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乐!——请大家携带身份证,读书账号前往附近市领取免费粽子……领取方法:拿起就跑!ps:此话是从《大清拆迁工》今天更新的篇头里看到的,被抓进下黑屋后请举报巡洋舰吧!)
……………………
对于这个新生国家面和心不合的状态,光靠着用保甲制严格管理特殊群体自然还远远不够。
很快,经过宋文俊和欧阳雪、奥尔加的商量……太平洋帝国次国家的法定节日被下到2oo多个小镇上。
由于国家草创,没有任何历史积淀。宋文俊只能摘着自己比较看重的节日,按照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习惯,定下了新年、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儿童节等一些比较常见的节日。
而为了照顾各国移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圣诞节、万圣节、端午节等节日也被列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
其中,为了安抚占据国家组成的绝大多数的中国移民,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和中国新年也被定为法定节日。
在宪法中规定人们拥有在新年燃放鞭炮、赛龙舟之类的活动权利。
为了拉拢当今世界无处不在的信仰上帝的一系列宗教的欧洲移民,在圣诞节、万圣节中人们也拥有举行特色活动的权利!
当然,如果在圣诞节里带着假胡子、背着个可疑的口袋试图偷偷摸进别人家里……这个活动自然不受到任何法律保护。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产生的瑰宝。
往小了说,节日是人们休息、放松身心的特殊日子。
往大了说,节日就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产,肩负着见证历史,回味民族文化,凝聚国民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试想一下,当太平洋帝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语言,都过着一样的节日的时候。互相之间的认同感自然就增强了许多!
而对于互相节日的共享,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融合!避免了一些人还在正常上班,另一些人却在街道上舞龙舞狮、鞭炮齐鸣的互相影响的尴尬与矛盾。
……
法定节日的规定让新几内亚的居民们从1912年开始,终于脱离了去年那种街道一侧冷冷清清。另一侧却片炮齐鸣,人山人海的尴尬场面。
原本各国移民之间,对方过节,自己喝粥。自己过节,打扰到对方睡觉的场面终于得到了解决。
尽管各国移民并不会立刻就过起对方的节日,但如果是新年,闲的无聊的俄国移民自然会不自觉的溜达到中国移民张灯结彩、热闹非常的街道上去体会中国新年的乐趣……
久而久之,各国移民之间随着兴趣,或者干脆就是被节日气氛影响,过起对方的节日来也是必然了。
而比节气制定更让人们关心的则是接连而来的语言、文字法!
在这份法案中,宋文俊将英语、汉语、简体中文并立为官方语言。
至于国内其他的俄语、法语、德语等一系列移民从国内带来的语言则不被作为官方语言。
其实对于语言不协调的问题,宋文俊早就想到了。
只是一直以来,他本身都循环于:吸收资源——兑换——睡觉……的单调的作息中。不太接触城镇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语言上的障碍给国家造成的不便和隐患。
直到最近现问题后才痛定思痛,决心整改!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经过仔细考量。宋文俊才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身为一个英语学的相当一般的人,尽管宋文俊很喜欢看美国大片……但这并不能让他对英语的感觉好上多少。
不过,无论是出于英语在世界上的通用性还是国民中很大一部分将来自拉丁字母语系的考量。英语做为官方用语的必要性十分重要!
而汉语,无论是宋文俊感情上的偏好还是中国移民的数量,都不得不让其并列成为官方用语。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时候,宋文俊也根据后世的经验。将普通话、简体汉字规定了出来……毕竟中国各地方言、口音的恐怖足以让中国人互相之间鸡同鸭讲,这就更别提以后汉语普及后,各国移民之间的汉语交流了。
而简体字则能节省人们学习、书写汉字的大量时间!
一个三五画就能写出来的简体字和需要写上2o多笔的繁体字的差别是个人就能看的出来!
在兑换简体字字典,让班长士兵重新抄录、复印的时候宋文俊还想起了自己以前上学时候被老师罚写的场面:动辄几十遍、几百遍的罚写,即便是使用简体字也让宋文俊不得不牺牲上课时间,在其他课程上写到手软。若是换成繁体字……那岂不是又要浪费学生更多的时间?!
无论移民们多么不满和不理解,语言、文字的大统一还是不可阻挡的扩散到了整个太平洋帝国。
一时间,无数澳大利亚人涌入西新几内亚开办学校。
他们操着生硬的汉语、俄语、法语去教授台下的各国移民英语。从而赚了了盆满钵溢!
中国移民开设的私塾里也不得不每天清晨在古诗背诵后传出了“我爱老虎油”之类的洋文。搭配着中式私塾院落里常常可以见到的花草,真可以说是“鸟语花香”!
为了促进国民学习官方语言,宋文俊还规定以后的公务人员考试中增加了官方用语的考核!
也就是说,想要当官。你必须会英语,或者汉语!
而对于那些掌握多种语言的,政府则给予适当奖励——例如公务员每月提一点薪水。这就要按照你会的语言的多少而定了。
一般来说,多掌握一门语言所涨的那点工资也就够几个狐朋狗友下两次街头的小饭馆。但若是你掌握了两三门呢?
那么,这个数量可就可观了!
至少对于小老百姓来说,每月工资多上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总之,新几内亚的语言、文化的大融合从1912年6月正式开展……隔阂的初步消除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度,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在语言、文化的统一中迅提升。
至1912年新年,街头巷尾中,大量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互相问候的场面已经不再少见了。
……………………
对于这个新生国家面和心不合的状态,光靠着用保甲制严格管理特殊群体自然还远远不够。
很快,经过宋文俊和欧阳雪、奥尔加的商量……太平洋帝国次国家的法定节日被下到2oo多个小镇上。
由于国家草创,没有任何历史积淀。宋文俊只能摘着自己比较看重的节日,按照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习惯,定下了新年、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儿童节等一些比较常见的节日。
而为了照顾各国移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圣诞节、万圣节、端午节等节日也被列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
其中,为了安抚占据国家组成的绝大多数的中国移民,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和中国新年也被定为法定节日。
在宪法中规定人们拥有在新年燃放鞭炮、赛龙舟之类的活动权利。
为了拉拢当今世界无处不在的信仰上帝的一系列宗教的欧洲移民,在圣诞节、万圣节中人们也拥有举行特色活动的权利!
当然,如果在圣诞节里带着假胡子、背着个可疑的口袋试图偷偷摸进别人家里……这个活动自然不受到任何法律保护。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产生的瑰宝。
往小了说,节日是人们休息、放松身心的特殊日子。
往大了说,节日就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产,肩负着见证历史,回味民族文化,凝聚国民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试想一下,当太平洋帝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语言,都过着一样的节日的时候。互相之间的认同感自然就增强了许多!
而对于互相节日的共享,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融合!避免了一些人还在正常上班,另一些人却在街道上舞龙舞狮、鞭炮齐鸣的互相影响的尴尬与矛盾。
……
法定节日的规定让新几内亚的居民们从1912年开始,终于脱离了去年那种街道一侧冷冷清清。另一侧却片炮齐鸣,人山人海的尴尬场面。
原本各国移民之间,对方过节,自己喝粥。自己过节,打扰到对方睡觉的场面终于得到了解决。
尽管各国移民并不会立刻就过起对方的节日,但如果是新年,闲的无聊的俄国移民自然会不自觉的溜达到中国移民张灯结彩、热闹非常的街道上去体会中国新年的乐趣……
久而久之,各国移民之间随着兴趣,或者干脆就是被节日气氛影响,过起对方的节日来也是必然了。
而比节气制定更让人们关心的则是接连而来的语言、文字法!
在这份法案中,宋文俊将英语、汉语、简体中文并立为官方语言。
至于国内其他的俄语、法语、德语等一系列移民从国内带来的语言则不被作为官方语言。
其实对于语言不协调的问题,宋文俊早就想到了。
只是一直以来,他本身都循环于:吸收资源——兑换——睡觉……的单调的作息中。不太接触城镇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语言上的障碍给国家造成的不便和隐患。
直到最近现问题后才痛定思痛,决心整改!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经过仔细考量。宋文俊才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身为一个英语学的相当一般的人,尽管宋文俊很喜欢看美国大片……但这并不能让他对英语的感觉好上多少。
不过,无论是出于英语在世界上的通用性还是国民中很大一部分将来自拉丁字母语系的考量。英语做为官方用语的必要性十分重要!
而汉语,无论是宋文俊感情上的偏好还是中国移民的数量,都不得不让其并列成为官方用语。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时候,宋文俊也根据后世的经验。将普通话、简体汉字规定了出来……毕竟中国各地方言、口音的恐怖足以让中国人互相之间鸡同鸭讲,这就更别提以后汉语普及后,各国移民之间的汉语交流了。
而简体字则能节省人们学习、书写汉字的大量时间!
一个三五画就能写出来的简体字和需要写上2o多笔的繁体字的差别是个人就能看的出来!
在兑换简体字字典,让班长士兵重新抄录、复印的时候宋文俊还想起了自己以前上学时候被老师罚写的场面:动辄几十遍、几百遍的罚写,即便是使用简体字也让宋文俊不得不牺牲上课时间,在其他课程上写到手软。若是换成繁体字……那岂不是又要浪费学生更多的时间?!
无论移民们多么不满和不理解,语言、文字的大统一还是不可阻挡的扩散到了整个太平洋帝国。
一时间,无数澳大利亚人涌入西新几内亚开办学校。
他们操着生硬的汉语、俄语、法语去教授台下的各国移民英语。从而赚了了盆满钵溢!
中国移民开设的私塾里也不得不每天清晨在古诗背诵后传出了“我爱老虎油”之类的洋文。搭配着中式私塾院落里常常可以见到的花草,真可以说是“鸟语花香”!
为了促进国民学习官方语言,宋文俊还规定以后的公务人员考试中增加了官方用语的考核!
也就是说,想要当官。你必须会英语,或者汉语!
而对于那些掌握多种语言的,政府则给予适当奖励——例如公务员每月提一点薪水。这就要按照你会的语言的多少而定了。
一般来说,多掌握一门语言所涨的那点工资也就够几个狐朋狗友下两次街头的小饭馆。但若是你掌握了两三门呢?
那么,这个数量可就可观了!
至少对于小老百姓来说,每月工资多上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总之,新几内亚的语言、文化的大融合从1912年6月正式开展……隔阂的初步消除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度,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在语言、文化的统一中迅提升。
至1912年新年,街头巷尾中,大量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互相问候的场面已经不再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