储存筒。
在实际使用中,919也主要用来对付装甲目标,特别是配备有重型反坦克导弹,能在数千米外开火的步兵战车。
要说威胁,其实是伴随坦克作战的自行高射炮,以及代号“通古斯卡”的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
至于前者,也就是zsu-23-4“石勒喀”自行高射炮,没什么好介绍的。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航空兵就吃够了高射炮的苦头,有上千架直升机被这种原本算不上先进的高射炮击落。
此后,在两伊战争期间,双方的“石勒喀”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即便到了现在,都还有大批这种高射炮都在伊拉克军队,而且在之前一个月里击落了数架联军的作战飞机。
“直-10a”的防护设计,针对的就是“石勒喀”的23毫米机关炮。
不要忘了,“直-10a”的关键部位都能抵挡23毫米高爆弹的直接攻击,而且次要部位在中弹之后能正常工作半小时以上。
关键还有,“石勒喀”确实是落后了。
主要就是,缺乏先进的火控系统,在对付超低空目标的时候,因为反应慢,所以作战效率并不高。
此外,23毫米机关炮的有效射程还不到3000米。
别说“直-10a”有射程高达8千米的“连弩”kd-28重型反坦克导弹,廉价的80毫米火箭弹也有3000米的射程。
相对来说,2s6“通古斯卡”自行防空系统才是真正的威胁。
做为用来替换“石勒喀”的自行防空系统,“通古斯卡”不但用2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30毫米机关炮替换了4门23毫米机关炮,大幅度提高了对付低空目标的火力强度,拥有了摧毁武装直升机的能力,还整合了2套总共8枚911型近程防空导弹,解决了射程不如反坦克导弹的问题。
要说的话,“通古斯卡”就是针对“直-10a”而诞生的。
面对“直-7”这样的轻型武装直升机,“石勒喀”哪怕不算先进,也勉强够用,至少拥有足够的威胁。
只有面对“直-10a”这类重型武装直升机,才需要更先进的防空系统。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通古斯卡”其实是为了对付“直-10a”,由西陆集团支持西骆沙陆军研制的新式防空系统。
该系统首次让陆军获得了有效的野战防空能力!
当然,911能对付的可不止是武装直升机,还包括空军的攻击机,以及飞行高度在5000米以下的战斗机。
这也是在战前,基地司令部重点提到,需要优先打击的地面目标。
这道命令不止是下达给陆航,同样下达给空军的前线航空兵。
只要发现“通古斯卡”,不但要立即汇报,还必须立即发起攻击。
对于能否即便“通古斯卡”,即便是廉明阳都没有多大把握。
其实,帝国陆军也有类似的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而且性能不比“通古斯卡”差,甚至可以说还要更好一些。
在去年的“西进”演习当中,廉明阳他们就吃过亏。
按对抗演习得出的结论,在双方作战体系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武装直升机跟先进的自行防空系统的交换比在3到5之间。
这是什么概念?
一套“通古斯卡”的采购价格不超过1000万金元,一辆导弹发射车,大概就在100万左右。
5辆,也才500万金元,而“直-10a”的军方采购价格都超过了1000万金元。
关键还有,“直-10a”与主战坦克的交换比在20以上!
廉明阳并不想遇到“通古斯卡”,不过真要遇到了,那也没办法。
“大队长,看上面!”
在得到僚机飞行员的提醒后,廉明阳才抬头朝天上看去。
天空已经泛白,只是阳光还没洒到地面上。
僚机飞行员不是喊他看日出,而是看那些在高空飞行的作战飞机。
全都是向西边飞行的重型战斗机。
不过,总共就只有几架,看上去像战术侦察机。
应该就是执行侦查任务的“战-8fc”。
虽然“战-10”与“战-11”都已经大批量服役,但是因为装备的数量太多,所以仍然有大量“战-8”在服役。
算上预备役部队的,总共还有差不多2000架。
这些战斗机除了承担一部分训练之外,大部分被改造成多用途战斗机,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充当攻击机使用。
不过,最有价值的其实是专用侦查型,而“战-8fc”是最新的战术侦察型。
虽然性能不算先进,但是用来执行战术侦查任务依然是绰绰有余。
在挂上2具侦查吊舱与3具副油箱的时候,作战半径超过1200千米,而且在抛掉副油箱后,高空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马赫,在低空也有1.1马赫,并不比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差多少。
当然,关键是侦查吊舱。
依靠侦查吊舱,“战-8fc”最远能在60千米之外获得清晰的战场图像,即便低空飞行也能让拍摄距离达到20千米。60千米的距离超过大部分战区级防空导弹的射程,20千米则在大部分近程导弹的射程之外。
至于战术侦察机的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
别看天上还有侦察卫星,而且“指-10a”这类联合指挥机能在几百千米外活动,但是说战术侦查,依然还是得看侦察机。道理很简单,侦察卫星没办法提供实时情报,而联合指挥机数量少,且合成孔径雷达很难辨别出装备的具体型号。只有战术侦察机,能获得与提供准确的战场情报。
不然,帝国空军也不会保留数百架战术侦察机。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这些侦察机的使命就是在攻击部队前面赶到战场,搞清楚敌人投入的兵力与进攻的方向等战场情况。
与过去不一样的是,“战-8fc”使用的数字照相机,可以用专门为侦察机开发的高速情报数据链,把拍摄到的照片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后方的作战平台,也就不存在需要返航与冲洗底片的问题。
要说的话,这也是一大进步!
简单的说,让战术侦查的时效性由过去的几个小时,提高到了现在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
千万不要小看。
如果需要等待几个小时,才能够拿到战术情报,那么在做防御部署的时候,指挥官必须做出预判。
缩短到几分钟,让指挥官能够根据战场局面的变化,实时对部署进行调整。
其实,现代战争的指挥艺术,就是朝着“实时化”方向发展。
帝国军队展开的第三次军事革命,其核心就是加强侦查、通信与指挥系统,以实现“发现即摧毁”的终极目的。
用在侦察机上的数字照相机,就是这套理论的产物之一。
也就是数字照相机,让战术侦察机重新受到了重视。
只是,在战线后方肯定有一架预警指挥机,或者是专职通信中转飞机,负责接受与转发战术侦察机发送的战场信息。
更有可能是一架专门的情报支援飞机。
不出所料,在大约半个小时之后,这些信息就会通过数据链,发送到廉明阳驾驶的武装直升机上。
到那时候,就能够知道前方有没有“通古斯卡”了。
可见,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战方式。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火力。比如在上次大战期间,强大的火力往往能够消灭所有对手。在很多时候,指挥官也情愿选择通过火力打击来达到作战目的,而不是去想别的办法。
进入电子化时代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情报。
在波沙湾那边,就已经证明了情报的价值。准确的战场情报,不但能大幅度提高火力打击的效率,还能够降低对火力的需求。当打击效率有足够的保证,过剩的火力反到成了一种负担。
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有战场信息。
前几年的联合演习,以及还没结束的波沙湾战争中,帝国军队已经验证了新的战术。
像廉明阳这些参与了作战行动的官兵,更加是亲身领会了电子时代的强大之处。
关键就是作战效率。
在机械化时代,即便是最为强大的攻击机,出动一次能够摧毁几辆坦克就很不错了,而现在的武装直升机,出动一次能够摧毁十多辆坦克,而“攻-9”这样的专用攻击机,反装甲作战能力更加惊人。
说得直接一点,电子时代的军事力量,是能够碾压机械化时代的强大存在。
那么,战线对面的敌人,也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