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上旬,朝会讨论的是大唐帝国的国本问题。
所谓国本,就是皇储——也就是讨论下任皇帝的人选问题。
这次挺顺利的,基本上没人扯淡。
虽然某些儒教的书呆子说着什么“自古以来皇储必须成年”——我估计他们也不一定是真的书呆子,或许只是沽名钓誉——其余所有人都同意九岁的李长庚为皇储。
李长庚是皇帝李鸿思的嫡长子,皇储的地位毋庸置疑。
-
-
讨论完国本后,接着讨论国教。
大唐国教依然是儒教,四大正教依次是儒教、佛教、道教、神教。
皇帝宣布所有教派、党派合法。无论什么教派,只要不杀人,不反朝廷,一律合法。
好多人反对,但皇帝非要这样。
群臣吵了好半天——总之,这次朝会之后,各种教派就真的合法了。
邪教基本安稳了——除了侍死教。
侍死教完全不懂得妥协。这很自然,他们的目的就是死。
举例说吧,平等教、自由教、商业教、女盟教等等,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当朝廷不满足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发展成邪教;当朝廷满足他们的时候,谁还当邪教啊。
而侍死教本来就是为了死,完全不关朝廷什么事。
侍死教成天自杀袭击,自然不在话下,无需多说。
-
-
讨论完教派后,讨论国姓。
历朝历代建立后,国姓必须是唯一的,这叫“为尊者讳”。
比如前朝大明,天下四十亿人只有一家可以姓朱。五百多年前朱大长当了皇帝之后,当时几千万其他姓朱的人必须全部改姓,只准他一家人姓朱。此外,人们名字有“大”有“长”的也必须改名。
当初大民人的姓名都是两个字,而大明人的姓名就必须三个字。大明灭大民后,宣布大民国姓“辛”为禁姓。
其它朝代也是如此。
按照这个阵势,现在大唐建立,天下两亿多姓李的人都要改姓,而且名字似乎也要改成两个字的。
但大唐皇帝李鸿思是个好人啊。他根本不在乎这种规矩——或许他在乎,但为了臣民,他忍痛割爱。
于是,天下姓李的继续可以姓李。消息传出,两亿多姓李的成了国姓人,他们真心地拥护皇帝。
按照惯例,前明国姓“朱”成了禁姓,凡是姓“朱”的人,格杀勿论。
这点很好执行,因为天下本来就没有一个男人姓朱了啊!
姓朱的都被大汉皇帝刘兴朝杀光了!
现在的大明皇族,从理论上讲只有三个女人——大明郡主朱照婉,东方永白老婆朱蒙紫,金宇光老婆朱蒙莎。
不过,从血缘上讲就多了去了。朱照定还有一百多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那些都是李鸿思的叔叔们;朱照定还有几千个侄子,那些都是李鸿思的堂兄弟们;此外,各种远房血脉更是繁多。——当然,他们早就不姓朱,自然不是皇族。
真是幸运。当年发明“皇族次子为士族”的人真是先知。如果没这个制度,恐怕当年刘兴朝要杀几千万姓朱的皇族吧。你想,二十年增加一倍,几百年能增加到什么程度。
按照惯例,“前朝国姓”“辛”也可以姓了。因为它不再是前朝国姓,而是前前朝国姓,本朝才不管你呢。
此外,在皇帝的坚持下,《百家姓》被取消。从此以后,你爱姓什么姓什么,你的姓名爱几个字就几个字——不,只有三个选择: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而且名字只能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哎,我曾经以为我两个字的姓名很有个性,没想到,今后天下到处都是两个字的姓名了。
-
-
讨论完国姓后,接着讨论了国语问题。
这没啥好说的,京畿方言就是国语,就是官话。
朴晴虹还想把辽东方言做为国语,遭到全体朝廷的反对,只好作罢。
此外,国树、国鸟、国宝、国徽、国旗等等一些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都被讨论了。
之后,大唐建国之初最激烈的讨论来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问题。
所谓国本,就是皇储——也就是讨论下任皇帝的人选问题。
这次挺顺利的,基本上没人扯淡。
虽然某些儒教的书呆子说着什么“自古以来皇储必须成年”——我估计他们也不一定是真的书呆子,或许只是沽名钓誉——其余所有人都同意九岁的李长庚为皇储。
李长庚是皇帝李鸿思的嫡长子,皇储的地位毋庸置疑。
-
-
讨论完国本后,接着讨论国教。
大唐国教依然是儒教,四大正教依次是儒教、佛教、道教、神教。
皇帝宣布所有教派、党派合法。无论什么教派,只要不杀人,不反朝廷,一律合法。
好多人反对,但皇帝非要这样。
群臣吵了好半天——总之,这次朝会之后,各种教派就真的合法了。
邪教基本安稳了——除了侍死教。
侍死教完全不懂得妥协。这很自然,他们的目的就是死。
举例说吧,平等教、自由教、商业教、女盟教等等,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当朝廷不满足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发展成邪教;当朝廷满足他们的时候,谁还当邪教啊。
而侍死教本来就是为了死,完全不关朝廷什么事。
侍死教成天自杀袭击,自然不在话下,无需多说。
-
-
讨论完教派后,讨论国姓。
历朝历代建立后,国姓必须是唯一的,这叫“为尊者讳”。
比如前朝大明,天下四十亿人只有一家可以姓朱。五百多年前朱大长当了皇帝之后,当时几千万其他姓朱的人必须全部改姓,只准他一家人姓朱。此外,人们名字有“大”有“长”的也必须改名。
当初大民人的姓名都是两个字,而大明人的姓名就必须三个字。大明灭大民后,宣布大民国姓“辛”为禁姓。
其它朝代也是如此。
按照这个阵势,现在大唐建立,天下两亿多姓李的人都要改姓,而且名字似乎也要改成两个字的。
但大唐皇帝李鸿思是个好人啊。他根本不在乎这种规矩——或许他在乎,但为了臣民,他忍痛割爱。
于是,天下姓李的继续可以姓李。消息传出,两亿多姓李的成了国姓人,他们真心地拥护皇帝。
按照惯例,前明国姓“朱”成了禁姓,凡是姓“朱”的人,格杀勿论。
这点很好执行,因为天下本来就没有一个男人姓朱了啊!
姓朱的都被大汉皇帝刘兴朝杀光了!
现在的大明皇族,从理论上讲只有三个女人——大明郡主朱照婉,东方永白老婆朱蒙紫,金宇光老婆朱蒙莎。
不过,从血缘上讲就多了去了。朱照定还有一百多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那些都是李鸿思的叔叔们;朱照定还有几千个侄子,那些都是李鸿思的堂兄弟们;此外,各种远房血脉更是繁多。——当然,他们早就不姓朱,自然不是皇族。
真是幸运。当年发明“皇族次子为士族”的人真是先知。如果没这个制度,恐怕当年刘兴朝要杀几千万姓朱的皇族吧。你想,二十年增加一倍,几百年能增加到什么程度。
按照惯例,“前朝国姓”“辛”也可以姓了。因为它不再是前朝国姓,而是前前朝国姓,本朝才不管你呢。
此外,在皇帝的坚持下,《百家姓》被取消。从此以后,你爱姓什么姓什么,你的姓名爱几个字就几个字——不,只有三个选择: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而且名字只能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哎,我曾经以为我两个字的姓名很有个性,没想到,今后天下到处都是两个字的姓名了。
-
-
讨论完国姓后,接着讨论了国语问题。
这没啥好说的,京畿方言就是国语,就是官话。
朴晴虹还想把辽东方言做为国语,遭到全体朝廷的反对,只好作罢。
此外,国树、国鸟、国宝、国徽、国旗等等一些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都被讨论了。
之后,大唐建国之初最激烈的讨论来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