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惭愧的是,如果不是有人领读,入党誓词我竟然是说不全了。(_)作为一名县委副书记,这是很不应该的。我又想了想《国际歌》和《国歌》,如果没有提示,我也同样有一些歌词记不清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记性问题,而是一个党性问题。我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低下了羞愧的头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摘自吴天然的札记。

    12月8日清晨6点我们就出发了,从庐山到井冈山全程400公里,我们要走5个小时。

    中午,大家在**曾住过的“井冈农家”,大家吃了一碗红军当年的主食——红米饭,又专门吃一道红军当年常吃的野菜——红军菜。

    吃罢饭,大家开始换装。同志们穿上红军服,挎上驳壳枪,都显得格外精神。大家背着斗笠、米袋和道具枪,重新走上了当年朱毛红军的挑粮小道。这条路从黄洋界山下的大陇村一直到黄洋界哨口,全长3.1公里。这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我们差不多走了两个小时。一路上来,同志们气喘吁吁。大家这时对朱老总的扁担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黄洋界哨口,我不禁回想起了当年的那场著名战斗。1928年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都是哑炮,第三发炮弹瞄准敌人山下的指挥部,随着一声口令,只听“轰”的一声,炮弹不仅响了,而且正中敌人指挥部。刹时间,黄洋界上欢呼声、号角声、锣鼓声连成一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势吓坏了,竟误以为主力红军杀上山来,于是连滚带爬收兵下山。在这次漂亮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一发炮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为此专门赋诗《西江月?井冈山》以表达胜利之后的喜悦。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下午,还有一些时间。我们便来到北山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创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400亩。园内篆刻烈士名录具名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四人,无名烈士四万八千余人。忠魂堂安放有五位老红军战士的骨灰,陈列室向世人讲述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五位元帅、七十五位将军生平事迹。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座落于园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们敬献了花圈。在这里,大家又重温了一次入党誓词。

    让我惭愧的是,如果不是有人领读,入党誓词我竟然是说不全了。作为一名县委副书记,这是很不应该的。我又想了想《国际歌》和《国歌》,如果没有提示,我也同样有一些歌词记不清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记性问题,而是一个党性问题。我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低下了羞愧的头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第二天早晨,我很早就被小鸟的歌声叫醒了。披衣出门,12月的井冈山已经有些凉意了。

    看着眼前群山如聚的大好河山,我真的是感慨万千。陆定一曾说过:井冈山,两样宝,历史红,山林红。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蓝,在八卦风水中属“阳山”。当年蒋介石在庐山培训的七八千军官,一个个威风凛凛,可一见到井冈山毕业的,就被打得丢盔卸甲。**两个打仗最牛气的元帅,**、彭德怀,都是从井冈山起家,打出军威打出党威,可也正是这两位元帅,都裁倒于庐山。

    我此时的心情,大概只能用**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的两首词来表达了。

    第一首是《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第二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是啊,“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2月9日上午,我带领同志们参观了井冈山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大家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在博物馆第二展厅,看到一张烈士遗照。烈士牺牲时,被敌入挖去双眼,砍去双臂,身中18弹。听讲解员说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

    在第四展厅,看到一份当年的入党誓词。24个字中,竟有9个错别字。“严守秘密”4字全写错了,写成“言首泌蜜”。但是,没有人怀疑那些淳朴的党员对党和信仰的忠诚,为了那写错的几个字,他们也愿意献出自己火热的生命。

    在第四展厅,我被一位伟大而美丽的女性深深打动,她就是朱德总司令的第四任妻子伍若兰同志。伍若兰湖南耒阳人,是当地活泼漂亮的女秀才,不仅文笔出众,还是一员手使双枪的女将。1928年春,42岁的朱德与24岁的女**员伍若兰结婚。

    二人刚过蜜月,朱毛会师井冈山,朱老总宏图大展。不幸次年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为掩护朱德突围,已经怀孕几个月的伍若兰率警卫班断后,在激战中负伤被捕,受酷刑而不屈,她说:“要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赣江的水倒流”。蒋介石亲发电报命令“割头示众”。朱德闻讯后,在面前洒下了热泪,敌人将她的头颅示众三天。

    原来我只听说过朱老总一生喜欢兰花,现在才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因。1962年朱老总重上井冈山时,亲手采挖一株兰花带回北京。1961年朱老总游广州越秀公园时,赋诗一首道:“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争艳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是啊,无情未必真豪杰。当年的革命者为了新中国真的是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

    下午,我们听了一场报告,这是一次针对井冈山精神的专题讲座。

    其实,井冈山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每一个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总书记所概括的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三句话,24个字,相当精辟和准确。

    听罢一个半小时的报告,我们一行人就去参观了位于大井村的旧居。

    旧居位于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面对波光粼粼的挹翠湖。房屋坐东朝西,土木结构,面积798平方米。房东名叫李利昌,家中开有一小杂货铺。1927年10月下旬,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1929年1月14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敌军一度占领了井冈山,茨坪大部分房屋被敌烧毁。1961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恢复遗址,供人们参观。

    同志旧居是一栋座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民房,位于茨坪挹翠湖岸边,过去称店上村,这里也是与贺子珍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同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在这里,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按照部队规定,连部以上机关夜晚点灯办公可以用三根灯芯照明。身为前委书记、红四军党代表,为了节省用油却坚持点一根灯芯,就在那微弱的灯光下,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文章中,结合湘赣边界具体实践,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红军战士看到经常工作到深夜,把打土豪缴获来的马灯送给他。可是考虑到马灯费油量大,平时不用它,只是在晚间外出或开会时偶尔使用。非常关心警卫员的成长,从百忙中抽空给他们讲述革命道理,指导他们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房前有条石径小道是当年茨坪的一条主要街道,有一凉亭供来往的军民在此歇息,经常在亭下与军民们促膝谈心,了解根据地的有关情况。

    在这里,同志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由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

    白天军务十分繁忙,晚间还要办公,贺子珍也经常陪伴他抄、写文稿、剪贴报纸到深夜。当时,部队对晚上点灯用油有一个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用一盏油灯,油灯上可以点三根灯芯;连部晚上值班,可以留一盏油灯,但只准点一根灯芯。按照这个规定,当时是红四军的党代表,军委、特委书记和**井冈山前委书记,他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每天晚上办公他都坚持点一根灯芯照明。

    就在这样微弱的灯光下,同志在这里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重要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他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同志还在此屋的厅堂里,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读书石以及屋后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

    两棵树,一棵是海罗杉,一棵是凿树,当地人称它俩是“神奇树”。1949年,这两棵被战火烧得伤痕累累的大树突然抽枝发芽,长得枝繁茂。1965年,重上井冈山,故地重游。这两棵树竟第一次开出满树如雪似银的小白花。1976年,这两棵树又莫名其妙地枯萎了,这一年的9月10日,逝世了!

    两棵树的神奇,在于人民群众对**的深切怀念。是不是如此,不必过多的考究了。

    但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必将成为不死的传奇。

章节目录

官场教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八月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224章 朝圣到井冈-教父3小说免费阅读,官场教父,笔趣阁并收藏官场教父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