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任何一个朝代,其建立的地基,必然在于中央政府对全国百姓、土地的有效掌握上。中央政府对这个掌握得越牢固,其国力必然越强盛。
但是,元朝的统治实在是太粗疏、粗陋、粗暴……和以前历代开国君主比起来,老朱接的盘毫无疑问是最烂的。大明根本没有接受到元朝的户籍。这没有户籍,凭什么征税?没有征到的钱粮,怎么抚民?怎么养官?怎么养兵?怎么养活朱家那一帮子亲戚儿女?
没有办法的老朱只有自己从头干。
洪武三年,朱元璋用大白话下了一道圣旨,大概意思是:现在社会安定了,大家要过好日子了。户部的官员们,你们设计一个表格,然后交给皇帝我审阅通过后,大量印刷,交给下面的各个州县。各个州县的官员,事先要在辖区内充分宣传、动员。然后组织老百姓们认真的填写这个表格。百姓们填写好以后,各级衙门再逐级上交汇总。之后皇帝我会派军队里面能识字算数的人来进行复查。之后部队负责人把复查报告交给我本人。
这道圣旨里的表格,叫做户帖。长一尺三寸,宽一尺二寸。两折之后,分为右、中、左三块。
右边就是印刷洪武皇帝的圣旨。中间部分要写明某一户的籍贯、户主姓名、家里男子丁口,女子人数,各自的名字和年龄,以及你是属于什么户(民户、军户、匠户等),从事何种产业,在哪里居住等等。
而左边的三分之一,则是给各级官员签字之用。除了户部尚书和户部侍郎的名字是事先印刷上去之外(必须印刷,不然两位官爷的手肯定签断),其他从郎中开始,员外郎、主事、知县、县丞、司吏、典吏……各级官员,层层画押。
这个画押可不是让你随便画的。比如说,你是知县,县丞交给你本县的户帖后,你得认真审阅。如果你及时查出问题来了,你就找县丞追责。如果你没有查出问题甚至根本看都没看稀里糊涂的签了字,呵呵,等到户部的官员查出问题来了,那就找你知县的麻烦!
每一份户帖都是一式两联,一联交官府,一联给百姓本人。两联之间盖骑缝章,而且中间还有一排竖写的字号。两联撕开之后,这字号就各有一半:如此便于勘合,最大程度防止伪造。
总之,各级官员层层监督。到了最后还有军队派来的人员进行复查甚至下到实地抽查。这户帖制度算是开始执行下去了。
从洪武三年初到洪武四年年末,明政府当时有效控制的地区全部上交了各地的户帖。经过户帖统计,全国总人口五千五百万余。
这当然肯定不是全国实际人口,但是大明刚刚立国不久,就有效的掌控了这么多人口,已经是相当了不得了。
但是,户帖只统计了人口。却没有统计人口下面的土地情况。朝廷光靠这个户帖,根本无法有效征收田税。
这当然不是老朱的疏漏,相反,这恰恰是他作为一个成熟、稳健、精明的政治家的表现!
大明刚刚建国那会,北方的蒙元还有相当的实力。而老朱手里是一个烂摊子不说,人才还超级缺乏。与此同时,明帝国的统治区内,从元末时代开始,各地豪强纷纷建立的坞堡还大量存在。也就是说,地方势力还相当强大。
谁都不傻,皇帝你要统计我们的人口、土地甚至田垄的产出想干啥?真当我们不知道吗?我们凭什么要配合呢?你的军队主力这会儿都在北方呢,要是你把我们逼急了,我们集体造反你信不信?
老朱自己都是造反起家的,如何不信?所以,在历史书上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老朱忍了。我不清丈田亩,只统计人口行不行?
老百姓和地方豪强一听,哦,这个虽然也不太舒服,但比起前朝还是好了很多的。好吧,那就让你统计下人口吧。
户帖制度开始实行后,整整十年,老朱都没提清丈田亩的事情。
在这十年里,明朝中央政府收取钱粮的时候,都用了非常粗疏的方法。
因为户帖只是单独统计人口,没有丈量土地。所以在收取田赋的时候,明朝政府只能采用民间的土办法。比如攒捻法、折亩法什么的。就是大致估算一亩地产出多少,然后你比着这个产出交税便是。
老百姓当然想方设法的把产出往低了算,面对这种局面,老朱还是忍了。
到了洪武十四年,老朱彻底拍垮了蒙元,朝廷的官制改革也完成了,科举都搞过了,国子监也有了大量的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整个社会慢慢变得安定,生产也开始恢复不说。老朱还搞了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在朝廷上彻底实现了一言九鼎。
这个时候,老朱不怕老百姓造反了。于是,他出手了。
洪武十四年,全国推行里甲制!
十年前不是弄了户帖么?全国的户数基本是清楚的。那么,以此为基础,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分为十个里长和一百户普通人家。在这一百户人家里,每十户为一甲。
有了里甲制,首先是朝廷的徭役有了保障。
里长每年更换,甲首也每年更换。每一年,每甲排一户应政府的徭役,十个甲一共排出十户。然后这十户就到当年轮值里长那里报到。由里长带着到朝廷指定地点服徭役。
在里甲制的基础上,再设立粮长。粮长的主要职责是,到京师领取文书,返回自己的辖区。督促里长、甲首筹集税粮。再带队解运到指定仓口:田赋就这么来了。
在因为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百姓居住过于分散,基层管理成本过于高昂。导致皇权往往无法下县的情况下,根植于户帖制的里甲制、粮长制,使得大明帝国开始有效的掌控基层。
到了这个时候,老朱下令,户帖升级。当然,由于是明代,自然不会有户帖2.0的称呼。老朱管升级后的户帖叫:黄册。
老朱搞户帖的时候,国家刚刚建立,人才匮乏。所以只能搞人口登记:只要派下去的人会数人头就行。等到升级搞黄册的时候,老朱的国子监都上千号学生了。这些家伙识文断字不说,口算心算也没问题。而且他们还粗略的知道分辨土地好坏,还会简单的绘画……这群青年人才再加上已经开始完备的基层政权。呵呵……黄册上的东西就多起来了。
现在呢,这户帖2.0,呃,不,黄册上的内容可就不单单统计你家的人口哪。除了你家人口多少,还清楚的记载了你家有多少自耕地,有多少外租地,以及每年该缴税多少。甚至你该哪一年出去服徭役……
封建国家的农民,对国家的负担不就是:田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么?在大明实行卫所制度,军户世袭的情况下。黄册上统计的东西,不就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索取的全部么?
再再然后,老朱一直忍到了洪武二十年。在里甲制成熟,黄册统计也进入正轨后。才正式的仿效前朝,编制鱼鳞图册。
从此,黄册和里甲制度锁住了人口的税费和徭役,鱼鳞图册和粮长掌控了田地租赋。大明帝国对全国百姓的掌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然,鱼鳞图册还好一点,毕竟土地就在那里,变化不是特别大。但黄册就不一样了,他统计的基础是人口。而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一户的人数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所以,老朱规定,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更新的内容,用四柱之法无限循坏。
所谓四柱,就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举个例子来说,某书友穿越到洪武十四年时,其家中有穿越者、穿越者那一世的便宜父母,一个妹妹,一个祖母。自家有田五分,租种官田一亩。那么,这一套资料,就会被知县派出小吏,在里长、甲首以及乡间三老的共同见证下,向你亲自宣读,并让你签字画押。然后写入洪武十四年的黄册。然后你家的人头税、徭役什么的,统统就按照这一份资料进行征收。
当然哪,你是穿越者嘛。随便搞几项小发明就发财了。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国家新造黄册的时候,县里的小吏再次来排查时,就会惊愕的发现:你家自有田地暴涨到了两百亩,你家父母继续建在,你妹妹嫁人了,你祖母去世了。但你除了娶了老婆外,还纳了一位小妾,生了三子二女……新增人口七人,去世一人,外嫁一人。你家净增了五口人。两百亩田减去五分,你家净增土地一百九十九亩五分……于是,小吏会再次在里长、甲首和三老的见证下,向你宣读你家现有人口、财产。你将按照新的黄册登记的资料为国家缴税、服役。
新的黄册编好后,层层政府审定,最后统一运送到南京的后湖黄册库。再由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进行复核。
为什么要监生复核?呵呵,老朱作为从最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基层的问题?
就以上面那个例子来说。穿越者都能折腾出那么多钱买那么多地了。为了少缴税,他不知道去贿赂甲首、里长甚至知县吗?他买了那么多地,但若是通过勾连地方官员,把这些增长都抹掉呢?
地方上的资料你可以抹,有本事你潜入后湖把国家收藏的黄册也抹掉?
每十年,新的黄册入库。国子监的监生们其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核算:你这个里这次上报的缴税田地只有一万三千亩,比十年前上报的少了五百亩。这五百亩是什么原因没有缴税了?你得给我说出原因来!你说你这里出了举人获得免税资格是吧?但是你这里十年里就出了一个举人,而且他的土地只增加了三百亩!说!还有两百亩到底去哪里了?
你这个里十年前上报的户数是一百一十一户,其中正户一百一,还有一户孤寡。这一次你还是报上来一百一十一户,但是孤寡那一户没有了,却多了一户四口之家。说!孤寡那一户是不是死绝了?多出来的那一户是不是从附近逃亡来的军户?
好了,不用多说了。黄册以及每十年新造并清点黄册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多做强调了。只要这套制度能够稳定的持续下去,虽然因为基层的各种腐败,仍然会出一些问题。但是国家的根基是不会坏掉的。有了稳定的根基,大明无论怎么作死,最多遭受一时的挫折。像刘邦那样,被打得全军覆没后没几天就满血复活是完全可以的。
但,其实,这套制度存在极大的漏洞。而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官员们因为种种原因也想方设法破坏这一制度。等到朱由栋来到这里的时候,这国家的根基,其实已经彻底腐朽了。
但是,元朝的统治实在是太粗疏、粗陋、粗暴……和以前历代开国君主比起来,老朱接的盘毫无疑问是最烂的。大明根本没有接受到元朝的户籍。这没有户籍,凭什么征税?没有征到的钱粮,怎么抚民?怎么养官?怎么养兵?怎么养活朱家那一帮子亲戚儿女?
没有办法的老朱只有自己从头干。
洪武三年,朱元璋用大白话下了一道圣旨,大概意思是:现在社会安定了,大家要过好日子了。户部的官员们,你们设计一个表格,然后交给皇帝我审阅通过后,大量印刷,交给下面的各个州县。各个州县的官员,事先要在辖区内充分宣传、动员。然后组织老百姓们认真的填写这个表格。百姓们填写好以后,各级衙门再逐级上交汇总。之后皇帝我会派军队里面能识字算数的人来进行复查。之后部队负责人把复查报告交给我本人。
这道圣旨里的表格,叫做户帖。长一尺三寸,宽一尺二寸。两折之后,分为右、中、左三块。
右边就是印刷洪武皇帝的圣旨。中间部分要写明某一户的籍贯、户主姓名、家里男子丁口,女子人数,各自的名字和年龄,以及你是属于什么户(民户、军户、匠户等),从事何种产业,在哪里居住等等。
而左边的三分之一,则是给各级官员签字之用。除了户部尚书和户部侍郎的名字是事先印刷上去之外(必须印刷,不然两位官爷的手肯定签断),其他从郎中开始,员外郎、主事、知县、县丞、司吏、典吏……各级官员,层层画押。
这个画押可不是让你随便画的。比如说,你是知县,县丞交给你本县的户帖后,你得认真审阅。如果你及时查出问题来了,你就找县丞追责。如果你没有查出问题甚至根本看都没看稀里糊涂的签了字,呵呵,等到户部的官员查出问题来了,那就找你知县的麻烦!
每一份户帖都是一式两联,一联交官府,一联给百姓本人。两联之间盖骑缝章,而且中间还有一排竖写的字号。两联撕开之后,这字号就各有一半:如此便于勘合,最大程度防止伪造。
总之,各级官员层层监督。到了最后还有军队派来的人员进行复查甚至下到实地抽查。这户帖制度算是开始执行下去了。
从洪武三年初到洪武四年年末,明政府当时有效控制的地区全部上交了各地的户帖。经过户帖统计,全国总人口五千五百万余。
这当然肯定不是全国实际人口,但是大明刚刚立国不久,就有效的掌控了这么多人口,已经是相当了不得了。
但是,户帖只统计了人口。却没有统计人口下面的土地情况。朝廷光靠这个户帖,根本无法有效征收田税。
这当然不是老朱的疏漏,相反,这恰恰是他作为一个成熟、稳健、精明的政治家的表现!
大明刚刚建国那会,北方的蒙元还有相当的实力。而老朱手里是一个烂摊子不说,人才还超级缺乏。与此同时,明帝国的统治区内,从元末时代开始,各地豪强纷纷建立的坞堡还大量存在。也就是说,地方势力还相当强大。
谁都不傻,皇帝你要统计我们的人口、土地甚至田垄的产出想干啥?真当我们不知道吗?我们凭什么要配合呢?你的军队主力这会儿都在北方呢,要是你把我们逼急了,我们集体造反你信不信?
老朱自己都是造反起家的,如何不信?所以,在历史书上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老朱忍了。我不清丈田亩,只统计人口行不行?
老百姓和地方豪强一听,哦,这个虽然也不太舒服,但比起前朝还是好了很多的。好吧,那就让你统计下人口吧。
户帖制度开始实行后,整整十年,老朱都没提清丈田亩的事情。
在这十年里,明朝中央政府收取钱粮的时候,都用了非常粗疏的方法。
因为户帖只是单独统计人口,没有丈量土地。所以在收取田赋的时候,明朝政府只能采用民间的土办法。比如攒捻法、折亩法什么的。就是大致估算一亩地产出多少,然后你比着这个产出交税便是。
老百姓当然想方设法的把产出往低了算,面对这种局面,老朱还是忍了。
到了洪武十四年,老朱彻底拍垮了蒙元,朝廷的官制改革也完成了,科举都搞过了,国子监也有了大量的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整个社会慢慢变得安定,生产也开始恢复不说。老朱还搞了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在朝廷上彻底实现了一言九鼎。
这个时候,老朱不怕老百姓造反了。于是,他出手了。
洪武十四年,全国推行里甲制!
十年前不是弄了户帖么?全国的户数基本是清楚的。那么,以此为基础,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分为十个里长和一百户普通人家。在这一百户人家里,每十户为一甲。
有了里甲制,首先是朝廷的徭役有了保障。
里长每年更换,甲首也每年更换。每一年,每甲排一户应政府的徭役,十个甲一共排出十户。然后这十户就到当年轮值里长那里报到。由里长带着到朝廷指定地点服徭役。
在里甲制的基础上,再设立粮长。粮长的主要职责是,到京师领取文书,返回自己的辖区。督促里长、甲首筹集税粮。再带队解运到指定仓口:田赋就这么来了。
在因为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百姓居住过于分散,基层管理成本过于高昂。导致皇权往往无法下县的情况下,根植于户帖制的里甲制、粮长制,使得大明帝国开始有效的掌控基层。
到了这个时候,老朱下令,户帖升级。当然,由于是明代,自然不会有户帖2.0的称呼。老朱管升级后的户帖叫:黄册。
老朱搞户帖的时候,国家刚刚建立,人才匮乏。所以只能搞人口登记:只要派下去的人会数人头就行。等到升级搞黄册的时候,老朱的国子监都上千号学生了。这些家伙识文断字不说,口算心算也没问题。而且他们还粗略的知道分辨土地好坏,还会简单的绘画……这群青年人才再加上已经开始完备的基层政权。呵呵……黄册上的东西就多起来了。
现在呢,这户帖2.0,呃,不,黄册上的内容可就不单单统计你家的人口哪。除了你家人口多少,还清楚的记载了你家有多少自耕地,有多少外租地,以及每年该缴税多少。甚至你该哪一年出去服徭役……
封建国家的农民,对国家的负担不就是:田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么?在大明实行卫所制度,军户世袭的情况下。黄册上统计的东西,不就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索取的全部么?
再再然后,老朱一直忍到了洪武二十年。在里甲制成熟,黄册统计也进入正轨后。才正式的仿效前朝,编制鱼鳞图册。
从此,黄册和里甲制度锁住了人口的税费和徭役,鱼鳞图册和粮长掌控了田地租赋。大明帝国对全国百姓的掌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然,鱼鳞图册还好一点,毕竟土地就在那里,变化不是特别大。但黄册就不一样了,他统计的基础是人口。而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一户的人数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所以,老朱规定,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更新的内容,用四柱之法无限循坏。
所谓四柱,就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举个例子来说,某书友穿越到洪武十四年时,其家中有穿越者、穿越者那一世的便宜父母,一个妹妹,一个祖母。自家有田五分,租种官田一亩。那么,这一套资料,就会被知县派出小吏,在里长、甲首以及乡间三老的共同见证下,向你亲自宣读,并让你签字画押。然后写入洪武十四年的黄册。然后你家的人头税、徭役什么的,统统就按照这一份资料进行征收。
当然哪,你是穿越者嘛。随便搞几项小发明就发财了。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国家新造黄册的时候,县里的小吏再次来排查时,就会惊愕的发现:你家自有田地暴涨到了两百亩,你家父母继续建在,你妹妹嫁人了,你祖母去世了。但你除了娶了老婆外,还纳了一位小妾,生了三子二女……新增人口七人,去世一人,外嫁一人。你家净增了五口人。两百亩田减去五分,你家净增土地一百九十九亩五分……于是,小吏会再次在里长、甲首和三老的见证下,向你宣读你家现有人口、财产。你将按照新的黄册登记的资料为国家缴税、服役。
新的黄册编好后,层层政府审定,最后统一运送到南京的后湖黄册库。再由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进行复核。
为什么要监生复核?呵呵,老朱作为从最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基层的问题?
就以上面那个例子来说。穿越者都能折腾出那么多钱买那么多地了。为了少缴税,他不知道去贿赂甲首、里长甚至知县吗?他买了那么多地,但若是通过勾连地方官员,把这些增长都抹掉呢?
地方上的资料你可以抹,有本事你潜入后湖把国家收藏的黄册也抹掉?
每十年,新的黄册入库。国子监的监生们其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核算:你这个里这次上报的缴税田地只有一万三千亩,比十年前上报的少了五百亩。这五百亩是什么原因没有缴税了?你得给我说出原因来!你说你这里出了举人获得免税资格是吧?但是你这里十年里就出了一个举人,而且他的土地只增加了三百亩!说!还有两百亩到底去哪里了?
你这个里十年前上报的户数是一百一十一户,其中正户一百一,还有一户孤寡。这一次你还是报上来一百一十一户,但是孤寡那一户没有了,却多了一户四口之家。说!孤寡那一户是不是死绝了?多出来的那一户是不是从附近逃亡来的军户?
好了,不用多说了。黄册以及每十年新造并清点黄册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多做强调了。只要这套制度能够稳定的持续下去,虽然因为基层的各种腐败,仍然会出一些问题。但是国家的根基是不会坏掉的。有了稳定的根基,大明无论怎么作死,最多遭受一时的挫折。像刘邦那样,被打得全军覆没后没几天就满血复活是完全可以的。
但,其实,这套制度存在极大的漏洞。而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官员们因为种种原因也想方设法破坏这一制度。等到朱由栋来到这里的时候,这国家的根基,其实已经彻底腐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