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第2卷
第364节
理了理思绪,他开始了快速答题。
首先,他将“请示”和“报告”这两个词用古语释义稍微解释了一下,算是有些古语新解、立意新颖的味道,然后就把当年困扰他很久的这个小例子完全举了出来。从刚开始在这个问题上频频栽跟斗,一直到最后,才算是搞清了的整个过程,一笔带过。
接下来,他开始点出二者区别。
所谓“报告”,就是只需要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知晓就好,是一个告知性的文种,对上级机关批示没有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说上级领导看了报告,只需要划个圈,表示知道就好,不用表明“行”还是“不行”的态度。
而“请示”就不一样了,所谓“请示”,必须是因事而请,请上级领导机关示下“可”或“否”。接到这个“请示”之后,上级领导机关是必须作出批复的,是否的态度必须明晰。
正因为如此,报告的最后只需缀上一句“特此报告”即可,而请示的最后必须写上“妥否,请示”。
最后,他特意强调了一下通过实践的摸索得来的经验,那就是公文规定上虽然很明确,但是在实际中却非常容易混淆、导致经常犯错的两个问题。
一是“请示”和“报告”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不同点。在报告中,可以就一个也可以就多个事项进行报告,而请示则不同,需一事一请示。因为若是多个事项共同请示的话,要是上级机关只同意其中一项而不同意另一项,那么在整体请示件中就没法表达“可”或“否”的态度了,所以必须一事一请示。
二是“报告”可以提建议,却严禁夹带请示事项。有时,报告撰写人图方便,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之后,提些建议,然后“夹带”写上请示上级机关批准的事项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常见的错误。撰写人以为这样可以省去单独写请示的麻烦,却适得其反。按照公文规定,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报告是不作批复的。因此“夹带”在报告中要求批示的内容,就可能变为“泥牛入海”。即便上级机关阅读报告发现了这种“夹带”,告知必须就有关事项另以请示行文,也会因此延误了办事时间,得不偿失。
这一题答到了这儿,算是完成了。
又看了一下时间,用了不到十分钟,照这个速度下去,只需要再有二十分钟,就能把简答题统统答完,着力对付最后一个大题了。
很快的,他开始琢磨起第三道简答题。
第三道简答的题目是:如果你的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意见不一致,你如何处理,请结合实际情况说明。
又是一个结合实际情况说明!
他想了想,愈发开始佩服这次的出题人来。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一般都会放到面试中去。可这次竟然放在了笔试中考,说明出题人还是很具匠心的,把笔试和面试的原有框架打破,全面考察考生的多方位能力,绝对是一种创新。
西京什么样的人会有这样的水平?虽然说是组织部会同人事局、双高中心等好几家联合出题,可是谋议可资于众人,而决断须归于一将,起主导作用的肯定只有一个人。这人绝对是个高人,难道曾经受过王亦选的亲自点拨?
他没敢太多想,眼下还是需要屏气凝神,专心应答才好!
经过短暂的思索,他大概理清了自己的答题思路。
他的脑子很清醒,这样的题目,在答题之前就必须明确一点,不能直接进行“是”或“非”的作答!
这是因为本题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无解的圈套!
主要领导,一般是指单位的一把手,说一不二,具有绝对权威。而主管领导呢,一般是单位的副职,分管该项工作。也很厉害,是自己直接的顶头上司。正所谓现官不如现管,官大一级压死人。主要领导虽然霸道,可是毕竟中间隔着一层,直接对着的还是主管领导。所以这两个人,谁都得罪不起,他们的意见如果出现了分歧,这就是摆明了设置障碍,你如果直接表态支持谁,那就是自寻死路,死了活该。
这样的题目,必须正反两方面考虑,再说直白一些,得学会“打太极”,两头说和,以和为贵,把这个障碍点避开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行。
于是,他把要点一一答出,最后也不忘记结合了一下自身实际。
第一,对于主要领导与主管领导意见出现分歧,需要进行仔细分析。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导致两位领导的意见不一致。
第二,加强沟通,将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理顺并作逐一沟通,消除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
第三,如果分歧仍然存在而且主要领导坚持,那么就主动去做主管领导的工作,遵循组织原则,依照主要领导的意见执行。
第四,在执行的过程中,注意第一时间将各类情况向主管领导反映,出现需要调整和修正的,和主管领导一起向主要领导汇报,确保纠偏到位、调整到位、执行到位。
要说他答的这几个要点,还是挺在要害上的!
第一点把陷阱避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相当于抓住了题目中暗含的隐性条件,那就是只说二位领导有分歧却没有说清为何而产生分歧,从自身工作原因找起,这才是最端正的态度。只要这第一点答出来,评判官就肯定能打出高分。
第二点则点出了此题考察的核心所在,不是去赞同主要领导,也不是去赞同主管领导,在没有搞清楚是非之前,去讨谁的好都是死胡同。而最需要做的,是去加强沟通,避免因为沟通的信息不畅而产生理解分歧。
第三点是比较痛苦的选择,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于这类题目的作答,即便“打太极”再拿手,也不能彻底打下去。在这儿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如果经过反复沟通与调和,二位领导仍存在较大分歧,那么就必须讲政治、讲组织原则了。主要领导的意见代表组织的意见,所以在这时候应该主动去做通主管领导的工作,保留分歧,先遵照主要领导的意见施行。当然,这种施行也不是完全无条件的盲从,而是随时关注、反馈和调整的过程,这就体现在了第四点上。
因此,第四点一旦写出来,就是要高分的,既坚持组织原则,还能够适时纠偏与调整,这才是最为正确的态度。出了这一点,这道五分的题至少也能打个四分甚至四点五分了,评判官一高兴,打出五分的满分来都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知,这公务员录用和提任考试,其实考察的都是考生的政治素养,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就是看看你如何应对这样那样的难题而已。如果有丰富的从政经验、端正的政治态度、老练的应对手法,那就一定能够取得高分。
在这当中,你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去记题,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长久。有很多东西是在变化中的,要想掌握其中的精髓,往往需要用经历去锤炼。当然,长年从政但是并不会学习总结,也肯定得不到高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二者不可偏废。也正是如此,机会往往都会留给有心人,留给既懂理论又抓实践的人。
转眼之间,他已经来到了最后一道简答题。
第四道简答的题目是: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你对此怎么看?
看到这个题目后,他陷入了深思,说实话,这是他的弱项。虽然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到现在也有五年的时间了,但是在这方面,他还真是思考得不多。也是,前面几年,一直属于耍小聪明向后躲的状态,属于重协调轻文字的“跛腿将军”,直到最近才把“文字写作”这条腿拾起来,确实有些晚了。
不过,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还是考虑如何打好面前这场硬仗吧。
他闭上眼睛,深思了好一会儿,仍然没什么头绪。
蓦然的,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自己独特选择能力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不光可以用来做客观选择题,只要巧妙应用,还可以用来解这样的主观题。
于是,他平静了心态,任由心底一股凉意浮起,然后不停地设立选项,由内心来作答。
第一个选项,他直接设立的就是题目中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是不是“城乡一样化”?
内心给出了全然否定的答案。
他心里有了一些底,又连续设置了一些选项,比如亦选记是不是谈论过这个问题?是在哪年谈论的?在哪个会上?谈论的是哪些内容?是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等,至少问了二十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没有白问,慢慢的,他已经找到了答这道对他来说最困难之题的脉络。
遇到会答之题,得意却不忘形,稳当当地答好。遇到不会答之题,积极寻求突破口,从最基本的是非问起,紧紧扣住王亦选大老板在这个命题上的所思所讲,就能够做成一篇“新文章”!
有此一张一弛,已经是见鬼弑鬼,见神弑神,见佛弑佛!试问今日阵中,还有谁可阻挡这位唐大将军?
完美破防盗章节,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第2章第2卷
第364节
理了理思绪,他开始了快速答题。
首先,他将“请示”和“报告”这两个词用古语释义稍微解释了一下,算是有些古语新解、立意新颖的味道,然后就把当年困扰他很久的这个小例子完全举了出来。从刚开始在这个问题上频频栽跟斗,一直到最后,才算是搞清了的整个过程,一笔带过。
接下来,他开始点出二者区别。
所谓“报告”,就是只需要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知晓就好,是一个告知性的文种,对上级机关批示没有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说上级领导看了报告,只需要划个圈,表示知道就好,不用表明“行”还是“不行”的态度。
而“请示”就不一样了,所谓“请示”,必须是因事而请,请上级领导机关示下“可”或“否”。接到这个“请示”之后,上级领导机关是必须作出批复的,是否的态度必须明晰。
正因为如此,报告的最后只需缀上一句“特此报告”即可,而请示的最后必须写上“妥否,请示”。
最后,他特意强调了一下通过实践的摸索得来的经验,那就是公文规定上虽然很明确,但是在实际中却非常容易混淆、导致经常犯错的两个问题。
一是“请示”和“报告”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不同点。在报告中,可以就一个也可以就多个事项进行报告,而请示则不同,需一事一请示。因为若是多个事项共同请示的话,要是上级机关只同意其中一项而不同意另一项,那么在整体请示件中就没法表达“可”或“否”的态度了,所以必须一事一请示。
二是“报告”可以提建议,却严禁夹带请示事项。有时,报告撰写人图方便,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之后,提些建议,然后“夹带”写上请示上级机关批准的事项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常见的错误。撰写人以为这样可以省去单独写请示的麻烦,却适得其反。按照公文规定,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报告是不作批复的。因此“夹带”在报告中要求批示的内容,就可能变为“泥牛入海”。即便上级机关阅读报告发现了这种“夹带”,告知必须就有关事项另以请示行文,也会因此延误了办事时间,得不偿失。
这一题答到了这儿,算是完成了。
又看了一下时间,用了不到十分钟,照这个速度下去,只需要再有二十分钟,就能把简答题统统答完,着力对付最后一个大题了。
很快的,他开始琢磨起第三道简答题。
第三道简答的题目是:如果你的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意见不一致,你如何处理,请结合实际情况说明。
又是一个结合实际情况说明!
他想了想,愈发开始佩服这次的出题人来。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一般都会放到面试中去。可这次竟然放在了笔试中考,说明出题人还是很具匠心的,把笔试和面试的原有框架打破,全面考察考生的多方位能力,绝对是一种创新。
西京什么样的人会有这样的水平?虽然说是组织部会同人事局、双高中心等好几家联合出题,可是谋议可资于众人,而决断须归于一将,起主导作用的肯定只有一个人。这人绝对是个高人,难道曾经受过王亦选的亲自点拨?
他没敢太多想,眼下还是需要屏气凝神,专心应答才好!
经过短暂的思索,他大概理清了自己的答题思路。
他的脑子很清醒,这样的题目,在答题之前就必须明确一点,不能直接进行“是”或“非”的作答!
这是因为本题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无解的圈套!
主要领导,一般是指单位的一把手,说一不二,具有绝对权威。而主管领导呢,一般是单位的副职,分管该项工作。也很厉害,是自己直接的顶头上司。正所谓现官不如现管,官大一级压死人。主要领导虽然霸道,可是毕竟中间隔着一层,直接对着的还是主管领导。所以这两个人,谁都得罪不起,他们的意见如果出现了分歧,这就是摆明了设置障碍,你如果直接表态支持谁,那就是自寻死路,死了活该。
这样的题目,必须正反两方面考虑,再说直白一些,得学会“打太极”,两头说和,以和为贵,把这个障碍点避开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行。
于是,他把要点一一答出,最后也不忘记结合了一下自身实际。
第一,对于主要领导与主管领导意见出现分歧,需要进行仔细分析。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导致两位领导的意见不一致。
第二,加强沟通,将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理顺并作逐一沟通,消除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
第三,如果分歧仍然存在而且主要领导坚持,那么就主动去做主管领导的工作,遵循组织原则,依照主要领导的意见执行。
第四,在执行的过程中,注意第一时间将各类情况向主管领导反映,出现需要调整和修正的,和主管领导一起向主要领导汇报,确保纠偏到位、调整到位、执行到位。
要说他答的这几个要点,还是挺在要害上的!
第一点把陷阱避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相当于抓住了题目中暗含的隐性条件,那就是只说二位领导有分歧却没有说清为何而产生分歧,从自身工作原因找起,这才是最端正的态度。只要这第一点答出来,评判官就肯定能打出高分。
第二点则点出了此题考察的核心所在,不是去赞同主要领导,也不是去赞同主管领导,在没有搞清楚是非之前,去讨谁的好都是死胡同。而最需要做的,是去加强沟通,避免因为沟通的信息不畅而产生理解分歧。
第三点是比较痛苦的选择,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于这类题目的作答,即便“打太极”再拿手,也不能彻底打下去。在这儿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如果经过反复沟通与调和,二位领导仍存在较大分歧,那么就必须讲政治、讲组织原则了。主要领导的意见代表组织的意见,所以在这时候应该主动去做通主管领导的工作,保留分歧,先遵照主要领导的意见施行。当然,这种施行也不是完全无条件的盲从,而是随时关注、反馈和调整的过程,这就体现在了第四点上。
因此,第四点一旦写出来,就是要高分的,既坚持组织原则,还能够适时纠偏与调整,这才是最为正确的态度。出了这一点,这道五分的题至少也能打个四分甚至四点五分了,评判官一高兴,打出五分的满分来都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知,这公务员录用和提任考试,其实考察的都是考生的政治素养,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就是看看你如何应对这样那样的难题而已。如果有丰富的从政经验、端正的政治态度、老练的应对手法,那就一定能够取得高分。
在这当中,你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去记题,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长久。有很多东西是在变化中的,要想掌握其中的精髓,往往需要用经历去锤炼。当然,长年从政但是并不会学习总结,也肯定得不到高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二者不可偏废。也正是如此,机会往往都会留给有心人,留给既懂理论又抓实践的人。
转眼之间,他已经来到了最后一道简答题。
第四道简答的题目是: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你对此怎么看?
看到这个题目后,他陷入了深思,说实话,这是他的弱项。虽然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到现在也有五年的时间了,但是在这方面,他还真是思考得不多。也是,前面几年,一直属于耍小聪明向后躲的状态,属于重协调轻文字的“跛腿将军”,直到最近才把“文字写作”这条腿拾起来,确实有些晚了。
不过,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还是考虑如何打好面前这场硬仗吧。
他闭上眼睛,深思了好一会儿,仍然没什么头绪。
蓦然的,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自己独特选择能力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不光可以用来做客观选择题,只要巧妙应用,还可以用来解这样的主观题。
于是,他平静了心态,任由心底一股凉意浮起,然后不停地设立选项,由内心来作答。
第一个选项,他直接设立的就是题目中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是不是“城乡一样化”?
内心给出了全然否定的答案。
他心里有了一些底,又连续设置了一些选项,比如亦选记是不是谈论过这个问题?是在哪年谈论的?在哪个会上?谈论的是哪些内容?是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等,至少问了二十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没有白问,慢慢的,他已经找到了答这道对他来说最困难之题的脉络。
遇到会答之题,得意却不忘形,稳当当地答好。遇到不会答之题,积极寻求突破口,从最基本的是非问起,紧紧扣住王亦选大老板在这个命题上的所思所讲,就能够做成一篇“新文章”!
有此一张一弛,已经是见鬼弑鬼,见神弑神,见佛弑佛!试问今日阵中,还有谁可阻挡这位唐大将军?
完美破防盗章节,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