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波罗的海,海水是阴沉沉的铅灰色,天空也是昏暗的,灰蒙蒙的,云层压得很低,德国斯德丁港口,海浪拍打着一艘崭新的全钢战舰的船壳,溅起白色的泡沫,伏尔甘造船厂的码头上,李慕菲正在为这南非第一艘巡洋舰送别,经过11个多月的建造,伏尔甘船厂提前完成了“长安”号的建造,在半个月的试航中,南非方面对这艘千吨级的巡洋舰非常满意,德国正式将其交付给了南非。
这一天便是长安号起航归国的日子,作为在这艘战舰诞生过程中居功至伟的李慕菲也特意从柏林赶来,为战舰和全体船员送行。
前世今生,李慕菲无论是身为中国人还是作为南非人,都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国家的巡洋舰,21世纪的中国,竟然没有一艘自己的巡洋舰,而19世纪的南非甚至连一艘自己的战舰都没有,无论如何,这一次,李慕菲一定要圆了自己的巡洋舰之梦,亲眼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国家的巡洋舰,虽然与当世诸多海军强国的主力战舰相比,长安号是那么的弱小,甚至不如满清的定远镇远,但他毕竟是自己的战舰。
停在港湾里的这艘战舰采用的是浅灰色的涂装,水线有一条黑色细长条纹,船底则是红色的,这样的涂装是李慕菲建议的,一直关注中法战争的他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的满清海军率先采用了这样的战时涂装(比欧洲列强都要早),他记忆中前世的现代海军似乎没有使用目前流行的维多利亚式涂装,想来浅灰色更加科学,因此建议南非海军也采用这种涂装,不过为了让这个建议通过(要说服国内那些敌视满清的势力向仇敌学习可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他表面上的借口是要和英国人划清界限,同时这样的颜色也和德国海军的涂装相似,有利于保密。
从这时起,南非的独特海军精神就已经形成:奋进取,锐意求新。
长安号排水量15oo吨,最高航21节,巡航度为14节,正常载煤量2oo吨,最大载煤量35o吨,续航力近4ooo海里,而在波罗的海的试航过程中,也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适航性。
为了能够实现21节的技术指标,德国工程师们在长安号应用了新的技术—强压通风技术(forcedraught),来获得高航。其实这种技术早在1877年就已经出现,但开始的时候,却是那些在北大西洋上往来于欧洲与美国之间的汽船热衷此术。
直到最近几年这种技术才开始应用于军舰,而略显保守的德国工程师们一般是不会在德国的军舰上使用这种技术的,因为长安号是为别国建造的战舰,又对航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德国人也乐得让南非海军做一回小白鼠,还好,凭借德国人一贯严谨认真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什么质量问题。
但锅炉在强压通风状态下工作,老化会比正常工作状态下快,最常见的问题是炉膛受到侵蚀和蒸汽管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连接处容易生泄漏。
正因为这一点,同时李慕菲也得到了国内的新消息,在内燃机领域世界领先的极致动力公司在蒸汽机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已经定型了一种新型的蒸汽涡轮机,它比现在最好的帕森斯涡轮机功率更大、效率更高、转也更低,完全可以应用于南非的下一代战舰上,所以李慕菲心中明白这两艘长安级巡洋舰将是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应用强压通风技术的战舰。
而在长安号的建造过程中,南非共和造船公司也派来了几名技术人员,以监督的名义学习德国人的造船技术。相信在比勒陀利亚号建成,这些技术人员回国之后,南非的下一艘战舰就可以尝试自行建造了,要知道如今的南非在动力、材料和工程设计等方面都是世界一流了,也造过很多鱼雷艇,只是缺乏建造大舰的经验而已。
长安号将从斯德丁起航,中途在法国的波尔多港短暂停留,补充淡水燃料和给养,然后跨过辽阔的大西洋,直航非洲西端,南非新的殖民地几内亚的府科纳克里,在那里停留几日后再次起航,到达南非殖民地加蓬的府利伯维尔休整,再绕过好望角,抵达终点—共和港。
如此费尽心机的航程安排,甚至将路上的补给港口数量减少到了不能再减的地位,一是希望通过这次航行考验一下这艘战舰的续航能力,同时验证从南非本土到两块殖民地的军队部署时间。
二是南非政府方面不希望太过招摇,惊动了英国人,引不必要的麻烦,要知道从这里到共和港的路上可是有很大一部分海面是掌握在这个流氓国家手中的。而法国与南非的关系在柏林会议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再加之法国佬还欠着南非一笔贷款,所以法国人肯将自己的港口为南非的这艘战舰开放,波尔多港因此被南非选为中途补给的一个地点。
而同样出于不刺激英国人的考虑—-沈知恒甚至巴不得英国人不知道这艘战舰的存在,长安号的归国仪式非常低调,没有美女和彩带,没有鲜花和香槟酒,甚至没有欢呼的人群,有的只是一群神情肃穆的男人,在长安号停靠的码头那不大的空地上,站着几排身着蓝灰色制服的人,这就是南非新成立的海军的第一批官兵。
在这些人的前方,是一位粗犷的中年汉子,海风和阳光将他的皮肤吹晒成古铜色,那制服也被他厚实的身躯绷得紧紧的,举手投足间显露出这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物,他就是长安号的舰长,有着几十年海上贸易甚至海盗经验的,南非华人中最出色的老船长—楚秦京。
而站在他对面的人群中有南非柏林会议谈判特使沈知明,南非驻德国大使和几名官员,还有一位看起来二十岁的年轻人,这就是李慕菲。
两边都是不喜繁文缛礼的真汉子,又因为政府方面明令不要搞得太张扬,他们也就打着这个旗号,尽可能地将过程缩短了,所以时间不大,仅仅说了几句场面话,仪式便草草地结束了。
这些人在礼仪上的麻木和无动于衷,让站在一边准备宣读致辞的大使尴尬无比,他捏了捏衣袋里那张国内用电报来的致辞,考虑着要不要念,可他想到那上面华美无比的文言文词藻:“威雍长安,光曜永曦,五牙制伟,重瀛飙驰,鹰扬展绩,龙跃肇基,威宣楼樯,色壮旌旗”,再看看眼前这些朴实的水手,老练的船长,以及那位走着俾斯麦铁血路线的世家公子,大使也犹豫了,这些人恐怕是与这样的文人的穷酸气格格不入,南非举国恐怕也只有沈家和沐家好这一口,而在场的沈家二公子沈知明又明显已成了李慕菲的追随者,他悄悄地将那张纸在衣袋里揉成团,很识趣地默不作声了。
(文言文不好,找个了现成的。)
最后,楚秦京对着送行的人一抱拳(南非华人行抱拳礼而不是西方的握手礼),说道:“诸位,我们回国再见!”
他口上说的是诸位,可这个礼却是正正当当地行给了李慕菲,倒不是他拍这个财神爷的马屁,而是他对于长安的建造台前幕后了解了很多,知道正是面前这位南非第一世家最小的公子为长安号的建造出了大力,没有李慕菲,长安号的吨位起码要缩水三分之一,作为一个船长,对于自己的船的感情是常人不能想象的,这艘长安号虽然刚刚交给了他半个月,可却像是他的孩子一般,也因此楚秦京对于李慕菲也是格外高看一眼。
说完这最后一句,他便转身带领着身后的官兵们登上了长安号。
随着汽笛响起,码头上的众人目送着长安号在斯德丁的海域渐渐驶远,直到看不到的地方。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船上的水手和送行的官员,恐怕都没有意识到,正是在这个阴沉的秋日,在这个不起眼的码头,这样略有些沉闷的气氛中,他们目送着的是一支强大舰队的第一艘战舰,一个伟大帝国的海军诞生了,虽然这支新生的海军是如此寒酸,连制服都是完全照搬德国海军,但从这个时刻起,一支将要在人类海军史上大书特书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只除了一个人,李慕菲,他在订造这艘战舰的那一刻就早已经为这支舰队做好了未来的打算,就已经为建造一支强大海军而准备了。
现在的南非海军与英国法国的舰队相比,是如此微不足道,但李慕菲深信,属于南非海军的那一天会到来的。
在柏林待了四年多的李慕菲凭借他前世的知识和今生的所学,如今早已经取得了世界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心中也明白,自己在德国待的够久的了,张阳已经去世了,要学的东西也学到了,是自己回到南非大展身手的时候,更何况,对于自己这一世的父母亲人,他也是非常想念的。
他决定,当比勒陀利亚号建成归国的时候,自己也将搭乘这艘战舰一同归国。
这一天便是长安号起航归国的日子,作为在这艘战舰诞生过程中居功至伟的李慕菲也特意从柏林赶来,为战舰和全体船员送行。
前世今生,李慕菲无论是身为中国人还是作为南非人,都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国家的巡洋舰,21世纪的中国,竟然没有一艘自己的巡洋舰,而19世纪的南非甚至连一艘自己的战舰都没有,无论如何,这一次,李慕菲一定要圆了自己的巡洋舰之梦,亲眼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国家的巡洋舰,虽然与当世诸多海军强国的主力战舰相比,长安号是那么的弱小,甚至不如满清的定远镇远,但他毕竟是自己的战舰。
停在港湾里的这艘战舰采用的是浅灰色的涂装,水线有一条黑色细长条纹,船底则是红色的,这样的涂装是李慕菲建议的,一直关注中法战争的他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的满清海军率先采用了这样的战时涂装(比欧洲列强都要早),他记忆中前世的现代海军似乎没有使用目前流行的维多利亚式涂装,想来浅灰色更加科学,因此建议南非海军也采用这种涂装,不过为了让这个建议通过(要说服国内那些敌视满清的势力向仇敌学习可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他表面上的借口是要和英国人划清界限,同时这样的颜色也和德国海军的涂装相似,有利于保密。
从这时起,南非的独特海军精神就已经形成:奋进取,锐意求新。
长安号排水量15oo吨,最高航21节,巡航度为14节,正常载煤量2oo吨,最大载煤量35o吨,续航力近4ooo海里,而在波罗的海的试航过程中,也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适航性。
为了能够实现21节的技术指标,德国工程师们在长安号应用了新的技术—强压通风技术(forcedraught),来获得高航。其实这种技术早在1877年就已经出现,但开始的时候,却是那些在北大西洋上往来于欧洲与美国之间的汽船热衷此术。
直到最近几年这种技术才开始应用于军舰,而略显保守的德国工程师们一般是不会在德国的军舰上使用这种技术的,因为长安号是为别国建造的战舰,又对航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德国人也乐得让南非海军做一回小白鼠,还好,凭借德国人一贯严谨认真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什么质量问题。
但锅炉在强压通风状态下工作,老化会比正常工作状态下快,最常见的问题是炉膛受到侵蚀和蒸汽管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连接处容易生泄漏。
正因为这一点,同时李慕菲也得到了国内的新消息,在内燃机领域世界领先的极致动力公司在蒸汽机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已经定型了一种新型的蒸汽涡轮机,它比现在最好的帕森斯涡轮机功率更大、效率更高、转也更低,完全可以应用于南非的下一代战舰上,所以李慕菲心中明白这两艘长安级巡洋舰将是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应用强压通风技术的战舰。
而在长安号的建造过程中,南非共和造船公司也派来了几名技术人员,以监督的名义学习德国人的造船技术。相信在比勒陀利亚号建成,这些技术人员回国之后,南非的下一艘战舰就可以尝试自行建造了,要知道如今的南非在动力、材料和工程设计等方面都是世界一流了,也造过很多鱼雷艇,只是缺乏建造大舰的经验而已。
长安号将从斯德丁起航,中途在法国的波尔多港短暂停留,补充淡水燃料和给养,然后跨过辽阔的大西洋,直航非洲西端,南非新的殖民地几内亚的府科纳克里,在那里停留几日后再次起航,到达南非殖民地加蓬的府利伯维尔休整,再绕过好望角,抵达终点—共和港。
如此费尽心机的航程安排,甚至将路上的补给港口数量减少到了不能再减的地位,一是希望通过这次航行考验一下这艘战舰的续航能力,同时验证从南非本土到两块殖民地的军队部署时间。
二是南非政府方面不希望太过招摇,惊动了英国人,引不必要的麻烦,要知道从这里到共和港的路上可是有很大一部分海面是掌握在这个流氓国家手中的。而法国与南非的关系在柏林会议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再加之法国佬还欠着南非一笔贷款,所以法国人肯将自己的港口为南非的这艘战舰开放,波尔多港因此被南非选为中途补给的一个地点。
而同样出于不刺激英国人的考虑—-沈知恒甚至巴不得英国人不知道这艘战舰的存在,长安号的归国仪式非常低调,没有美女和彩带,没有鲜花和香槟酒,甚至没有欢呼的人群,有的只是一群神情肃穆的男人,在长安号停靠的码头那不大的空地上,站着几排身着蓝灰色制服的人,这就是南非新成立的海军的第一批官兵。
在这些人的前方,是一位粗犷的中年汉子,海风和阳光将他的皮肤吹晒成古铜色,那制服也被他厚实的身躯绷得紧紧的,举手投足间显露出这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物,他就是长安号的舰长,有着几十年海上贸易甚至海盗经验的,南非华人中最出色的老船长—楚秦京。
而站在他对面的人群中有南非柏林会议谈判特使沈知明,南非驻德国大使和几名官员,还有一位看起来二十岁的年轻人,这就是李慕菲。
两边都是不喜繁文缛礼的真汉子,又因为政府方面明令不要搞得太张扬,他们也就打着这个旗号,尽可能地将过程缩短了,所以时间不大,仅仅说了几句场面话,仪式便草草地结束了。
这些人在礼仪上的麻木和无动于衷,让站在一边准备宣读致辞的大使尴尬无比,他捏了捏衣袋里那张国内用电报来的致辞,考虑着要不要念,可他想到那上面华美无比的文言文词藻:“威雍长安,光曜永曦,五牙制伟,重瀛飙驰,鹰扬展绩,龙跃肇基,威宣楼樯,色壮旌旗”,再看看眼前这些朴实的水手,老练的船长,以及那位走着俾斯麦铁血路线的世家公子,大使也犹豫了,这些人恐怕是与这样的文人的穷酸气格格不入,南非举国恐怕也只有沈家和沐家好这一口,而在场的沈家二公子沈知明又明显已成了李慕菲的追随者,他悄悄地将那张纸在衣袋里揉成团,很识趣地默不作声了。
(文言文不好,找个了现成的。)
最后,楚秦京对着送行的人一抱拳(南非华人行抱拳礼而不是西方的握手礼),说道:“诸位,我们回国再见!”
他口上说的是诸位,可这个礼却是正正当当地行给了李慕菲,倒不是他拍这个财神爷的马屁,而是他对于长安的建造台前幕后了解了很多,知道正是面前这位南非第一世家最小的公子为长安号的建造出了大力,没有李慕菲,长安号的吨位起码要缩水三分之一,作为一个船长,对于自己的船的感情是常人不能想象的,这艘长安号虽然刚刚交给了他半个月,可却像是他的孩子一般,也因此楚秦京对于李慕菲也是格外高看一眼。
说完这最后一句,他便转身带领着身后的官兵们登上了长安号。
随着汽笛响起,码头上的众人目送着长安号在斯德丁的海域渐渐驶远,直到看不到的地方。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船上的水手和送行的官员,恐怕都没有意识到,正是在这个阴沉的秋日,在这个不起眼的码头,这样略有些沉闷的气氛中,他们目送着的是一支强大舰队的第一艘战舰,一个伟大帝国的海军诞生了,虽然这支新生的海军是如此寒酸,连制服都是完全照搬德国海军,但从这个时刻起,一支将要在人类海军史上大书特书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只除了一个人,李慕菲,他在订造这艘战舰的那一刻就早已经为这支舰队做好了未来的打算,就已经为建造一支强大海军而准备了。
现在的南非海军与英国法国的舰队相比,是如此微不足道,但李慕菲深信,属于南非海军的那一天会到来的。
在柏林待了四年多的李慕菲凭借他前世的知识和今生的所学,如今早已经取得了世界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心中也明白,自己在德国待的够久的了,张阳已经去世了,要学的东西也学到了,是自己回到南非大展身手的时候,更何况,对于自己这一世的父母亲人,他也是非常想念的。
他决定,当比勒陀利亚号建成归国的时候,自己也将搭乘这艘战舰一同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