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金殿封爵
当日一场大戏,随着两人渐渐消失而告终,毕竟众目睽睽的,秦晴筠还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与心上人当众谈情说爱。
但英雄美人,金风玉露一相逢般的场面,无不使得无数姑娘心驰神往,这段佳话很快轰传天下,实在是当事人的身份太显贵了。
灏二爷现身京城之事,顷刻间传遍大街小巷,闹得张灏被于家人当成了贵宾一样盛情招待。
好吃好喝,张灏躲在于家足不出户,十天一晃而过,中途又吩咐韩二姐不必过来,毕竟身份已然暴露。
夜晚,湘帘低蹙,银烛莹煌,于又得亲自设宴,又把家中女眷唤来相陪,盛情拳拳,殷勤劝酒。
酒过三巡,张灏笑道:“多谢老爷款待,天色已晚,我该回房休息了。”
“那好,就让两位妹妹陪您回房吧,端茶送水,也得有个人伺候不是。”于又得满脸堆笑,朝两位一直羞红脸的妹妹使个眼色。
“男女授受不亲,老爷的好意心领了。”张灏施施然站起,略微一拱手,转身朝着外宅而去。
于家两位小姐同时松了口气,却又有些失望,倒是夫人于氏曾经见过张灏身边的姑娘们,知道人家必定看不上于家的小家碧玉。
老爷于又得倒没什么遗憾,能攀上张家自然最好,攀不上也无妨,反正人情是坐定了,不怕日后不会收到丰厚回报。
第二日一早,当下人轻轻走进招待贵客的院子时,却发现,屋里早已是人去楼空,只留下一纸书简,上写好心好报。
径直回到家中,种种热闹自不必细表,祭拜先祖等诸事忙完,张灏告别长辈亲人,回到阔别将近一年之久的怡红院。
夜晚被书萱和紫雪一起倾情奉献,一夜风流,一直缠绵到四更时分方才罢休,望着心满意足,沉沉睡去的俏丫头,张灏起身去了书房。
新皇登基,改国号为洪熙,金銮殿上,文武百官高呼三声万岁,皇帝朱高炽淡笑道:“众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大臣们纷纷站起,这几日登基大典,显然累的大家伙不轻,一个个神色间有些憔悴。
居高临下望着一干大臣,朱高炽终于体会到帝王至高无上的威风,他多年来一直被父皇压制,今天总算是否极泰来了。
“朕初临大宝,准备下旨大赦天下,不知众位爱卿有何建言?”
“臣等并无异议。”满朝文武同时朝皇帝施礼,这登基之后大赦天下,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不料皇帝口风一转,沉声道:“朕一直为一些积年案子寝食难安,传旨下去,彻查先帝在位时的所有大案,发配边关的犯官全都赦免,赐还家产。”
下面大臣们心中一惊,都已听出皇帝有意纠正先帝犯下的一些错误,暗道不愧是仁义太子,这登基第一件事,就能为一些冤案错案昭雪平反,倒是殊为难得了。
永乐皇帝性情暴躁,动辄就因小错而把官员下狱或是发配边疆,同时连坐的亲戚朋友极多,此外就是建文帝的一干旧臣,到了今日其家眷都沦为贱民,一些矛盾因此越积越深,毕竟朝臣每日战战兢兢,谁还能不心怀不满?
看来陛下是有备而来,大臣们深感欣慰,毕竟先帝处置方式太过严苛狠辣,简直和太祖皇帝一脉相承,谁愿意成天人人自危的过日子,尤其是很多事处置的并不公道,无法使人心服口服。
其中方孝儒终于被朱高炽平反,无数犯官也因此得以赦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解缙大人竟然还活着,随着白发苍苍的解大人登上金殿,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动容。
“快赐座。”朱高炽神色激动,当年解缙大人为了自己而入狱,这都多少年了,都以为他人早已身死。
“谢陛下,臣身体还算硬朗,就不用了。”解缙同样神色激动,身体挺拔的好似苍松一样。
“好,看来老大人风采如昔,可喜可贺啊”
朱高炽开怀笑道,忽然心中想起一个人来,叹道:“吃水不忘打井人,宣张灏觐见。”
随着一声声太监宣读陛下旨意,张灏一身白衣,缓缓走进金銮殿中,不等行那三跪九叩之礼,就被帝王伸手隔空阻拦。
“免礼,你有大恩与朕和众位大臣,今后特赐面圣不跪。”
这番堂而皇之的报以感谢,可谓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很多大臣心中叹息,看来陛下对于先帝,真是积怨已深,这儿子登基之后,马上反驳父亲的一系列举动。
更多人则是心中震撼,谁也没想到,昔日的永乐帝王最信任的晚辈,竟如此深得当今圣上之信任。
张灏双手抱拳,恭敬的道:“是,多谢陛下恩宠。灏领旨。”
大臣们无不神色羡慕,但随着解缙大人,黄淮大人,杨士奇大人等十几位重臣都朝少年郎齐齐施礼,所有人心中暗叹,果然好心有好报。
看着昔日忠心于自己的大臣们济济一堂,朱高炽心中高兴,挥手吩咐道:“宣旨。”
“是,陛下。”传旨太监王贵通上前一步,展开早已准备好的圣旨,满朝文武心中了然,无不神色期待,谁都知道,这新皇登基之后,该是要论功行赏了。
“重新设立三公之位,封英国公张辅为太师兼任左提督,封解缙为太傅兼任吏部尚书,封杨荣为太保兼任工部尚书,封杨士奇为少傅兼任首辅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黄淮为少保兼任户部尚书,封夏原吉,杨溥,金幼孜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俱都官升一品。”
扬扬洒洒,大太监王贵通一连宣读了半天圣旨,张灏躲在最下面,看着文武百官神色各异,有的欢喜,有的惊愕,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神色激动,暗道这权利果真使人不可自拔。
“封张灏为北平侯,加绶骠骑将军,上柱国,御赐紫蟒冠袍。”
等宣读到自己身上,重新恢复爵位的张灏一脸无所谓,其实他早就猜到,封赏自己的不过是显贵身份而已。
关于这些官位,张灏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只知道阁臣被大幅提升实权,不但从昔日的四品官升为一品大员,像杨士奇等人还兼任尚书,这权利已经落到了实处,再不是以前只能唯唯诺诺的秘书,而是能真正参与中枢的阁臣了。
看来朱高炽果然如历史一样,开始全面纠正他父亲一言九鼎的霸道作风,力求建立一个清明的文官朝堂,压制永乐朝的一干开国功臣。
重文轻武,不愧是自诩为文人雅士的仁宗皇帝,张灏并没什么不满,这守成之君就该如此,看来天下百姓要迎来难得休养生息的好时候了。
果不其然,等封赏完毕后,朱高炽对于他父亲好大喜功的作风深恶痛绝,下旨免去郑和太监的指挥使一职,停止郑和船队下西洋,但并未禁止海洋贸易。
下旨纠察天下邢狱,对于死刑犯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最难得和令张灏赞赏的,就是皇帝坦言,即使他钦定的案件,一样可以推翻和纠正,禁止对犯人采取肉刑,废除宫刑,除了十恶不赦的叛逆大案之外,不许株连犯人亲属,因为这有违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lun理。
免除天下流民的税赋,妥善使百姓返回故居,两年之内免除一切徭役,对于受灾百姓及时给予赈灾和减税政策,一系列仁政爱民的举措,立时赢得天下敬重。
朝会完事之后,朱高炽心情愉悦,出言把众位阁臣留下,其中太子朱瞻基和北平侯张灏一样留下。
恐怕这才是今日的重头戏了,张灏很清楚,真正的国策都是帝王和阁臣在一起商议的,而朝会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望着自己的儿子,朱高炽笑道:“来人,给诸位大人赐座。”
自有宫人送上软凳,阁臣们含笑道谢,然后纷纷坐下,而张灏和朱瞻基自然不敢就坐,规规矩矩的束手站立一边。
气氛轻松写意,即使是张灏都心生感慨,比起永乐大帝时沉闷忐忑的那种滋味,此时真像是恍如隔世。
思索一下,朱高炽缓缓开口:“瞻基这些日子,日日建言遵照先帝遗愿,把京城迁到北京,但朕思来想去,终究觉得不妥。”
明朝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天子御国门了,建都北方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即使是张灏都清楚,以此时的条件,迁都北京对于天下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即使是后世满清一样不堪重负,这整个南方都要供养京师,日积月累,因此损耗的粮食物资,几乎不下于京城的日常消耗。
关于迁都的话题,自从朱棣登基后就一直没有停歇过,在座的大臣们除了张灏父子,其他人都曾经反复深思过,几乎人人都不同意迁都北方。
北京作为朱棣龙兴之地和战略要冲位置,尤其是永乐帝王的雄心壮志,一心想要融合塞北各族,但事实证明,他的后代并没有祖先的胆略和气魄,终明之世,北京动辄被异族劫掠包围,闹得满朝人心惶惶,此事之利弊,可谓是一言难尽。
朱瞻基容貌英俊,举手投足间都要其祖父的影子,此时朗声道:“天下间的地形地势,无有比北京更好的,金陵地处东南,不足以控制西北之地,非胜地也”
燕云十六州,北京的优胜之处一目了然,自不必细细解说,重回中枢的解缙大人,右手摸着花白胡须,笑道:“早年太祖皇帝就有意迁都北方,其中长安,洛阳和汴梁都派人细细考察过,都不如北京有优势,沧海遶其东,太行峙其西,后枕居庸,前襟河济,饶谷马鱼盐果窳之利。顺天为皇居,东南转漕,秦晋入卫,形胜甲天下。”
朱瞻基一喜,不禁跟着频频点头,但没想到解缙又说道:“但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胡人旦夕可至,万一有所闪失,则京畿动荡,天下混乱啊”
“老大人所言正是,殿下,臣以为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此为迁都北京的一大弊病。”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想得是民生之事。
[奉献]
当日一场大戏,随着两人渐渐消失而告终,毕竟众目睽睽的,秦晴筠还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与心上人当众谈情说爱。
但英雄美人,金风玉露一相逢般的场面,无不使得无数姑娘心驰神往,这段佳话很快轰传天下,实在是当事人的身份太显贵了。
灏二爷现身京城之事,顷刻间传遍大街小巷,闹得张灏被于家人当成了贵宾一样盛情招待。
好吃好喝,张灏躲在于家足不出户,十天一晃而过,中途又吩咐韩二姐不必过来,毕竟身份已然暴露。
夜晚,湘帘低蹙,银烛莹煌,于又得亲自设宴,又把家中女眷唤来相陪,盛情拳拳,殷勤劝酒。
酒过三巡,张灏笑道:“多谢老爷款待,天色已晚,我该回房休息了。”
“那好,就让两位妹妹陪您回房吧,端茶送水,也得有个人伺候不是。”于又得满脸堆笑,朝两位一直羞红脸的妹妹使个眼色。
“男女授受不亲,老爷的好意心领了。”张灏施施然站起,略微一拱手,转身朝着外宅而去。
于家两位小姐同时松了口气,却又有些失望,倒是夫人于氏曾经见过张灏身边的姑娘们,知道人家必定看不上于家的小家碧玉。
老爷于又得倒没什么遗憾,能攀上张家自然最好,攀不上也无妨,反正人情是坐定了,不怕日后不会收到丰厚回报。
第二日一早,当下人轻轻走进招待贵客的院子时,却发现,屋里早已是人去楼空,只留下一纸书简,上写好心好报。
径直回到家中,种种热闹自不必细表,祭拜先祖等诸事忙完,张灏告别长辈亲人,回到阔别将近一年之久的怡红院。
夜晚被书萱和紫雪一起倾情奉献,一夜风流,一直缠绵到四更时分方才罢休,望着心满意足,沉沉睡去的俏丫头,张灏起身去了书房。
新皇登基,改国号为洪熙,金銮殿上,文武百官高呼三声万岁,皇帝朱高炽淡笑道:“众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大臣们纷纷站起,这几日登基大典,显然累的大家伙不轻,一个个神色间有些憔悴。
居高临下望着一干大臣,朱高炽终于体会到帝王至高无上的威风,他多年来一直被父皇压制,今天总算是否极泰来了。
“朕初临大宝,准备下旨大赦天下,不知众位爱卿有何建言?”
“臣等并无异议。”满朝文武同时朝皇帝施礼,这登基之后大赦天下,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不料皇帝口风一转,沉声道:“朕一直为一些积年案子寝食难安,传旨下去,彻查先帝在位时的所有大案,发配边关的犯官全都赦免,赐还家产。”
下面大臣们心中一惊,都已听出皇帝有意纠正先帝犯下的一些错误,暗道不愧是仁义太子,这登基第一件事,就能为一些冤案错案昭雪平反,倒是殊为难得了。
永乐皇帝性情暴躁,动辄就因小错而把官员下狱或是发配边疆,同时连坐的亲戚朋友极多,此外就是建文帝的一干旧臣,到了今日其家眷都沦为贱民,一些矛盾因此越积越深,毕竟朝臣每日战战兢兢,谁还能不心怀不满?
看来陛下是有备而来,大臣们深感欣慰,毕竟先帝处置方式太过严苛狠辣,简直和太祖皇帝一脉相承,谁愿意成天人人自危的过日子,尤其是很多事处置的并不公道,无法使人心服口服。
其中方孝儒终于被朱高炽平反,无数犯官也因此得以赦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解缙大人竟然还活着,随着白发苍苍的解大人登上金殿,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动容。
“快赐座。”朱高炽神色激动,当年解缙大人为了自己而入狱,这都多少年了,都以为他人早已身死。
“谢陛下,臣身体还算硬朗,就不用了。”解缙同样神色激动,身体挺拔的好似苍松一样。
“好,看来老大人风采如昔,可喜可贺啊”
朱高炽开怀笑道,忽然心中想起一个人来,叹道:“吃水不忘打井人,宣张灏觐见。”
随着一声声太监宣读陛下旨意,张灏一身白衣,缓缓走进金銮殿中,不等行那三跪九叩之礼,就被帝王伸手隔空阻拦。
“免礼,你有大恩与朕和众位大臣,今后特赐面圣不跪。”
这番堂而皇之的报以感谢,可谓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很多大臣心中叹息,看来陛下对于先帝,真是积怨已深,这儿子登基之后,马上反驳父亲的一系列举动。
更多人则是心中震撼,谁也没想到,昔日的永乐帝王最信任的晚辈,竟如此深得当今圣上之信任。
张灏双手抱拳,恭敬的道:“是,多谢陛下恩宠。灏领旨。”
大臣们无不神色羡慕,但随着解缙大人,黄淮大人,杨士奇大人等十几位重臣都朝少年郎齐齐施礼,所有人心中暗叹,果然好心有好报。
看着昔日忠心于自己的大臣们济济一堂,朱高炽心中高兴,挥手吩咐道:“宣旨。”
“是,陛下。”传旨太监王贵通上前一步,展开早已准备好的圣旨,满朝文武心中了然,无不神色期待,谁都知道,这新皇登基之后,该是要论功行赏了。
“重新设立三公之位,封英国公张辅为太师兼任左提督,封解缙为太傅兼任吏部尚书,封杨荣为太保兼任工部尚书,封杨士奇为少傅兼任首辅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黄淮为少保兼任户部尚书,封夏原吉,杨溥,金幼孜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俱都官升一品。”
扬扬洒洒,大太监王贵通一连宣读了半天圣旨,张灏躲在最下面,看着文武百官神色各异,有的欢喜,有的惊愕,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神色激动,暗道这权利果真使人不可自拔。
“封张灏为北平侯,加绶骠骑将军,上柱国,御赐紫蟒冠袍。”
等宣读到自己身上,重新恢复爵位的张灏一脸无所谓,其实他早就猜到,封赏自己的不过是显贵身份而已。
关于这些官位,张灏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只知道阁臣被大幅提升实权,不但从昔日的四品官升为一品大员,像杨士奇等人还兼任尚书,这权利已经落到了实处,再不是以前只能唯唯诺诺的秘书,而是能真正参与中枢的阁臣了。
看来朱高炽果然如历史一样,开始全面纠正他父亲一言九鼎的霸道作风,力求建立一个清明的文官朝堂,压制永乐朝的一干开国功臣。
重文轻武,不愧是自诩为文人雅士的仁宗皇帝,张灏并没什么不满,这守成之君就该如此,看来天下百姓要迎来难得休养生息的好时候了。
果不其然,等封赏完毕后,朱高炽对于他父亲好大喜功的作风深恶痛绝,下旨免去郑和太监的指挥使一职,停止郑和船队下西洋,但并未禁止海洋贸易。
下旨纠察天下邢狱,对于死刑犯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最难得和令张灏赞赏的,就是皇帝坦言,即使他钦定的案件,一样可以推翻和纠正,禁止对犯人采取肉刑,废除宫刑,除了十恶不赦的叛逆大案之外,不许株连犯人亲属,因为这有违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lun理。
免除天下流民的税赋,妥善使百姓返回故居,两年之内免除一切徭役,对于受灾百姓及时给予赈灾和减税政策,一系列仁政爱民的举措,立时赢得天下敬重。
朝会完事之后,朱高炽心情愉悦,出言把众位阁臣留下,其中太子朱瞻基和北平侯张灏一样留下。
恐怕这才是今日的重头戏了,张灏很清楚,真正的国策都是帝王和阁臣在一起商议的,而朝会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望着自己的儿子,朱高炽笑道:“来人,给诸位大人赐座。”
自有宫人送上软凳,阁臣们含笑道谢,然后纷纷坐下,而张灏和朱瞻基自然不敢就坐,规规矩矩的束手站立一边。
气氛轻松写意,即使是张灏都心生感慨,比起永乐大帝时沉闷忐忑的那种滋味,此时真像是恍如隔世。
思索一下,朱高炽缓缓开口:“瞻基这些日子,日日建言遵照先帝遗愿,把京城迁到北京,但朕思来想去,终究觉得不妥。”
明朝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天子御国门了,建都北方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即使是张灏都清楚,以此时的条件,迁都北京对于天下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即使是后世满清一样不堪重负,这整个南方都要供养京师,日积月累,因此损耗的粮食物资,几乎不下于京城的日常消耗。
关于迁都的话题,自从朱棣登基后就一直没有停歇过,在座的大臣们除了张灏父子,其他人都曾经反复深思过,几乎人人都不同意迁都北方。
北京作为朱棣龙兴之地和战略要冲位置,尤其是永乐帝王的雄心壮志,一心想要融合塞北各族,但事实证明,他的后代并没有祖先的胆略和气魄,终明之世,北京动辄被异族劫掠包围,闹得满朝人心惶惶,此事之利弊,可谓是一言难尽。
朱瞻基容貌英俊,举手投足间都要其祖父的影子,此时朗声道:“天下间的地形地势,无有比北京更好的,金陵地处东南,不足以控制西北之地,非胜地也”
燕云十六州,北京的优胜之处一目了然,自不必细细解说,重回中枢的解缙大人,右手摸着花白胡须,笑道:“早年太祖皇帝就有意迁都北方,其中长安,洛阳和汴梁都派人细细考察过,都不如北京有优势,沧海遶其东,太行峙其西,后枕居庸,前襟河济,饶谷马鱼盐果窳之利。顺天为皇居,东南转漕,秦晋入卫,形胜甲天下。”
朱瞻基一喜,不禁跟着频频点头,但没想到解缙又说道:“但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胡人旦夕可至,万一有所闪失,则京畿动荡,天下混乱啊”
“老大人所言正是,殿下,臣以为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此为迁都北京的一大弊病。”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想得是民生之事。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