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求哪家调解的问题上,说服李鸿章远比说服恭王要容易的多——恭王奕訢已经十年未曾亲政,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十年前,而李鸿章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主持,尽管他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水平远不如后人那样清晰,但是从他所接触的各国公使看来,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英国和俄国在远东隐隐形成对抗,由此各个列强也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阵营。
李鸿章所感觉到的,正是一次大战两个阵营的雏形,只有谭延闿非常清楚,各国列强在国际事务上不断加大的分歧最终会在十几年后演化成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当然现在列强阵营还没有最终形成,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和后起之秀德国一样在殖民地问题上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不过它和德国又不同——它与欧洲隔着大洋,完全可以像英国那样稳坐钓鱼台待价而沽;德国此时还在一代强人俾斯麦的领导之下,非常稳健的展,两双眼睛睁大的寻求殖民地,不过它和英国的关系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还没有走向恶化,和两次大战的宿敌俄国关系还处于升温状态……
恭王奕訢的观点也没有错,毕竟在这个时候英国在国际上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远东地区,更是各国列强的领头羊,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好之前,在远东的言远没有英国人那么有权威。谭延闿之所以看好俄国,是因为英国和俄国在远东的竞争以及英国和日本的暧昧关系,最为重要地还是在于俄国将会在二十年后生革命倒台——二十年地时间已经够谭延闿站在中国的最顶端。就算现在割地给俄国。二十年之后他也可以来个翻脸不认人!
现在英国人表现出来的调解中日战争地积极态度,谭延闿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历史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日本人的联合舰队和北洋水师损失不相上下。6战也因为刘铭传等人的复出,脚步停留在鸭绿江的东岸,同时联合舰队的损失过大使得日本人对于直接登6渤海湾失去了信心——鸭绿江西岸的刘铭传已经将大量地日军粘在那里,两方人马交战多次都势均力敌,日本人也不敢分兵展开登6作战。
依照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地国家的一贯光荣独立的政策,谭延闿也很难判断此时英国的态度是不是因为日本的表现欠佳准备重新替换筹码。从政治收益转向经济收益——英国是此次日本动战争以来最大的赢家,中日两国都向其借贷了大量的贷款,有力的给这个逐渐没落地日不落帝国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等着吧,今天你怎么吃进去的,以后我再怎么让你给我吐出来!”谭延闿一想起中国为这场战争向英国借款达到近三千万两白银,心中就堵的荒。狠话谁都会说,以谭延闿地能力让英国吃个暗亏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让人家已经吃进嘴的东西再吐出来。这种高难度动作就是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来展都未必做得到。
这一次英国答应调解果然没有失信,确实进行了切实有效地调解行为。慈禧太后因为要过大寿,中国求和之心远高过日本,而日本也因为海6损失惨重。除了6地上和刘铭传的军队在鸭绿江两岸隔河对峙之外,也不敢动登6渤海湾作战。历史上的登6辽东半岛战争并没有生。而这一切在谭延闿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他的目的多少达到了,在他眼中战争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第二天谭延闿召集了总督府侍卫队成员,杨、刘禹等十四人将会在五天后出,从天津上船前往广州会合潘敏、李韬等十人,这二十四人便是第一期留德军事留学生,他们将会在德*校学习两到四年不等。这样的留德军事留学生规模比谭延闿以前所设想的要庞大了不少,以前他以为每期顶多有个七八人,现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已经让他可以一次输送更多的学员前往德国学习军事,可惜总督府侍卫队的成员也是水平高低相差很多,说实在的在他看来这二十四人当中也就有十多人能够达到他的目标,其余的仅仅是凑合而已。
不仅如此,这一批二十四名侍卫队前往德国后,总督府侍卫队将会再次招收成员,将侍卫队规模扩充到两百人的规模,其中还有四十名老队员将会前往天津紫竹林租借对面的北洋武备学堂接受系统深造学习,相信经过正统军事教育后的他们将会比第一期有更为稳固的军事根基,以此来适应德国的留学生活。
将侍卫队送进北洋武备学堂也是谭延闿和李鸿章私下达成的协议,现在老李已经忙得焦头烂额,
明白战争之后他将会面临怎样一种境地,在这种情况生水起的谭氏父子毫无疑问将会是他的重要外援。将谭钟麟的总督侍卫队送进北洋武备学堂去学习,这在李鸿章眼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并没有看到战争结束后的政治趋势,而谭延闿却非常明白后世袁大头统帅威震北中国,影响中国政治走向数十年的北洋集团就是从现在开始真正缔造的。
至于袁大头本人,谭延闿决心横插一脚——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袁大头之所以能够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完全就是靠北洋6军,他干脆就在这上面掐断袁大头的迹之路。谭延闿已经睁大双眼关注已经回到天津的袁大头同志——朝鲜的局势就如同后世的豆腐渣工程一般,叶志等人的惨败牵连到袁大头的身上便是他也失业了。
谭延闿只知道新式6军的组建就在明年,好像是定武军开始的。现在他是军机红章京,身份地位不知道要比袁大头高出多少。加上现在李鸿章还有求于自己。老头子和恭亲王之间密切地关系,他相信只要他出手,新建6军绝对轮不到袁世凯。
“经济抢在盛宣怀地前面。军事抢在袁大头的前面!”谭延闿紧紧的攥攥拳头,想要打破历史宿命地轮回,那就尽情的破坏历史的进程,至少在现在他非常成功,况且他也是朝好的方向干扰历史的进程。
—
北洋武备学堂是中国第一所6军军官学校,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这所6军军官学校虽然比不上那些列强著名军校,但在国内已经是最好地6军军事学校了。就算谭延闿再白痴,也明白一所强悍的军事学院在近代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特有的国情使得一所优秀的军事学院很有可能成为黄埔军校那样的存在。
袁大头能够扯起新式6军的虎皮大旗,北洋武备学堂从中居功甚伟——一个合格军官的培养远比培养一名士兵所要花费的时间长得多,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大批合格地军官想要组建一支军队并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合格军官的培养才是建军的核心。
谭延闿走到今天这一步知道自己是该做出选择了——以甲午战争为分水岭。近代地那些政治军事强人也都开始大量涌现了,袁大头训练新军以此为根基崛起;而孙中山估计也会在这一两年内动武装革命,组建国民党的前身。
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卷铺盖举家迁移到国外。谭延闿必须在这一两年中做出决定。进一步就是等于步上争霸天下地征途,谭延闿此时对争霸天下还有很多顾虑——当了一辈子的平头老百姓。现在反而要争取走上权力巅峰,出于对近代史的了解,尽管他早有这种预感,但心中还是有些七上八下的。退一步就容易多了,从现在开始凭借他的财力开始在美国转移自己的财富,经营一个根基出来,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举家迁移就得了。
对于这一进一退两条路,谭延闿委实犹疑不决——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是每个中国男人千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对于权力是很淡泊,但天下在手的感觉依旧让他心潮澎湃难以自制;选择退却,心中更加不甘,尤其是让他坐看中国沿着老路继续走下去,他就更不愿意了。
根据谭延闿的认识,在近代中国实行所谓西方的民主无疑是选择自杀,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要采取权力集中到一个手上,总统的名号不过是“皇帝”的遮羞布罢了。
“我该怎么做呢?!”谭延闿无精打采的看着茶杯内腾起的水雾呆呆的想道。
“朝廷已经下旨,父亲将会调任四川总督……”
“哦?!岳丈升官了?!”
“你在军机处还不知道么?”
谭延闿收回自己的思绪,揉了揉脑袋尴尬的说到:“这段日子实在是太忙了,我也并不是老在军机处守着,整天跟着恭王爷东奔西跑,待在军机处的时间还不如在恭邸的时间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有听老头子说过?”
方榕卿皱了皱眉头说到:“你今天回来的晚,下午公公告诉我的……”
“呵呵,这是好事啊!莫要小看这半级,多少人都卡在这一关口上,总督可比按察使厉害多了,你没有看到一省官员中可能仗着天高皇帝远不怕朝廷,但是对于巡抚、总督可是敬畏的很……”谭延闿笑着说到。
方榕卿听后微微一笑问道:“你从回家后便一直皱着眉头,可是有什么难以抉择之事?”
谭延闿皱了皱眉头说到:“不错!是有些难事捆着我,我也不好做选择……”
方榕卿
问困扰谭延闿的是什么事,她对谭延闿的脾气已经了,对方想要说不用自己问他也会告诉自己,他要不想说你怎么问他也不会说。方榕卿将谭延闿面前的茶杯拿过去后将凉茶倒掉,重新倒了一杯后放回原位,神色淡然的说到:“官场上的事情是你们男人的事,不过父亲曾说过:‘大丈夫立身行事但求无愧于心’,夫君也不要太过操劳,伤了身子……”
谭延闿听后未可置否。只是将面前的一杯热茶一饮而尽异常平静的说到:“这一步踏出。便永没有回头之机,亦没有一个尽头……”
中日两国虽然在以英国为地各国列强调解之下展开和平谈判,但日本人是不愿意接受眼前这个结果地。在谈判初期,借口王文昭等人不够分量中断谈判。反而再次大举渡过鸭绿江侵犯中国盛京,刘铭传将刚刚得到补充的马克沁机枪投放到战场上,仅在九连城一地一天歼敌近一万,第二天日军进攻就因为昨日损失过于惨重无以为继。
农历九月二十夜,中日双方再次在鸭绿江展开激烈战斗。这一次进攻一方变成了刘铭传。战斗在夜间打响,日军因为前阶段6上作战顺利,压根没有想过清军会渡过鸭绿江重返朝鲜,结果一夜之间义州被清军收服,歼敌两万二千,在火烧义州城之后旋即又渡江返回九连城去了。
刘铭传不知道这一战彻底打消了日本人想要从朝鲜抽出作战部队进行登6渤海湾作战,双方也因此在鸭绿江展开对峙,大规模渡江作战再也没有进行过。只有日本军队以少数小分队形势偷渡过江进行侦查。当然刘铭传也试图渡过鸭绿江,只有这样才方显他刘铭传的本事,可惜对岸地日军数量极多,而自己手下的兵在优于日军装备的情况下防守都有些岌岌可危。更不要说进攻了,所以才义州城转上一圈。烧毁日军准备用于渡江囤积的作战物资后便快撤回了。
刘铭传火烧义州城同时也打破了中日两国就和谈的僵持局面,原本日本是绝对不愿意和谈的,6奥宗光致电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和驻朝鲜公使井上馨时,便透露了他地真实意图:“据我之见,即使谈判开始后,也不实行停战。如果中国迫切希望停战,则要待我们提出的有利的三个条件得到保证以后方可答应。”所谓“三个条件”,就是朝鲜“独立”、割让土地和赔偿军费。但是6奥“即使谈判开始后也不实行停战”的话,私下说说可以,公开说出总是不那么光彩的。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致电6奥称:“根据国际惯例,除非同意停战,否则就不必同中国进行正式议和谈判。因此,应通知中国……停战时间应经各自全权代表在会议上同意。”6奥认为青木的意见不失为可行的办法,于是日本政府于九月初经美国驻日公使谭恩致电北京,告知:“日本政府选定广岛为全权委员之会议地点”;“至于休战条件,纵使日本政府许诺休战,亦须在两国全权委员会商后,始能明言。”
本来李鸿章怕的便是和谈地点选在日本,极力主张在烟台等地设立和谈地点,免得中国派出地和谈大臣受到日本的要挟,并且建议在上海设立中日两国和谈筹备委员会,若是有可能的话,借助上海乃是各国列强盘踞之地的便利,将和谈地点就近设立在上海附近——之所以不选择京师和天津,因为李鸿章已经预感到这次和谈必然又是一次屈辱地和谈,将和谈地点放在北京附近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尤其是慈禧太后过寿,单从慈禧的角度考虑也不能将和谈地点放在北京附近。
谭延闿现在更像是恭王奕訢地秘书,在恭王身边所受到的重视远比李鸿章的幕府中要高得多,除了他自身有真本事之外,也离不开他老爷子与恭王之间的交情。虽与自己所期待的调解列强有些分歧,不过谭延闿还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了依附恭王,在他眼中这个时候选择英国或是俄国都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肯干活选哪一家都无所谓,无论英国和俄国都不是好东西,若不是对于历史上英国对华的敌意,说起来选择英国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一次刘铭传突袭义州乃中日两国战争以来中国方面最大的胜利,同时也绝了日本继续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想法,在政治上自然映射到了谈判地点的选择问题上。即便有火烧义州这样的两点,日本人对于谈判地点依旧还是持坚定态度,上海、烟台他们都不想去,就是在日本,就这样相互扯皮了快六天,日本突然答应在上海进行谈判了……
李鸿章所感觉到的,正是一次大战两个阵营的雏形,只有谭延闿非常清楚,各国列强在国际事务上不断加大的分歧最终会在十几年后演化成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当然现在列强阵营还没有最终形成,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和后起之秀德国一样在殖民地问题上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不过它和德国又不同——它与欧洲隔着大洋,完全可以像英国那样稳坐钓鱼台待价而沽;德国此时还在一代强人俾斯麦的领导之下,非常稳健的展,两双眼睛睁大的寻求殖民地,不过它和英国的关系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还没有走向恶化,和两次大战的宿敌俄国关系还处于升温状态……
恭王奕訢的观点也没有错,毕竟在这个时候英国在国际上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远东地区,更是各国列强的领头羊,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好之前,在远东的言远没有英国人那么有权威。谭延闿之所以看好俄国,是因为英国和俄国在远东的竞争以及英国和日本的暧昧关系,最为重要地还是在于俄国将会在二十年后生革命倒台——二十年地时间已经够谭延闿站在中国的最顶端。就算现在割地给俄国。二十年之后他也可以来个翻脸不认人!
现在英国人表现出来的调解中日战争地积极态度,谭延闿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历史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日本人的联合舰队和北洋水师损失不相上下。6战也因为刘铭传等人的复出,脚步停留在鸭绿江的东岸,同时联合舰队的损失过大使得日本人对于直接登6渤海湾失去了信心——鸭绿江西岸的刘铭传已经将大量地日军粘在那里,两方人马交战多次都势均力敌,日本人也不敢分兵展开登6作战。
依照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地国家的一贯光荣独立的政策,谭延闿也很难判断此时英国的态度是不是因为日本的表现欠佳准备重新替换筹码。从政治收益转向经济收益——英国是此次日本动战争以来最大的赢家,中日两国都向其借贷了大量的贷款,有力的给这个逐渐没落地日不落帝国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等着吧,今天你怎么吃进去的,以后我再怎么让你给我吐出来!”谭延闿一想起中国为这场战争向英国借款达到近三千万两白银,心中就堵的荒。狠话谁都会说,以谭延闿地能力让英国吃个暗亏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让人家已经吃进嘴的东西再吐出来。这种高难度动作就是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来展都未必做得到。
这一次英国答应调解果然没有失信,确实进行了切实有效地调解行为。慈禧太后因为要过大寿,中国求和之心远高过日本,而日本也因为海6损失惨重。除了6地上和刘铭传的军队在鸭绿江两岸隔河对峙之外,也不敢动登6渤海湾作战。历史上的登6辽东半岛战争并没有生。而这一切在谭延闿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他的目的多少达到了,在他眼中战争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第二天谭延闿召集了总督府侍卫队成员,杨、刘禹等十四人将会在五天后出,从天津上船前往广州会合潘敏、李韬等十人,这二十四人便是第一期留德军事留学生,他们将会在德*校学习两到四年不等。这样的留德军事留学生规模比谭延闿以前所设想的要庞大了不少,以前他以为每期顶多有个七八人,现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已经让他可以一次输送更多的学员前往德国学习军事,可惜总督府侍卫队的成员也是水平高低相差很多,说实在的在他看来这二十四人当中也就有十多人能够达到他的目标,其余的仅仅是凑合而已。
不仅如此,这一批二十四名侍卫队前往德国后,总督府侍卫队将会再次招收成员,将侍卫队规模扩充到两百人的规模,其中还有四十名老队员将会前往天津紫竹林租借对面的北洋武备学堂接受系统深造学习,相信经过正统军事教育后的他们将会比第一期有更为稳固的军事根基,以此来适应德国的留学生活。
将侍卫队送进北洋武备学堂也是谭延闿和李鸿章私下达成的协议,现在老李已经忙得焦头烂额,
明白战争之后他将会面临怎样一种境地,在这种情况生水起的谭氏父子毫无疑问将会是他的重要外援。将谭钟麟的总督侍卫队送进北洋武备学堂去学习,这在李鸿章眼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并没有看到战争结束后的政治趋势,而谭延闿却非常明白后世袁大头统帅威震北中国,影响中国政治走向数十年的北洋集团就是从现在开始真正缔造的。
至于袁大头本人,谭延闿决心横插一脚——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袁大头之所以能够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完全就是靠北洋6军,他干脆就在这上面掐断袁大头的迹之路。谭延闿已经睁大双眼关注已经回到天津的袁大头同志——朝鲜的局势就如同后世的豆腐渣工程一般,叶志等人的惨败牵连到袁大头的身上便是他也失业了。
谭延闿只知道新式6军的组建就在明年,好像是定武军开始的。现在他是军机红章京,身份地位不知道要比袁大头高出多少。加上现在李鸿章还有求于自己。老头子和恭亲王之间密切地关系,他相信只要他出手,新建6军绝对轮不到袁世凯。
“经济抢在盛宣怀地前面。军事抢在袁大头的前面!”谭延闿紧紧的攥攥拳头,想要打破历史宿命地轮回,那就尽情的破坏历史的进程,至少在现在他非常成功,况且他也是朝好的方向干扰历史的进程。
—
北洋武备学堂是中国第一所6军军官学校,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这所6军军官学校虽然比不上那些列强著名军校,但在国内已经是最好地6军军事学校了。就算谭延闿再白痴,也明白一所强悍的军事学院在近代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特有的国情使得一所优秀的军事学院很有可能成为黄埔军校那样的存在。
袁大头能够扯起新式6军的虎皮大旗,北洋武备学堂从中居功甚伟——一个合格军官的培养远比培养一名士兵所要花费的时间长得多,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大批合格地军官想要组建一支军队并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合格军官的培养才是建军的核心。
谭延闿走到今天这一步知道自己是该做出选择了——以甲午战争为分水岭。近代地那些政治军事强人也都开始大量涌现了,袁大头训练新军以此为根基崛起;而孙中山估计也会在这一两年内动武装革命,组建国民党的前身。
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卷铺盖举家迁移到国外。谭延闿必须在这一两年中做出决定。进一步就是等于步上争霸天下地征途,谭延闿此时对争霸天下还有很多顾虑——当了一辈子的平头老百姓。现在反而要争取走上权力巅峰,出于对近代史的了解,尽管他早有这种预感,但心中还是有些七上八下的。退一步就容易多了,从现在开始凭借他的财力开始在美国转移自己的财富,经营一个根基出来,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举家迁移就得了。
对于这一进一退两条路,谭延闿委实犹疑不决——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是每个中国男人千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对于权力是很淡泊,但天下在手的感觉依旧让他心潮澎湃难以自制;选择退却,心中更加不甘,尤其是让他坐看中国沿着老路继续走下去,他就更不愿意了。
根据谭延闿的认识,在近代中国实行所谓西方的民主无疑是选择自杀,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要采取权力集中到一个手上,总统的名号不过是“皇帝”的遮羞布罢了。
“我该怎么做呢?!”谭延闿无精打采的看着茶杯内腾起的水雾呆呆的想道。
“朝廷已经下旨,父亲将会调任四川总督……”
“哦?!岳丈升官了?!”
“你在军机处还不知道么?”
谭延闿收回自己的思绪,揉了揉脑袋尴尬的说到:“这段日子实在是太忙了,我也并不是老在军机处守着,整天跟着恭王爷东奔西跑,待在军机处的时间还不如在恭邸的时间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有听老头子说过?”
方榕卿皱了皱眉头说到:“你今天回来的晚,下午公公告诉我的……”
“呵呵,这是好事啊!莫要小看这半级,多少人都卡在这一关口上,总督可比按察使厉害多了,你没有看到一省官员中可能仗着天高皇帝远不怕朝廷,但是对于巡抚、总督可是敬畏的很……”谭延闿笑着说到。
方榕卿听后微微一笑问道:“你从回家后便一直皱着眉头,可是有什么难以抉择之事?”
谭延闿皱了皱眉头说到:“不错!是有些难事捆着我,我也不好做选择……”
方榕卿
问困扰谭延闿的是什么事,她对谭延闿的脾气已经了,对方想要说不用自己问他也会告诉自己,他要不想说你怎么问他也不会说。方榕卿将谭延闿面前的茶杯拿过去后将凉茶倒掉,重新倒了一杯后放回原位,神色淡然的说到:“官场上的事情是你们男人的事,不过父亲曾说过:‘大丈夫立身行事但求无愧于心’,夫君也不要太过操劳,伤了身子……”
谭延闿听后未可置否。只是将面前的一杯热茶一饮而尽异常平静的说到:“这一步踏出。便永没有回头之机,亦没有一个尽头……”
中日两国虽然在以英国为地各国列强调解之下展开和平谈判,但日本人是不愿意接受眼前这个结果地。在谈判初期,借口王文昭等人不够分量中断谈判。反而再次大举渡过鸭绿江侵犯中国盛京,刘铭传将刚刚得到补充的马克沁机枪投放到战场上,仅在九连城一地一天歼敌近一万,第二天日军进攻就因为昨日损失过于惨重无以为继。
农历九月二十夜,中日双方再次在鸭绿江展开激烈战斗。这一次进攻一方变成了刘铭传。战斗在夜间打响,日军因为前阶段6上作战顺利,压根没有想过清军会渡过鸭绿江重返朝鲜,结果一夜之间义州被清军收服,歼敌两万二千,在火烧义州城之后旋即又渡江返回九连城去了。
刘铭传不知道这一战彻底打消了日本人想要从朝鲜抽出作战部队进行登6渤海湾作战,双方也因此在鸭绿江展开对峙,大规模渡江作战再也没有进行过。只有日本军队以少数小分队形势偷渡过江进行侦查。当然刘铭传也试图渡过鸭绿江,只有这样才方显他刘铭传的本事,可惜对岸地日军数量极多,而自己手下的兵在优于日军装备的情况下防守都有些岌岌可危。更不要说进攻了,所以才义州城转上一圈。烧毁日军准备用于渡江囤积的作战物资后便快撤回了。
刘铭传火烧义州城同时也打破了中日两国就和谈的僵持局面,原本日本是绝对不愿意和谈的,6奥宗光致电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和驻朝鲜公使井上馨时,便透露了他地真实意图:“据我之见,即使谈判开始后,也不实行停战。如果中国迫切希望停战,则要待我们提出的有利的三个条件得到保证以后方可答应。”所谓“三个条件”,就是朝鲜“独立”、割让土地和赔偿军费。但是6奥“即使谈判开始后也不实行停战”的话,私下说说可以,公开说出总是不那么光彩的。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致电6奥称:“根据国际惯例,除非同意停战,否则就不必同中国进行正式议和谈判。因此,应通知中国……停战时间应经各自全权代表在会议上同意。”6奥认为青木的意见不失为可行的办法,于是日本政府于九月初经美国驻日公使谭恩致电北京,告知:“日本政府选定广岛为全权委员之会议地点”;“至于休战条件,纵使日本政府许诺休战,亦须在两国全权委员会商后,始能明言。”
本来李鸿章怕的便是和谈地点选在日本,极力主张在烟台等地设立和谈地点,免得中国派出地和谈大臣受到日本的要挟,并且建议在上海设立中日两国和谈筹备委员会,若是有可能的话,借助上海乃是各国列强盘踞之地的便利,将和谈地点就近设立在上海附近——之所以不选择京师和天津,因为李鸿章已经预感到这次和谈必然又是一次屈辱地和谈,将和谈地点放在北京附近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尤其是慈禧太后过寿,单从慈禧的角度考虑也不能将和谈地点放在北京附近。
谭延闿现在更像是恭王奕訢地秘书,在恭王身边所受到的重视远比李鸿章的幕府中要高得多,除了他自身有真本事之外,也离不开他老爷子与恭王之间的交情。虽与自己所期待的调解列强有些分歧,不过谭延闿还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了依附恭王,在他眼中这个时候选择英国或是俄国都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肯干活选哪一家都无所谓,无论英国和俄国都不是好东西,若不是对于历史上英国对华的敌意,说起来选择英国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一次刘铭传突袭义州乃中日两国战争以来中国方面最大的胜利,同时也绝了日本继续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想法,在政治上自然映射到了谈判地点的选择问题上。即便有火烧义州这样的两点,日本人对于谈判地点依旧还是持坚定态度,上海、烟台他们都不想去,就是在日本,就这样相互扯皮了快六天,日本突然答应在上海进行谈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