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能这么快爬到首辅的位置,迎合皇帝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至于替天子、替朝廷、替国家多做一点事情,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在能迎合崇祯的心意的同事做一些好事,他是不会介意的,但如果两者冲突,他会毫不迟疑的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选择前者。
所以,后来史料中对他的评价:“怀私植党,罔恤国事”
“陛下,不知这折子是何人所上的?”周延儒开始试探性高的询问道,这份奏折是抄件,他无法判断出是何人能所写,只能套取一些信息,在做判断了。
崇祯有些犹豫,想到刚刚还跟毕自严所说不能让第三人知道,这要是说出来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么,但看着眼前自己最信任的周延儒,还是决定说实话“这份折子乃是毕尚书所上!”
听到是毕自严所上的折子,周延儒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很清楚毕自严虽然颇得崇祯的信重,但在朝中却没有多少奥援,像放弃宁远诸堡垒,迁徙数十万辽民兵将入关以节省军费这么大的举措,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岂是区区一个毕自严就能搞定的?
也不想想当初毛文龙是怎么死的,明面上是袁崇焕矫诏斩杀的,但真正的原因可是有很多的,要弄死毛文龙的并不单单是一个袁崇焕。
袁崇焕的确是心高气傲,他短短五年时间就从正七品的知县,坐飞机一般连升十二级,做到正二品蓟辽督师,说他小人得志可能有些过了,但肯定有这样的心态,第一次召见东江诸将的时候,毛文龙不给他面子,加上毛文龙对他的命令一直都是阳奉阴违,未免会让他心生怨恨。
但这些不足以让袁崇焕冒险私自斩杀毛文龙这么一位手握重兵的正一品武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后援,根本不敢这么做,而他的后援,就是辽西将门以及部分文官集团。
从天启末年开始,朝廷每年的辽饷都在四百万两以上,大部分用于辽西的防务,但是真正用到防务上面的连一半都没有,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当然是被各级官员瓜分了,这部分文官就和辽西将门组成了利益集团,这叫有福同享。
但东江不一样啊,这里完全是毛文龙一个人说了算,毛文龙又完全不鸟他们,他们无法从中获取利益,吃独食可不是个好习惯,偏偏怎么示意着毛文龙都不搭理他们,这让他们如何能人。
既然你毛文龙不愿意做一条听话的狗,那你还是当一条死狗好了,能把你毛文龙解决掉,然后换条听话的好狗坐镇东江,我们这些大明的栋梁自然又可利益可分了,至于东江会不会乱起来,这么一座重镇会不会因此土崩瓦解,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于是,就是这种多方因素的作用下,毛文龙被杀了,他被杀的原因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与后金议和’,而是‘尔**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二当斩。’
从袁崇焕给毛文龙编的罪名排序都能看出来,你不孝敬我们,还不愿意当条听话的狗,该杀。
对于毛文龙的死,周延儒没什么同情的,因为当初他也有参与,死了一个毛文龙对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就目前这个折子而言,他当然是反对,得罪一个人总比得罪一群人好,而且每年的辽饷他也有份子,犯不着和自己过不去不是。
不过他还是选了一个连毕自严都不得罪的说法“陛下,微臣果然是毕老先生,微臣方才看这份折子,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毕老先生忠贞之心值得赞扬啊!”
本就有些心动的崇祯,听到周延儒这么说,急忙问道“那周先生是赞同这个他提议?”
周延儒却笑道“陛下!毕尚书上虽然一心为了朝廷,但从这份折子来看,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考虑周全。
辽西兵将不下十万,眷属百姓加起来部下六十万,若要尽数迁回关内,田土庐舍皆捐弃于东虏,关内短时间很难获取如此多的土地用于安置他们,一旦这些眷属心生怨恨,对士气打击极大。”
“这倒也是!”崇祯点了点头,正如周延儒所说的,假如真像毕自严所说的收缩防线,放弃宁远等突出的城池,那么随之入关的七十万辽西百姓就是个大问题了。
这些人基本和辽兵都有亲属关系,在辽西都有田产房屋,可以自耕自食,但回到关内后就成为了一无所有的流民,若不他妥善安置,稍有不慎便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
这些辽民若是发生民变,就不是陕西那种级别的民变了,而且也不是陕西那种远离京辎的地区。
“陛下,眼下西北民变尚未平定,若是辽西再闹出些事情来,那后果可不堪设想,以微臣所见还是持之以静吧!”
崇祯有些心动的念头还是被周延儒打消了“那就依周先生所言吧”
顿了顿,又问道“周先生,还有一件事,徐从治的那份奏折,朕看了你的草拟,不甚明了,还请周先生为朕解惑!”
一般的奏折最先是送到内阁的,随后才呈递给皇帝,身为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自然知道这份关乎西北大局的奏折,他甚至还记得上面的票拟。
票拟就是内阁成员在奏折上的初步批复,随奏本一同进呈上去,供皇帝参考,若是皇帝觉得没问题,就会按照这个票拟,批复上奏之人,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内阁的票拟都会通过,这种方式也能给皇帝减轻不少负担。
此时崇祯再次单独提出来发问,显然是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回答,或者有存疑的地方。
“陛下,微臣的看法还是如票拟一般,单纯的剿或抚都不宜用,应当剿抚并用,才能顺利解决山东乱局!”
崇祯还有有些疑惑,于是问道“这剿抚并用是个什么章程?周先生但说无妨。”
所以,后来史料中对他的评价:“怀私植党,罔恤国事”
“陛下,不知这折子是何人所上的?”周延儒开始试探性高的询问道,这份奏折是抄件,他无法判断出是何人能所写,只能套取一些信息,在做判断了。
崇祯有些犹豫,想到刚刚还跟毕自严所说不能让第三人知道,这要是说出来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么,但看着眼前自己最信任的周延儒,还是决定说实话“这份折子乃是毕尚书所上!”
听到是毕自严所上的折子,周延儒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很清楚毕自严虽然颇得崇祯的信重,但在朝中却没有多少奥援,像放弃宁远诸堡垒,迁徙数十万辽民兵将入关以节省军费这么大的举措,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岂是区区一个毕自严就能搞定的?
也不想想当初毛文龙是怎么死的,明面上是袁崇焕矫诏斩杀的,但真正的原因可是有很多的,要弄死毛文龙的并不单单是一个袁崇焕。
袁崇焕的确是心高气傲,他短短五年时间就从正七品的知县,坐飞机一般连升十二级,做到正二品蓟辽督师,说他小人得志可能有些过了,但肯定有这样的心态,第一次召见东江诸将的时候,毛文龙不给他面子,加上毛文龙对他的命令一直都是阳奉阴违,未免会让他心生怨恨。
但这些不足以让袁崇焕冒险私自斩杀毛文龙这么一位手握重兵的正一品武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后援,根本不敢这么做,而他的后援,就是辽西将门以及部分文官集团。
从天启末年开始,朝廷每年的辽饷都在四百万两以上,大部分用于辽西的防务,但是真正用到防务上面的连一半都没有,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当然是被各级官员瓜分了,这部分文官就和辽西将门组成了利益集团,这叫有福同享。
但东江不一样啊,这里完全是毛文龙一个人说了算,毛文龙又完全不鸟他们,他们无法从中获取利益,吃独食可不是个好习惯,偏偏怎么示意着毛文龙都不搭理他们,这让他们如何能人。
既然你毛文龙不愿意做一条听话的狗,那你还是当一条死狗好了,能把你毛文龙解决掉,然后换条听话的好狗坐镇东江,我们这些大明的栋梁自然又可利益可分了,至于东江会不会乱起来,这么一座重镇会不会因此土崩瓦解,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于是,就是这种多方因素的作用下,毛文龙被杀了,他被杀的原因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与后金议和’,而是‘尔**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二当斩。’
从袁崇焕给毛文龙编的罪名排序都能看出来,你不孝敬我们,还不愿意当条听话的狗,该杀。
对于毛文龙的死,周延儒没什么同情的,因为当初他也有参与,死了一个毛文龙对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就目前这个折子而言,他当然是反对,得罪一个人总比得罪一群人好,而且每年的辽饷他也有份子,犯不着和自己过不去不是。
不过他还是选了一个连毕自严都不得罪的说法“陛下,微臣果然是毕老先生,微臣方才看这份折子,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毕老先生忠贞之心值得赞扬啊!”
本就有些心动的崇祯,听到周延儒这么说,急忙问道“那周先生是赞同这个他提议?”
周延儒却笑道“陛下!毕尚书上虽然一心为了朝廷,但从这份折子来看,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考虑周全。
辽西兵将不下十万,眷属百姓加起来部下六十万,若要尽数迁回关内,田土庐舍皆捐弃于东虏,关内短时间很难获取如此多的土地用于安置他们,一旦这些眷属心生怨恨,对士气打击极大。”
“这倒也是!”崇祯点了点头,正如周延儒所说的,假如真像毕自严所说的收缩防线,放弃宁远等突出的城池,那么随之入关的七十万辽西百姓就是个大问题了。
这些人基本和辽兵都有亲属关系,在辽西都有田产房屋,可以自耕自食,但回到关内后就成为了一无所有的流民,若不他妥善安置,稍有不慎便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
这些辽民若是发生民变,就不是陕西那种级别的民变了,而且也不是陕西那种远离京辎的地区。
“陛下,眼下西北民变尚未平定,若是辽西再闹出些事情来,那后果可不堪设想,以微臣所见还是持之以静吧!”
崇祯有些心动的念头还是被周延儒打消了“那就依周先生所言吧”
顿了顿,又问道“周先生,还有一件事,徐从治的那份奏折,朕看了你的草拟,不甚明了,还请周先生为朕解惑!”
一般的奏折最先是送到内阁的,随后才呈递给皇帝,身为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自然知道这份关乎西北大局的奏折,他甚至还记得上面的票拟。
票拟就是内阁成员在奏折上的初步批复,随奏本一同进呈上去,供皇帝参考,若是皇帝觉得没问题,就会按照这个票拟,批复上奏之人,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内阁的票拟都会通过,这种方式也能给皇帝减轻不少负担。
此时崇祯再次单独提出来发问,显然是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回答,或者有存疑的地方。
“陛下,微臣的看法还是如票拟一般,单纯的剿或抚都不宜用,应当剿抚并用,才能顺利解决山东乱局!”
崇祯还有有些疑惑,于是问道“这剿抚并用是个什么章程?周先生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