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策略,就是隐忍。就像当年朱和尚采取的“广积粮,缓称王”政策,最终成就了一代帝王。

    虽然南北两方占地面积极广,但陈华并不眼热。对于自己只有一省之地,事实上陈华还有一些欣喜,四川,不愧是天府之国,就连前世的媒体也发出了妒忌之语:“上帝为什么要造四川?”

    在此时的华夏,可能除了江浙之地,四川算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从清廷的政策就可看出,四川虽然只编练了一个新军17镇,可还要供养陕西、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地银子,动不动就是50万两或100万两。

    现在革命了,那些“供养”自然就取消了,这让四川的财政一下子好了起来,这也是陈华敢于发布《建设纲要》的重要原因。

    至于华夏实业公司以及华夏(国际)贸易公司的收益,除了养军队外,陈华并不准备无偿地将之作为政府的财政,而是不断地进行着扩大生产规模。

    这个时代的经营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市场总是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也就是说,你只要生产出了产品,就一定有人购买,虽然西方也有所谓的经济危机,但真正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还有等一二十年才会爆发。

    机会既然这么好,再不扩大生产就是傻子。“紧张”之余的陈华,将精力集中在“发展”二字上。

    华夏实业公司,现在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华夏实业集团”。在1910年的春天进行了第一轮扩张之后,“华夏实业”就再也没停止过扩张的步伐。在凯江,包括华龙汽车在内,“华夏实业”的工厂已经达到了近30家,而由于“华夏实业”的带动,到1911年上半年,整个凯江的工业企业已经超过了150家,产值超过了4000万元。

    在上坝,“华夏实业”的扩张步子同样很快,上坝钢铁厂第一期工程年产10万吨钢铁的高炉已经立好,只等点火开炼。而一座年产30万吨水泥的上坝水泥厂在陈华的“川北独立”时已经正式营运,源源不断的水泥变成了厂房、道路、桥梁。水泥,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国人还将其称为“洋灰”,足见其珍贵。

    但水泥的生产技术却是十分简单的,在前世,任何一个只要有资源的乡镇都可以建起上规模的水泥厂,在网络上就可随意下载水泥生产的全部技术资料。

    在上坝,以这两个大型项目为龙头,“华夏实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共投入了300余万元资金,兴建了近二十个工业项目。上坝,在四川已经成为继凯江之后第二个工业中心,而且,由于其资源的优势,上坝的发展前景更是被陈华看好。

    ……#……

    陈华连续发布的几次政令,让陈华获得了绝大多数川人的拥护,就是那些看不起陈华这个毛头小子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陈华这些招数才是治理地方的正道。

    省建设厅厅长宋科在回答记者时就说道,四川的公路建设五年规划、四川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规划纲要》正式展开之后,将吸纳至少300万的劳动力投入其中,待这些项目全部建设之后,至少有80万人可以在其中工作并获得稳定的收益。

    当然,这笔账是宋科算的,但思路却是陈华的。在陈华的前世,就业,让每一个人有事可做,是政府的头等大事;而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要有稳定的工作,那这个家庭的收入就有保证,其家庭就有希望,否则,就得靠政府救济才能生存。穿越到这个时空之后,陈华也带来了这种“民本”思想,在掌握了四川的政权之后,陈华很自然地将“就业”纳入了官员考核的内容之中。

    与陈华发展计划相适应的,就是四川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公路建设、铁路建设,需要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矿山的开采以及各类工业项目的兴建,更需要大量的涉及到各个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对此,陈华的办法就是“广告招聘”!

    如果说,前世的市民报纸广告成灾,不是相关的人看见广告就反感,那么,这个时空的广告效果绝对牛x,因为这个时空的娱乐项目太少,一张报纸可能被很多人传看。显然,能够看懂报纸的人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人、牛人。

    招聘广告由四川建设厅统一向媒体发布,其主要作用,一是增强广告的权威性,二是审核广告内容的真实性。也因为如此,陈华还建议省建设厅专门设置了一个广告科,以对广告进行“登记”和“审核”。只有建设厅“审核”了的广告,才能在媒体上刊发。

    “天府四川,创业热土!”

    “天府四川,民族复兴的圣地!”

    “天府四川,实业报国的首善之地!”

    “天府四川,展示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

    “天府四川,20万个技术岗位等着您!”

    “您想拥有一辆华龙牌轿车吗?那么,请您到四川去!三年的薪水,就可换来一辆配置精良的华龙牌轿车!”……

    凡是华夏正在出版的报纸,几乎天天都有这些诱人的广告消息。考虑到国内人才的现状,陈华还将招聘广告打到了美国以及东南亚的报纸版面上,至于有多少人才前来,陈华并不特别关心,即便一个人都不来,权当扩大了四川的影响罢了。

    当然,陈华并没有将人才定义为“大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便算是人才,譬如这个时代的各类工匠,靠一门手艺吃饭,如果前来四川,总是能找到相应工作的。

    但是,民众的热情还是超乎了陈华的想像,自媒体开始刊登广告开始,到西元1911年年底,前往四川的道路上,轮船上,可以说是人满为患,让轮船公司不得不紧急订购船只,以应付这次前所未有的带有强烈目的的移民潮。

    而与这股移民潮同时出现的,便是大量的洋人也向四川涌去,虽然他们在人数上无法与移民潮相比,但架不住这些人特殊的身份、肤色,短短三个月内竟然有近千的洋鬼子前往四川,而且据说大多数是去“考察投资”的。

    ps:今天第一更到,请朋友们投下推荐票哈……

章节目录

华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一念轮回我千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23章 到四川去(求推荐收藏)-新时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答案公众号,华时代,笔趣阁并收藏华时代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