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末民变杂事-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小说
关于明末民变杂事-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小说-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笔趣阁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作者:蛤蟆吞地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末民变最早起于白水、澄城、阳、韩城四县,这四县属于西安府,是西安府与延安府交汇之地,山西交汇处,可北上藏于山中,又可东渡黄河入山西,仅从起事地点来说,应该是极为精心选择的起事之地。
最早起事之首领是萨尔浒战败后的逃卒,是无法返乡后藏入山中的逃卒,这些人都是精锐边军,人数不是很多。
大明朝财力匮乏,拖欠军饷是常有之事,九边以京城为核心,越是远离京城的边军卫所,拖欠的时间越长,山海关情况最好,蓟镇、宣府、大同因与鞑靼市易,可以获得额外收入,情况稍好一些,情况最差的就是远离京城且无多少市易收入的陕甘名下的卫所,再加上明末陕甘连续大旱,白莲教多居于河套草原,临近榆林、延,故而引发了陕甘民乱,且是以陕甘边军为核心的民乱之事,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反复招抚之事,才有李自成打到了北京城时请和之事,以及南明和残余民乱首领联手抗清的可能。
明末民末首领、核心精锐来自于陕甘边军,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居于红柳河上游的宁塞营的神一元、神一魁两兄弟领导的西路军,另一路是府谷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等人领导的东路军。
西路军至始至终都在陕甘闹腾,并未与东路军那般跑去山西、南下河南、荆襄、四川等地,最后或招或杀,最后被洪承畴剿杀干净。
东路军临近山西,与山西搭界,战略挪腾很大,再加上临近山西,与山西有些联系,基础也好,以至于跳出了陕甘牢笼,但无论东路军还是西路军,起事后都无法在九边卫所站住脚,尤其是临近大同的王嘉胤,只能南下攻打延安府、西安府各县求活。
恰此时,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皇太极走草原绕过山海关兵围北京城,陕甘九边军卒前去救援京师,九边卫所空虚,陕甘总督杨鹤无力弹压,只能选择招抚。
事实证明招抚失败了,主要原因是灾民太多,招抚、安抚过程中,洪承畴骤然对招抚将领围杀,杀死了东西两路乱军为数颇多将领,重创了东西两路乱军,迫使招抚失败,但也因此致使东路军向东进入山西,西路军散入陕甘西面薄弱之地,如同癌症患者手术不成功,致使癌变细胞扩散一般。
西路军散入陕甘西部,虽延绵时间长一些,但也至此无法威胁到了西安府,一部分南下汉中乱军也是如此,只能算是牵制了西安城的一股游兵散勇,最后被围剿也是时间的问题,但东路军就不同了。
在杨鹤招抚时,东路军一部就已经过了渡口进入山西南部,因人数并不是很多,也未引起大明朝太过重视,只以为是些遭灾流离百姓,等到洪承畴一日杀了数百大大小小乱军头领后,东路军全部专场冲入山西后,与山西出现的乱军联合后,大明朝才慌了神,调宣大、陕西、河南军卒欲从三个方向将这支乱军围杀在山西南部。
事实证明,大明朝并未准备充分,洪承畴的突然翻脸太过骤然,并未给朝廷准备足够时间堵住口子,致使乱军冲入山西,乱军被困在山西南部时,因招抚的杀戮致使乱军首领并不是很信任朝廷,一边虚于应付朝廷招抚,一边偷偷渡过黄河,一日间,十几万人又冲入河南。
东路军冲入河南后,并未由此向东糜烂整个河南府,而是沿着河南与陕西山岭南下湖广,又再次四散,一部跑到两淮,一部留在湖广,一部钻入四川,还有的又跑回陕西……自此大明朝内部动乱十数载。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差不多知了个大概,虽乱军首领名字没怎么提及,但也大差不差知道,杨鹤招抚并非是个错,洪承畴的严厉也不一定就是对了,洪承畴是稳定了陕甘,但却将本在陕西一地的贼人赶去了山西、河南、湖广、两淮、四川,并未对这场民乱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杨鹤招抚失败、罢职、入昭狱,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强硬派在此时崭露头角,却也给他们招惹了个政治死敌,杨鹤的儿子杨嗣昌后来对三人的打压,甚至弃之不用,也间接造成了乱民的愈发糜烂大明朝腹心和做大难制。
看着第一次招抚失败让东路军逃入山西,第二次招抚失败又由被困的山西南部逃入河南,第三次招抚失败又让李自成、张献忠逃跑,第四次招抚失败让整个河南糜烂……看着是朝廷够小白的,但内中情由谁又能说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明朝内阁更换太过频繁的政治不稳定、财赋空虚无力赈灾,以及北方建州贼不断挤压有很大关系,若无这三点,也绝不会一再有招抚之事。
这本书写到此处,对于民乱大致提一下,并不准备过多去写,还望朋友们可以理解。
南洋之事没有太多去写,鞑靼、建州贼没有过多去写,民变也不打算过多赘述,朋友应该知道些起点网把关力度,或许去年是可以的写一写,今年我也弄不清楚哪些会不会被禁了章节,章节一旦被禁,如同蝴蝶扇了下翅膀,修改就成了大麻烦。
还请谅解,鞠躬,敬礼!
最早起事之首领是萨尔浒战败后的逃卒,是无法返乡后藏入山中的逃卒,这些人都是精锐边军,人数不是很多。
大明朝财力匮乏,拖欠军饷是常有之事,九边以京城为核心,越是远离京城的边军卫所,拖欠的时间越长,山海关情况最好,蓟镇、宣府、大同因与鞑靼市易,可以获得额外收入,情况稍好一些,情况最差的就是远离京城且无多少市易收入的陕甘名下的卫所,再加上明末陕甘连续大旱,白莲教多居于河套草原,临近榆林、延,故而引发了陕甘民乱,且是以陕甘边军为核心的民乱之事,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反复招抚之事,才有李自成打到了北京城时请和之事,以及南明和残余民乱首领联手抗清的可能。
明末民末首领、核心精锐来自于陕甘边军,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居于红柳河上游的宁塞营的神一元、神一魁两兄弟领导的西路军,另一路是府谷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等人领导的东路军。
西路军至始至终都在陕甘闹腾,并未与东路军那般跑去山西、南下河南、荆襄、四川等地,最后或招或杀,最后被洪承畴剿杀干净。
东路军临近山西,与山西搭界,战略挪腾很大,再加上临近山西,与山西有些联系,基础也好,以至于跳出了陕甘牢笼,但无论东路军还是西路军,起事后都无法在九边卫所站住脚,尤其是临近大同的王嘉胤,只能南下攻打延安府、西安府各县求活。
恰此时,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皇太极走草原绕过山海关兵围北京城,陕甘九边军卒前去救援京师,九边卫所空虚,陕甘总督杨鹤无力弹压,只能选择招抚。
事实证明招抚失败了,主要原因是灾民太多,招抚、安抚过程中,洪承畴骤然对招抚将领围杀,杀死了东西两路乱军为数颇多将领,重创了东西两路乱军,迫使招抚失败,但也因此致使东路军向东进入山西,西路军散入陕甘西面薄弱之地,如同癌症患者手术不成功,致使癌变细胞扩散一般。
西路军散入陕甘西部,虽延绵时间长一些,但也至此无法威胁到了西安府,一部分南下汉中乱军也是如此,只能算是牵制了西安城的一股游兵散勇,最后被围剿也是时间的问题,但东路军就不同了。
在杨鹤招抚时,东路军一部就已经过了渡口进入山西南部,因人数并不是很多,也未引起大明朝太过重视,只以为是些遭灾流离百姓,等到洪承畴一日杀了数百大大小小乱军头领后,东路军全部专场冲入山西后,与山西出现的乱军联合后,大明朝才慌了神,调宣大、陕西、河南军卒欲从三个方向将这支乱军围杀在山西南部。
事实证明,大明朝并未准备充分,洪承畴的突然翻脸太过骤然,并未给朝廷准备足够时间堵住口子,致使乱军冲入山西,乱军被困在山西南部时,因招抚的杀戮致使乱军首领并不是很信任朝廷,一边虚于应付朝廷招抚,一边偷偷渡过黄河,一日间,十几万人又冲入河南。
东路军冲入河南后,并未由此向东糜烂整个河南府,而是沿着河南与陕西山岭南下湖广,又再次四散,一部跑到两淮,一部留在湖广,一部钻入四川,还有的又跑回陕西……自此大明朝内部动乱十数载。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差不多知了个大概,虽乱军首领名字没怎么提及,但也大差不差知道,杨鹤招抚并非是个错,洪承畴的严厉也不一定就是对了,洪承畴是稳定了陕甘,但却将本在陕西一地的贼人赶去了山西、河南、湖广、两淮、四川,并未对这场民乱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杨鹤招抚失败、罢职、入昭狱,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强硬派在此时崭露头角,却也给他们招惹了个政治死敌,杨鹤的儿子杨嗣昌后来对三人的打压,甚至弃之不用,也间接造成了乱民的愈发糜烂大明朝腹心和做大难制。
看着第一次招抚失败让东路军逃入山西,第二次招抚失败又由被困的山西南部逃入河南,第三次招抚失败又让李自成、张献忠逃跑,第四次招抚失败让整个河南糜烂……看着是朝廷够小白的,但内中情由谁又能说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明朝内阁更换太过频繁的政治不稳定、财赋空虚无力赈灾,以及北方建州贼不断挤压有很大关系,若无这三点,也绝不会一再有招抚之事。
这本书写到此处,对于民乱大致提一下,并不准备过多去写,还望朋友们可以理解。
南洋之事没有太多去写,鞑靼、建州贼没有过多去写,民变也不打算过多赘述,朋友应该知道些起点网把关力度,或许去年是可以的写一写,今年我也弄不清楚哪些会不会被禁了章节,章节一旦被禁,如同蝴蝶扇了下翅膀,修改就成了大麻烦。
还请谅解,鞠躬,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