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张文英的名字时,那还是光绪十八年,张文英的时候,他也就是记住了张文英这么个名字而已,并没有什么更深的印象。光绪十一年他33岁时,因故交孙云锦官至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因而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翁同龢、潘祖荫等对他都有了提携之意,甚至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他张而取中会元,因而甲午恩科试时不管是他本人还是翁同龢都很有些志在必得,终究还是点了他的会元,不过状元可就不是他翁同龢说了算的,那一年的状元最后还是给了张文英,张也是金榜题名,却只是个榜眼。第一次见到张文英,惊讶于他年纪之小,却也多了两分轻视之心,因为是清流出身,他对这个据说是商人出身的状元很有些看不起,说起来当初要不是办纱厂实在是找不到人投资,他或许根本不会想到张文英,那时候他才第一次知道金陵张家的富有,以及这位小状元在实业方面的成就。那时候张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能算是清流人物,却也明白了实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后来,既然绑在张家这艘船上,也就只好同舟共济了,期间断断续续听到不少张文英在海外风生水起的消息,大生纱厂也办得颇有些声色,张也很是自得。不过比起张文英在海外地成就就差得太远了,从那时起,他也渐渐开始佩服这个小自己二十六岁的人物。张文英回国的时候,起初并没和他谈起自己的目的,大约也是怕吓坏了他,毕竟革命还是一件要掉脑袋的事。而此前也还没有过成功地先例。
即将回国去建大型丝厂,的确让张兴奋了好一会儿,不过他也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过去的经验还是让他感到很是迷茫。实业救国早已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事实上,早在甲午战争之后,迫于压力,满清政府就已经放宽了部分政策。从那时起,大大小小的工厂便兴建了起来,比起从前那些官办企业一点儿都不逊色,可是结局又如何呢?若说他们完全是徒劳无功未免过于刻薄,可他们终究没有是国家富强起来,否则大清王朝也不至于走向毁灭,而就在中国的附近,日本就是一个现成的成功的榜样,张真地有些搞不懂,自己这些人到底做错了什么?难道这成功的经验真的就不适合中国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现在的努力又算是什么?
“怎么了?心中有什么不痛快的吗?”张文英也看得出,张是有什么话想说。
张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疑惑说了出来。
“你能想到这些总是好的,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总要不知强了多少倍。”张文英笑了笑,继续说道,“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所谓一分耕一分收获的事。那不过是为了教育懒汉而特意编出地善意的谎言罢了,而当你真正行动起来,没必要再相信这句话了。有的人很可能一分耕两分收获,而有的人可能百倍努力结果却一无所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然而我们若是因此就放弃努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张似乎是听懂了:“载之的意思是我们要尽人事听天命了。”
“哪里有什么天命哟?”
“那载之地意思莫不是说咱们中国真的就是没有希望了吗?”张一听这话倒是急了。他是绝对不会相信中国就没有希望了。
“季直兄莫急嘛,听我慢慢说。”张文英摆了摆手道,“我们过去学洋人,可是总不得法。这次我和季直兄一起到日本来看看,便是这个原因,看来季直兄还是没有看出其中的门道来呀也就是同七年的时候,日本的明治政府开始了维新变法,到现在也就是还不到四十年的时间,李中堂他们办洋务并不比这更晚,咱中国的底子也绝不比日本更差,到头来却还是让日本走到了前面,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最要命地便是,不管是那些办洋务的封疆大吏,亦或是季直兄这样的实业家,都太过缺乏科学的精神了。”
这已经是张文英一天里第二次提到所谓“科学地精神却听得似懂非懂,只能茫然的点着头,在他看来,张文英能经营起这么大的家当,说出这番话自然不是没道理的。
“我们从前办工厂,无外乎是吧厂房建起来,从洋人那买了机器,再请几个洋人过来指导一下,如此作为如何能够成事。”
“日本人难倒不是如此吗?”张建感觉自己好像是越听越糊涂了。
“当然,日本人也是如此,然而重要的是他们并不仅仅如此。要知道,技术是在洋人那里的,我们请几个洋人技师过来,技术却依然是在洋人那里的,我们得到了什么,不过是一些在国际上并不算先进的产品罢了,这些产品质量不见得高,价格却比洋人买过来的还要贵,企业赚不到钱,老百姓依然贫困,国家也没有得到先进的产品,富国强兵又如何能够谈起。远的就不说了,我知道你想去八幡钢铁厂看看,其实有什么好看的,在八幡之前,咱中国不是也有汉阳铁厂吗?那时候不也是所谓的亚洲第一吗?我想季直兄应该也是去看过的吧。可那又如何呢?八幡建起来后,第一的宝座还不是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我们不过是花大价钱买来了炼钢炉,却什么也没学到,我可是听说汉阳铁厂出产的铁轨连咱们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用,不单是质量极差,价格还贵的惊人。”
说起来汉阳铁厂其实还是辉煌过那么一阵子的,自从张之洞把那些女学生都嫁了人,汉阳铁厂也就一天天没落了,最终还是没逃过一蹶不振的下场,想到这里,张文英不由得一阵心酸……
即将回国去建大型丝厂,的确让张兴奋了好一会儿,不过他也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过去的经验还是让他感到很是迷茫。实业救国早已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事实上,早在甲午战争之后,迫于压力,满清政府就已经放宽了部分政策。从那时起,大大小小的工厂便兴建了起来,比起从前那些官办企业一点儿都不逊色,可是结局又如何呢?若说他们完全是徒劳无功未免过于刻薄,可他们终究没有是国家富强起来,否则大清王朝也不至于走向毁灭,而就在中国的附近,日本就是一个现成的成功的榜样,张真地有些搞不懂,自己这些人到底做错了什么?难道这成功的经验真的就不适合中国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现在的努力又算是什么?
“怎么了?心中有什么不痛快的吗?”张文英也看得出,张是有什么话想说。
张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疑惑说了出来。
“你能想到这些总是好的,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总要不知强了多少倍。”张文英笑了笑,继续说道,“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所谓一分耕一分收获的事。那不过是为了教育懒汉而特意编出地善意的谎言罢了,而当你真正行动起来,没必要再相信这句话了。有的人很可能一分耕两分收获,而有的人可能百倍努力结果却一无所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然而我们若是因此就放弃努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张似乎是听懂了:“载之的意思是我们要尽人事听天命了。”
“哪里有什么天命哟?”
“那载之地意思莫不是说咱们中国真的就是没有希望了吗?”张一听这话倒是急了。他是绝对不会相信中国就没有希望了。
“季直兄莫急嘛,听我慢慢说。”张文英摆了摆手道,“我们过去学洋人,可是总不得法。这次我和季直兄一起到日本来看看,便是这个原因,看来季直兄还是没有看出其中的门道来呀也就是同七年的时候,日本的明治政府开始了维新变法,到现在也就是还不到四十年的时间,李中堂他们办洋务并不比这更晚,咱中国的底子也绝不比日本更差,到头来却还是让日本走到了前面,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最要命地便是,不管是那些办洋务的封疆大吏,亦或是季直兄这样的实业家,都太过缺乏科学的精神了。”
这已经是张文英一天里第二次提到所谓“科学地精神却听得似懂非懂,只能茫然的点着头,在他看来,张文英能经营起这么大的家当,说出这番话自然不是没道理的。
“我们从前办工厂,无外乎是吧厂房建起来,从洋人那买了机器,再请几个洋人过来指导一下,如此作为如何能够成事。”
“日本人难倒不是如此吗?”张建感觉自己好像是越听越糊涂了。
“当然,日本人也是如此,然而重要的是他们并不仅仅如此。要知道,技术是在洋人那里的,我们请几个洋人技师过来,技术却依然是在洋人那里的,我们得到了什么,不过是一些在国际上并不算先进的产品罢了,这些产品质量不见得高,价格却比洋人买过来的还要贵,企业赚不到钱,老百姓依然贫困,国家也没有得到先进的产品,富国强兵又如何能够谈起。远的就不说了,我知道你想去八幡钢铁厂看看,其实有什么好看的,在八幡之前,咱中国不是也有汉阳铁厂吗?那时候不也是所谓的亚洲第一吗?我想季直兄应该也是去看过的吧。可那又如何呢?八幡建起来后,第一的宝座还不是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我们不过是花大价钱买来了炼钢炉,却什么也没学到,我可是听说汉阳铁厂出产的铁轨连咱们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用,不单是质量极差,价格还贵的惊人。”
说起来汉阳铁厂其实还是辉煌过那么一阵子的,自从张之洞把那些女学生都嫁了人,汉阳铁厂也就一天天没落了,最终还是没逃过一蹶不振的下场,想到这里,张文英不由得一阵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