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闯王府都是一片喜气洋洋,李鸿基见谁都张开嘴就笑,主人高兴,王府的仆役们也跟着沾光,时不时有赏赐下来,仆人偶有小错,田玉珠和邢秀娘两人都会替他们求情,免于处罚,王府上下都轻松一片。
正月十五过去后,年味渐渐谈了下来,这天,李鸿基正在批阅文书,突然现一个劝进的奏章,上书的是以前朝庭的一个降官,名叫傅天鹤,本是商洛的一名县令,闯军兵出商洛后及时投靠,现在已升为渭南府的知州了,傅天鹤奏章大意是说,现在闯军带甲数十万,治下民众已近千万,闯王这个名号已不适用,必须有新的王号,国号,如此才能鼓舞士气,将士用命,早日一统中原。
李鸿基看过后就谈谈一笑,将之扔到了一边,没有理他,当初李鸿基在商洛称闯王时只是一时兴起,用了原先李自成的名号,当时他们是流民,只有闯出去才有一条出路,所以称闯王能显示出一往无前的气魄,引起了众多饥民的跟随,而今闯军加上内蒙古草原的大片领土,已有二省多地,也安定了下来,称为闯军却也不合适,宋献策和洪承畴也提过几次,要李鸿基正式称王,定国号,才能名正言顺的与大明分庭抗礼,但都被李鸿基否决。
现在朝庭的注意力全在高迎祥的义军身上,曹文诏率大军与高迎祥接战,大小几十余仗,连战连胜,义军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但义军的核心力量,曹文诏一直抓不到,高迎祥剩下三万余人的精锐武装一直在河南,湖广和安徽与曹文诏打转。
三万人是义军中精锐的精锐,不但全部是青壮,而且使用的都是制式兵器,还有一千多杆火枪尤其厉害,曹文诏几次将他们包围,都凭借精良的武器硬生生杀开了一条道,曹文诏虽有数十万大军,无奈义军从不在一个地方多待,官军需要层层设防,其实就等于层层无防,根本档不住数万人全力一冲,而且最近义军的情报也越来越利害,几次都在曹文诏以为对方就要进入自己的包围圈时突然从边缘溜走,这自然是闯军的情报网在帮忙。
李鸿基怕正式称王,建立国号,刺激到崇祯,让曹文诏舍下高迎祥,又转向闯军,而今闯军境内通过与江南的贸易,实力正在节节上升,各种短缺的物质也正在屯积,李鸿基暂时不想与朝庭翻脸,自然对正式称王,建立国号没多大兴趣,将奏章看过后批了一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丢在一边。
田玉珠自从怀孕后,很少来到李鸿基的书房,所以文书无人整理,朱玉凤只是端端茶,递递水,李鸿基不敢把文书奏章交给她整理,朱玉凤毕竟是大明的郡主,虽然现在看起来老老实实,但还是心怀大明,若让她来整理文书,万一哪天与朝庭冲突时,她把一些重要的奏章藏起来,或者改动怎么办?
李过倒是信得过,但做事粗手粗脚,虽然自己数次逼他读书,但到现在还有许多字认不全,要让他整理文书,自然不可能,李鸿基已习惯了田玉珠整理的各种文案,还有让她代写的各种命令,一时李鸿基无可用人选,工作的效率大减。
李鸿基大为苦恼,看来得建立一个自己的秘书处,而这类事情又以女子担任为好,但除非是他身边的人,若选用其她女子,恐怕部下都会以为自己是为美色而选,而选进来的女子以后出去也会无人敢娶,谁敢和闯王争女人,李鸿基只有将此事暂且搁下。
没想到,仅过了数天,劝李鸿基正式进王位的奏章突然多了起来,先是西安的大小官员,接着是附近各州,后来连正在祁县前线的李万成也用快马送来了劝进书,一下子收到了上百封,李鸿基马上觉得不对劲,这些人有的近在此尺,有的远在数百上千公里,怎么会把劝进的奏章差不多的时间都送来,李鸿基马上把周凤梧,宋献策,洪承畴他们来询问。
周凤梧倒是毫不否认,道:“闯王,这是我们参谋部一致的考虑,若是我们单独劝,闯王可能觉得还不是时机,但我和几位大人都一起相商过,大家都觉得已到了正式立国的时候了,所以参谋部用文件正式下给各州府。”
李鸿基大怒,道:“放肆,你们没经过我的充许怎可擅自向下文,难道想造反吗?”
众人忙跪了下来,齐声道:“属下不敢。”
李鸿基哼了一声:“什么不敢,你们已经做了。”
周凤梧道:“闯王,属下并没有违令,闯王在进入草原之前,曾行文各地,如果参谋部在西安的全体留守人员取得一致意见,可以行文给各州府,属下等人并无违权之举。”
李鸿基道:“那是因为我远在草原,才授权给你们,可是现在我已回来,这条自然要收回来。”
周凤梧道:“闯王要收回自然可以,但闯王回来后并没有文收回参谋部此项权力,因此参谋部此次文也没有违反闯王的法令。”
李鸿基顿时哭笑不得,没想到参谋部会抓住这个漏洞大作文章,自已有火还无处,苦笑道:“你们啊,你们,这不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吗,一个名号难道就真有这么重要”
周凤梧道:“闯王,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以前蒙古各部都争要朝庭对其封王,可见名号的作用,土默特部还被朝庭封为顺义王,如今我军带甲数十万,横扫陕西,山西,收服蒙古,击溃满金,如何不能正式立国。”
李鸿基道:“你们想过没有,一旦我正式立国称王,朝庭会如何反应,只要朝庭一封锁边境,闯军的商业立马要萧条起来,这会有多大损失。”
宋献策在旁道:“闯王多虑了,朝庭对付义军还对付不过来,怎么还敢和我们翻脸,一旦朝庭敢封锁边境,我军立马可以起兵,朝庭肯定要服软。”
李鸿基摇了摇头,他深知崇祯的性格,为了面子,宁折不弯,历史上明朝陷于两线作战的窘迫境地,后金数次议和,他都因为怕群臣指责而不成,还把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当成了替罪羊,后来,闯军对京城威胁越来越大时,他为了面子还是不肯逃跑,若他听到闯军正式立国必不摆休。
一旁的洪承畴见李鸿基摇头,急了,忙道:“闯王若是顾忌朝庭,可以在称王前向朝庭请封,朝庭有了面子,必会顺水推舟,崇祯也知道,若不解决义军,他根本没有力量和我军翻脸,他只能吃下这下哑吧亏。”
众人都跪下苦苦相劝,李鸿基望着下面的众臣,心想,这些人如此热衷自己立国称王,恐怕多数还是为他们自己作想,闯军势大,但到底没有洗脱贼名,见自己无意马上和朝庭开战,便让自己来个立国,众人马上就成了开国功臣,贼名自然没有了。
李鸿基迅在心里想着立国称王的利弊,称王的好处显而易见,手下都能得到正式的称号,由贼转为兵,自然会更加得到他们的忠心,也有利于一些读书人的投靠,弊只是朝庭的反应,不过与朝庭早晚是要决裂,这次通过称王,试一试朝庭的态度也好。遂道:“好吧,那你们议一议用什么名号好?”
众人大喜,周凤梧呈上一张表,道:“闯王,名号我们已经拟好,有两个可以供闯王选择,一曰秦,陕西正是昔日强秦的都城,当年强秦横扫六国,北击匈奴,立下赫赫武功,一曰唐,我汉人疆域之广,莫过于唐,而且闯王姓李,正与当年唐皇同姓,闯王可称为唐朝后人,恢复昔日大唐天下。”
李鸿基想了想,道:“那就称唐吧,秦武功虽盛,但二世而亡,末免不吉。”
众人马上跪下:“臣等参见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鸿基抬了抬手:“都起来吧。”
众人又磕了个头,道:“谢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这才起身。
李鸿基见众人起身,才道:“既然我军称唐,那么官职也要仿唐而立,但有些官职唐未必适合现在,而现在有的官职唐也未必有,几位爱卿回去商议一下,三日后将官职表拿来给我参考,不过我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我军还未夺取天下,我不会大封功臣,各位的官职暂定为正三品以下,其它以后根据功绩再升。”
众人稍有点失望,但想想也正常,主要是自己马上就成为正式的官员了,心中也欣喜万分,周凤梧道:“如此,属下等人马上就去开始准备,先派人通告朝庭一声,一月后再举行大典。”
李鸿基点了点头,众人告辞出去,许多迟一级的官员听到参谋部全体进见闯王,已知是要讨论立国的事,伸长了脖子在外面等等,见周凤梧他们出来,忙七嘴八舌的问:“周大人,怎样了,闯王答应了没有。”
周凤梧扫了大家一眼,道:“都回去,你们自己的岗位没事吗。”
周凤梧是参谋总长,事实上是文官之,见他话,众人都不敢违抗,没精打采的往回走,周凤梧忍住笑道:“闯王已答应立国号为唐,十日后正式宣布通告天下,一月后正式登位。”
众人欢呼起来,马上喊道:“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周凤梧等人确实快,不到两天,官职已经拟好,呈给李鸿基看,李鸿基根据周凤梧提供的官职改动了许多,将好多都删去了,周凤梧把朝庭的各个部门都考虑了进去,李鸿基现在哪有这么多人接任,只好将许多项都合并,不过,现在还不会把新出来的官职给他们看,他们的官职要等李鸿基举行了大典之后才会公布。
李鸿基将大典的一切事宜都交给了参谋部处理,众人都热情高涨,每人心里都乐呵呵的,李鸿基本想将大典简化一下,因为没有什么人会来观礼,最多也就是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会派人来,但周凤梧他们死活不同意,一定要办得奢华无比,用洪承畴的活说:“就是要震憾一下蒙古蛮了,还有几个流寇头目,这是为大唐万年基业计,决不能简单。”李鸿基只得由他们,反正闯军现在府库充实,也不怕花那点钱。
闯军的使者将闯王要正式立国的消息传给朝庭,崇祯果然暴跳如雷,对李鸿基最后的一点希望彻底落空,他叫来新任兵部尚书,商议要给闯军一个教训。
张凤翼由于皇陵被焚事件已被罢职,接替他的是杨嗣昌,杨嗣昌是原来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杨鹤虽然因招抚的流寇哗变而罢了官,但崇祯对杨嗣昌却异常信任,杨嗣昌刚上任,便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放弃了官军以前老跟在义军后面追击的战法,已在安徽,河南,湖广三省对高迎祥布下了一张大网,正在向中间慢慢收紧,杨嗣昌估计,用半年的时间就可将高迎祥彻底围死,剿灭。崇祯虽嫌半年的时间太慢,但又没有其它办法,只得同意。
杨嗣昌见皇帝呈不住气,大惊道:“皇上不可,若此时要对付闯军,那对高迎祥的布置必定前功尽弃,皇上还需忍耐才行。”
崇祯将桌上的东西一扫而空:“忍耐,朕还需忍耐。”想起高迎祥挖皇陵之仇,勉强让自己静下心来,道:“杨爱卿,那你看此事该如何处理才是。”
杨嗣昌道:“皇上,闯贼其实已然称王,闯王和唐王也无多大的差别,只是闯贼特于给朝庭送信,说明闯贼是对自己还没有信心,想得到朝庭的封号,皇上大可不必理会,就说大明不封异姓王,皇上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把使者打走,让他们自己去给自己封王,等铲除了高贼,闯贼自然也易办。”
崇祯制住了怒火:“好,就照爱卿此法。”
闯军使者被凉了数天,就被如此打回去,李鸿基接到报告,放下了心,看来朝庭有自知之明,知道现在不能与闯军开战,干脆来个装聋作哑。
正月十五过去后,年味渐渐谈了下来,这天,李鸿基正在批阅文书,突然现一个劝进的奏章,上书的是以前朝庭的一个降官,名叫傅天鹤,本是商洛的一名县令,闯军兵出商洛后及时投靠,现在已升为渭南府的知州了,傅天鹤奏章大意是说,现在闯军带甲数十万,治下民众已近千万,闯王这个名号已不适用,必须有新的王号,国号,如此才能鼓舞士气,将士用命,早日一统中原。
李鸿基看过后就谈谈一笑,将之扔到了一边,没有理他,当初李鸿基在商洛称闯王时只是一时兴起,用了原先李自成的名号,当时他们是流民,只有闯出去才有一条出路,所以称闯王能显示出一往无前的气魄,引起了众多饥民的跟随,而今闯军加上内蒙古草原的大片领土,已有二省多地,也安定了下来,称为闯军却也不合适,宋献策和洪承畴也提过几次,要李鸿基正式称王,定国号,才能名正言顺的与大明分庭抗礼,但都被李鸿基否决。
现在朝庭的注意力全在高迎祥的义军身上,曹文诏率大军与高迎祥接战,大小几十余仗,连战连胜,义军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但义军的核心力量,曹文诏一直抓不到,高迎祥剩下三万余人的精锐武装一直在河南,湖广和安徽与曹文诏打转。
三万人是义军中精锐的精锐,不但全部是青壮,而且使用的都是制式兵器,还有一千多杆火枪尤其厉害,曹文诏几次将他们包围,都凭借精良的武器硬生生杀开了一条道,曹文诏虽有数十万大军,无奈义军从不在一个地方多待,官军需要层层设防,其实就等于层层无防,根本档不住数万人全力一冲,而且最近义军的情报也越来越利害,几次都在曹文诏以为对方就要进入自己的包围圈时突然从边缘溜走,这自然是闯军的情报网在帮忙。
李鸿基怕正式称王,建立国号,刺激到崇祯,让曹文诏舍下高迎祥,又转向闯军,而今闯军境内通过与江南的贸易,实力正在节节上升,各种短缺的物质也正在屯积,李鸿基暂时不想与朝庭翻脸,自然对正式称王,建立国号没多大兴趣,将奏章看过后批了一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丢在一边。
田玉珠自从怀孕后,很少来到李鸿基的书房,所以文书无人整理,朱玉凤只是端端茶,递递水,李鸿基不敢把文书奏章交给她整理,朱玉凤毕竟是大明的郡主,虽然现在看起来老老实实,但还是心怀大明,若让她来整理文书,万一哪天与朝庭冲突时,她把一些重要的奏章藏起来,或者改动怎么办?
李过倒是信得过,但做事粗手粗脚,虽然自己数次逼他读书,但到现在还有许多字认不全,要让他整理文书,自然不可能,李鸿基已习惯了田玉珠整理的各种文案,还有让她代写的各种命令,一时李鸿基无可用人选,工作的效率大减。
李鸿基大为苦恼,看来得建立一个自己的秘书处,而这类事情又以女子担任为好,但除非是他身边的人,若选用其她女子,恐怕部下都会以为自己是为美色而选,而选进来的女子以后出去也会无人敢娶,谁敢和闯王争女人,李鸿基只有将此事暂且搁下。
没想到,仅过了数天,劝李鸿基正式进王位的奏章突然多了起来,先是西安的大小官员,接着是附近各州,后来连正在祁县前线的李万成也用快马送来了劝进书,一下子收到了上百封,李鸿基马上觉得不对劲,这些人有的近在此尺,有的远在数百上千公里,怎么会把劝进的奏章差不多的时间都送来,李鸿基马上把周凤梧,宋献策,洪承畴他们来询问。
周凤梧倒是毫不否认,道:“闯王,这是我们参谋部一致的考虑,若是我们单独劝,闯王可能觉得还不是时机,但我和几位大人都一起相商过,大家都觉得已到了正式立国的时候了,所以参谋部用文件正式下给各州府。”
李鸿基大怒,道:“放肆,你们没经过我的充许怎可擅自向下文,难道想造反吗?”
众人忙跪了下来,齐声道:“属下不敢。”
李鸿基哼了一声:“什么不敢,你们已经做了。”
周凤梧道:“闯王,属下并没有违令,闯王在进入草原之前,曾行文各地,如果参谋部在西安的全体留守人员取得一致意见,可以行文给各州府,属下等人并无违权之举。”
李鸿基道:“那是因为我远在草原,才授权给你们,可是现在我已回来,这条自然要收回来。”
周凤梧道:“闯王要收回自然可以,但闯王回来后并没有文收回参谋部此项权力,因此参谋部此次文也没有违反闯王的法令。”
李鸿基顿时哭笑不得,没想到参谋部会抓住这个漏洞大作文章,自已有火还无处,苦笑道:“你们啊,你们,这不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吗,一个名号难道就真有这么重要”
周凤梧道:“闯王,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以前蒙古各部都争要朝庭对其封王,可见名号的作用,土默特部还被朝庭封为顺义王,如今我军带甲数十万,横扫陕西,山西,收服蒙古,击溃满金,如何不能正式立国。”
李鸿基道:“你们想过没有,一旦我正式立国称王,朝庭会如何反应,只要朝庭一封锁边境,闯军的商业立马要萧条起来,这会有多大损失。”
宋献策在旁道:“闯王多虑了,朝庭对付义军还对付不过来,怎么还敢和我们翻脸,一旦朝庭敢封锁边境,我军立马可以起兵,朝庭肯定要服软。”
李鸿基摇了摇头,他深知崇祯的性格,为了面子,宁折不弯,历史上明朝陷于两线作战的窘迫境地,后金数次议和,他都因为怕群臣指责而不成,还把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当成了替罪羊,后来,闯军对京城威胁越来越大时,他为了面子还是不肯逃跑,若他听到闯军正式立国必不摆休。
一旁的洪承畴见李鸿基摇头,急了,忙道:“闯王若是顾忌朝庭,可以在称王前向朝庭请封,朝庭有了面子,必会顺水推舟,崇祯也知道,若不解决义军,他根本没有力量和我军翻脸,他只能吃下这下哑吧亏。”
众人都跪下苦苦相劝,李鸿基望着下面的众臣,心想,这些人如此热衷自己立国称王,恐怕多数还是为他们自己作想,闯军势大,但到底没有洗脱贼名,见自己无意马上和朝庭开战,便让自己来个立国,众人马上就成了开国功臣,贼名自然没有了。
李鸿基迅在心里想着立国称王的利弊,称王的好处显而易见,手下都能得到正式的称号,由贼转为兵,自然会更加得到他们的忠心,也有利于一些读书人的投靠,弊只是朝庭的反应,不过与朝庭早晚是要决裂,这次通过称王,试一试朝庭的态度也好。遂道:“好吧,那你们议一议用什么名号好?”
众人大喜,周凤梧呈上一张表,道:“闯王,名号我们已经拟好,有两个可以供闯王选择,一曰秦,陕西正是昔日强秦的都城,当年强秦横扫六国,北击匈奴,立下赫赫武功,一曰唐,我汉人疆域之广,莫过于唐,而且闯王姓李,正与当年唐皇同姓,闯王可称为唐朝后人,恢复昔日大唐天下。”
李鸿基想了想,道:“那就称唐吧,秦武功虽盛,但二世而亡,末免不吉。”
众人马上跪下:“臣等参见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鸿基抬了抬手:“都起来吧。”
众人又磕了个头,道:“谢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这才起身。
李鸿基见众人起身,才道:“既然我军称唐,那么官职也要仿唐而立,但有些官职唐未必适合现在,而现在有的官职唐也未必有,几位爱卿回去商议一下,三日后将官职表拿来给我参考,不过我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我军还未夺取天下,我不会大封功臣,各位的官职暂定为正三品以下,其它以后根据功绩再升。”
众人稍有点失望,但想想也正常,主要是自己马上就成为正式的官员了,心中也欣喜万分,周凤梧道:“如此,属下等人马上就去开始准备,先派人通告朝庭一声,一月后再举行大典。”
李鸿基点了点头,众人告辞出去,许多迟一级的官员听到参谋部全体进见闯王,已知是要讨论立国的事,伸长了脖子在外面等等,见周凤梧他们出来,忙七嘴八舌的问:“周大人,怎样了,闯王答应了没有。”
周凤梧扫了大家一眼,道:“都回去,你们自己的岗位没事吗。”
周凤梧是参谋总长,事实上是文官之,见他话,众人都不敢违抗,没精打采的往回走,周凤梧忍住笑道:“闯王已答应立国号为唐,十日后正式宣布通告天下,一月后正式登位。”
众人欢呼起来,马上喊道:“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周凤梧等人确实快,不到两天,官职已经拟好,呈给李鸿基看,李鸿基根据周凤梧提供的官职改动了许多,将好多都删去了,周凤梧把朝庭的各个部门都考虑了进去,李鸿基现在哪有这么多人接任,只好将许多项都合并,不过,现在还不会把新出来的官职给他们看,他们的官职要等李鸿基举行了大典之后才会公布。
李鸿基将大典的一切事宜都交给了参谋部处理,众人都热情高涨,每人心里都乐呵呵的,李鸿基本想将大典简化一下,因为没有什么人会来观礼,最多也就是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会派人来,但周凤梧他们死活不同意,一定要办得奢华无比,用洪承畴的活说:“就是要震憾一下蒙古蛮了,还有几个流寇头目,这是为大唐万年基业计,决不能简单。”李鸿基只得由他们,反正闯军现在府库充实,也不怕花那点钱。
闯军的使者将闯王要正式立国的消息传给朝庭,崇祯果然暴跳如雷,对李鸿基最后的一点希望彻底落空,他叫来新任兵部尚书,商议要给闯军一个教训。
张凤翼由于皇陵被焚事件已被罢职,接替他的是杨嗣昌,杨嗣昌是原来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杨鹤虽然因招抚的流寇哗变而罢了官,但崇祯对杨嗣昌却异常信任,杨嗣昌刚上任,便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放弃了官军以前老跟在义军后面追击的战法,已在安徽,河南,湖广三省对高迎祥布下了一张大网,正在向中间慢慢收紧,杨嗣昌估计,用半年的时间就可将高迎祥彻底围死,剿灭。崇祯虽嫌半年的时间太慢,但又没有其它办法,只得同意。
杨嗣昌见皇帝呈不住气,大惊道:“皇上不可,若此时要对付闯军,那对高迎祥的布置必定前功尽弃,皇上还需忍耐才行。”
崇祯将桌上的东西一扫而空:“忍耐,朕还需忍耐。”想起高迎祥挖皇陵之仇,勉强让自己静下心来,道:“杨爱卿,那你看此事该如何处理才是。”
杨嗣昌道:“皇上,闯贼其实已然称王,闯王和唐王也无多大的差别,只是闯贼特于给朝庭送信,说明闯贼是对自己还没有信心,想得到朝庭的封号,皇上大可不必理会,就说大明不封异姓王,皇上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把使者打走,让他们自己去给自己封王,等铲除了高贼,闯贼自然也易办。”
崇祯制住了怒火:“好,就照爱卿此法。”
闯军使者被凉了数天,就被如此打回去,李鸿基接到报告,放下了心,看来朝庭有自知之明,知道现在不能与闯军开战,干脆来个装聋作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