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其实就是伯颜从临安带回来的前宋皇帝赵显。『更新超快』满九岁而已,自从被伯颜带回大都献降之后。交与理藩院看管起来。遂封开府仪同三司、国公。
又给了谢太后一个寿春郡夫人的名号,边置之不理了。
想那蒙古人开始像是看戏一般,经常前往国公的住处去看前朝的皇帝是什么样子,看到以后才知道不过是一个孩童而已,便嬉笑打骂,极尽屈辱之事。就连其母全氏也受到了波及,没有一点昔日帝王之家的尊严,经常被一些所谓的王宫贵族调戏取乐。
忽必烈知道这种情况之后,还专门派了一队侍卫前去驻扎守卫,严令不得前去骚扰其的生活起居。然后看到赵显已经慢慢的长大,该是读书识字的时候了,但是忽必烈不愿其生出异心。延请吐蕃高僧为其讲授轮回之法,以此来证明大元的宽容。
一直来相安无事,忽必烈几乎要将赵显忘掉了,一直到阿合马昨日突然提及,现在想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重新立赵显为帝,派大元近臣和一些亲元的宋人辅助之,那么在江南就有了两个正朔,对于在逃的伪帝将会是一个冲击,也容易造成南人的内斗,这么以来,只用张弘范等人借助赵显的名号来四处收编残余的宋军,而现在在逃的伪帝也将没有了号召力,那么江南在南人的不断内斗中元气渐渐失去。
这个时候,大元方可腾出精力全力对付西北叛军,到了天下平定,在逼赵显写出逊位诏书,那个时候,南方的精气已经随着内斗消失殆尽,大元将不费刀兵就可平定江南,岂不比江南一直处在动荡中要好的多吗?
好处显而易见,可用宋室的名誉号召各地恢复生产,以江南鱼米之地,短期内就可以供应给大元充足的粮草军饷。一直在海上四处逃窜地伪帝将再也没有大义的名号,要是服从赵显朝廷就要归顺,那等于归顺大元,若是不服赵显朝廷的诏令,就可以号召各地共讨伐之。不过纵然是那样,也大半是宋人的内斗了,不伤及大元丝毫根本。、
忽必烈越想越觉得阿合马这个主意不错,他虽然生性要强,但是也知道能屈能伸的道理,否则的话,当初就不会屈居于蒙哥之下,甘愿为其驱使,一直到蒙哥故去才一举爆打败了阿里不哥,登上了大汗的位置,才有了今日地大元帝国。
虽然阿合马这个计策有些投机的味道,但是能让大元腾出手来对付忽必烈那几个哥哥侄儿,倒也可以实行。
没有过多久。派出去地宫官回来。禀报说瀛国公现在是十分安分。一直是闭门不出。在家里潜修佛经。对于其地评价。负责教授其佛经地高僧说。瀛国公对佛经地理解高于常人数倍。小小年纪就可以举一反三。是一个佛家天才。
忽必烈听了之后心里有些放心。对于一个小孩。他还是没有放在心上了。但当初伯颜把他带回来。该派谁把他送回去呢?这个倒是要仔细地考虑之下。
既然忽必烈已经做出决定。就不会在意朝堂之上地争论了。不过看在阿合马又为自己献上良策地功劳上。他决定派遣太子真金前往和林伯颜处慰军。一是可以调动在西北战场上将领们地士气。二是可以暂时使反对阿合马地大臣失去了主心骨。平衡一下双方地势力。也可以保持朝堂之上地稳定。
第二天朝会上。将这个决定说出来。没有出忽必烈地预料。果然得到了很多大臣地反对。特别是一些蒙古大臣。他们认为。辛辛苦苦地灭宋。穷三代人和近五十余载才成功。但是就那么轻易地将宋帝送回。岂不是大家都是白忙了一场。
还有一些汉人也是十分反对。不过大都是那些宋灭之后又效忠于大元地前朝故臣。忽必烈心里知道他们地想法。他们原本是宋臣。宋灭之后降元。如果有一天宋朝复立。那么他们算什么呢?
叛国吗?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身败名裂。所以这些原来地宋臣也是极力反对。但是毕竟是少数站出来。大部分都是面如死灰。在一旁并不言语。因为他们是新降之人。并没有太多地言权。
而忽必烈更是不会在乎他们的感受,因为元朝是一个和宋相反的国家,极度的重武轻文,就连丞相和一些文职都有军功在身,他们之所以有的能立于朝堂之上,不过是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而做出的摆设而已。怎么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呢?、
扫视朝堂,只有少数几个看出西北隐患的大臣
的态度。大元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江南的那些至少现在不是。而是近在眉睫的西北战事,大元要同时应对海都和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多路叛军,虽然在去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把大元的财政拉到了极限。
江南的入不敷出,还有伯颜、阿术等人的西北战场,都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对了,还有西南一带的梁王,也是不断的伸手要钱要粮。川中战场陷入了一团胶着,一个不留神就会全盘倒向海都的阵营。
忽必烈看着那些为了自己名声而争辩的汉人,为了以前的功劳而沾沾自喜的权贵,心里就生气的厉害,这些人那里知道朕的为难呢!
此事是由阿合马提出的,当然他要鼎力支持了,当下,暗暗的使了个眼色,平日里和他素有来往的几位大臣纷纷站出来为此计说话。阿合马在朝中把持权柄多年,眼见他的立场十分肯定,于是附和声随之而来。
忽必烈这才心里高兴一点,当下就议论什么时候以什么明喻昭告天下,又要把赵显安插在那个地方,是杭州还是开封。这都是需要商议的问题,不过反对之声渐渐的平息下来。却是遂了他的心意,对阿合马的能力又高看了几分。
却不知,阿合马这次举动,也是包含有很大的私心在里面。原来阿合马将自己的儿子抹速忽派遣到杭州任达鲁花赤,掌握虎符兵权,却被董文炳、崔斌等人阻挠,虽然皇上没有怪罪于自己,但是儿子却被免除了职位。
这一点,让他的心里有了少许不痛快,董文炳已经死了,而崔斌却是迁授江淮行省左丞,不但废除阿合马之子在时的一些政策条文,而且不断的收集阿合马的罪责。企图扳倒阿合马。但是做事不够严密,被其知道以后。阿合马即罗织一些崔斌的过错,诬陷罪名,把崔斌处死。
现在江淮行省的职位有空缺了下来,出于以前的往事,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也不能随意的将人安插进去,但是江南一带的繁华早就令阿合马必控制而后快,时值多事之秋,他的心腹卢世荣却与他说出此计,可以一箭双雕。
阿合马献策,当然要由阿合马来主持这件事情,那么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插手江南事务,别人无话可说,就算是阿合马要避嫌,但是也可以推荐一些自己的亲信诸如卢世荣等人过去主持。那么和在自己的手中没有什么区别。
再则,崔斌死后,阿合马一直被真金太子所忌恨在心。而依附于太子的大臣正在积极的寻找证据为崔斌翻案,那么这个时候控制江南局势,也可以保证不让这些官员得逞,况且,这个计策无论怎么看,都是为了大元日渐尴尬的财政着想,谁要是不服气可以接手试一试,谁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能把江南的事情迅速摆平。
那只有让阿合马接手了,这个机会他怎么能放过呢?
很快朝堂之上的意见就达到了一致,因为面对财政的困难是谁也不能保证解决的,而随着春暖花开,草原上的动荡一天天的剧烈。快速的稳定南方形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却也没有达到阿合马的目的,很多大臣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关键,虽然暂时立宋帝为傀儡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也不能让阿合马那么逞心如意,于是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孝罗等人站了出来,建议在开封册立宋帝,以示和江南余孽的分别,而且更加彰显大元的皇恩浩荡。
反正也没有区别,索性将原来金国占领你们的土地也还给大宋,那么一来,宋人必是对大元感恩戴德,不敢再妄图谋逆之举。
忽必烈听候觉得也有道理,当下决定命太史局郭守敬和王择定吉日,并昭告天下,决定还南地归宋,并立赵显为大宋皇帝,国号顺昌。建都于开封,置丞相以下官,赦境内。
复开封称谓汴京,以后皆称汴州,汴州为汴京,卢世荣等为宰相,母全氏为皇太后,以至元十六年为顺昌元年。
迁任征宋大元帅张弘范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其余当初随之归附大元,择自愿随之前往汴州上任等等。
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的全氏抱着浑然不知世事的赵显在那里抖,不知道是福是祸。而正在教授赵显佛经的高僧,却是只是在那里念叨着“我佛慈悲”再也不肯多说什么了
又给了谢太后一个寿春郡夫人的名号,边置之不理了。
想那蒙古人开始像是看戏一般,经常前往国公的住处去看前朝的皇帝是什么样子,看到以后才知道不过是一个孩童而已,便嬉笑打骂,极尽屈辱之事。就连其母全氏也受到了波及,没有一点昔日帝王之家的尊严,经常被一些所谓的王宫贵族调戏取乐。
忽必烈知道这种情况之后,还专门派了一队侍卫前去驻扎守卫,严令不得前去骚扰其的生活起居。然后看到赵显已经慢慢的长大,该是读书识字的时候了,但是忽必烈不愿其生出异心。延请吐蕃高僧为其讲授轮回之法,以此来证明大元的宽容。
一直来相安无事,忽必烈几乎要将赵显忘掉了,一直到阿合马昨日突然提及,现在想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重新立赵显为帝,派大元近臣和一些亲元的宋人辅助之,那么在江南就有了两个正朔,对于在逃的伪帝将会是一个冲击,也容易造成南人的内斗,这么以来,只用张弘范等人借助赵显的名号来四处收编残余的宋军,而现在在逃的伪帝也将没有了号召力,那么江南在南人的不断内斗中元气渐渐失去。
这个时候,大元方可腾出精力全力对付西北叛军,到了天下平定,在逼赵显写出逊位诏书,那个时候,南方的精气已经随着内斗消失殆尽,大元将不费刀兵就可平定江南,岂不比江南一直处在动荡中要好的多吗?
好处显而易见,可用宋室的名誉号召各地恢复生产,以江南鱼米之地,短期内就可以供应给大元充足的粮草军饷。一直在海上四处逃窜地伪帝将再也没有大义的名号,要是服从赵显朝廷就要归顺,那等于归顺大元,若是不服赵显朝廷的诏令,就可以号召各地共讨伐之。不过纵然是那样,也大半是宋人的内斗了,不伤及大元丝毫根本。、
忽必烈越想越觉得阿合马这个主意不错,他虽然生性要强,但是也知道能屈能伸的道理,否则的话,当初就不会屈居于蒙哥之下,甘愿为其驱使,一直到蒙哥故去才一举爆打败了阿里不哥,登上了大汗的位置,才有了今日地大元帝国。
虽然阿合马这个计策有些投机的味道,但是能让大元腾出手来对付忽必烈那几个哥哥侄儿,倒也可以实行。
没有过多久。派出去地宫官回来。禀报说瀛国公现在是十分安分。一直是闭门不出。在家里潜修佛经。对于其地评价。负责教授其佛经地高僧说。瀛国公对佛经地理解高于常人数倍。小小年纪就可以举一反三。是一个佛家天才。
忽必烈听了之后心里有些放心。对于一个小孩。他还是没有放在心上了。但当初伯颜把他带回来。该派谁把他送回去呢?这个倒是要仔细地考虑之下。
既然忽必烈已经做出决定。就不会在意朝堂之上地争论了。不过看在阿合马又为自己献上良策地功劳上。他决定派遣太子真金前往和林伯颜处慰军。一是可以调动在西北战场上将领们地士气。二是可以暂时使反对阿合马地大臣失去了主心骨。平衡一下双方地势力。也可以保持朝堂之上地稳定。
第二天朝会上。将这个决定说出来。没有出忽必烈地预料。果然得到了很多大臣地反对。特别是一些蒙古大臣。他们认为。辛辛苦苦地灭宋。穷三代人和近五十余载才成功。但是就那么轻易地将宋帝送回。岂不是大家都是白忙了一场。
还有一些汉人也是十分反对。不过大都是那些宋灭之后又效忠于大元地前朝故臣。忽必烈心里知道他们地想法。他们原本是宋臣。宋灭之后降元。如果有一天宋朝复立。那么他们算什么呢?
叛国吗?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身败名裂。所以这些原来地宋臣也是极力反对。但是毕竟是少数站出来。大部分都是面如死灰。在一旁并不言语。因为他们是新降之人。并没有太多地言权。
而忽必烈更是不会在乎他们的感受,因为元朝是一个和宋相反的国家,极度的重武轻文,就连丞相和一些文职都有军功在身,他们之所以有的能立于朝堂之上,不过是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而做出的摆设而已。怎么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呢?、
扫视朝堂,只有少数几个看出西北隐患的大臣
的态度。大元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江南的那些至少现在不是。而是近在眉睫的西北战事,大元要同时应对海都和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多路叛军,虽然在去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把大元的财政拉到了极限。
江南的入不敷出,还有伯颜、阿术等人的西北战场,都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对了,还有西南一带的梁王,也是不断的伸手要钱要粮。川中战场陷入了一团胶着,一个不留神就会全盘倒向海都的阵营。
忽必烈看着那些为了自己名声而争辩的汉人,为了以前的功劳而沾沾自喜的权贵,心里就生气的厉害,这些人那里知道朕的为难呢!
此事是由阿合马提出的,当然他要鼎力支持了,当下,暗暗的使了个眼色,平日里和他素有来往的几位大臣纷纷站出来为此计说话。阿合马在朝中把持权柄多年,眼见他的立场十分肯定,于是附和声随之而来。
忽必烈这才心里高兴一点,当下就议论什么时候以什么明喻昭告天下,又要把赵显安插在那个地方,是杭州还是开封。这都是需要商议的问题,不过反对之声渐渐的平息下来。却是遂了他的心意,对阿合马的能力又高看了几分。
却不知,阿合马这次举动,也是包含有很大的私心在里面。原来阿合马将自己的儿子抹速忽派遣到杭州任达鲁花赤,掌握虎符兵权,却被董文炳、崔斌等人阻挠,虽然皇上没有怪罪于自己,但是儿子却被免除了职位。
这一点,让他的心里有了少许不痛快,董文炳已经死了,而崔斌却是迁授江淮行省左丞,不但废除阿合马之子在时的一些政策条文,而且不断的收集阿合马的罪责。企图扳倒阿合马。但是做事不够严密,被其知道以后。阿合马即罗织一些崔斌的过错,诬陷罪名,把崔斌处死。
现在江淮行省的职位有空缺了下来,出于以前的往事,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也不能随意的将人安插进去,但是江南一带的繁华早就令阿合马必控制而后快,时值多事之秋,他的心腹卢世荣却与他说出此计,可以一箭双雕。
阿合马献策,当然要由阿合马来主持这件事情,那么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插手江南事务,别人无话可说,就算是阿合马要避嫌,但是也可以推荐一些自己的亲信诸如卢世荣等人过去主持。那么和在自己的手中没有什么区别。
再则,崔斌死后,阿合马一直被真金太子所忌恨在心。而依附于太子的大臣正在积极的寻找证据为崔斌翻案,那么这个时候控制江南局势,也可以保证不让这些官员得逞,况且,这个计策无论怎么看,都是为了大元日渐尴尬的财政着想,谁要是不服气可以接手试一试,谁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能把江南的事情迅速摆平。
那只有让阿合马接手了,这个机会他怎么能放过呢?
很快朝堂之上的意见就达到了一致,因为面对财政的困难是谁也不能保证解决的,而随着春暖花开,草原上的动荡一天天的剧烈。快速的稳定南方形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却也没有达到阿合马的目的,很多大臣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关键,虽然暂时立宋帝为傀儡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也不能让阿合马那么逞心如意,于是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孝罗等人站了出来,建议在开封册立宋帝,以示和江南余孽的分别,而且更加彰显大元的皇恩浩荡。
反正也没有区别,索性将原来金国占领你们的土地也还给大宋,那么一来,宋人必是对大元感恩戴德,不敢再妄图谋逆之举。
忽必烈听候觉得也有道理,当下决定命太史局郭守敬和王择定吉日,并昭告天下,决定还南地归宋,并立赵显为大宋皇帝,国号顺昌。建都于开封,置丞相以下官,赦境内。
复开封称谓汴京,以后皆称汴州,汴州为汴京,卢世荣等为宰相,母全氏为皇太后,以至元十六年为顺昌元年。
迁任征宋大元帅张弘范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其余当初随之归附大元,择自愿随之前往汴州上任等等。
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的全氏抱着浑然不知世事的赵显在那里抖,不知道是福是祸。而正在教授赵显佛经的高僧,却是只是在那里念叨着“我佛慈悲”再也不肯多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