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那个小表砸又出面证明了,除了证明方仲永不是什么意志坚定的好汉之外,也证明了双泉酒的后劲是非常大的。
第二天,头痛欲裂的方仲永再次换洗了内衣,刚用诸如鱼与熊掌兼得的崇高理想逼迫自己看书,曾晔那个损友带着他那无知的弟弟曾巩又来了。
一进门,曾晔就道:“文远何必此时临阵磨枪。有那功夫不如琢磨篇好的诗词,也好投递给今年的主考官。若是入了考官的法眼,所谓的路试不过就是个过场而已。”
方仲永对大声喧哗影响好学生读书的不良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只可惜没有老师可以报告。要是刘先生在这儿,哼哼,定然让曾晔的手肿如熊掌。方仲永无奈地把视线从书上移开,不禁有些郁闷。好不容易才看进去,又白费功夫了。
曾晔说的他知道,就是干谒。
宋朝继承唐制,除了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之外,举荐和恩荫制度也被继承了下来,算是给了些情况特殊的人一个混进体制的机会了。如前文说过,晏殊就是在十三岁那年,被江南按抚张知白举荐,才能在次年直接参加并授官。
但举荐不同于恩荫。恩荫只有一个条件,你的父辈的官职级别够了,或是祖上“为党国流过血”。那么,在皇帝过生日、三年一遇的郊祀或者父辈临退休前就有机会荫补入官了。
举荐就不同了。因为宋朝的律条规定,若是某人执政失当或贪腐枉法,举荐人也有连带的责任。如果大家非亲非故,除非你是才高八斗的英才,或是名满天下的大儒,等闲是不能举荐的。绝不像唐朝,某个诗人写了一篇得意之作,就麻溜地跑到某位高官那里去投书行卷。某高官一看,高啊,实在是高。如此大才怎么能不向朝廷推荐呢?于是,某位原本默默无闻的诗人就“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按照方仲永的理解,唐朝诗歌的鼎盛与干谒制度密不可分。无须苦读,无须背景,只要有几首诗写得好,你就可以成为人上人。写诗,实在是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其实与明清八股经义盛行是一个道理。
当然了,如果肚子里没货,贸然行卷只会自取其辱。因此,凡干谒的作品无不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成熟佳作。但因为是要求人办事,腰杆子硬不起来,先天上就不足,后天再如何努力也有一股子俗气。为此,这些想要获得举荐的文人使尽浑身解数,力求推陈出新,让某位高官能高看自己一眼。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虽是有求于人的干谒诗,写得也是大气磅礴。临了才幽怨地说一句,人家都在钓鱼,我什么时候有机会也能一试身手呢?还极其委婉地拍了一下丞相张九龄的马匹,我就像那在渭河边钓鱼的姜子牙,等着您这位寻访贤才的文王发掘呢?这通马匹拍得清新脱俗,肥而不腻,实为后世之楷模。
相较而言,其他文人的风骨水平就差得多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韩愈大弟子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
通常的解释是: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方仲永却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同志”的味道。这还要点脸不?为了区区水部员外郎的引荐就要献出菊花吗?
不知道张籍是怎么想的,是自认为舅姑呢,还是自认为夫婿就无从考证了。据说张籍看过后,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对朱庆馀的“姿色”是大大地赞美了一番,更认为他的“一曲菱歌”价值万金。
方仲永喜欢菊花,但并不代表喜欢被别人欣赏自己的菊花。像这样委婉的“邀请”别人品鉴自己的菊花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要想写出一首堪比《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却是千难万难。总不能像李白的《上李邕》那样说:我是人才啊,贵公司要是不录取我,一定是贵公司的莫大损失!
再说了,要干谒也要看人。官职、名望都要高,找个无名小卒去举荐你,搞笑伐?还有一点就是品德、名声要好。一旦人家举荐了你,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如果举荐人身败名裂了,你这个被举荐的也要跟着倒霉。所以,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有看官说了,你怎么知道想要举荐你的人道德是否败坏,将来是否会身败名裂呢?
一般人是不知道,但方仲永是谁。那可是前知四千年,后晓一千年的穿越者呀!虽然历史学得不怎么样,对于宋朝的诸多细节不太了解,但对于史书记载的名人还是多少知道点的,如曾晔口中的主考官、准备干谒的对象夏竦。
夏竦也者,尊他者称夏英公、夏文庄公,鄙夷他者说他“为人贪婪阴险,搜刮民财,多蓄歌伎”,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道德败坏,有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且与多名女士长期存在不正当关系”,妥妥的被批判、被打倒的对象。
但夏竦厉害呀,几经沉浮,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般,最终做到了枢密使并两次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理宰相),封英国公,死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尽管夏竦治理地方颇为得法,打击政敌不遗余力,对外却少有建树,属于标准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对于这样的人,方仲永一向是敬而远之的。
不过,他对曾晔提出要去拜见夏竦的说法还是觉得有些奇怪。不由问道:“那夏竦只是洪州知州,应该是管不到路试吧?去求他,岂不是缘木求鱼?”
曾晔解释道:“这其实是往年的惯例了。那夏竦因贪腐被贬谪,未曾循例为一路经略安抚使,只能管辖这洪州地界。若是就此沉沦还则罢了,不想那夏竦果有几分才干,将洪州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不最近,有传言那夏竦将升任刑部尚书,整个江南西路都得给几分薄面不是?官场的捧高踩低,没什么可说的。这才有了为兄今日之行。
若只是为了区区的秀才功名,委实是不值得去求人的。料想以文远的才学,又是抚州案首,断无黜落的可能。即便是子固,考个秀才也不在话下。但听闻那夏竦气量狭小,非宽宏雅致的君子。倘若他人都去投诗文拜见,独独贤弟与子固没去。去的人太多,他未必能记得住,不去的人他恐怕是一定要记恨在心的。
我已嘱托子固随意写了首诗,你也作一首就是了。既不可过好,让他一见就起了举荐之心。也不能太差,让他人轻看了我们兄弟。”
方仲永想了一下,对曾晔的老于世故很是佩服。若没有曾晔的提醒,自己只怕想不到干谒的事来,即便想到了也多半会因为鄙夷夏竦的为人而不屑前往。看来,这个朋友真不错!想到此,拱手一礼道:“多谢叔茂兄提点。小弟这就作来。”略一思索,写下了《登云台山》:云台山上好风光,风光但与四时长。玉露润身三分红,繁花入目一股香。高山流水琴瑟意,鸟鸣深涧韵味扬。但求知音常停伫,勿使曲水空流觞。
曾晔看到后,觉得还行,就让方仲永写好拜帖直往知州衙门而去。
到了衙门一问,才知道夏竦并没有如平常的官吏一般住在后衙。经人指点,到了夏竦的府邸。
毕竟是出了名的爱财,那夏竦的府门前人来人往,竟似集市一般热闹,真可谓“门庭若市”也。既然是“市”,往来的则必然就是孔方兄、宝泉哥之流了。
曾晔指着那些进进出出的人道:“你猜这些人都是做什么的?”
方仲永笑道:“难不成都是来投递诗文的?看有些人的装束不像呀!”
曾巩说道:“不可能都是读书人!看那些脑满肠肥之流,定是商贾无疑!那夏竦倒是好客得很哪!”
曾晔制止了“愤青”的弟弟:“我等在他人屋檐下,不可在人前说这些风凉话。平白地得罪人,有何益处?子固你当谨记祸从口出的道理!”
曾巩撇撇嘴不做声,方仲永忙打了个圆场:“商贾也并非一无是处,夏大人与商贾往来也无伤大雅。子固的嫉恶如仇似乎用错地方了?闲话少说,递上名帖诗文当紧!”
见了门子,递上了名帖、诗文。那门子打开名帖一看,落款是“童生某某”,脸就拉下来了。也不接诗文,只是伸出一只手摇晃了两下。曾晔也是门清,这是要门敬呢。故作心疼地拿出了半两的碎银子。
那门子见银子质地不纯,很是有些不屑的样子。勉为其难地收下了银子,那门子才开了尊口:“就这些?没有礼单吗?”
这下曾晔也愣住了,我们是来投递诗文干谒的,不是来送礼的,难道还要备一份厚礼不成?门子生气了:“你们这帮穷书生,读书读傻了吧?还以为像前朝一样,拿几篇狗屁不通的诗文就能得到我家大人的提携?”
曾晔又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什么“家贫难致”,什么“恳请院公帮忙,务必将诗文呈于大人斧正”。门子被他缠得没办法,只得表态:“你这人好生聒噪。实话告诉你,就算我把诗文交上去,管家那里你也通不过。最多也就记个名字,报于我家老爷。若是没有礼物,就算你是李太白再世,也休想我家老爷说一个好字。”曾晔又装模作样地千恩万谢一番,才领着曾巩和方仲永离开了。
一离开门口,曾巩就怒道:“这门子可恶!那夏竦也是可恨!”方仲永却不以为意:“宰相门前七品官嘛。人家收点门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吗?子固何必生气。”曾巩犹自愤愤不平:“由仆知主。那夏竦枉称能臣,竟是如此的不修私德。此等行径,与索贿何异?”方仲永说道:“世事洞明皆学问!无须为这些小事生气。今天,我倒是很佩服叔茂的演技,大开眼界啊!也就那门子眼拙,看不出你身上的缭绫单衫的名贵,被你耍得团团转犹不自知。”
曾晔也很得意自己的表演,哈哈笑道:“谁耐烦去骗一个下人了。只是最近囊中羞涩,备不起什么礼物,只好苦苦哀求别人了。只可怜我那半两银子,只换来记了个名字。实在是亏大了呀!文远,你要赔偿我才行,那可是我们主仆十几人的一年的口粮钱呀!”
方仲永看着戏精附体的曾晔,暗暗吐槽:还一年的口粮,还十几人的,够您一顿饭钱吗?您也别读书了,太浪费人才了,赶紧拍个片子去奥斯卡领奖吧!(未完待续)
第二天,头痛欲裂的方仲永再次换洗了内衣,刚用诸如鱼与熊掌兼得的崇高理想逼迫自己看书,曾晔那个损友带着他那无知的弟弟曾巩又来了。
一进门,曾晔就道:“文远何必此时临阵磨枪。有那功夫不如琢磨篇好的诗词,也好投递给今年的主考官。若是入了考官的法眼,所谓的路试不过就是个过场而已。”
方仲永对大声喧哗影响好学生读书的不良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只可惜没有老师可以报告。要是刘先生在这儿,哼哼,定然让曾晔的手肿如熊掌。方仲永无奈地把视线从书上移开,不禁有些郁闷。好不容易才看进去,又白费功夫了。
曾晔说的他知道,就是干谒。
宋朝继承唐制,除了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之外,举荐和恩荫制度也被继承了下来,算是给了些情况特殊的人一个混进体制的机会了。如前文说过,晏殊就是在十三岁那年,被江南按抚张知白举荐,才能在次年直接参加并授官。
但举荐不同于恩荫。恩荫只有一个条件,你的父辈的官职级别够了,或是祖上“为党国流过血”。那么,在皇帝过生日、三年一遇的郊祀或者父辈临退休前就有机会荫补入官了。
举荐就不同了。因为宋朝的律条规定,若是某人执政失当或贪腐枉法,举荐人也有连带的责任。如果大家非亲非故,除非你是才高八斗的英才,或是名满天下的大儒,等闲是不能举荐的。绝不像唐朝,某个诗人写了一篇得意之作,就麻溜地跑到某位高官那里去投书行卷。某高官一看,高啊,实在是高。如此大才怎么能不向朝廷推荐呢?于是,某位原本默默无闻的诗人就“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按照方仲永的理解,唐朝诗歌的鼎盛与干谒制度密不可分。无须苦读,无须背景,只要有几首诗写得好,你就可以成为人上人。写诗,实在是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其实与明清八股经义盛行是一个道理。
当然了,如果肚子里没货,贸然行卷只会自取其辱。因此,凡干谒的作品无不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成熟佳作。但因为是要求人办事,腰杆子硬不起来,先天上就不足,后天再如何努力也有一股子俗气。为此,这些想要获得举荐的文人使尽浑身解数,力求推陈出新,让某位高官能高看自己一眼。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虽是有求于人的干谒诗,写得也是大气磅礴。临了才幽怨地说一句,人家都在钓鱼,我什么时候有机会也能一试身手呢?还极其委婉地拍了一下丞相张九龄的马匹,我就像那在渭河边钓鱼的姜子牙,等着您这位寻访贤才的文王发掘呢?这通马匹拍得清新脱俗,肥而不腻,实为后世之楷模。
相较而言,其他文人的风骨水平就差得多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韩愈大弟子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
通常的解释是: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方仲永却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同志”的味道。这还要点脸不?为了区区水部员外郎的引荐就要献出菊花吗?
不知道张籍是怎么想的,是自认为舅姑呢,还是自认为夫婿就无从考证了。据说张籍看过后,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对朱庆馀的“姿色”是大大地赞美了一番,更认为他的“一曲菱歌”价值万金。
方仲永喜欢菊花,但并不代表喜欢被别人欣赏自己的菊花。像这样委婉的“邀请”别人品鉴自己的菊花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要想写出一首堪比《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却是千难万难。总不能像李白的《上李邕》那样说:我是人才啊,贵公司要是不录取我,一定是贵公司的莫大损失!
再说了,要干谒也要看人。官职、名望都要高,找个无名小卒去举荐你,搞笑伐?还有一点就是品德、名声要好。一旦人家举荐了你,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如果举荐人身败名裂了,你这个被举荐的也要跟着倒霉。所以,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有看官说了,你怎么知道想要举荐你的人道德是否败坏,将来是否会身败名裂呢?
一般人是不知道,但方仲永是谁。那可是前知四千年,后晓一千年的穿越者呀!虽然历史学得不怎么样,对于宋朝的诸多细节不太了解,但对于史书记载的名人还是多少知道点的,如曾晔口中的主考官、准备干谒的对象夏竦。
夏竦也者,尊他者称夏英公、夏文庄公,鄙夷他者说他“为人贪婪阴险,搜刮民财,多蓄歌伎”,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道德败坏,有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且与多名女士长期存在不正当关系”,妥妥的被批判、被打倒的对象。
但夏竦厉害呀,几经沉浮,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般,最终做到了枢密使并两次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理宰相),封英国公,死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尽管夏竦治理地方颇为得法,打击政敌不遗余力,对外却少有建树,属于标准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对于这样的人,方仲永一向是敬而远之的。
不过,他对曾晔提出要去拜见夏竦的说法还是觉得有些奇怪。不由问道:“那夏竦只是洪州知州,应该是管不到路试吧?去求他,岂不是缘木求鱼?”
曾晔解释道:“这其实是往年的惯例了。那夏竦因贪腐被贬谪,未曾循例为一路经略安抚使,只能管辖这洪州地界。若是就此沉沦还则罢了,不想那夏竦果有几分才干,将洪州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不最近,有传言那夏竦将升任刑部尚书,整个江南西路都得给几分薄面不是?官场的捧高踩低,没什么可说的。这才有了为兄今日之行。
若只是为了区区的秀才功名,委实是不值得去求人的。料想以文远的才学,又是抚州案首,断无黜落的可能。即便是子固,考个秀才也不在话下。但听闻那夏竦气量狭小,非宽宏雅致的君子。倘若他人都去投诗文拜见,独独贤弟与子固没去。去的人太多,他未必能记得住,不去的人他恐怕是一定要记恨在心的。
我已嘱托子固随意写了首诗,你也作一首就是了。既不可过好,让他一见就起了举荐之心。也不能太差,让他人轻看了我们兄弟。”
方仲永想了一下,对曾晔的老于世故很是佩服。若没有曾晔的提醒,自己只怕想不到干谒的事来,即便想到了也多半会因为鄙夷夏竦的为人而不屑前往。看来,这个朋友真不错!想到此,拱手一礼道:“多谢叔茂兄提点。小弟这就作来。”略一思索,写下了《登云台山》:云台山上好风光,风光但与四时长。玉露润身三分红,繁花入目一股香。高山流水琴瑟意,鸟鸣深涧韵味扬。但求知音常停伫,勿使曲水空流觞。
曾晔看到后,觉得还行,就让方仲永写好拜帖直往知州衙门而去。
到了衙门一问,才知道夏竦并没有如平常的官吏一般住在后衙。经人指点,到了夏竦的府邸。
毕竟是出了名的爱财,那夏竦的府门前人来人往,竟似集市一般热闹,真可谓“门庭若市”也。既然是“市”,往来的则必然就是孔方兄、宝泉哥之流了。
曾晔指着那些进进出出的人道:“你猜这些人都是做什么的?”
方仲永笑道:“难不成都是来投递诗文的?看有些人的装束不像呀!”
曾巩说道:“不可能都是读书人!看那些脑满肠肥之流,定是商贾无疑!那夏竦倒是好客得很哪!”
曾晔制止了“愤青”的弟弟:“我等在他人屋檐下,不可在人前说这些风凉话。平白地得罪人,有何益处?子固你当谨记祸从口出的道理!”
曾巩撇撇嘴不做声,方仲永忙打了个圆场:“商贾也并非一无是处,夏大人与商贾往来也无伤大雅。子固的嫉恶如仇似乎用错地方了?闲话少说,递上名帖诗文当紧!”
见了门子,递上了名帖、诗文。那门子打开名帖一看,落款是“童生某某”,脸就拉下来了。也不接诗文,只是伸出一只手摇晃了两下。曾晔也是门清,这是要门敬呢。故作心疼地拿出了半两的碎银子。
那门子见银子质地不纯,很是有些不屑的样子。勉为其难地收下了银子,那门子才开了尊口:“就这些?没有礼单吗?”
这下曾晔也愣住了,我们是来投递诗文干谒的,不是来送礼的,难道还要备一份厚礼不成?门子生气了:“你们这帮穷书生,读书读傻了吧?还以为像前朝一样,拿几篇狗屁不通的诗文就能得到我家大人的提携?”
曾晔又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什么“家贫难致”,什么“恳请院公帮忙,务必将诗文呈于大人斧正”。门子被他缠得没办法,只得表态:“你这人好生聒噪。实话告诉你,就算我把诗文交上去,管家那里你也通不过。最多也就记个名字,报于我家老爷。若是没有礼物,就算你是李太白再世,也休想我家老爷说一个好字。”曾晔又装模作样地千恩万谢一番,才领着曾巩和方仲永离开了。
一离开门口,曾巩就怒道:“这门子可恶!那夏竦也是可恨!”方仲永却不以为意:“宰相门前七品官嘛。人家收点门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吗?子固何必生气。”曾巩犹自愤愤不平:“由仆知主。那夏竦枉称能臣,竟是如此的不修私德。此等行径,与索贿何异?”方仲永说道:“世事洞明皆学问!无须为这些小事生气。今天,我倒是很佩服叔茂的演技,大开眼界啊!也就那门子眼拙,看不出你身上的缭绫单衫的名贵,被你耍得团团转犹不自知。”
曾晔也很得意自己的表演,哈哈笑道:“谁耐烦去骗一个下人了。只是最近囊中羞涩,备不起什么礼物,只好苦苦哀求别人了。只可怜我那半两银子,只换来记了个名字。实在是亏大了呀!文远,你要赔偿我才行,那可是我们主仆十几人的一年的口粮钱呀!”
方仲永看着戏精附体的曾晔,暗暗吐槽:还一年的口粮,还十几人的,够您一顿饭钱吗?您也别读书了,太浪费人才了,赶紧拍个片子去奥斯卡领奖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