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一出动,最忙的属冯仁了。
他要求沿途的猫头鹰组织,立即对可疑位置进行必要的侦察和清理,要保证车站、码头的安静与安全,确保“一号”的万无一失。
冯仁是搞情报工作的天才。
说实话,最初陈华安排冯仁做这件事情时,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要想找到像民党的戴老板或g党的李老板那样的人,得靠运气。
但陈华手上确实无人可用,觉得冯仁比较机灵,脑子转得快,说不定搞这东西合适,便用上他了。
前世,陈华对情报这类的只能说一知半解,给冯仁的指点多是一些特种手段方面的,但即便如此,冯仁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
要做好情报工作,需要什么样的风格?按陈华前世看过的一些资料,那就是严谨、细致,富有预见力和想象力,而冯仁恰恰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假以时日,冯仁也许会成为世界情报史上的一朵奇葩。
冯仁将情报人员分为雕、隼、鹞、燕、刺四大类。雕,是一方总负责,像座山雕;隼,属于一省一市负责人;鹞,穿行林间,属于骨干情报员;燕,燕子,属于女性情报员,根据能力、功劳等分为金燕、银燕、雨燕和乳燕四等。至于“刺”,则是特别行动队员。每个城市配备3-5人不等,由隼直接掌控。
这家伙,竟然搞出了一个燕子,与当年格克勃一样,让陈华很感觉有些好笑。
不过,这次出行,冯仁是多此一举了。也许,除了阿嘎邛等五名智能机器人,这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陈华的底牌,在某种意义上,陈华只要不是被一枪轰头,他基本上就算是不死之身。他原地消失,躲在次元兵工厂里,三两天不出来,谁能把他怎么样?
坐在最豪华的华龙牌轿车里,陈华透过车窗,饶有兴致地看着窗外的景致。此时是八月中下旬,田野里的水稻正在抽穗,清油油中带有一抹乳黄色;沿途的河堤、山岳、荒野上,林木茂密,绿色远比前世要好;只是,车窗外农家那些破败的房屋,让陈华很扫兴,同时也让陈华感觉到自己任重道远。而视野中偶然出现的高屋大瓴,绝对是有钱的地主修建的。
与前世的有钱人相比,这个时代的地主也算不了什么,陈华对此作过简单的调查,一家人在50亩土地以上的,才基本上算地主,上100亩的地主,一个村子里最多一到两个,至于像刘文彩那样上万亩的地主,这个时代可能只有满清贵族才可能了。
在一个村里,上百亩的土地值多少呢,如果田、土对半开,最多也就值1500元。按后世的购买力来说,大约就30万元左右的资产。
但在农村,这样的人只点总人口的2%左右,此外,还有约30%左右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70%左右的雇农,即完全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面这类人最苦。在太祖那个年代,这部分人就是革命的主力。
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这是陈华的决心。但采取何种手段来改变这种现状,陈华还没想好。主要的原因是陈华比较欣赏孙的“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如何来“平均”,是强力没收,还是政府赎买?前者对一些富户是不公平的,后者却涉及到一笑庞大的开支。
以四川2500万人没有土地计算,人均分一亩水田一亩旱地,这样一个人就需要30元,而全省就需要7亿5000万元。而四川1911年省级财政的总收入才1000万元,1912年可能达到1500万元,难道陈华用50年来办这件事?如果是全国都采取这种手段呢?那陈华其他的事情都不要做了,也无法将这件事情办好。
千万不要以为地权平均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前世太祖搞的土改,每家每户都分了地,但是,他们依然贫穷,原因是他们还缺农具,缺种子,一些家庭缺劳力……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将土地卖出去。
其实,历朝历代的初期,地权都是比较平均的,后来才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这固然有地主官僚巧取豪夺的原因,难道就没有自耕农因为自身的原因经营不下去的情形?
当然,在陈华前世的时代,这个问题已经解决。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陈华有能力将这个问题解决吗?对困难户给低保?现在,陈华连农业税都不敢少收一分一毫。
农业、农村、农民,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在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前,陈华根本不敢去动它。
不顺心的事情也就这些,到了嘉州后,陈华立即被岷江的宽阔和雄浑的水势给震惊了。难怪嘉州在前世可以通行千吨大船,甚至在丰水期可通行三千吨大船,这可是一条黄金水道啊!只要将航标灯弄齐,险滩一类的治理治理,其运力绝对可以相当于一条铁路,甚至比铁路还强。
陈华记得,前世旌阳生产的大型机件,动不动三五百吨的那种,就由旌阳到成都,由成都到嘉州,在嘉州上船运到三峡水电站的。而当时四川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也就是旌阳至嘉州的高等级公路。
想到这里,陈华又拿出随时准备好的小笔记本,记下了一笔。
嘉州上船,一路南行然后东行,到了重庆换大船,陈华在差不多十天的时间里好好领略了一番华夏的大江大河,也听到了形形色色的川江号子。
武昌、汉口和汉阳,包括整个湖北,现在被冯国璋的部队所控制,为了避免麻烦,陈华只在汉口简单地吃了一顿饭,但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不要去想像这个时代的火车像前世那种软卧、硬卧,所谓头等车箱,也只不过是里面的硬板凳坐得比较宽松而已,当然也安排有床。
为了避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陈华稍为画了一下妆,看起像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样子。同时,19名“影卫”也是三班倒出来值班,这样,陈华一行人的总量一直控制在12个人以内。当然,这12个人绝对是有钱人的打扮,初步估计是哪个富商的后代出行。
而为了保密,陈华在宜昌时连四川代表团的代表们都没有去看望。
ps:有朋友支持千殇说,等这本书成绩好了,“气死编辑!”呵呵,感谢朋友的关心了,但编辑是气不死的哈。千殇努力码字才是正道。毕竟,还有这么多朋友关注着这本书哈……
他要求沿途的猫头鹰组织,立即对可疑位置进行必要的侦察和清理,要保证车站、码头的安静与安全,确保“一号”的万无一失。
冯仁是搞情报工作的天才。
说实话,最初陈华安排冯仁做这件事情时,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要想找到像民党的戴老板或g党的李老板那样的人,得靠运气。
但陈华手上确实无人可用,觉得冯仁比较机灵,脑子转得快,说不定搞这东西合适,便用上他了。
前世,陈华对情报这类的只能说一知半解,给冯仁的指点多是一些特种手段方面的,但即便如此,冯仁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
要做好情报工作,需要什么样的风格?按陈华前世看过的一些资料,那就是严谨、细致,富有预见力和想象力,而冯仁恰恰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假以时日,冯仁也许会成为世界情报史上的一朵奇葩。
冯仁将情报人员分为雕、隼、鹞、燕、刺四大类。雕,是一方总负责,像座山雕;隼,属于一省一市负责人;鹞,穿行林间,属于骨干情报员;燕,燕子,属于女性情报员,根据能力、功劳等分为金燕、银燕、雨燕和乳燕四等。至于“刺”,则是特别行动队员。每个城市配备3-5人不等,由隼直接掌控。
这家伙,竟然搞出了一个燕子,与当年格克勃一样,让陈华很感觉有些好笑。
不过,这次出行,冯仁是多此一举了。也许,除了阿嘎邛等五名智能机器人,这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陈华的底牌,在某种意义上,陈华只要不是被一枪轰头,他基本上就算是不死之身。他原地消失,躲在次元兵工厂里,三两天不出来,谁能把他怎么样?
坐在最豪华的华龙牌轿车里,陈华透过车窗,饶有兴致地看着窗外的景致。此时是八月中下旬,田野里的水稻正在抽穗,清油油中带有一抹乳黄色;沿途的河堤、山岳、荒野上,林木茂密,绿色远比前世要好;只是,车窗外农家那些破败的房屋,让陈华很扫兴,同时也让陈华感觉到自己任重道远。而视野中偶然出现的高屋大瓴,绝对是有钱的地主修建的。
与前世的有钱人相比,这个时代的地主也算不了什么,陈华对此作过简单的调查,一家人在50亩土地以上的,才基本上算地主,上100亩的地主,一个村子里最多一到两个,至于像刘文彩那样上万亩的地主,这个时代可能只有满清贵族才可能了。
在一个村里,上百亩的土地值多少呢,如果田、土对半开,最多也就值1500元。按后世的购买力来说,大约就30万元左右的资产。
但在农村,这样的人只点总人口的2%左右,此外,还有约30%左右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70%左右的雇农,即完全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面这类人最苦。在太祖那个年代,这部分人就是革命的主力。
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这是陈华的决心。但采取何种手段来改变这种现状,陈华还没想好。主要的原因是陈华比较欣赏孙的“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如何来“平均”,是强力没收,还是政府赎买?前者对一些富户是不公平的,后者却涉及到一笑庞大的开支。
以四川2500万人没有土地计算,人均分一亩水田一亩旱地,这样一个人就需要30元,而全省就需要7亿5000万元。而四川1911年省级财政的总收入才1000万元,1912年可能达到1500万元,难道陈华用50年来办这件事?如果是全国都采取这种手段呢?那陈华其他的事情都不要做了,也无法将这件事情办好。
千万不要以为地权平均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前世太祖搞的土改,每家每户都分了地,但是,他们依然贫穷,原因是他们还缺农具,缺种子,一些家庭缺劳力……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将土地卖出去。
其实,历朝历代的初期,地权都是比较平均的,后来才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这固然有地主官僚巧取豪夺的原因,难道就没有自耕农因为自身的原因经营不下去的情形?
当然,在陈华前世的时代,这个问题已经解决。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陈华有能力将这个问题解决吗?对困难户给低保?现在,陈华连农业税都不敢少收一分一毫。
农业、农村、农民,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在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前,陈华根本不敢去动它。
不顺心的事情也就这些,到了嘉州后,陈华立即被岷江的宽阔和雄浑的水势给震惊了。难怪嘉州在前世可以通行千吨大船,甚至在丰水期可通行三千吨大船,这可是一条黄金水道啊!只要将航标灯弄齐,险滩一类的治理治理,其运力绝对可以相当于一条铁路,甚至比铁路还强。
陈华记得,前世旌阳生产的大型机件,动不动三五百吨的那种,就由旌阳到成都,由成都到嘉州,在嘉州上船运到三峡水电站的。而当时四川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也就是旌阳至嘉州的高等级公路。
想到这里,陈华又拿出随时准备好的小笔记本,记下了一笔。
嘉州上船,一路南行然后东行,到了重庆换大船,陈华在差不多十天的时间里好好领略了一番华夏的大江大河,也听到了形形色色的川江号子。
武昌、汉口和汉阳,包括整个湖北,现在被冯国璋的部队所控制,为了避免麻烦,陈华只在汉口简单地吃了一顿饭,但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不要去想像这个时代的火车像前世那种软卧、硬卧,所谓头等车箱,也只不过是里面的硬板凳坐得比较宽松而已,当然也安排有床。
为了避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陈华稍为画了一下妆,看起像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样子。同时,19名“影卫”也是三班倒出来值班,这样,陈华一行人的总量一直控制在12个人以内。当然,这12个人绝对是有钱人的打扮,初步估计是哪个富商的后代出行。
而为了保密,陈华在宜昌时连四川代表团的代表们都没有去看望。
ps:有朋友支持千殇说,等这本书成绩好了,“气死编辑!”呵呵,感谢朋友的关心了,但编辑是气不死的哈。千殇努力码字才是正道。毕竟,还有这么多朋友关注着这本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