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牧来到大焱朝之后的第一场雪,一点也算不上多唯美,细碎的雪渣子落在街道上,被踩得脏兮兮的,将地面弄得泥泞不堪,南来北方的士子们连一点赏雪的心情都没有。
因为气温骤降,连最喜欢故作风雅的士子们,也都只是躲在暖暖的屋子里,不愿外出访友。
这里既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没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切跟诗情画意扯上边的画面都没有。
由于南方水患泛滥成灾,秋收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杭州城外迎来了一波又一波从南方过来避难的灾民。
这场雪虽然不成气候,但对于这些“嗷嗷待哺”的难民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可龟缩在暖之中,温香软玉当怀炉的贵族们,却希望这雪能够下大一些,好让他们能够借雪来咏梅,至于城外那些难民是生是死并不重要,哪天心情好一些了,这些贵人们才会在城门附近支起大棚施粥救济,以获取一些良善好名声。
难民围城,实在有碍观瞻,但哪怕心里再如何厌恶,这等时候确实是刷声望的好时机。
城中只要少有节余的富户,都争相出去救济难民,一个个倒变成了忧国忧民的大善人。
好端端的施粥救济,最后反而成为了富户和文人们相互攀比的项目,更有甚者还将个别难民请入大酒楼吃喝,给他们穿绫罗绸缎,以彰显自己的财力和善心。
看似有些不可置信,但这等作秀却在短时间之内让这个看似愚蠢的富户,成为了杭州城的话题焦点,而他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效果。
然而难民越来越多,他们能够救济的也毕竟只是少数,最开始的时候城防军还会放灾民进城。
若果你在城中有亲戚好友,凭着户谍路引就可进城去投靠亲友,无亲无故的便只能逗留在城门之外。
杭州百姓对于这样的境况似乎早就习以为常,因为南方水患时有发生,这种难民围城的情况也不少见。
等天气再寒冷一些,雪再大一些,朝廷的救济也慢慢会发下来,虽然仍旧会饿死冻死很多人,但最终还是慢慢得到解决的。
然而这些住在温暖如春房间之中的杭州人民,绝对想不到今年会如此的不一样。
因为朝廷正在积极备战,讨伐北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几乎倾尽全力去支持童贯的收复大计,各地正在紧张筹备军马粮草。
在这样的情况下,赈灾的力度自然不能跟往年相比,加上朝堂腐败,无论是筹备军粮还是赈济灾民,官员都会层层克扣贪墨,又能有多少能够到达灾民的口中?
同样的一场雪,被雄伟的城墙分割为两部分,城外是饿殍遍地,每天都有人饿死冻死的人间炼狱,而城内却是朱门酒肉臭的奢靡天堂。
城外的人巴不得这雪赶快停了,城内的人却嫌雪太小,让他们没能生出吟诗作赋的兴致与灵感来。
无论是赏雪还是施粥,随着雪越下越大,这些贵人们的游戏也渐渐变得乏味,于是很多人都停止了施粥救济,他们刷声望的游戏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可仍旧还是有人每天架起粥棚,救济这些灾民,其中最不遗余力的,应该就是最近常常进入杭州人们视野的苏家了。
一提起这个消息,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苏牧,据说他前段时间疯狂囤积粗粮和过冬的物资,原来竟然是为了这个。
诸人都知晓苏牧外出游学,到南方走了一遭,说不定就是在那个时候,目睹了南方的水患,回来之后便开始大肆囤积粗粮,用以赈济灾民,好博取一些名声。
在这一点上来说,苏牧的城府心计确实让人刮目相看,目光要比一般文人长远太多。
只是这作法就有些太过上不得台面了,那粗粮都是给牲口吃的,又来赈灾?实在丢了杭州人的脸面,说出去不甚光彩啊!
人人都以为自己看透了苏牧的把戏,可消息很快便传开来,仍旧赈济灾民的确实是苏府公子,但并非杭州第一才子苏牧,而是在科考之中名落孙山,如今积极弥补求名的苏清绥!
“大概他也知晓用粗粮赈灾会惹人笑话,这才放弃了这个念头吧?”
“也真是可笑了,筹谋了那么久,还以为自己高瞻远瞩,殊不知只是笑话一场,据说还他苏牧囤积的粗粮有数万石之多,过冬物资也堆了几个库,这些可都是白花花的银钱啊…”
“人都说他做生意昏招频出,起初我还不大相信,那中秋月饼风靡到汴京去了,怎么说也是极有商业头脑的,现在看来,不过尔尔啊…”
“他若肯与我辈文人亲近,杭州第一才子的名头早就响彻大江南北了,偏偏自作下贱去做什么生意,真是浪费了这天赋的才华了…”
“得了吧,人家虽然做生意一塌糊涂,但也不需要我杭州文人吹捧,听说他那几首诗词连汴京的大家宗师们都称赞有加,你们是不知道,早先苏牧将生意都往北迁,苏家没有一个不反对,可现在仗着他的才名,据说北面的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了的。”
“咱们的第一大才子还真是让人看不透了,听说最近又攀上了户曹大人,要跟官府做生意了…”
杭州舆论对苏牧毁誉参半,皆以为苏牧囤积粗粮是为了赈济灾民所用,如今却又用不上,平白浪费了上万的银钱,连苏家内部的人也看得云里雾里。
老太公和苏常宗等人一开始也以为苏牧囤积粗粮是为了这个目的,当比往年规模要大数倍的灾民潮围堵了杭州城外之后,他们也都一个个眉开眼笑,只觉得苏牧还是有些长远目光,如今只要将这些粗粮全都抛出去,肯定能够小赚一笔。
至于用牲口吃的粗粮来赈济灾民是否会丢面子,他们却是不太在意的。
因为要丢人,也是他苏牧丢人,但赚回来的银子却是货真价实,能够让苏家的势力再度水涨船高的!
然而苏牧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去抛售粗粮,虽然他每天都会到城外闲逛,但并没有到苏家粥棚去帮忙,整日里游手好闲,显然对赈灾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起码在大家的眼中,此时的苏牧就是这么个样子了。
老太公虽然有些眼力,有些胸襟,也有城府,不至于看不出苏牧的改变,但族老们三番四次想要将长房分出去,压力也是颇为重大的。
苏牧虽然坐实了杭州第一才子的名声,可苏家却觉得自己并没有从这个名号上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因为苏牧从来不跟文人打交道,反而与七寸馆和余海这样的人行走颇为频繁,将家里搞得乌烟瘴气不说,还常常招惹别人的笑话眼光和闲言碎语。
若说唯一的好处,或许就是苏牧搭上了司马府刘维民这条大船,跟军方有了直接的买卖利益关系,今后也算有些前景。
可这条线只是苏家长房,甚至只是他苏牧自己的产业,与家族生意没有任何的牵扯,家族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说一千道一万,苏牧给家族带来的坏处还是要比好处多。
为了这个,老太公也是头疼不已,他并不想那些鼠目寸光之辈,他看得出苏牧到底给苏家带来了何种巨大的潜在利益。
这些价值别人看不到,但他老太公看得到,别的暂且不说,若没有苏牧接下长房的生意,让苏瑜专心读书,又替苏牧取得考试资格,结交提学官范文阳,他苏家又怎么可能出现苏瑜这样的第一个进士?
可也正是因为老太公能够看得到苏牧默默为家族作出的贡献,在面对其他族老们的责难之时,他才会越发的头疼,越是觉得难办。
抛售粗粮这件事也是如此,虽然这些粗粮都是苏牧用长房的资源来囤积的,但明明抛售出去就是好大的一笔钱,而且还不愁没销路。
可苏牧就是对此不上心,只推脱说时机未到,这还等什么时机?等到天气转暖,朝廷发放赈济物资,这些粗粮连喂牲口都没人会买。
囤积居奇也要有个限度,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过了这个村便没了这个店,难不成你苏牧还想将这些粗粮压着,等待供需,卖出精粮的价钱来?
若真能囤积到那个时候,也算是能忍耐,可这就等同于发死人财,到时候钱是赚到了,可名声就要遗臭万年了。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看穿了苏牧的把戏,就像所有人都觉得这场雪会很快就停了,朝廷的赈济会很快发下来,城外的难民潮也会像往年一样,很快就散去。
可没有人会去想,这个冬天的难民已经跟往年的难民不一样,也没想到这个冬天的朝廷已经跟往年不一样,就像他们不会去想苏牧的囤粮根本就不是用来赈灾的一样。
苏牧并没有理会这些风言风语,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闲工夫。
陆家小院之中,苏牧、陆擒虎父女、乔道清和苏瑜,几个人围炉而坐,从七寸馆回来的徐宁也有自己的座位。
这样的人员搭配实在有些吊诡,让人看不透,而更让人看不透的是,苏牧的身边,是代表着郑则慎前来的杭州总捕余海。
苏牧用钳拨了一下木炭,火光忽明忽暗地映照在他的脸上,这段时间四处游走,看似悠闲,实则他却做了深入的调查,笃定了心中的猜测。。
想到这里,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而后说道。
“黑云压城城欲摧啊…”
因为气温骤降,连最喜欢故作风雅的士子们,也都只是躲在暖暖的屋子里,不愿外出访友。
这里既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没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切跟诗情画意扯上边的画面都没有。
由于南方水患泛滥成灾,秋收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杭州城外迎来了一波又一波从南方过来避难的灾民。
这场雪虽然不成气候,但对于这些“嗷嗷待哺”的难民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可龟缩在暖之中,温香软玉当怀炉的贵族们,却希望这雪能够下大一些,好让他们能够借雪来咏梅,至于城外那些难民是生是死并不重要,哪天心情好一些了,这些贵人们才会在城门附近支起大棚施粥救济,以获取一些良善好名声。
难民围城,实在有碍观瞻,但哪怕心里再如何厌恶,这等时候确实是刷声望的好时机。
城中只要少有节余的富户,都争相出去救济难民,一个个倒变成了忧国忧民的大善人。
好端端的施粥救济,最后反而成为了富户和文人们相互攀比的项目,更有甚者还将个别难民请入大酒楼吃喝,给他们穿绫罗绸缎,以彰显自己的财力和善心。
看似有些不可置信,但这等作秀却在短时间之内让这个看似愚蠢的富户,成为了杭州城的话题焦点,而他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效果。
然而难民越来越多,他们能够救济的也毕竟只是少数,最开始的时候城防军还会放灾民进城。
若果你在城中有亲戚好友,凭着户谍路引就可进城去投靠亲友,无亲无故的便只能逗留在城门之外。
杭州百姓对于这样的境况似乎早就习以为常,因为南方水患时有发生,这种难民围城的情况也不少见。
等天气再寒冷一些,雪再大一些,朝廷的救济也慢慢会发下来,虽然仍旧会饿死冻死很多人,但最终还是慢慢得到解决的。
然而这些住在温暖如春房间之中的杭州人民,绝对想不到今年会如此的不一样。
因为朝廷正在积极备战,讨伐北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几乎倾尽全力去支持童贯的收复大计,各地正在紧张筹备军马粮草。
在这样的情况下,赈灾的力度自然不能跟往年相比,加上朝堂腐败,无论是筹备军粮还是赈济灾民,官员都会层层克扣贪墨,又能有多少能够到达灾民的口中?
同样的一场雪,被雄伟的城墙分割为两部分,城外是饿殍遍地,每天都有人饿死冻死的人间炼狱,而城内却是朱门酒肉臭的奢靡天堂。
城外的人巴不得这雪赶快停了,城内的人却嫌雪太小,让他们没能生出吟诗作赋的兴致与灵感来。
无论是赏雪还是施粥,随着雪越下越大,这些贵人们的游戏也渐渐变得乏味,于是很多人都停止了施粥救济,他们刷声望的游戏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可仍旧还是有人每天架起粥棚,救济这些灾民,其中最不遗余力的,应该就是最近常常进入杭州人们视野的苏家了。
一提起这个消息,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苏牧,据说他前段时间疯狂囤积粗粮和过冬的物资,原来竟然是为了这个。
诸人都知晓苏牧外出游学,到南方走了一遭,说不定就是在那个时候,目睹了南方的水患,回来之后便开始大肆囤积粗粮,用以赈济灾民,好博取一些名声。
在这一点上来说,苏牧的城府心计确实让人刮目相看,目光要比一般文人长远太多。
只是这作法就有些太过上不得台面了,那粗粮都是给牲口吃的,又来赈灾?实在丢了杭州人的脸面,说出去不甚光彩啊!
人人都以为自己看透了苏牧的把戏,可消息很快便传开来,仍旧赈济灾民的确实是苏府公子,但并非杭州第一才子苏牧,而是在科考之中名落孙山,如今积极弥补求名的苏清绥!
“大概他也知晓用粗粮赈灾会惹人笑话,这才放弃了这个念头吧?”
“也真是可笑了,筹谋了那么久,还以为自己高瞻远瞩,殊不知只是笑话一场,据说还他苏牧囤积的粗粮有数万石之多,过冬物资也堆了几个库,这些可都是白花花的银钱啊…”
“人都说他做生意昏招频出,起初我还不大相信,那中秋月饼风靡到汴京去了,怎么说也是极有商业头脑的,现在看来,不过尔尔啊…”
“他若肯与我辈文人亲近,杭州第一才子的名头早就响彻大江南北了,偏偏自作下贱去做什么生意,真是浪费了这天赋的才华了…”
“得了吧,人家虽然做生意一塌糊涂,但也不需要我杭州文人吹捧,听说他那几首诗词连汴京的大家宗师们都称赞有加,你们是不知道,早先苏牧将生意都往北迁,苏家没有一个不反对,可现在仗着他的才名,据说北面的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了的。”
“咱们的第一大才子还真是让人看不透了,听说最近又攀上了户曹大人,要跟官府做生意了…”
杭州舆论对苏牧毁誉参半,皆以为苏牧囤积粗粮是为了赈济灾民所用,如今却又用不上,平白浪费了上万的银钱,连苏家内部的人也看得云里雾里。
老太公和苏常宗等人一开始也以为苏牧囤积粗粮是为了这个目的,当比往年规模要大数倍的灾民潮围堵了杭州城外之后,他们也都一个个眉开眼笑,只觉得苏牧还是有些长远目光,如今只要将这些粗粮全都抛出去,肯定能够小赚一笔。
至于用牲口吃的粗粮来赈济灾民是否会丢面子,他们却是不太在意的。
因为要丢人,也是他苏牧丢人,但赚回来的银子却是货真价实,能够让苏家的势力再度水涨船高的!
然而苏牧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去抛售粗粮,虽然他每天都会到城外闲逛,但并没有到苏家粥棚去帮忙,整日里游手好闲,显然对赈灾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起码在大家的眼中,此时的苏牧就是这么个样子了。
老太公虽然有些眼力,有些胸襟,也有城府,不至于看不出苏牧的改变,但族老们三番四次想要将长房分出去,压力也是颇为重大的。
苏牧虽然坐实了杭州第一才子的名声,可苏家却觉得自己并没有从这个名号上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因为苏牧从来不跟文人打交道,反而与七寸馆和余海这样的人行走颇为频繁,将家里搞得乌烟瘴气不说,还常常招惹别人的笑话眼光和闲言碎语。
若说唯一的好处,或许就是苏牧搭上了司马府刘维民这条大船,跟军方有了直接的买卖利益关系,今后也算有些前景。
可这条线只是苏家长房,甚至只是他苏牧自己的产业,与家族生意没有任何的牵扯,家族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说一千道一万,苏牧给家族带来的坏处还是要比好处多。
为了这个,老太公也是头疼不已,他并不想那些鼠目寸光之辈,他看得出苏牧到底给苏家带来了何种巨大的潜在利益。
这些价值别人看不到,但他老太公看得到,别的暂且不说,若没有苏牧接下长房的生意,让苏瑜专心读书,又替苏牧取得考试资格,结交提学官范文阳,他苏家又怎么可能出现苏瑜这样的第一个进士?
可也正是因为老太公能够看得到苏牧默默为家族作出的贡献,在面对其他族老们的责难之时,他才会越发的头疼,越是觉得难办。
抛售粗粮这件事也是如此,虽然这些粗粮都是苏牧用长房的资源来囤积的,但明明抛售出去就是好大的一笔钱,而且还不愁没销路。
可苏牧就是对此不上心,只推脱说时机未到,这还等什么时机?等到天气转暖,朝廷发放赈济物资,这些粗粮连喂牲口都没人会买。
囤积居奇也要有个限度,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过了这个村便没了这个店,难不成你苏牧还想将这些粗粮压着,等待供需,卖出精粮的价钱来?
若真能囤积到那个时候,也算是能忍耐,可这就等同于发死人财,到时候钱是赚到了,可名声就要遗臭万年了。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看穿了苏牧的把戏,就像所有人都觉得这场雪会很快就停了,朝廷的赈济会很快发下来,城外的难民潮也会像往年一样,很快就散去。
可没有人会去想,这个冬天的难民已经跟往年的难民不一样,也没想到这个冬天的朝廷已经跟往年不一样,就像他们不会去想苏牧的囤粮根本就不是用来赈灾的一样。
苏牧并没有理会这些风言风语,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闲工夫。
陆家小院之中,苏牧、陆擒虎父女、乔道清和苏瑜,几个人围炉而坐,从七寸馆回来的徐宁也有自己的座位。
这样的人员搭配实在有些吊诡,让人看不透,而更让人看不透的是,苏牧的身边,是代表着郑则慎前来的杭州总捕余海。
苏牧用钳拨了一下木炭,火光忽明忽暗地映照在他的脸上,这段时间四处游走,看似悠闲,实则他却做了深入的调查,笃定了心中的猜测。。
想到这里,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而后说道。
“黑云压城城欲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