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镜像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当发现那一幕奇景之后,周志航又惊又喜,因为这一来就等于他挖掘出右眼阴错阳差下融合的那团“钻石光芒”的第二个特殊能力了,那简直是无比神异。
倏忽,周志航集中注意力,在细细观察赫然闪现于他眼前的那颗“光影钻石”,尤其是存在其中的“多棱立体镜面”。
与其叫做“镜面”,还不如把它称作是“晶球”,每一个切面都能照映东西的玻璃球,究其原因,周围物体投映到上面的镜像可出现于每一个角落,或是位于透明钻石内的正中央,或是位置偏斜,又或者是显现在钻石表面某个极不显眼的角落里。
周志航随即又有了新的领悟,经他这突然察觉到的情况来看,那一层层仿佛无穷尽的“晶面”上所投下的镜像不是在客观性的条件之下产生的,却是人的主观意志主导的作用。
也就是说,并不是周围所有的物体都会有影子投在那里,只有当自身的注意力“发散”到那些点上时它们在钻石光团上的投影才显示,并且必须得是在钻石光的笼罩之中,出了这个范围的地方就什么东西都不会发生镜像了。
当然,你越是投注精力看的东西它的镜像就越清晰,反之,模糊,甚至不见。
刚才周志航他正盯着看的是这之前他早已经探视到的一个标志,此标识物在那个青花梅瓶靠近细口的内壁上,那儿比较深暗显得隐蔽,从外面光靠肉眼恐怕是捕捉不到它的影子。
因此周志航正担心自己没办法将那个至为关键的暗记指示给董先生等人看,从而证明此瓶是件高仿赝品,而并非真真的元青花。
可没想到就在刚刚那一下,那完全是鬼使神差地,那一处暗号移动了位置,现下它差不多已经上了瓶口,在那交接处,用放大镜等辅助工具应该能很轻易地看到,然后辨认出来。
没错,它随着它在钻石晶面上的镜像所移动的趋向与瓶口下弯之处的一颗较粗的胎砂互换了位置。
“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此时此刻,他周志航内心极其欢喜,只道,“这样的话我就更好作解释了!”
他暗中激情昂扬,波澜壮阔,可脸上神色不变,端正严肃。
这时黄德清他们一个个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周志航,他们瞧他异常认真盯着那个瓶子看的样子,都只觉得有些奇怪,真不知道他那么看,看下去能瞧出什么名堂来。
与此同时,被周志航他们困住了的向井先生还有他的助手山野龙,他们两人同样瞪着周志航,也丝毫不清楚对方到底要玩什么把戏,如果要指出那件元青花不是正品而只是高仿中的“朱仿”,那怎么不开口,却只顾着独自看。
“我就不相信他能说出什么道理来!”
眼对着周志航怒火熊熊的向井先生忍不住在心中冷哼道,他根本不担心,乳臭未干,那么年轻的一个人,会对着一件天衣无缝的瓷器指明个所以然,即使那是“朱仿”,
“呼――”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周志航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赫然可见,他原本凝重紧绷的神情逐渐舒展了开来,顿时浑身变得松快了似的。
“周老弟,你看出什么来了?”
忽地里,只听到一个声音询问道。
说话的是那位香港古董商董先生,他一脸疑惑地注视着周志航。
董先生本来想买向井先生的那一个“元青花云龙纹梅瓶”,还特意跑来这“流云斋”,请来黄德清等大专家做鉴定,一切就这么风平浪静的,东西鉴定好了买卖就能做成,大好事一件不是,可谁知道事情急转猛变,一下变居然成为了一场大闹剧,以愤怒和争持收场,最后的结局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事态如此,已经闹得双方很不愉快了,由此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不会是“善果”。
而这事的起因是青花瓷主人向井先生的傲慢无礼与周志航的火爆脾气,他们两个人都是暴发此事件的导火线。
不过事已至此,他董先生已然放弃购买那东西的打算,出于民族大义,愤然地站在了周志航这一边,与他结成一条战线。
“董先生,黄师傅,以及各位朋友,”周志航犀利的目光扫向众人,朗声说道,“我早就看出来了,请你们耐心听我说来。”
“周老弟,你有什么话就解释吧,我们都在好好地听着,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大家一起替这件事做主,绝不能姑息养奸,让我们国家的东西变成赃物流落到战争罪犯后代的手上!”随后搭话的是一个周志航并不认识的鉴定师傅。
“谢谢你们的支持!”莫立明点头客气道。
他们说话之时,向井先生和山野龙面面相觑,表情麻木。
“黄师傅,你想必也清楚,”周志航目光投向黄德清的脸上,一五一十地说道,“元青花胎土在烧制的过程之中采用的是二元配方,即瓷石掺合高岭土,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
“在此基础上,当时候最大的官窑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元青花的烧造在近千年前,所取用的料是高岭土,那时高岭土当中的铁元素比较高的,制作出来的瓷器的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
“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也有些盘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
“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你们仔细看下那个梅瓶底足上所泛出来的火红色颜色,应该比较浅而且显得不怎么自然。我是学地质的,对土壤的年代经变状况还是有所了解的,由于时间变迁,日晒雨淋各种大自然物质载体长时间的搬移现象会使得土中的某一些元素减少,比如‘瓷都’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山区的土壤,其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有机质经过近千年的年代变迁加上人为原因就会慢慢地流失,总之是没有元朝时的那么浓厚了,所以相较之下会有所差别的……”
“还真是啊!”董先生禁不住伸手去翻看着那梅瓶瓶底,忽地,他倒抽了一口凉气说道,“周老弟,你的怀疑果真是有道理的!”
当发现那一幕奇景之后,周志航又惊又喜,因为这一来就等于他挖掘出右眼阴错阳差下融合的那团“钻石光芒”的第二个特殊能力了,那简直是无比神异。
倏忽,周志航集中注意力,在细细观察赫然闪现于他眼前的那颗“光影钻石”,尤其是存在其中的“多棱立体镜面”。
与其叫做“镜面”,还不如把它称作是“晶球”,每一个切面都能照映东西的玻璃球,究其原因,周围物体投映到上面的镜像可出现于每一个角落,或是位于透明钻石内的正中央,或是位置偏斜,又或者是显现在钻石表面某个极不显眼的角落里。
周志航随即又有了新的领悟,经他这突然察觉到的情况来看,那一层层仿佛无穷尽的“晶面”上所投下的镜像不是在客观性的条件之下产生的,却是人的主观意志主导的作用。
也就是说,并不是周围所有的物体都会有影子投在那里,只有当自身的注意力“发散”到那些点上时它们在钻石光团上的投影才显示,并且必须得是在钻石光的笼罩之中,出了这个范围的地方就什么东西都不会发生镜像了。
当然,你越是投注精力看的东西它的镜像就越清晰,反之,模糊,甚至不见。
刚才周志航他正盯着看的是这之前他早已经探视到的一个标志,此标识物在那个青花梅瓶靠近细口的内壁上,那儿比较深暗显得隐蔽,从外面光靠肉眼恐怕是捕捉不到它的影子。
因此周志航正担心自己没办法将那个至为关键的暗记指示给董先生等人看,从而证明此瓶是件高仿赝品,而并非真真的元青花。
可没想到就在刚刚那一下,那完全是鬼使神差地,那一处暗号移动了位置,现下它差不多已经上了瓶口,在那交接处,用放大镜等辅助工具应该能很轻易地看到,然后辨认出来。
没错,它随着它在钻石晶面上的镜像所移动的趋向与瓶口下弯之处的一颗较粗的胎砂互换了位置。
“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此时此刻,他周志航内心极其欢喜,只道,“这样的话我就更好作解释了!”
他暗中激情昂扬,波澜壮阔,可脸上神色不变,端正严肃。
这时黄德清他们一个个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周志航,他们瞧他异常认真盯着那个瓶子看的样子,都只觉得有些奇怪,真不知道他那么看,看下去能瞧出什么名堂来。
与此同时,被周志航他们困住了的向井先生还有他的助手山野龙,他们两人同样瞪着周志航,也丝毫不清楚对方到底要玩什么把戏,如果要指出那件元青花不是正品而只是高仿中的“朱仿”,那怎么不开口,却只顾着独自看。
“我就不相信他能说出什么道理来!”
眼对着周志航怒火熊熊的向井先生忍不住在心中冷哼道,他根本不担心,乳臭未干,那么年轻的一个人,会对着一件天衣无缝的瓷器指明个所以然,即使那是“朱仿”,
“呼――”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周志航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赫然可见,他原本凝重紧绷的神情逐渐舒展了开来,顿时浑身变得松快了似的。
“周老弟,你看出什么来了?”
忽地里,只听到一个声音询问道。
说话的是那位香港古董商董先生,他一脸疑惑地注视着周志航。
董先生本来想买向井先生的那一个“元青花云龙纹梅瓶”,还特意跑来这“流云斋”,请来黄德清等大专家做鉴定,一切就这么风平浪静的,东西鉴定好了买卖就能做成,大好事一件不是,可谁知道事情急转猛变,一下变居然成为了一场大闹剧,以愤怒和争持收场,最后的结局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事态如此,已经闹得双方很不愉快了,由此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不会是“善果”。
而这事的起因是青花瓷主人向井先生的傲慢无礼与周志航的火爆脾气,他们两个人都是暴发此事件的导火线。
不过事已至此,他董先生已然放弃购买那东西的打算,出于民族大义,愤然地站在了周志航这一边,与他结成一条战线。
“董先生,黄师傅,以及各位朋友,”周志航犀利的目光扫向众人,朗声说道,“我早就看出来了,请你们耐心听我说来。”
“周老弟,你有什么话就解释吧,我们都在好好地听着,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大家一起替这件事做主,绝不能姑息养奸,让我们国家的东西变成赃物流落到战争罪犯后代的手上!”随后搭话的是一个周志航并不认识的鉴定师傅。
“谢谢你们的支持!”莫立明点头客气道。
他们说话之时,向井先生和山野龙面面相觑,表情麻木。
“黄师傅,你想必也清楚,”周志航目光投向黄德清的脸上,一五一十地说道,“元青花胎土在烧制的过程之中采用的是二元配方,即瓷石掺合高岭土,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
“在此基础上,当时候最大的官窑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元青花的烧造在近千年前,所取用的料是高岭土,那时高岭土当中的铁元素比较高的,制作出来的瓷器的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
“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也有些盘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
“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你们仔细看下那个梅瓶底足上所泛出来的火红色颜色,应该比较浅而且显得不怎么自然。我是学地质的,对土壤的年代经变状况还是有所了解的,由于时间变迁,日晒雨淋各种大自然物质载体长时间的搬移现象会使得土中的某一些元素减少,比如‘瓷都’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山区的土壤,其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有机质经过近千年的年代变迁加上人为原因就会慢慢地流失,总之是没有元朝时的那么浓厚了,所以相较之下会有所差别的……”
“还真是啊!”董先生禁不住伸手去翻看着那梅瓶瓶底,忽地,他倒抽了一口凉气说道,“周老弟,你的怀疑果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