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飞其实非常清楚。留给中国,乃至留给世界安全和平的展时间并不多了。整个二十年代的黄金展时期,最终会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中让世界陷入空前的恐慌。而历史同时公认,正是这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的重要诱因之一。
华飞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各个方面遏制日本的展,甚至不惜使用军事手段。但这种战略实乃一把双刃剑,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南京中央政府本年遭遇的严重财政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与这几年政府在军事上的投入过大不无关系。
不过就在华飞一切作为都是为了避免后来日军大规模侵华的历史重演,蓦然之间,他现,历史不但已经改变,而且许多历史可能再也不会生。如今中日之间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虽然没有详细的经济工业数据做比较,但是华飞已有自信,即使中日之间还有差距,这种差距也一定非常缩小了。
在军事方面,特别是陆军方面,虽说扩军和军队的机械摩托化建设受到财政预算的制约,但当前的陆军力量。已可以对日本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如今的日本政府乃至军队中出现从东北撤军的声音越来越频繁。不少人认为,与其把国力拼耗在与中国的对峙中,不如从北方(指俄国)或者从太平洋上的岛国寻找开拓的机会。这种思潮的大量涌现也可能是王缄提出利用谈判,释放战略迷惑的根据点。
华飞虽然对王缄的这封谏言说不敢完全苟同,但在许多问题上,尤其是对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还是引起了华飞极大的沉思。华飞不得不承认,在对日问题上,他的确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也使得各种战术太欠缺理智。可能这也是在中日问题上,结局此起彼伏,有利有失的根本缘由。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山不容二虎,在这块狭窄的区域,很难容下二个大国的崛起。但同时,在彼此双方都无法短时间内吞下另一方的时候,继续对拼下去,落得伤筋动骨了,只会让豺狼拣去了便宜。
而且华飞很赞赏王缄的战略迷雾的计策,这让华飞脑海中的灵感纷纷闪现。日本之所以攻打中国,乃至不惜与中国拼的你死我活。固然有所谓的尊严和‘耻文化’的作祟,但任何事情究其根源,无非于利益二个字。后来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同样适用于这个时代,适用于中日之间。假若日本在另一块地区现了资源丰富的‘新大陆’?假若日本人现他们的海军大有可为?假若他们可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和强势的武力。让他们非常明确地明白,与中国对抗是没有前途的?假若再让日本政府和民众明白,中日携手合作,共同主导亚洲?
一个个想法在华飞的脑海中诞生,酝酿。但与此同时,王缄关于金融建设的简短意见也引起了华飞的充分关注。生活在美国多年的华飞不会不知道金融武器的强大,而正是依靠强大的军力和雄厚的金融力量,美国一举成为世界霸主多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帝国之一。
在后殖民时代,那种传统的占地,派军,统治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资源模式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瓦解,并在二战后达到一种解放的**。但殖**义时代掠夺的本质行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给自己披上重重伪装,贷款,援助,外资,垄断核心技术等无数的手段,继续垄断并控制着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财富,技术和资源。让整个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人民,依旧和殖民时代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继续为他们创造财富。
而王缄无意识地提出的关于金融安全与国外资源战略等设想,却初步切中殖民经济控制权的要旨。虽然华飞目前还无对外扩张的意图与计划,但至少一个底线也是不能让别过控制殖民本国的经济,掠夺本国的生产财富。
毫无悬念地,王缄被迅地传召南京,与华飞进行了秘密的交谈。让华飞惊奇的是,这位让内阁办公室都引起不小关注的年轻人竟然还未上过大学。而他自小熟读中国古籍书本,犹爱历史,特别对于近代史和近代国外展史有着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并从中领悟到很多所得。
华飞在与王缄深谈一晚上后,次日,王缄又从南京消失。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位年纪轻轻,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已经改头换面,用另一个身份,即将踏上海外求学的道路。华飞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虽然王缄不是太愿意离开父母。但华飞一句,君若不亲往列强诸国一见,何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华飞希望王缄可以在国外继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仅仅是留学,更重要的是对国外的风俗,习惯,体系等等有个直观的感受,而这对于参谋决策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别的不说。单这年轻人在职位普通的位置上,就能忧虑国家安全之大略并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向和观点,如此人才,不加以着重培养,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啊。不过王缄的一封谏言如今可在中央政府内广为人知,难免最终不会为外人获悉。所以为了保护王缄的安全,华飞最终决定让王缄隐姓化名,出国求学。
既然王缄的谏言方略因为疏忽而泄露出去,华飞干脆将计就计,逐渐在一些政策上采取改变。例如在华飞名下控股的报纸,军方的报纸和政府独资的报纸纷纷刊载对日新思维的评论,各种与日谈判,解决争端,展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展的论调在短时间内铺天盖地涌来。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多位重要官员在奥运会这个重要的契机纷纷表了与日关系的看法,认为中日互为邻邦,长久的对峙下去,与两国人民的利益,与整个亚洲的利益都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南京中央的对日突然转变态度,不仅让在野党派别瞠目结舌,即使是民间也有大把摸不着头脑的评论家。但是大多数都认为是南京的严重财政危机导致政府无力继续进行对日战争。所以目前的这种主动示好,是一种妥协。或者用在野党派的代表的话说,这是强硬的南京政府形象的倒塌。这是南京政府第一次出卖国家利益,出卖东北,出卖台湾,以继续南京统治的可能。这是素以铁腕著称的大总统,羞耻并完全无法接受地向日本人投降的举动!
在野党派一边抓住这个机会,一边号召民众加入反对政府的阵营,并继续施加强大的压力,督促政府尽快举行公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民选合法政府。言下之意,目前的临时政府已经远远过了法定时限,是不合法的政府。所以你华大总统也就是不合法的大总统。你的所谓对日新思维。也就和中国政府无关。
可是很快,有关于王缄的谏言书以亚洲新视野,新战略思维的标题悄悄泄露出来。当然不是全篇泄露,而是个大致的意思。民间的报纸迅热议起来,原来政府突然改变外交政策,乃至军事策略不是没有来由的啊,却是因为个这么回事。
时事评论报一直是国内各大评论家们交锋的战场,这次也毫不例外。各大知名评论家再次在报纸上分为二个阵营,你来我往,笔锋下刀光剑影,犀利非常。不过政府依然如往常那般,淡出这些争论。而对于焦点的敏感问题,放弃东北和台湾问题,中国南京总统办公室新闻言人给了一句简短的答复,我们从未承诺过放弃中国的任何一块土地,我们也绝对不会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换取任何形势的和平展。只是战争永远不能成为解决分歧的手段,所以我们更加渴望使用谈判的手段,用和平的方法,解决横亘在中日之间的障碍。
总统办公室新闻言人的这句简短言,又是引起不小的批评。批评者认为,既然已经决定对日妥协,和平谈判解决问题。那么在言中,就不能使用绝对不会等强硬词语,不留一点余地。批评者同时尖锐地指责南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和缺乏长远的规划与大略。
原本这些批评者的话是不会得到政府的回应的,但是仅仅第二天,中央总理府就有人站出来做出一定的解释。言辞之中少了许多强硬,多了许多委婉的用词。
不提中国国内由此引的各种反应,却说日本政府甚至是军方的反应也不可谓不强烈。因为在中国遭遇财政危机的同时,日本的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刚刚经历关东大地震,日本的工业,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并且这些年来与中国接连生的几次战争日本都未占到多少好处,经济展更是受到严重的制约。
同样是展军备竞赛,虽然日本在经济和工业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与他们的投入也是成正比的。而且日本在东北驻扎了大量的陆军,这对他们的军费支出,无疑要损耗提高许多。且日本虽然在海军方面占据优势。但维持并扩大这样一支强大舰队的投入也是惊人的。这大大消耗了日本有限的财力和军费,对于能源的消耗更是达到惊人的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国防军这些年来,虽然军费持续增长多年,但对于海军建设,尤其是水面大军舰建设一直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国防军海军利用潜艇和飞机等不对称优势,虽无法做到与日本争锋但至少也可与其周旋,令其不能肆无忌惮地直攻中国的沿海城市,港口。
而相对于中国来说,日本还面临着巨大的物资供应危机,各种生活必需品,甚至是工业原材料,军舰燃烧所需的煤炭,石油等物资都空前紧张。早在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就迅对国家实行了物资配给制度。直到中国突然改变对日政策之时,日本政府自身也就此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所以可以说,中国的突然妥协,对日本来说可谓是正合其意。
而假设中国没有这么做?日本会如何呢?这是个无法得知的假设了,但一个危险的趋势就是陆军的势力越来越强,而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海军因为屡次在对中海战中取不得满意的战果,地位在军中急下降。所以日本陆军中的宿将提出削弱海军的军费,把海军用来保护日本的领土不受侵犯,保护日本的海上航道。
节省下来的军费全部用于扩充陆军,在一年内扩充一倍的陆军人数,动与中国的全面对抗,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那种悲愤的腔调,犹如一名面对绝境的武士,拿起他的佩刀,插向他的腹部,那般的决然,那般的疯狂。
在日本政府给出积极的回应之前,中国在澳洲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其东北部地区现一处巨大的煤炭储藏地,初步估算此煤田可供百年开采而不会枯竭。由于这个时期的澳大利亚处于英国的殖民下,中国政府立即派去代表团赴英,协商谈判关于澳大利亚这座新现煤矿的开采权问题。
很快,负责此次考察的领队,因打破中国贫油论,在国内主持勘探现三大油井为享誉海外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相关刊物上表专业性文章,言称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大岛屿,目前现的煤矿仅仅是澳大利亚丰富矿藏的很小一部分。
李四光没有在地质考察报告中提及太多其他的论述,但在澳大利亚现大型煤矿以及李四光的报告,还是让国内的小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大陆,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消耗巨大的国家来说,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中国代表团为何如此之快成行,派往英国,洽谈合作开煤矿的事宜。
不过,日本人的反应也非常迅。对于资源极为敏感的他们,几乎在获知中国向英国派出代表团的几个小时后,日本就很快派出极具重量级的官员,出使英国。对于此刻的日本人来说,他们毕竟曾经与英国有着同盟关系。而且如果能得到这个煤矿的合作开权,对于日本摆脱南下海路封锁的意义,显然无比的重要。
华飞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各个方面遏制日本的展,甚至不惜使用军事手段。但这种战略实乃一把双刃剑,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南京中央政府本年遭遇的严重财政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与这几年政府在军事上的投入过大不无关系。
不过就在华飞一切作为都是为了避免后来日军大规模侵华的历史重演,蓦然之间,他现,历史不但已经改变,而且许多历史可能再也不会生。如今中日之间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虽然没有详细的经济工业数据做比较,但是华飞已有自信,即使中日之间还有差距,这种差距也一定非常缩小了。
在军事方面,特别是陆军方面,虽说扩军和军队的机械摩托化建设受到财政预算的制约,但当前的陆军力量。已可以对日本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如今的日本政府乃至军队中出现从东北撤军的声音越来越频繁。不少人认为,与其把国力拼耗在与中国的对峙中,不如从北方(指俄国)或者从太平洋上的岛国寻找开拓的机会。这种思潮的大量涌现也可能是王缄提出利用谈判,释放战略迷惑的根据点。
华飞虽然对王缄的这封谏言说不敢完全苟同,但在许多问题上,尤其是对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还是引起了华飞极大的沉思。华飞不得不承认,在对日问题上,他的确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也使得各种战术太欠缺理智。可能这也是在中日问题上,结局此起彼伏,有利有失的根本缘由。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山不容二虎,在这块狭窄的区域,很难容下二个大国的崛起。但同时,在彼此双方都无法短时间内吞下另一方的时候,继续对拼下去,落得伤筋动骨了,只会让豺狼拣去了便宜。
而且华飞很赞赏王缄的战略迷雾的计策,这让华飞脑海中的灵感纷纷闪现。日本之所以攻打中国,乃至不惜与中国拼的你死我活。固然有所谓的尊严和‘耻文化’的作祟,但任何事情究其根源,无非于利益二个字。后来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同样适用于这个时代,适用于中日之间。假若日本在另一块地区现了资源丰富的‘新大陆’?假若日本人现他们的海军大有可为?假若他们可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和强势的武力。让他们非常明确地明白,与中国对抗是没有前途的?假若再让日本政府和民众明白,中日携手合作,共同主导亚洲?
一个个想法在华飞的脑海中诞生,酝酿。但与此同时,王缄关于金融建设的简短意见也引起了华飞的充分关注。生活在美国多年的华飞不会不知道金融武器的强大,而正是依靠强大的军力和雄厚的金融力量,美国一举成为世界霸主多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帝国之一。
在后殖民时代,那种传统的占地,派军,统治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资源模式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瓦解,并在二战后达到一种解放的**。但殖**义时代掠夺的本质行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给自己披上重重伪装,贷款,援助,外资,垄断核心技术等无数的手段,继续垄断并控制着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财富,技术和资源。让整个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人民,依旧和殖民时代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继续为他们创造财富。
而王缄无意识地提出的关于金融安全与国外资源战略等设想,却初步切中殖民经济控制权的要旨。虽然华飞目前还无对外扩张的意图与计划,但至少一个底线也是不能让别过控制殖民本国的经济,掠夺本国的生产财富。
毫无悬念地,王缄被迅地传召南京,与华飞进行了秘密的交谈。让华飞惊奇的是,这位让内阁办公室都引起不小关注的年轻人竟然还未上过大学。而他自小熟读中国古籍书本,犹爱历史,特别对于近代史和近代国外展史有着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并从中领悟到很多所得。
华飞在与王缄深谈一晚上后,次日,王缄又从南京消失。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位年纪轻轻,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已经改头换面,用另一个身份,即将踏上海外求学的道路。华飞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虽然王缄不是太愿意离开父母。但华飞一句,君若不亲往列强诸国一见,何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华飞希望王缄可以在国外继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仅仅是留学,更重要的是对国外的风俗,习惯,体系等等有个直观的感受,而这对于参谋决策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别的不说。单这年轻人在职位普通的位置上,就能忧虑国家安全之大略并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向和观点,如此人才,不加以着重培养,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啊。不过王缄的一封谏言如今可在中央政府内广为人知,难免最终不会为外人获悉。所以为了保护王缄的安全,华飞最终决定让王缄隐姓化名,出国求学。
既然王缄的谏言方略因为疏忽而泄露出去,华飞干脆将计就计,逐渐在一些政策上采取改变。例如在华飞名下控股的报纸,军方的报纸和政府独资的报纸纷纷刊载对日新思维的评论,各种与日谈判,解决争端,展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展的论调在短时间内铺天盖地涌来。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多位重要官员在奥运会这个重要的契机纷纷表了与日关系的看法,认为中日互为邻邦,长久的对峙下去,与两国人民的利益,与整个亚洲的利益都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南京中央的对日突然转变态度,不仅让在野党派别瞠目结舌,即使是民间也有大把摸不着头脑的评论家。但是大多数都认为是南京的严重财政危机导致政府无力继续进行对日战争。所以目前的这种主动示好,是一种妥协。或者用在野党派的代表的话说,这是强硬的南京政府形象的倒塌。这是南京政府第一次出卖国家利益,出卖东北,出卖台湾,以继续南京统治的可能。这是素以铁腕著称的大总统,羞耻并完全无法接受地向日本人投降的举动!
在野党派一边抓住这个机会,一边号召民众加入反对政府的阵营,并继续施加强大的压力,督促政府尽快举行公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民选合法政府。言下之意,目前的临时政府已经远远过了法定时限,是不合法的政府。所以你华大总统也就是不合法的大总统。你的所谓对日新思维。也就和中国政府无关。
可是很快,有关于王缄的谏言书以亚洲新视野,新战略思维的标题悄悄泄露出来。当然不是全篇泄露,而是个大致的意思。民间的报纸迅热议起来,原来政府突然改变外交政策,乃至军事策略不是没有来由的啊,却是因为个这么回事。
时事评论报一直是国内各大评论家们交锋的战场,这次也毫不例外。各大知名评论家再次在报纸上分为二个阵营,你来我往,笔锋下刀光剑影,犀利非常。不过政府依然如往常那般,淡出这些争论。而对于焦点的敏感问题,放弃东北和台湾问题,中国南京总统办公室新闻言人给了一句简短的答复,我们从未承诺过放弃中国的任何一块土地,我们也绝对不会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换取任何形势的和平展。只是战争永远不能成为解决分歧的手段,所以我们更加渴望使用谈判的手段,用和平的方法,解决横亘在中日之间的障碍。
总统办公室新闻言人的这句简短言,又是引起不小的批评。批评者认为,既然已经决定对日妥协,和平谈判解决问题。那么在言中,就不能使用绝对不会等强硬词语,不留一点余地。批评者同时尖锐地指责南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和缺乏长远的规划与大略。
原本这些批评者的话是不会得到政府的回应的,但是仅仅第二天,中央总理府就有人站出来做出一定的解释。言辞之中少了许多强硬,多了许多委婉的用词。
不提中国国内由此引的各种反应,却说日本政府甚至是军方的反应也不可谓不强烈。因为在中国遭遇财政危机的同时,日本的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刚刚经历关东大地震,日本的工业,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并且这些年来与中国接连生的几次战争日本都未占到多少好处,经济展更是受到严重的制约。
同样是展军备竞赛,虽然日本在经济和工业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与他们的投入也是成正比的。而且日本在东北驻扎了大量的陆军,这对他们的军费支出,无疑要损耗提高许多。且日本虽然在海军方面占据优势。但维持并扩大这样一支强大舰队的投入也是惊人的。这大大消耗了日本有限的财力和军费,对于能源的消耗更是达到惊人的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国防军这些年来,虽然军费持续增长多年,但对于海军建设,尤其是水面大军舰建设一直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国防军海军利用潜艇和飞机等不对称优势,虽无法做到与日本争锋但至少也可与其周旋,令其不能肆无忌惮地直攻中国的沿海城市,港口。
而相对于中国来说,日本还面临着巨大的物资供应危机,各种生活必需品,甚至是工业原材料,军舰燃烧所需的煤炭,石油等物资都空前紧张。早在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就迅对国家实行了物资配给制度。直到中国突然改变对日政策之时,日本政府自身也就此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所以可以说,中国的突然妥协,对日本来说可谓是正合其意。
而假设中国没有这么做?日本会如何呢?这是个无法得知的假设了,但一个危险的趋势就是陆军的势力越来越强,而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海军因为屡次在对中海战中取不得满意的战果,地位在军中急下降。所以日本陆军中的宿将提出削弱海军的军费,把海军用来保护日本的领土不受侵犯,保护日本的海上航道。
节省下来的军费全部用于扩充陆军,在一年内扩充一倍的陆军人数,动与中国的全面对抗,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那种悲愤的腔调,犹如一名面对绝境的武士,拿起他的佩刀,插向他的腹部,那般的决然,那般的疯狂。
在日本政府给出积极的回应之前,中国在澳洲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其东北部地区现一处巨大的煤炭储藏地,初步估算此煤田可供百年开采而不会枯竭。由于这个时期的澳大利亚处于英国的殖民下,中国政府立即派去代表团赴英,协商谈判关于澳大利亚这座新现煤矿的开采权问题。
很快,负责此次考察的领队,因打破中国贫油论,在国内主持勘探现三大油井为享誉海外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相关刊物上表专业性文章,言称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大岛屿,目前现的煤矿仅仅是澳大利亚丰富矿藏的很小一部分。
李四光没有在地质考察报告中提及太多其他的论述,但在澳大利亚现大型煤矿以及李四光的报告,还是让国内的小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大陆,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消耗巨大的国家来说,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中国代表团为何如此之快成行,派往英国,洽谈合作开煤矿的事宜。
不过,日本人的反应也非常迅。对于资源极为敏感的他们,几乎在获知中国向英国派出代表团的几个小时后,日本就很快派出极具重量级的官员,出使英国。对于此刻的日本人来说,他们毕竟曾经与英国有着同盟关系。而且如果能得到这个煤矿的合作开权,对于日本摆脱南下海路封锁的意义,显然无比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