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年(1032年)腊月二十。
通书(黄历):宜祭祀,嫁娶,结网;忌出行,访友,迁徙。
《易经》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六二:包承。 小人吉,大人否亨。
总之,这是个有利于小人(王某),不利于君子(方某)的日子。
时近中午,方仲永就在刘先生的强拉硬拽之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到了吴府。却见那吴府虽不甚富丽堂皇,倒也清幽可爱。三进的院落,亦可称得上一步一景了。
嗯,从院落设计上来看,吴先生应该是个雅士,是个好说话的人,是个不会护短的人。由吴先生来看,他的外甥可能也是个好说话的人,是个不会护短的人……
好吧,方仲永实在是连自己都骗不下去了。
那货分明就是一个小气的人,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一个浑身写满了“不服”的人。看看他的名言,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理论。这就是一个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的斗士。在其执政变法期间,凡是反对他的人一律贬谪,凡是支持他的人一律升迁,人品、能力甚至出发点都毫不考虑。后世曾有人推断,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王安石两个“一律”。
恍惚间,方仲永跟着刘先生已进到屋中。
只听得那吴仁礼劈头就骂:“言而无信,不当人子?”
刘先生不慌不忙:“我答应你了吗?”
“答应了。”
“我答应你昨日赴约了吗?”
“答应了。”
“那我昨日有要事不能来,知会你了吗?”
“知会了。”
“那你有什么意见呢?”
“没,没有了。”
虽然感觉逻辑上似乎不太对,但吴先生的脾气也被打掉了。
吴仁礼只得转向:“安石啊,这就是本县与你齐名的方小神童,方仲永。你们两多亲近亲近。”
方仲永本在为刘先生的神思维暗自赞叹,忽然发现一道刺眼的,呃不,一道黑色的光芒向自己袭来。
只见那王安石面如锅底,真个似包公附体,非洲黑叔叔转世。且又黑里透红,有无数不甘于平凡的小痘痘在他脸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伸出行礼的手上还有可疑的鳞片状物体。
方仲永立刻想起了关于这位仁兄的传闻:一个月洗一次脸,一年洗一次澡。据说有天,王安石的家人见他印堂发黑、脸色不佳,以为他是生病了,于是就请来了大夫把脉。大夫瞧了瞧说:“这哪儿是生病,只是太长时间不洗脸,脸上的污垢太厚了,洗一下就好了。”家人给他端来了水让他洗脸,谁知王安石并不领情还十分傲娇说:“我天生就长得黑,再怎么洗也白不了,不用浪费工夫了!”
如果王安石不是魏晋风度的拥趸,那么就说明他的牛皮癣的症状是比较重的。满身的污垢是对他娇嫩的皮肤的保护。洗手、洗脸等日常的清洁,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上刑,难怪他不愿意了。当然了,他因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失去了状元职位,甚至还被后人戏称为“史上第一邋遢名相”。
方仲永从来不歧视病患者,特别是中二少年的病患者。因为他们是敏感的,脆弱的,暴躁的。方仲永忙收敛心神,还礼道:“见过王兄。”
如果说刚才一礼是王安石身为读书人的基本礼貌的话,下一句就把他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你昨日因何失约?”
方仲永能怎么回答?说不敢来,太丢人了;说先生故意,回去后定然是戒尺伺候。只得说:“实在是因俗务缠身,望王兄见谅。”
王安石一摆手,一副大度的模样:“无妨。今天来,也无甚差别。”
什么叫“无甚差别”,你丫的是吃定我了是吧?方神童表示不服。好,你要战,我便战。今天倒要看看,是我方小神童厉害,还是你王小小神童厉害(王安石是天禧五年生人,小方仲永两岁)。
第一回合。
王安石出题:“前日见腊梅盛开,请方兄吟诗一首,可乎?”
方仲永张口就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用你自己的诗虐死你。
王安石想了片刻,觉得不如。
方仲永胜。
第二回合。
王安石出题:“元日将近,方兄何以教我?”
再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又想了片刻,觉得又不如。
方仲永又胜。
第三回合。
王安石:“方兄……”
方仲永不干了,抢答:“是否该在下发问了?”
王安石毕竟只是脸黑,心倒不黑:“是在下失礼了。请方兄出题。”
方仲永不耐烦进行诗歌背诵比赛了,直接放大招:“王兄以为当今赋税、科举、马政如何?若有弊端,当如何改进?”
是的,您没看错,后世文综题的标准模式。这个问题,王安石用一辈子都没有解决。现在想答出来,呵呵。
两位先生原本坐在一旁喝茶——方仲永深切怀疑是在看戏,闻言也都不再闲聊,以看妖孽的神情看着方仲永。
这样的问题是你一个童生都不是的人考虑的吗?
你还要改进,你咋不上天呢?
吴仁礼难得收起了笑容,正色道:“你是如何想到这些的?”
方仲永当然不敢说是从历史书上看来的,只能以深情的回忆口吻道:“小子家中不过一自耕农而已,有些薄田聊以糊口。但村中多有赤贫者,与人佣耕为生。平日劳苦不说,所获大半要缴赋税,更有富人家的租庸调要完结。若是遇上灾年,官府的减免也往往尽落到富人的头上。一年辛苦下来,果腹犹自不能。我有一族叔,因为家贫,其大女儿早早地送于他人为童养媳。二女儿今年只有六、七岁,也要送于他人。富者阡陌连片,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税之苦,甚也。”
刘、吴二位先生闻言不免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就是宋朝不禁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
刘先生说:“你觉得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妥的吗?”
方仲永说道:“科举之法自隋唐始,本朝沿袭唐制,重诗文,轻经义策论。曹植曾言,诗文,小道也。虽然诗词对于陶冶情操,教化万民是极好的,但于国于民实在是用处不大。先生不要发怒。学生并非信口雌黄。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天下百姓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又如何顾得上教化呢?”
吴仁礼哈哈笑道:“还以为你方仲永有多高明的见识呢?前些时候,邸报上已经说了,朝中已有定论。噫,莫不是你看到了邸报,故意为难我那可怜的外甥?”
可不,王安石被打击得三观崩塌,眼眶发红,目露凶光地瞪着方仲永。方仲永相信,若是此时有一位知心姐姐的话,王安石一定会扑到她的怀里哭喊“我要回家,呜呜”。
刘先生哈哈大笑:“马政的事儿,你也是从邸报上看的了?”方仲永应是。
刘先生不再多说,转而“真情实意”地安慰吴仁礼和他的外甥:“看邸报算不得什么本事。哈哈。小孩子家的斗嘴,更是不值一提。哈哈,不值一提!”
方仲永尴尬地看着尴尬的吴仁礼和他尴尬的外甥,实在是无语。您能别笑得那么欢快吗?这可是要结死仇的节奏啊?
席间,刘先生意气风发,吴先生沉默不语,方小神童低调做人,王小小神童盯着方仲永,意图用目光杀死他。
一顿没滋没味的饭吃完,吴先生又有了计较:“方仲永,老夫见你诗词甚好,见识也有一些。老夫也不说收你为弟子的话,我可不像某些人一样脸大。我有一好友,名叫温革温廷斌,人品学识那是一等一得好。我欲修书一封,推荐你入他门下,你可愿意?”
温革者,赣州石城人(今江西石城县)。他出生于宋真宗显德三年丙午,殁于宋神熙宁九年丙辰。祖上曾当过唐朝的节度使和兵部尚书,属于标准的高富帅,富n代。30岁的时候他放弃科举,尽捐家资,兴办义学。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最厉害的是,有人给皇帝带了句话。于是,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册封为“大儒”。这可是官方认定,国家免检的“金字招牌”,不是民间自称的所谓“大儒”,史上独一份。
可温革不是在景祐三年(1036年)才回乡办学的吗?现在才明道元年,呃,马上就是明道二年了。
不用方仲永多言,刘先生自有论断:“我不认识吗?还用你来推荐?我的弟子就不劳你费心了。再说了温廷斌不是进京赶考去了吗,你上哪去找他?”
吴仁礼呵呵:“近日,温贤弟有书信前来。言说已绝了考取进士之心,要回乡兴办义学。特来信邀请我,共襄盛举。怎么,你没有接到信?也是,你名声小,学问差,品格又有些不端。温廷斌看不上你,一点都不意外呀!”
在吴仁礼扳回一城的笑声中,刘先生带着方仲永愤然离席。
回到刘府,刘明轩先生还犹自愤愤不平。他平静地问:“方仲永,你可愿意去那石城读书?”
有杀气!
方仲永一边思索一边小心翼翼地回答:“不愿意!我与那温先生素未谋面,且又离家六七百里,来往多有不便。我不去。”
刘先生笑骂:“你个小滑头,无须顾及我的感受!那温廷斌学识胜我甚多,你入他门下,必将获益良多。也罢!且看你年后县考成绩如何,若不能选为优等,便去那石城吧!”(未完待续)
通书(黄历):宜祭祀,嫁娶,结网;忌出行,访友,迁徙。
《易经》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六二:包承。 小人吉,大人否亨。
总之,这是个有利于小人(王某),不利于君子(方某)的日子。
时近中午,方仲永就在刘先生的强拉硬拽之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到了吴府。却见那吴府虽不甚富丽堂皇,倒也清幽可爱。三进的院落,亦可称得上一步一景了。
嗯,从院落设计上来看,吴先生应该是个雅士,是个好说话的人,是个不会护短的人。由吴先生来看,他的外甥可能也是个好说话的人,是个不会护短的人……
好吧,方仲永实在是连自己都骗不下去了。
那货分明就是一个小气的人,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一个浑身写满了“不服”的人。看看他的名言,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理论。这就是一个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的斗士。在其执政变法期间,凡是反对他的人一律贬谪,凡是支持他的人一律升迁,人品、能力甚至出发点都毫不考虑。后世曾有人推断,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王安石两个“一律”。
恍惚间,方仲永跟着刘先生已进到屋中。
只听得那吴仁礼劈头就骂:“言而无信,不当人子?”
刘先生不慌不忙:“我答应你了吗?”
“答应了。”
“我答应你昨日赴约了吗?”
“答应了。”
“那我昨日有要事不能来,知会你了吗?”
“知会了。”
“那你有什么意见呢?”
“没,没有了。”
虽然感觉逻辑上似乎不太对,但吴先生的脾气也被打掉了。
吴仁礼只得转向:“安石啊,这就是本县与你齐名的方小神童,方仲永。你们两多亲近亲近。”
方仲永本在为刘先生的神思维暗自赞叹,忽然发现一道刺眼的,呃不,一道黑色的光芒向自己袭来。
只见那王安石面如锅底,真个似包公附体,非洲黑叔叔转世。且又黑里透红,有无数不甘于平凡的小痘痘在他脸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伸出行礼的手上还有可疑的鳞片状物体。
方仲永立刻想起了关于这位仁兄的传闻:一个月洗一次脸,一年洗一次澡。据说有天,王安石的家人见他印堂发黑、脸色不佳,以为他是生病了,于是就请来了大夫把脉。大夫瞧了瞧说:“这哪儿是生病,只是太长时间不洗脸,脸上的污垢太厚了,洗一下就好了。”家人给他端来了水让他洗脸,谁知王安石并不领情还十分傲娇说:“我天生就长得黑,再怎么洗也白不了,不用浪费工夫了!”
如果王安石不是魏晋风度的拥趸,那么就说明他的牛皮癣的症状是比较重的。满身的污垢是对他娇嫩的皮肤的保护。洗手、洗脸等日常的清洁,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上刑,难怪他不愿意了。当然了,他因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失去了状元职位,甚至还被后人戏称为“史上第一邋遢名相”。
方仲永从来不歧视病患者,特别是中二少年的病患者。因为他们是敏感的,脆弱的,暴躁的。方仲永忙收敛心神,还礼道:“见过王兄。”
如果说刚才一礼是王安石身为读书人的基本礼貌的话,下一句就把他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你昨日因何失约?”
方仲永能怎么回答?说不敢来,太丢人了;说先生故意,回去后定然是戒尺伺候。只得说:“实在是因俗务缠身,望王兄见谅。”
王安石一摆手,一副大度的模样:“无妨。今天来,也无甚差别。”
什么叫“无甚差别”,你丫的是吃定我了是吧?方神童表示不服。好,你要战,我便战。今天倒要看看,是我方小神童厉害,还是你王小小神童厉害(王安石是天禧五年生人,小方仲永两岁)。
第一回合。
王安石出题:“前日见腊梅盛开,请方兄吟诗一首,可乎?”
方仲永张口就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用你自己的诗虐死你。
王安石想了片刻,觉得不如。
方仲永胜。
第二回合。
王安石出题:“元日将近,方兄何以教我?”
再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又想了片刻,觉得又不如。
方仲永又胜。
第三回合。
王安石:“方兄……”
方仲永不干了,抢答:“是否该在下发问了?”
王安石毕竟只是脸黑,心倒不黑:“是在下失礼了。请方兄出题。”
方仲永不耐烦进行诗歌背诵比赛了,直接放大招:“王兄以为当今赋税、科举、马政如何?若有弊端,当如何改进?”
是的,您没看错,后世文综题的标准模式。这个问题,王安石用一辈子都没有解决。现在想答出来,呵呵。
两位先生原本坐在一旁喝茶——方仲永深切怀疑是在看戏,闻言也都不再闲聊,以看妖孽的神情看着方仲永。
这样的问题是你一个童生都不是的人考虑的吗?
你还要改进,你咋不上天呢?
吴仁礼难得收起了笑容,正色道:“你是如何想到这些的?”
方仲永当然不敢说是从历史书上看来的,只能以深情的回忆口吻道:“小子家中不过一自耕农而已,有些薄田聊以糊口。但村中多有赤贫者,与人佣耕为生。平日劳苦不说,所获大半要缴赋税,更有富人家的租庸调要完结。若是遇上灾年,官府的减免也往往尽落到富人的头上。一年辛苦下来,果腹犹自不能。我有一族叔,因为家贫,其大女儿早早地送于他人为童养媳。二女儿今年只有六、七岁,也要送于他人。富者阡陌连片,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税之苦,甚也。”
刘、吴二位先生闻言不免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就是宋朝不禁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
刘先生说:“你觉得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妥的吗?”
方仲永说道:“科举之法自隋唐始,本朝沿袭唐制,重诗文,轻经义策论。曹植曾言,诗文,小道也。虽然诗词对于陶冶情操,教化万民是极好的,但于国于民实在是用处不大。先生不要发怒。学生并非信口雌黄。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天下百姓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又如何顾得上教化呢?”
吴仁礼哈哈笑道:“还以为你方仲永有多高明的见识呢?前些时候,邸报上已经说了,朝中已有定论。噫,莫不是你看到了邸报,故意为难我那可怜的外甥?”
可不,王安石被打击得三观崩塌,眼眶发红,目露凶光地瞪着方仲永。方仲永相信,若是此时有一位知心姐姐的话,王安石一定会扑到她的怀里哭喊“我要回家,呜呜”。
刘先生哈哈大笑:“马政的事儿,你也是从邸报上看的了?”方仲永应是。
刘先生不再多说,转而“真情实意”地安慰吴仁礼和他的外甥:“看邸报算不得什么本事。哈哈。小孩子家的斗嘴,更是不值一提。哈哈,不值一提!”
方仲永尴尬地看着尴尬的吴仁礼和他尴尬的外甥,实在是无语。您能别笑得那么欢快吗?这可是要结死仇的节奏啊?
席间,刘先生意气风发,吴先生沉默不语,方小神童低调做人,王小小神童盯着方仲永,意图用目光杀死他。
一顿没滋没味的饭吃完,吴先生又有了计较:“方仲永,老夫见你诗词甚好,见识也有一些。老夫也不说收你为弟子的话,我可不像某些人一样脸大。我有一好友,名叫温革温廷斌,人品学识那是一等一得好。我欲修书一封,推荐你入他门下,你可愿意?”
温革者,赣州石城人(今江西石城县)。他出生于宋真宗显德三年丙午,殁于宋神熙宁九年丙辰。祖上曾当过唐朝的节度使和兵部尚书,属于标准的高富帅,富n代。30岁的时候他放弃科举,尽捐家资,兴办义学。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最厉害的是,有人给皇帝带了句话。于是,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册封为“大儒”。这可是官方认定,国家免检的“金字招牌”,不是民间自称的所谓“大儒”,史上独一份。
可温革不是在景祐三年(1036年)才回乡办学的吗?现在才明道元年,呃,马上就是明道二年了。
不用方仲永多言,刘先生自有论断:“我不认识吗?还用你来推荐?我的弟子就不劳你费心了。再说了温廷斌不是进京赶考去了吗,你上哪去找他?”
吴仁礼呵呵:“近日,温贤弟有书信前来。言说已绝了考取进士之心,要回乡兴办义学。特来信邀请我,共襄盛举。怎么,你没有接到信?也是,你名声小,学问差,品格又有些不端。温廷斌看不上你,一点都不意外呀!”
在吴仁礼扳回一城的笑声中,刘先生带着方仲永愤然离席。
回到刘府,刘明轩先生还犹自愤愤不平。他平静地问:“方仲永,你可愿意去那石城读书?”
有杀气!
方仲永一边思索一边小心翼翼地回答:“不愿意!我与那温先生素未谋面,且又离家六七百里,来往多有不便。我不去。”
刘先生笑骂:“你个小滑头,无须顾及我的感受!那温廷斌学识胜我甚多,你入他门下,必将获益良多。也罢!且看你年后县考成绩如何,若不能选为优等,便去那石城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