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轻叹一声,略一迟疑说道:“有道是天道好还,贾卿倒也不必过于忧恨伤情,且拭目以待便是!”因为现在我必须在表面上与安禄山表现出亲善的样子,所以虽然贾昌恨不得将安禄山生吞活剥但我与他相知不甚深,惟恐他处事不稳,于愤恨之下在外间言谈失慎,我只有含糊其词地宽慰于他。
贾昌闻得我的言语,目中却满是惊喜之色,他立即意会到我对安禄山大有不满,当下贾昌也含蓄地说道:“太孙殿下既是如此说,那么微臣就心中有数了,殿下的恩德微臣永铭五内!如今殿下国务繁忙,微臣也不再过多打扰了,微臣告退!”言罢,硬是要跪地叩别,我理解他的心情,也只得由着他叩拜而去。不过,此刻在我的心中,对贾昌的评价又是提高了一分:虽然贾昌没有读过书习过字,但是他的心思相当灵巧。而且,他也能较深地掌握隐晦和张扬的取舍之道,一无平常人的浮躁!
第二天一早,击晓鼓刚刚响过以后,随着金吾大将军的一声高喊,大唐帝国的又一次大朝会开始了。由正阳门至含元殿的龙尾道两旁,五队仪仗排列齐整肃然而立,满朝文武站好各自的位置列排整齐。而后,举步拾阶鱼贯入殿。向偏坐龙椅一旁的我山呼千岁朝拜已毕,文东武西排立两旁。
我双目一扫百官,见及百官各守其位肃然而立,便朗声言道:“日前,本太孙曾严令左相裴卿整肃吏治。但百事待举,却深感良才乏缺!因此,本太孙再次重申此前所的荐贤令,庶使所置的百官能各务其责。不再有尸位素餐虚摄其位者,以求我大唐令行政通,再无欺上瞒下碌碌无为之人!”接着,我又开口重申相关政令:“除了举荐贤才之外。各道府州县要广为传达开设秋季恩科的事项,以使我大唐再无遗贤于野!望众卿公体国事,举荐贤才,以大唐人的才智来维续大唐盛世!”众朝官闻听我的训言,齐声山呼千岁。
左相裴宽当即出班奏道:“臣向殿下举荐二人,一位是龙标县尉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曾于开元十五年登进士第,开元二十二年又及博学宏词科第,此人博学多才,久负盛名,有‘七绝圣手’之称。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十一年前,职任秘书省校书郎时累被冤贬,任龙标县尉。如今王昌龄年近六旬,放任龙标。实是惜乎于大材小用,万望殿下召以重用!”这个王昌龄我在前世幼小之时就知其名,“秦时明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朗朗上口。而“悔教夫婿觅封候”、“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流传百世脍炙人口的名句,也都是出自王昌龄的笔下,只是却不知他竟然也生活在这个时期,我原本以为他是已经过世的人呢!并且,也没有想到他的遭遇是这么坎珂波折。一代宰相目光果然不差,如果这些身居高位的朝臣们都能为我举荐一个这样的贤才,我大唐岂能有遗珠之恨?我大唐又怎能不凌于当世之?一想之下,我不由地对裴宽所要举荐的第二个人也怀有了期待。
裴宽一荐之后,再拜而言:“另一位乃是当世名士高适。高适字达夫,德州景县人,二十五岁时,曾任丘县尉,但因不愿‘拜迎权臣’、‘鞭扯黎庶’而被去职。他关心国事,渴望报国,却因李、杨二佞当朝,高适终不得偿心志。他便漫游天下,增闻添识,现因年已四十余,暂隐于蓝田鹿柴,亦望殿下施恩召用!”这个高适我却是非常清楚——杜甫曾多次向我提及,但因为他终年漫游在外,一时之间无从召寻,其实是个久闻其名而不得一见的主,没想到裴宽竟然知道他的暂歇之所!一则,我是久仰他们的文才;二则,这是朝臣第一次当朝举荐的贤才,所以我稍一沉吟说道:“即是如此,召王昌龄、高适进京,本太孙另行叙用!”我一言之下,众朝臣立时感受到我求贤若渴的心态,或为了为国荐贤,或为了博得我的好感注意,纷纷出班推荐人才。其中竟也有在我前世时,仍然盛名不衰者,比如日后名列“大历十大才子”的皇甫冉、日后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的元结。我眼见大唐竟有如许多的杰俊之士,不禁心花怒放。但是,为了防止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也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些人才,当下我一言而定:“众卿且将所荐之人的出身来历特长等等辑录在册,本太孙考评之下,自有区处!”
而后,我沉吟了一下高声宣布道:“本太孙所增设的恩科,本太孙已经拟开四科,即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在官勤慎、堪理政事;学业该通,才艺优洽;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四科。而太宗皇帝曾经说过,‘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芶或不才,虽亲不用!’为了使这些高中之人人尽其才,早日为我大唐多做贡献,本太孙决定,凡高中之人,量才而用,甚而授官四品!同时,鉴于新任户部尚书杜甫尚在赴京途中,而开设恩科之事也非朝夕之功可以圆满完成,因此,本太孙特选派礼部侍郎杨慎名充作副手,暂理其事。望众卿尽心竭力共担国事!”
其实自有唐以来,科考的选官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两种,一般来说,常科每年分科举行一次,其考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央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地方州县学里的学生,每年冬天,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州县学都要将经考试合格的学生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这些考生,就叫做生徒;那些不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的人,则以书面的形式向本地州县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由州县送往尚书省参加考试,因为这些考生随着各州进贡的物品解送进京,所以就称为乡贡。
制科则是因各种原因而临时下诏增办的科举,只是偶尔行之,并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应制科考试的人,却没有多大的讲究,既可以是得第得官的人,也可以是登过常科的人,即便是庶民百姓也可以参加。而且制科的考试,一般都是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就是因为制科是根据时势随机而定,所以它的名目也特别繁多。《困学纪闻》中说:“唐制科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如今我增设的恩科就是制科,之所以令杜甫、杨慎名主持!其实也是避过“僭越”之名。而我所提出的四个科目,却是依据眼前形势,对人才的需求而定:“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是求军旅将帅之才;“在官勤慎,堪理政事”是寻理政治国之臣;“学业该通,才艺优洽”是觅展科技之士;“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则是索处刑执法之卿。
我今天最让朝中人士震动不已的,不是我求贤若渴的心态,也不是所定的应试的科目!而是我“量才而用,甚而授官四品”的言词!要知道,虽然自魏晋以来所造成门问的九品中正制,由于隋唐实行的科举制的出现而废除,门第之风也逐渐地衰落。但是,一般有才学的人,只是有了一个登阶仕途的机会而已,并不是从此一步登天!比如著名的文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并没有直上青云,而是做了个从八品下的小官——太乐丞!常科中明经科的上上第可授从八品下的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中的甲第也只是授为从九品上,有点相类于我前世时的基层公务员的招考而已,此后的道路还很是曲折坎珂!现在,我借着太宗皇帝曾经说过的言语,石破天惊地提出高中者,有机会获得四品高的官位,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对于他们是什么样的刺激!从九品到四品这其间的待遇差别绝对是判若云泥!如此一来,我将这次恩科的事务暂时交与礼部侍郎杨慎名倒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杨慎名原本是大理事评事,十年前在诗定皇储时,曾为我父成为皇储而助言,也是昔日有数的老臣之一。
散朝以后,我暗暗思量,除了经过地方长官荐引的途径,还能引进些人才以外,大唐现有的人才机制确实需要改进了,否则很容易使真正的人才流失!现在大唐最重视的科举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重帖经墨义,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进士科则是重诗赋,只要能吟风弄月深具才情,即便不懂处政治国之道也可高中!而真正的治世之才呢?别的人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高尚就是在科考无望下,才投入安禄山的帐下,这科考无名者却成为安禄山军中最高的心腹谋臣,这不得不让我反思。
贾昌闻得我的言语,目中却满是惊喜之色,他立即意会到我对安禄山大有不满,当下贾昌也含蓄地说道:“太孙殿下既是如此说,那么微臣就心中有数了,殿下的恩德微臣永铭五内!如今殿下国务繁忙,微臣也不再过多打扰了,微臣告退!”言罢,硬是要跪地叩别,我理解他的心情,也只得由着他叩拜而去。不过,此刻在我的心中,对贾昌的评价又是提高了一分:虽然贾昌没有读过书习过字,但是他的心思相当灵巧。而且,他也能较深地掌握隐晦和张扬的取舍之道,一无平常人的浮躁!
第二天一早,击晓鼓刚刚响过以后,随着金吾大将军的一声高喊,大唐帝国的又一次大朝会开始了。由正阳门至含元殿的龙尾道两旁,五队仪仗排列齐整肃然而立,满朝文武站好各自的位置列排整齐。而后,举步拾阶鱼贯入殿。向偏坐龙椅一旁的我山呼千岁朝拜已毕,文东武西排立两旁。
我双目一扫百官,见及百官各守其位肃然而立,便朗声言道:“日前,本太孙曾严令左相裴卿整肃吏治。但百事待举,却深感良才乏缺!因此,本太孙再次重申此前所的荐贤令,庶使所置的百官能各务其责。不再有尸位素餐虚摄其位者,以求我大唐令行政通,再无欺上瞒下碌碌无为之人!”接着,我又开口重申相关政令:“除了举荐贤才之外。各道府州县要广为传达开设秋季恩科的事项,以使我大唐再无遗贤于野!望众卿公体国事,举荐贤才,以大唐人的才智来维续大唐盛世!”众朝官闻听我的训言,齐声山呼千岁。
左相裴宽当即出班奏道:“臣向殿下举荐二人,一位是龙标县尉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曾于开元十五年登进士第,开元二十二年又及博学宏词科第,此人博学多才,久负盛名,有‘七绝圣手’之称。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十一年前,职任秘书省校书郎时累被冤贬,任龙标县尉。如今王昌龄年近六旬,放任龙标。实是惜乎于大材小用,万望殿下召以重用!”这个王昌龄我在前世幼小之时就知其名,“秦时明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朗朗上口。而“悔教夫婿觅封候”、“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流传百世脍炙人口的名句,也都是出自王昌龄的笔下,只是却不知他竟然也生活在这个时期,我原本以为他是已经过世的人呢!并且,也没有想到他的遭遇是这么坎珂波折。一代宰相目光果然不差,如果这些身居高位的朝臣们都能为我举荐一个这样的贤才,我大唐岂能有遗珠之恨?我大唐又怎能不凌于当世之?一想之下,我不由地对裴宽所要举荐的第二个人也怀有了期待。
裴宽一荐之后,再拜而言:“另一位乃是当世名士高适。高适字达夫,德州景县人,二十五岁时,曾任丘县尉,但因不愿‘拜迎权臣’、‘鞭扯黎庶’而被去职。他关心国事,渴望报国,却因李、杨二佞当朝,高适终不得偿心志。他便漫游天下,增闻添识,现因年已四十余,暂隐于蓝田鹿柴,亦望殿下施恩召用!”这个高适我却是非常清楚——杜甫曾多次向我提及,但因为他终年漫游在外,一时之间无从召寻,其实是个久闻其名而不得一见的主,没想到裴宽竟然知道他的暂歇之所!一则,我是久仰他们的文才;二则,这是朝臣第一次当朝举荐的贤才,所以我稍一沉吟说道:“即是如此,召王昌龄、高适进京,本太孙另行叙用!”我一言之下,众朝臣立时感受到我求贤若渴的心态,或为了为国荐贤,或为了博得我的好感注意,纷纷出班推荐人才。其中竟也有在我前世时,仍然盛名不衰者,比如日后名列“大历十大才子”的皇甫冉、日后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的元结。我眼见大唐竟有如许多的杰俊之士,不禁心花怒放。但是,为了防止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也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些人才,当下我一言而定:“众卿且将所荐之人的出身来历特长等等辑录在册,本太孙考评之下,自有区处!”
而后,我沉吟了一下高声宣布道:“本太孙所增设的恩科,本太孙已经拟开四科,即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在官勤慎、堪理政事;学业该通,才艺优洽;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四科。而太宗皇帝曾经说过,‘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芶或不才,虽亲不用!’为了使这些高中之人人尽其才,早日为我大唐多做贡献,本太孙决定,凡高中之人,量才而用,甚而授官四品!同时,鉴于新任户部尚书杜甫尚在赴京途中,而开设恩科之事也非朝夕之功可以圆满完成,因此,本太孙特选派礼部侍郎杨慎名充作副手,暂理其事。望众卿尽心竭力共担国事!”
其实自有唐以来,科考的选官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两种,一般来说,常科每年分科举行一次,其考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央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地方州县学里的学生,每年冬天,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州县学都要将经考试合格的学生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这些考生,就叫做生徒;那些不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的人,则以书面的形式向本地州县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由州县送往尚书省参加考试,因为这些考生随着各州进贡的物品解送进京,所以就称为乡贡。
制科则是因各种原因而临时下诏增办的科举,只是偶尔行之,并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应制科考试的人,却没有多大的讲究,既可以是得第得官的人,也可以是登过常科的人,即便是庶民百姓也可以参加。而且制科的考试,一般都是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就是因为制科是根据时势随机而定,所以它的名目也特别繁多。《困学纪闻》中说:“唐制科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如今我增设的恩科就是制科,之所以令杜甫、杨慎名主持!其实也是避过“僭越”之名。而我所提出的四个科目,却是依据眼前形势,对人才的需求而定:“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是求军旅将帅之才;“在官勤慎,堪理政事”是寻理政治国之臣;“学业该通,才艺优洽”是觅展科技之士;“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则是索处刑执法之卿。
我今天最让朝中人士震动不已的,不是我求贤若渴的心态,也不是所定的应试的科目!而是我“量才而用,甚而授官四品”的言词!要知道,虽然自魏晋以来所造成门问的九品中正制,由于隋唐实行的科举制的出现而废除,门第之风也逐渐地衰落。但是,一般有才学的人,只是有了一个登阶仕途的机会而已,并不是从此一步登天!比如著名的文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并没有直上青云,而是做了个从八品下的小官——太乐丞!常科中明经科的上上第可授从八品下的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中的甲第也只是授为从九品上,有点相类于我前世时的基层公务员的招考而已,此后的道路还很是曲折坎珂!现在,我借着太宗皇帝曾经说过的言语,石破天惊地提出高中者,有机会获得四品高的官位,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对于他们是什么样的刺激!从九品到四品这其间的待遇差别绝对是判若云泥!如此一来,我将这次恩科的事务暂时交与礼部侍郎杨慎名倒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杨慎名原本是大理事评事,十年前在诗定皇储时,曾为我父成为皇储而助言,也是昔日有数的老臣之一。
散朝以后,我暗暗思量,除了经过地方长官荐引的途径,还能引进些人才以外,大唐现有的人才机制确实需要改进了,否则很容易使真正的人才流失!现在大唐最重视的科举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重帖经墨义,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进士科则是重诗赋,只要能吟风弄月深具才情,即便不懂处政治国之道也可高中!而真正的治世之才呢?别的人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高尚就是在科考无望下,才投入安禄山的帐下,这科考无名者却成为安禄山军中最高的心腹谋臣,这不得不让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