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中国大多数受汉文化浸淫很深的地区和省份,缅省因为其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同时接受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使得这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景别特征。加上雪山与河谷相间,原始而瑰丽的热带风光,让缅甸成为了中国仅次于‘世界屋脊’西藏的第二大旅游省份。而曼德勒就是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一颗明珠。
白日里踏在泥土小路上,去看分布在茂密的树林里的众多古老佛塔。探入其中,在幽暗清凉的空气中看到那些精湛绮丽的壁画、雕塑,以及建筑本身。佛塔之间有错落的小块土地。当地农夫挑水灌,脸上有雕琢艺术品的耐心和沉着。黄昏时候在伊诺瓦底江畔散步。落日霞光里的宽阔江面是一面巨大温暖的金色镜子。这天地之间的美并不真实,令人敬畏。怀疑那是通往来世的大门。有修为的人自会穿越。一列年轻的沙弥徐徐走过,身后是落日拖拽出的长长影子。他们对物质,对情感的需索如此稀少,并不觉得缺失,反而活得端然。人真的不需要太多。佛塔的背景是屹立在远处海拔数千多米的连绵雪山。夕阳跌落在她身后,殷红的光线映照上方的一小片天空。……”
——摘自1年第二期《国家地理.
不管曼德勒看上去有多美丽,但在18864月。没有人会这样认为。街上便到处是骚动不安的曼德勒居民,大多数人拖家带口地往城门涌去,也有人开始哄抢城内地店铺,纷乱的人群把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挤的水泄不通。呼喊声、哭叫声不绝于耳。
在过去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曼德勒先后变换了三个主人、四次更迭了控制权。除了中国远征军出于收拢民心的考虑,严禁士兵有扰民之举。原来从曼德勒撤退的缅甸王军和两次占领曼德勒的英军都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抢掠,使得曼德勒这颗伊诺瓦底江畔地明珠变得暗淡无光。
随着中英缅甸之战的局势急转直下,英军在缅甸的作为更加不检点,为了应付这次曼德勒会战。英军征调了大批的粮食和修筑工事地物资,更是让曼德勒的情况雪上加霜,曼德勒的许多居民都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这样地矛盾终于在英军最虚弱,对曼德勒控制最不力的时候爆出来。
锡米孔和贡育瓦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这两部分别属于缅甸八大族中的孟族和若开族。当初英军第一次攻陷曼德勒地时候,为了稳定缅甸的局势,选择拉拢一些缅甸土司,这两部因为在英军和缅甸王军的作战中选择了作壁上观。而得到了英军地保证。后来缅甸局势渐渐稳定,英军又与中国远征军纠缠在一起,便没有理会这两个离曼德勒近在咫尺地土司。
白腊在徐邦道地授意下游说二部土司可以说是一个契机。曼德勒是缅甸最富饶的地区,前段时间英军强势。有心思地人不敢动弹。现在英军势弱了,而且又听说被清军打得连连败退。这两部土司便对防御空虚的曼德勒动心了。
不过曼德勒的城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障碍,所以两个土司想出了一条绝户之计。出兵之前。他们派人到城中大肆散布英军在伊诺瓦底江河谷被打得大败的消息。说英军正向南朝曼德勒溃败而来,顿时在领教过英军抢掠本事的居民中引骚乱。
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居民骚乱,若是他们里应外合对防守曼德勒的英军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城中的内乱,混乱的秩序不仅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兵力部署,而且牵扯了曼德勒英军大部分精力,你永远不知道这些暴民中哪一个是奸细,哪一个正准备哄抢你的物资,都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现在曼德勒的英军就很有可能被骚动的百姓击垮。
“将军阁下,现在城外有将近一万的敌人,而我们只有一千多人。况且我们还要派出许多人监视城中的暴民,这样我们根本守不住曼德勒,而且会全军覆没。我建议立即往北突围,向司令官阁下靠拢,那样……”一个参谋正喋喋不休地向担任曼德勒警卫司令的霍尔伯特讲述他的意见。
不过他很快被霍尔伯特打断道:“好了,闭上你的臭嘴。难道你让我在那些黄种猴子面前灰溜溜地逃跑?这简直不可原谅……你们
从我的命令行事就可以了,现在马上颁布全城戒严令必须在十五分钟内回到自己家中,没有允许不得擅自外出。十五分钟后,仍然逗留在街上的一律是奸细,全部予以击毙……查尔斯少校,你带领一个营执行我的命令。”
一个身材粗壮、相貌丑恶的少校军官接受了命令。
十五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让如此庞大的城市安静下来,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几幕悲惨情景上演了。
英军排着整齐的队列,以标准的行军姿态扫荡每一条街道。绝不间断的子弹把一切活着出现在他们眼中的生物打倒在地,老人、小孩、妇女甚是是一条野狗。一开始还有因为亲人倒下而悲愤欲绝的人向英军冲去,但这些赤红着双眼的人很快就被无情的子弹打成筛子,然后表情恐怖地栽倒在地上。
有了这样的例子,街上剩下所有居民想到的就只是用更快的度逃离英军的视线,不过多数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失去了生命,人跑得再快能有子弹快吗?婴儿的啼哭声,伤者的呻吟声,亲人的召唤声,愤怒的嘶吼声,这一刻弥漫在城市的上空,将这一天的曼德勒衬托得悲凉无比。
尸横遍地,流血漂橹,无不昭示着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在1886411日这一天,曼德勒的居民死亡了三万多人,这几乎接近曼德勒三分之一的人口。传说堆积的尸烧了整整一夜,以致于几十年后还有老人说他们能闻到空气中那股令人作呕的烤肉气味。
很难想象在当时拥有十多万人口的曼德勒,那五百英军是如何完成这一屠杀壮举的。即便是每人吐一口唾沫也能把英军淹死了,不过事实是英军就这样做到了,他们名义上留给了曼德勒居民一条生路,只要你回到家中,英军就不会搭理你,因此所有人想到的都只是如何尽快逃回家中而不是掉头与英军拼死一搏。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霍尔伯特不可思议地用一天时间平定了曼德勒的内乱,起码表面看上去,空荡荡的街道看不到一个暴民。只是从那些站在窗口的曼德勒居民眼中可以看到深深的仇恨,这样的仇恨是埋藏在灵魂里的,以致很多年后帝国再次与英军交战,曼德勒成了整个帝国报名参军人数最多的城市。
但现在英军已经顾及不了这么多了,刚刚平定城中的骚乱,城外的攻势就开始了。曼德勒的英军不由庆幸,如果稍微迟疑一点,让乱军与暴民里应外合,那么曼德勒恐怕连一天也守不了,而且他们还有可能全军覆没,不过现在……
曼德勒的无险可守说的是在热兵器条件下,相对于既无火炮、有无多少炸药的两大土司的军队来说,曼德勒的城墙简直不可逾越。他们只能用冷兵器时代那种陈旧的云梯攻城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除了造成惨不忍睹的伤亡,取得的效果乏善可陈。偶尔攻上城头,也立即被英军凶猛的火力所打断。
不过英军的局势也不算太妙,他们毕竟只有一千多人,死一个人就少一份战力,由不得他们不小心。
而此时,艾劳弗德正对着手里的两份报告凝神皱眉。他深深明白好的侦察是胜利的一半这个道理。在与中国人的这场交锋中,除了河谷正面的激烈战斗,双方在两翼以展开了强大的侦察攻势,侦察搜索幕一直在双方的阵地前来回拉锯。总的来说,得到缅甸土民帮助的中**队占据了一定优势,他的几个侦察小队都遭到了覆灭的结果。
不过艾劳弗德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情报,中国并没有绕道前往攻打曼德勒,看来那个中国统帅虽然擅长设置圈套,但打仗的手法还是非常稳健的,他想必认为绕过正面奇袭曼德勒的风险太大,而且缅甸复杂的地形也无法携带攻城的火炮。不过自己是否认同这种看法呢,如果掉换位置……或许自己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吧。
对面的其中一份报告是专门负责监视中**队动向的侦察官卡尔中校传回来的,报告的内容并没有出乎艾劳弗德的预料——中**队正在后撤,然而度缓慢,防备森严,显然害怕英军的衔尾追击。
白日里踏在泥土小路上,去看分布在茂密的树林里的众多古老佛塔。探入其中,在幽暗清凉的空气中看到那些精湛绮丽的壁画、雕塑,以及建筑本身。佛塔之间有错落的小块土地。当地农夫挑水灌,脸上有雕琢艺术品的耐心和沉着。黄昏时候在伊诺瓦底江畔散步。落日霞光里的宽阔江面是一面巨大温暖的金色镜子。这天地之间的美并不真实,令人敬畏。怀疑那是通往来世的大门。有修为的人自会穿越。一列年轻的沙弥徐徐走过,身后是落日拖拽出的长长影子。他们对物质,对情感的需索如此稀少,并不觉得缺失,反而活得端然。人真的不需要太多。佛塔的背景是屹立在远处海拔数千多米的连绵雪山。夕阳跌落在她身后,殷红的光线映照上方的一小片天空。……”
——摘自1年第二期《国家地理.
不管曼德勒看上去有多美丽,但在18864月。没有人会这样认为。街上便到处是骚动不安的曼德勒居民,大多数人拖家带口地往城门涌去,也有人开始哄抢城内地店铺,纷乱的人群把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挤的水泄不通。呼喊声、哭叫声不绝于耳。
在过去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曼德勒先后变换了三个主人、四次更迭了控制权。除了中国远征军出于收拢民心的考虑,严禁士兵有扰民之举。原来从曼德勒撤退的缅甸王军和两次占领曼德勒的英军都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抢掠,使得曼德勒这颗伊诺瓦底江畔地明珠变得暗淡无光。
随着中英缅甸之战的局势急转直下,英军在缅甸的作为更加不检点,为了应付这次曼德勒会战。英军征调了大批的粮食和修筑工事地物资,更是让曼德勒的情况雪上加霜,曼德勒的许多居民都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这样地矛盾终于在英军最虚弱,对曼德勒控制最不力的时候爆出来。
锡米孔和贡育瓦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这两部分别属于缅甸八大族中的孟族和若开族。当初英军第一次攻陷曼德勒地时候,为了稳定缅甸的局势,选择拉拢一些缅甸土司,这两部因为在英军和缅甸王军的作战中选择了作壁上观。而得到了英军地保证。后来缅甸局势渐渐稳定,英军又与中国远征军纠缠在一起,便没有理会这两个离曼德勒近在咫尺地土司。
白腊在徐邦道地授意下游说二部土司可以说是一个契机。曼德勒是缅甸最富饶的地区,前段时间英军强势。有心思地人不敢动弹。现在英军势弱了,而且又听说被清军打得连连败退。这两部土司便对防御空虚的曼德勒动心了。
不过曼德勒的城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障碍,所以两个土司想出了一条绝户之计。出兵之前。他们派人到城中大肆散布英军在伊诺瓦底江河谷被打得大败的消息。说英军正向南朝曼德勒溃败而来,顿时在领教过英军抢掠本事的居民中引骚乱。
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居民骚乱,若是他们里应外合对防守曼德勒的英军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城中的内乱,混乱的秩序不仅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兵力部署,而且牵扯了曼德勒英军大部分精力,你永远不知道这些暴民中哪一个是奸细,哪一个正准备哄抢你的物资,都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现在曼德勒的英军就很有可能被骚动的百姓击垮。
“将军阁下,现在城外有将近一万的敌人,而我们只有一千多人。况且我们还要派出许多人监视城中的暴民,这样我们根本守不住曼德勒,而且会全军覆没。我建议立即往北突围,向司令官阁下靠拢,那样……”一个参谋正喋喋不休地向担任曼德勒警卫司令的霍尔伯特讲述他的意见。
不过他很快被霍尔伯特打断道:“好了,闭上你的臭嘴。难道你让我在那些黄种猴子面前灰溜溜地逃跑?这简直不可原谅……你们
从我的命令行事就可以了,现在马上颁布全城戒严令必须在十五分钟内回到自己家中,没有允许不得擅自外出。十五分钟后,仍然逗留在街上的一律是奸细,全部予以击毙……查尔斯少校,你带领一个营执行我的命令。”
一个身材粗壮、相貌丑恶的少校军官接受了命令。
十五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让如此庞大的城市安静下来,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几幕悲惨情景上演了。
英军排着整齐的队列,以标准的行军姿态扫荡每一条街道。绝不间断的子弹把一切活着出现在他们眼中的生物打倒在地,老人、小孩、妇女甚是是一条野狗。一开始还有因为亲人倒下而悲愤欲绝的人向英军冲去,但这些赤红着双眼的人很快就被无情的子弹打成筛子,然后表情恐怖地栽倒在地上。
有了这样的例子,街上剩下所有居民想到的就只是用更快的度逃离英军的视线,不过多数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失去了生命,人跑得再快能有子弹快吗?婴儿的啼哭声,伤者的呻吟声,亲人的召唤声,愤怒的嘶吼声,这一刻弥漫在城市的上空,将这一天的曼德勒衬托得悲凉无比。
尸横遍地,流血漂橹,无不昭示着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在1886411日这一天,曼德勒的居民死亡了三万多人,这几乎接近曼德勒三分之一的人口。传说堆积的尸烧了整整一夜,以致于几十年后还有老人说他们能闻到空气中那股令人作呕的烤肉气味。
很难想象在当时拥有十多万人口的曼德勒,那五百英军是如何完成这一屠杀壮举的。即便是每人吐一口唾沫也能把英军淹死了,不过事实是英军就这样做到了,他们名义上留给了曼德勒居民一条生路,只要你回到家中,英军就不会搭理你,因此所有人想到的都只是如何尽快逃回家中而不是掉头与英军拼死一搏。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霍尔伯特不可思议地用一天时间平定了曼德勒的内乱,起码表面看上去,空荡荡的街道看不到一个暴民。只是从那些站在窗口的曼德勒居民眼中可以看到深深的仇恨,这样的仇恨是埋藏在灵魂里的,以致很多年后帝国再次与英军交战,曼德勒成了整个帝国报名参军人数最多的城市。
但现在英军已经顾及不了这么多了,刚刚平定城中的骚乱,城外的攻势就开始了。曼德勒的英军不由庆幸,如果稍微迟疑一点,让乱军与暴民里应外合,那么曼德勒恐怕连一天也守不了,而且他们还有可能全军覆没,不过现在……
曼德勒的无险可守说的是在热兵器条件下,相对于既无火炮、有无多少炸药的两大土司的军队来说,曼德勒的城墙简直不可逾越。他们只能用冷兵器时代那种陈旧的云梯攻城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除了造成惨不忍睹的伤亡,取得的效果乏善可陈。偶尔攻上城头,也立即被英军凶猛的火力所打断。
不过英军的局势也不算太妙,他们毕竟只有一千多人,死一个人就少一份战力,由不得他们不小心。
而此时,艾劳弗德正对着手里的两份报告凝神皱眉。他深深明白好的侦察是胜利的一半这个道理。在与中国人的这场交锋中,除了河谷正面的激烈战斗,双方在两翼以展开了强大的侦察攻势,侦察搜索幕一直在双方的阵地前来回拉锯。总的来说,得到缅甸土民帮助的中**队占据了一定优势,他的几个侦察小队都遭到了覆灭的结果。
不过艾劳弗德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情报,中国并没有绕道前往攻打曼德勒,看来那个中国统帅虽然擅长设置圈套,但打仗的手法还是非常稳健的,他想必认为绕过正面奇袭曼德勒的风险太大,而且缅甸复杂的地形也无法携带攻城的火炮。不过自己是否认同这种看法呢,如果掉换位置……或许自己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吧。
对面的其中一份报告是专门负责监视中**队动向的侦察官卡尔中校传回来的,报告的内容并没有出乎艾劳弗德的预料——中**队正在后撤,然而度缓慢,防备森严,显然害怕英军的衔尾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