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有些错愕,“徒弟?那......为什么。”
“为什么我和他在茶会上全程没有交流是吧?”刘松贺笑了笑,解释起来:“那是因为不能让别人知道太多,而且他的身份特殊。”
楚河被刘松贺说的糊涂,究竟这个许一鸣是什么身份。
刘松贺甩了甩手,“老夫见也与你有缘,这样吧,想要问什么,尽管问吧。”
唐婉君听到这句话,终于兴奋起来,她拿出了稿纸,表示想要问的问题都在里面了。
路鑫烨见刘松贺看上去并不是那种古板的老人,便好奇的问道:“老先生,为什么您一开始会不同意接受采访呢?”
刘松贺叹了一口气,“在你们来之前,不知道来了多少这些要做功课的娃娃,结果呢,我把所有我知道的东西都告诉给了他们,他们就这么敷衍的交完功课就跑了。”
“那会儿我就在想,其实哪里有那么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啊,于是我便不再接受采访了。”刘松贺说出了自己的原因。
“原来是这样。”路鑫烨等人也都恍然大悟。
刘松贺这时开口道:“楚河,去,去旁边的桌上帮我修复了那副《钱谷青绿山水图》,我才采访。”
楚河“啊?”了一声,看着旁边修复桌上摆放着的《钱谷青绿山水图》。
他走了过去,看着那幅图,发现竟然还没有开始修复。
刘松贺捋着自己的小胡子,随后说道:“你要是修复好了,我才接受采访,敢不敢去修复?”
唐婉君立即露出了期待的眼神,她还没有亲眼见过楚河修复文物,这下子,也算是可以大饱眼福了。
楚河点点头,接受了刘松贺给自己的难题。
他来到了山水图的面前,仔细地观察着。
而其他人都站在了边上看着楚河。
柳紫曦在楚河动手拿工具的时候,弱弱地提了一句:“楚河,你能一边讲,一边修复么?就像直播一样。”
“好。”
楚河点点头,随即开口道:“此画的画心已经酥脆,绢色灰暗,有无数者裂痕和破缺处,还有些白色的旧霉斑和水迹。”
“其中,上裱题也有折和破缺处,整个裱间有‘重皮现象’,需要重新揭裱。”
“从原裱件装裱材料看,此画在近代被再次重裱,绫料为近代织造。”
楚河摸了摸那料底,“质地较厚,但是因为污染的原因,有霉迹、脏污,变黄,失去光亮。”
随后,楚河在桌上寻找着什么。
刘松贺指了下最边角的试剂说道:“氧化剂在那儿呢。”
楚河这才看到清洗去污的化学用品在角落待着,随后拿起了氧化剂,“因为原裱绫料属于自染花绫,用氧化剂去污不但会使自染花绫被氧化造成褪色,而且氧化剂能够氧化丝素中的氨基酸侧链、端基氨基酸及肽链,导致纤维强力等性能或多或少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只能用一次氧化剂。”
“然后我们在用热水反复清洗增强裱件的洁净度。”
楚河用氧化剂轻轻地对着裱料喷了起来。
而那些霉迹则是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着。
随后,他让路鑫烨打来了一盆热水,在确保是40度左右后,便对裱料进行清洗。
在清洗完过后,楚河配了一张较诗堂四周稍大一分的宣纸用清水刷平在纸面上,再用稍浓的浆水把水油纸依次粘合在裱件正面。
“因为裱件幅面较大,所以在上了两层水油纸后要刷两层高丽纸加固......”
楚河说完便寻找着高丽纸。
刘松贺指着他身后的柜子说道:“在柜子第三格那儿。”
楚河找到高丽纸之后,便将整幅画翻身,把裱件背面朝上,将画心刷平在案台上。
刘松贺看到这里,不由得满意点着头。
这一套的动作下来,他发现楚河的修复动作没有任何一处多余的地方,这样的修复技术和水平显然已经达到了中级文物修复师的水平了。
他也难以想象,一个仅仅是大二的学生竟然能够有这般的造诣。
或许,有些人的确就是靠天赋吃饭的。
而楚河这时当然不会去注意刘松贺的神情,他一边揭着覆背纸,一边说道:“因为绫料是托好后再进行染制的,所以托纸上会有大量颜色,如果揭去托纸会是绫料试色,这样就会存在重皮现象,所以在揭纸的时候,如果发现托纸背带起来了,就要立即停止揭取工作。”
“用毛笔蘸稀浆涂在揭伤处,而且还要将揭起的部位复位,垫纸刷实之后换另一个方向再揭......”
楚河的这些话配着他的动作,让唐婉君他们叹为观止。
不仅仅是唐婉君和柳紫曦觉得不可思议,就连路鑫烨和邱明俊觉得都是大二的同班同学兼舍友,为什么他这么优秀了?!
优秀到路鑫烨觉得他和楚河之间的差距有银河的宽度一般。
楚河最后把绫天头、地头、边圈、画心、诗堂依次都分解开来。
一副完整的山水图经过了半小时的修复,一下子全部变成了散件。
做到这里,楚河这才抬起头看了眼他们。
刘松贺嘴上的笑容证明楚河到目前为止所做的修复工作是正确的。
而唐婉君则是不停地拍着照片,时不时地调整着方向,确保将楚河修复的样子拍下来。
至于柳紫曦便将楚河说的话尽可能都记下来,这些都对她们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楚河这时看向了他的两个舍友,发现他们不禁地摇起了头,便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了?是不是我哪儿错了?”
“你怎么可能错。”邱明俊叹了一口气,“我是在感慨自己,同在一个屋子底下生活,怎么你就已经进步了这么多,我们都不知道......”
路鑫烨这时说道:“楚河,我和你讲个故事。”
“秦始皇规划建陵时,李斯提议以陶俑陪葬,赵高提议以铜俑陪葬,二人争执不下,遂造陶铜二俑各百,置于大窖之中。
谁料铜俑虽坚,却不耐阴湿,几日后陶俑栩栩如生,铜俑却已然生锈,赵高焦急,伏地哭道:求求你别锈啦!!”
“为什么我和他在茶会上全程没有交流是吧?”刘松贺笑了笑,解释起来:“那是因为不能让别人知道太多,而且他的身份特殊。”
楚河被刘松贺说的糊涂,究竟这个许一鸣是什么身份。
刘松贺甩了甩手,“老夫见也与你有缘,这样吧,想要问什么,尽管问吧。”
唐婉君听到这句话,终于兴奋起来,她拿出了稿纸,表示想要问的问题都在里面了。
路鑫烨见刘松贺看上去并不是那种古板的老人,便好奇的问道:“老先生,为什么您一开始会不同意接受采访呢?”
刘松贺叹了一口气,“在你们来之前,不知道来了多少这些要做功课的娃娃,结果呢,我把所有我知道的东西都告诉给了他们,他们就这么敷衍的交完功课就跑了。”
“那会儿我就在想,其实哪里有那么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啊,于是我便不再接受采访了。”刘松贺说出了自己的原因。
“原来是这样。”路鑫烨等人也都恍然大悟。
刘松贺这时开口道:“楚河,去,去旁边的桌上帮我修复了那副《钱谷青绿山水图》,我才采访。”
楚河“啊?”了一声,看着旁边修复桌上摆放着的《钱谷青绿山水图》。
他走了过去,看着那幅图,发现竟然还没有开始修复。
刘松贺捋着自己的小胡子,随后说道:“你要是修复好了,我才接受采访,敢不敢去修复?”
唐婉君立即露出了期待的眼神,她还没有亲眼见过楚河修复文物,这下子,也算是可以大饱眼福了。
楚河点点头,接受了刘松贺给自己的难题。
他来到了山水图的面前,仔细地观察着。
而其他人都站在了边上看着楚河。
柳紫曦在楚河动手拿工具的时候,弱弱地提了一句:“楚河,你能一边讲,一边修复么?就像直播一样。”
“好。”
楚河点点头,随即开口道:“此画的画心已经酥脆,绢色灰暗,有无数者裂痕和破缺处,还有些白色的旧霉斑和水迹。”
“其中,上裱题也有折和破缺处,整个裱间有‘重皮现象’,需要重新揭裱。”
“从原裱件装裱材料看,此画在近代被再次重裱,绫料为近代织造。”
楚河摸了摸那料底,“质地较厚,但是因为污染的原因,有霉迹、脏污,变黄,失去光亮。”
随后,楚河在桌上寻找着什么。
刘松贺指了下最边角的试剂说道:“氧化剂在那儿呢。”
楚河这才看到清洗去污的化学用品在角落待着,随后拿起了氧化剂,“因为原裱绫料属于自染花绫,用氧化剂去污不但会使自染花绫被氧化造成褪色,而且氧化剂能够氧化丝素中的氨基酸侧链、端基氨基酸及肽链,导致纤维强力等性能或多或少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只能用一次氧化剂。”
“然后我们在用热水反复清洗增强裱件的洁净度。”
楚河用氧化剂轻轻地对着裱料喷了起来。
而那些霉迹则是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着。
随后,他让路鑫烨打来了一盆热水,在确保是40度左右后,便对裱料进行清洗。
在清洗完过后,楚河配了一张较诗堂四周稍大一分的宣纸用清水刷平在纸面上,再用稍浓的浆水把水油纸依次粘合在裱件正面。
“因为裱件幅面较大,所以在上了两层水油纸后要刷两层高丽纸加固......”
楚河说完便寻找着高丽纸。
刘松贺指着他身后的柜子说道:“在柜子第三格那儿。”
楚河找到高丽纸之后,便将整幅画翻身,把裱件背面朝上,将画心刷平在案台上。
刘松贺看到这里,不由得满意点着头。
这一套的动作下来,他发现楚河的修复动作没有任何一处多余的地方,这样的修复技术和水平显然已经达到了中级文物修复师的水平了。
他也难以想象,一个仅仅是大二的学生竟然能够有这般的造诣。
或许,有些人的确就是靠天赋吃饭的。
而楚河这时当然不会去注意刘松贺的神情,他一边揭着覆背纸,一边说道:“因为绫料是托好后再进行染制的,所以托纸上会有大量颜色,如果揭去托纸会是绫料试色,这样就会存在重皮现象,所以在揭纸的时候,如果发现托纸背带起来了,就要立即停止揭取工作。”
“用毛笔蘸稀浆涂在揭伤处,而且还要将揭起的部位复位,垫纸刷实之后换另一个方向再揭......”
楚河的这些话配着他的动作,让唐婉君他们叹为观止。
不仅仅是唐婉君和柳紫曦觉得不可思议,就连路鑫烨和邱明俊觉得都是大二的同班同学兼舍友,为什么他这么优秀了?!
优秀到路鑫烨觉得他和楚河之间的差距有银河的宽度一般。
楚河最后把绫天头、地头、边圈、画心、诗堂依次都分解开来。
一副完整的山水图经过了半小时的修复,一下子全部变成了散件。
做到这里,楚河这才抬起头看了眼他们。
刘松贺嘴上的笑容证明楚河到目前为止所做的修复工作是正确的。
而唐婉君则是不停地拍着照片,时不时地调整着方向,确保将楚河修复的样子拍下来。
至于柳紫曦便将楚河说的话尽可能都记下来,这些都对她们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楚河这时看向了他的两个舍友,发现他们不禁地摇起了头,便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了?是不是我哪儿错了?”
“你怎么可能错。”邱明俊叹了一口气,“我是在感慨自己,同在一个屋子底下生活,怎么你就已经进步了这么多,我们都不知道......”
路鑫烨这时说道:“楚河,我和你讲个故事。”
“秦始皇规划建陵时,李斯提议以陶俑陪葬,赵高提议以铜俑陪葬,二人争执不下,遂造陶铜二俑各百,置于大窖之中。
谁料铜俑虽坚,却不耐阴湿,几日后陶俑栩栩如生,铜俑却已然生锈,赵高焦急,伏地哭道:求求你别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