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机一现的想法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当然也可以改变历史,因为人生就是历史----《姜明回忆录》
又按照原路返了回来,众人也没有说些什么,只是王雪武和张子夏去那里了,姜明一直没有说出来,虽然奇怪,但是全真七子中其他人和姜明也不太熟悉,倒是没有人敢去问出来,只有暗自怂恿鸿儿过来打探。
姜明只是笑而不语,弄的鸿儿也不开心的。回去的时候坐的也是一个商船,船上坐的大部分都是想从海路归国的胡商。为了不引起注意,几个人基本上无事都呆在自己的舱内不出来,一路上倒是十分安全,没有什么人盘查。
由于是顺水而下,不到七日,就听船家说快到广州了。
算了一下日子,已经是四月二十七了,姜明暗自叹息了一声,看着远远的已经初见轮廓的广州城,知道什么都晚了,这几日,他在船舱里面一直在苦苦思考。首先思考的就是以后怎么办,再则就是想着自己所学知识有什么可以帮得上这个朝代。所以很少和人说话,只是在一旁拿着毛笔对着一张张纸划来划去的,虽然有些用不惯,但是他只能勉强自己尽量的适应它。
直到鸿儿过来告诉他已经快到了广州,他才走上甲板,出来透一口气。咋一出来,感觉到阳光特别的刺眼。
天气已经隐隐露出升温的迹象,但是对于从后世来的他说,相对还是觉得十分凉爽,望着还在远方似曾可以看见的广州城,问问今天的日期,才猛然的记起在五月初一,也就是三天后,就是粤王登基的日子,看来去找现在的粤王已经不可能了,何况回到了朝廷,又能怎么样,连陈宜中和文天祥都被排挤了出去,自己到了那里,还是不会有半点话语权的。
那就干脆放弃了这种想法,反正他心里已经早有计较。所以当鸿儿问他还要不要进广州城,他果断的摇了摇头,“去潮州吧,去看一下文天祥怎么样了,是不是已经拆开了自己的锦囊,正在笑话自己的胡言乱语呢。”
心里暗怪自己多心,不过也隐隐担心自己在文天祥心目中的份量。当船离广州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却停了下来,船家告诉大家,广州城正在准备打仗,已经戒严,严禁闲杂人等进城。方才着人去打听消息了,等人回来以后再做打算,姜明知道后,让鸿儿喊王阿强出来,辨认一下现在到那里,好再做计较。
然后就回船舱,过了一会,王阿强敲门进来告诉他,已经过了鼎湖,现在正停在沙埔村,姜明也不明白在哪,直到王阿强解释了半天才知道已经过了肇庆,到了现在的佛山境界了,想想现在离崖山已经很近了,强制按捺住自己先去崖山等粤王的冲动,继续在船舱里面等着消息。
到了晚上,船家派人通知说不进广州城了,直接在沿西江一直入海。并劝慰要进广州城的人下船,姜明突然灵机一动,白天的重叠又回到了脑海里:“我要是通知文天祥先到崖山一步,占住崖山,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呢?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地主之谊吧,量张世杰等也没有什么办法再说什么了吧。”
既然想到这里,马上就写了一封信给文天祥,又让鸿儿现场缝制了一个锦囊,将信放在里面。由于文天祥没有见过王阿强,直接就取出“寸芒剑”出来,一起交给王阿强,让他上岸之后直奔潮州,找到文天祥交给他,并想法催促其带领大军迅速赶来。尽量在五月十五之前赶到崖山来。
王阿强手里捧着寸芒剑心里激动不已,想想只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就连夜下船动身,直往广州而去,姜明想他是本地人,语言上没有什么障碍,地形也是比较熟悉,所以十分放心。心里也在暗自得意自己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就安心的睡了下来,等待着船到江门镇附近的时间好下船,自己去四周先看一下地形再说。顺便看看与自己在后世时游玩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一路无话。
———————————————————————————————————————
小皇帝赵昰终于驾崩了。时间是景炎三年,元朝的至元十五年,四月二十日的时候。从即位至驾崩在位尚未满二年,年龄才十一岁。
就在这段时间内,杨太后悲伤欲绝。宠爱她的度宗皇帝在四年前死去,现在又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为了拯救病重的儿子,杨太后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加以看护,而且还不时地焚香跪拜恳求天地。然而种种的努力却丝毫没有得到回报。
但是悲伤归悲伤,各位大臣们不得不思考拥立继位天子之事。候补者只有一位。也就是度宗皇帝的另外一个儿子、俞修容所生粤王赵昺。年龄八岁。因此众人达成一致,即刻拥立粤王为皇帝。
杨太后并无异议。因为粤王的母亲也在临安出逃时遇难死了。而她对粤王疼如自己亲生儿子般。杨太后既然是不反对了,那杨亮节也不反对。
但是开始商议在粤王那里登基的时候,大臣们发生了很大的争执,本来杨太后想着听姜明之言,不要在碙洲长久呆下去,说的要回广州,因为反正粤王也在广州,正好在那里即位,当时得到了以张世杰为首的很多大臣的反对。
到底是为什么,杨太后心知肚明的,但是也不好直说出来,开始只是一味的拖延,但是谁知道大臣们竟然假传他的旨意将粤王召了回来,等到杨太后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已经是没有办法挽回了。
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一死,这些大臣们就如此的不把自己看在眼里。杨亮节知道这件事以后,也是暴跳如雷,幸好粤王的母亲已经在逃出的时间遇难,要不,自己的地位能不能保住还有另外一说,隐隐中,杨太后也感到十分的恐惧。
倘若是粤王母亲还在或者尚有极欲扩张势力之族人的话,或许自己连这个太后的称号也保不住吧。然而粤王基本上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亲人了,目前也只剩下祖父俞如珪一人而已。这个俞如珪原本是个身份低微之武人,自从逃离杭州临安府以来,虽然一直都在朝为官,但是却从未要求过权力。这个也许是大臣们对他也十分放心,有坚决拥立粤王的原因吧。
就在这样的决定之下,粤王在碙洲即位成为大宋第十八代的天子。
随着新天子即位,陆秀夫叙任左丞相之职。尽管左丞相早有一位陈宜中在,但是陆秀夫却仍然被重新任命。这样也显示出朝廷之正式表示“陈宜中不会再回来”。彻底的将陈宜中排除在外了。本来也是自从陆秀夫回来以后,政事方面有陆秀夫,军事方面有张世杰,宫中则有杨亮节分别处理一切之事务。陈宜中根本没什么发言机会,枯坐的时候相当的多。这次的占城之行,真的是陈宜中自己愿意的吗?谁也不知道。
张世杰亦受封做太傅、越国公。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由于皇上新丧,大军士气一时之间极为低落。人们会有“已经不行了”之念头也是在所难免。
然而成为左丞相之陆秀夫却仍旧俨终地维系着纲纪。所有的朝廷行事全都比照在临安同样之方式进行。由于形式不好而导致追随朝廷者士气丧失,这样的事情是陆秀夫绝对不容许发生的。这也算是朝廷的一大幸事。
“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这句话是陆秀夫说的。
马上进入五月,年号就要重新改元为祥兴元年。就在这个粤王即位即位之时,在距离行官相当近的海面上,据说有人看见出现了一尾黄龙。人们说此乃“吉兆”大家都感到十分喜悦。也仿佛看到了一些希望。
但这些真的是希望吗?为了表示出对新帝的支持,可能也是为了振奋军心,张世杰决心收复雷州以壮人心,于是亲自领兵,以张达为先锋,以原参政知事衔设督府于雷州的曾渊子为向导,率兵围攻雷州,一时间大获全胜。城中绝粮,蒙古守军只能以野草为食。人心顿时振奋起来。
就在这关键时刻,元广西宣抚使史格通过漕运将钦州、廉州、高州、化州等地的粮食供给戍守的元军,雷州因此转危为安。并设伏将张世杰杀的大败而归。士气又是大落。
张世杰不甘心,领兵再战,皆是铩羽而归,反而惹怒了元军,步步为营,往碙洲杀来,这个时候据探子回报,张弘范的援军已经到达附近,碙洲顿时岌岌可危了。于是张世杰和陆秀夫召集众大臣商量对策。商议了两天,还是害怕会腹背受敌,决定驾船回走,沿海再寻落脚之地。
又按照原路返了回来,众人也没有说些什么,只是王雪武和张子夏去那里了,姜明一直没有说出来,虽然奇怪,但是全真七子中其他人和姜明也不太熟悉,倒是没有人敢去问出来,只有暗自怂恿鸿儿过来打探。
姜明只是笑而不语,弄的鸿儿也不开心的。回去的时候坐的也是一个商船,船上坐的大部分都是想从海路归国的胡商。为了不引起注意,几个人基本上无事都呆在自己的舱内不出来,一路上倒是十分安全,没有什么人盘查。
由于是顺水而下,不到七日,就听船家说快到广州了。
算了一下日子,已经是四月二十七了,姜明暗自叹息了一声,看着远远的已经初见轮廓的广州城,知道什么都晚了,这几日,他在船舱里面一直在苦苦思考。首先思考的就是以后怎么办,再则就是想着自己所学知识有什么可以帮得上这个朝代。所以很少和人说话,只是在一旁拿着毛笔对着一张张纸划来划去的,虽然有些用不惯,但是他只能勉强自己尽量的适应它。
直到鸿儿过来告诉他已经快到了广州,他才走上甲板,出来透一口气。咋一出来,感觉到阳光特别的刺眼。
天气已经隐隐露出升温的迹象,但是对于从后世来的他说,相对还是觉得十分凉爽,望着还在远方似曾可以看见的广州城,问问今天的日期,才猛然的记起在五月初一,也就是三天后,就是粤王登基的日子,看来去找现在的粤王已经不可能了,何况回到了朝廷,又能怎么样,连陈宜中和文天祥都被排挤了出去,自己到了那里,还是不会有半点话语权的。
那就干脆放弃了这种想法,反正他心里已经早有计较。所以当鸿儿问他还要不要进广州城,他果断的摇了摇头,“去潮州吧,去看一下文天祥怎么样了,是不是已经拆开了自己的锦囊,正在笑话自己的胡言乱语呢。”
心里暗怪自己多心,不过也隐隐担心自己在文天祥心目中的份量。当船离广州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却停了下来,船家告诉大家,广州城正在准备打仗,已经戒严,严禁闲杂人等进城。方才着人去打听消息了,等人回来以后再做打算,姜明知道后,让鸿儿喊王阿强出来,辨认一下现在到那里,好再做计较。
然后就回船舱,过了一会,王阿强敲门进来告诉他,已经过了鼎湖,现在正停在沙埔村,姜明也不明白在哪,直到王阿强解释了半天才知道已经过了肇庆,到了现在的佛山境界了,想想现在离崖山已经很近了,强制按捺住自己先去崖山等粤王的冲动,继续在船舱里面等着消息。
到了晚上,船家派人通知说不进广州城了,直接在沿西江一直入海。并劝慰要进广州城的人下船,姜明突然灵机一动,白天的重叠又回到了脑海里:“我要是通知文天祥先到崖山一步,占住崖山,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呢?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地主之谊吧,量张世杰等也没有什么办法再说什么了吧。”
既然想到这里,马上就写了一封信给文天祥,又让鸿儿现场缝制了一个锦囊,将信放在里面。由于文天祥没有见过王阿强,直接就取出“寸芒剑”出来,一起交给王阿强,让他上岸之后直奔潮州,找到文天祥交给他,并想法催促其带领大军迅速赶来。尽量在五月十五之前赶到崖山来。
王阿强手里捧着寸芒剑心里激动不已,想想只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就连夜下船动身,直往广州而去,姜明想他是本地人,语言上没有什么障碍,地形也是比较熟悉,所以十分放心。心里也在暗自得意自己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就安心的睡了下来,等待着船到江门镇附近的时间好下船,自己去四周先看一下地形再说。顺便看看与自己在后世时游玩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一路无话。
———————————————————————————————————————
小皇帝赵昰终于驾崩了。时间是景炎三年,元朝的至元十五年,四月二十日的时候。从即位至驾崩在位尚未满二年,年龄才十一岁。
就在这段时间内,杨太后悲伤欲绝。宠爱她的度宗皇帝在四年前死去,现在又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为了拯救病重的儿子,杨太后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加以看护,而且还不时地焚香跪拜恳求天地。然而种种的努力却丝毫没有得到回报。
但是悲伤归悲伤,各位大臣们不得不思考拥立继位天子之事。候补者只有一位。也就是度宗皇帝的另外一个儿子、俞修容所生粤王赵昺。年龄八岁。因此众人达成一致,即刻拥立粤王为皇帝。
杨太后并无异议。因为粤王的母亲也在临安出逃时遇难死了。而她对粤王疼如自己亲生儿子般。杨太后既然是不反对了,那杨亮节也不反对。
但是开始商议在粤王那里登基的时候,大臣们发生了很大的争执,本来杨太后想着听姜明之言,不要在碙洲长久呆下去,说的要回广州,因为反正粤王也在广州,正好在那里即位,当时得到了以张世杰为首的很多大臣的反对。
到底是为什么,杨太后心知肚明的,但是也不好直说出来,开始只是一味的拖延,但是谁知道大臣们竟然假传他的旨意将粤王召了回来,等到杨太后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已经是没有办法挽回了。
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一死,这些大臣们就如此的不把自己看在眼里。杨亮节知道这件事以后,也是暴跳如雷,幸好粤王的母亲已经在逃出的时间遇难,要不,自己的地位能不能保住还有另外一说,隐隐中,杨太后也感到十分的恐惧。
倘若是粤王母亲还在或者尚有极欲扩张势力之族人的话,或许自己连这个太后的称号也保不住吧。然而粤王基本上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亲人了,目前也只剩下祖父俞如珪一人而已。这个俞如珪原本是个身份低微之武人,自从逃离杭州临安府以来,虽然一直都在朝为官,但是却从未要求过权力。这个也许是大臣们对他也十分放心,有坚决拥立粤王的原因吧。
就在这样的决定之下,粤王在碙洲即位成为大宋第十八代的天子。
随着新天子即位,陆秀夫叙任左丞相之职。尽管左丞相早有一位陈宜中在,但是陆秀夫却仍然被重新任命。这样也显示出朝廷之正式表示“陈宜中不会再回来”。彻底的将陈宜中排除在外了。本来也是自从陆秀夫回来以后,政事方面有陆秀夫,军事方面有张世杰,宫中则有杨亮节分别处理一切之事务。陈宜中根本没什么发言机会,枯坐的时候相当的多。这次的占城之行,真的是陈宜中自己愿意的吗?谁也不知道。
张世杰亦受封做太傅、越国公。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由于皇上新丧,大军士气一时之间极为低落。人们会有“已经不行了”之念头也是在所难免。
然而成为左丞相之陆秀夫却仍旧俨终地维系着纲纪。所有的朝廷行事全都比照在临安同样之方式进行。由于形式不好而导致追随朝廷者士气丧失,这样的事情是陆秀夫绝对不容许发生的。这也算是朝廷的一大幸事。
“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这句话是陆秀夫说的。
马上进入五月,年号就要重新改元为祥兴元年。就在这个粤王即位即位之时,在距离行官相当近的海面上,据说有人看见出现了一尾黄龙。人们说此乃“吉兆”大家都感到十分喜悦。也仿佛看到了一些希望。
但这些真的是希望吗?为了表示出对新帝的支持,可能也是为了振奋军心,张世杰决心收复雷州以壮人心,于是亲自领兵,以张达为先锋,以原参政知事衔设督府于雷州的曾渊子为向导,率兵围攻雷州,一时间大获全胜。城中绝粮,蒙古守军只能以野草为食。人心顿时振奋起来。
就在这关键时刻,元广西宣抚使史格通过漕运将钦州、廉州、高州、化州等地的粮食供给戍守的元军,雷州因此转危为安。并设伏将张世杰杀的大败而归。士气又是大落。
张世杰不甘心,领兵再战,皆是铩羽而归,反而惹怒了元军,步步为营,往碙洲杀来,这个时候据探子回报,张弘范的援军已经到达附近,碙洲顿时岌岌可危了。于是张世杰和陆秀夫召集众大臣商量对策。商议了两天,还是害怕会腹背受敌,决定驾船回走,沿海再寻落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