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准备南下(下)-带着仓库回到明末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八十七章:准备南下(下)-带着仓库回到明末全文免费阅读-带着仓库回到明末-笔趣阁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作者:数沙人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距离孙元化接收俘虏后方大约十几里地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工地,这个工地正是正在修建铁路的工地。
为了加快速度,所以孙元化就采用了两头开始,多点进行的方式。
这样一来,就需要大量的人手,原本孙元化手中的人手数量还有些捉襟见肘,可在接收了这些俘虏之后,人手问题就能大大的改善。
孙元化手中有一支监工队伍,这支监工队伍人数大约在三千人左右,是从预备役中挑选出来,专门特意给这些俘虏设置的。
毕竟这些俘虏可不会像是那些工人一般安分守己。
孙元化此时率领了五百多人的监工队伍,除过这些监工队伍之外,孙元化还带了大量的书吏。
这些书吏现在正处在这些俘虏的正前方,坐在早已准备好的桌子后方,拿着册子,为这些俘虏登记造册。
俘虏有两千多人,等到将这些俘虏全部登记造册完毕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
孙元化看着已经登记造册完毕的俘虏,大声喊道:“现在所有人跟着我走,记住,不要想着逃跑,不然的话你们会死的很惨。”
赵一虽然不知道眼前的这些人要将自己这些带到哪里去,可也没有产生别的心思。
和押送俘虏的士兵完成交接之后,孙元化领着这个俘虏往铁路的工地而去。
工地所在的位置位于一个叫做阳原县的境内。
阳原县虽然叫做一个县,可却属于宣镇管辖,所以里面并没有县令,而是以军管的方式进行管理。
阳原县靠近大同镇,就在宣镇和大同镇的交际处,赵文在阳原县驻守了三个百户。
当赵一等俘虏来到工地上时,还有些闹不明白,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铁路,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工地上忙忙碌碌的工人在干些什么。
赵一细细的打量着,整个工地非常的大,上面堆满了长条状的铁块。
在铁块的附近还堆放着长条状的木头,只不过这些木头要比长条状的铁块短,比它粗。
除过这些东西之外还有很多堆碎石子。
工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这些人群有的抡着手中的工具在地上挖着,有的抬着长条状的木头,将其铺在打好地基的土地上,还有几十个人抬着一根长条状的铁块,往长条状木头上放去。
在工地上还有来来往往,拉着货物的马车。
这些马车出奇的大,有四个轮子,前面有三匹马拉动着。
整个工地热火朝天,到处都是喊号子的声音。
在工地的周围还有着很多房屋,很显然,这是这些工人居住的地方。
“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建什么东西呢?怎么从来没见过?”跟在赵一身旁的少年指着热火朝天的工地,一脸的茫然。
赵一眯着眼睛,静静的看着工地,恍然大悟道:“我现在终于弄明白这是要咱们干什么了,这是要咱们干活啊。”
这些俘虏在孙元化的监工队伍的看押下,站在工地前方的一个空地上。
直到这时,这些俘虏才终于明白过来,这是要让自己这些人干活。
“干活就干活吧,反正总比让咱们去卖命打仗强,按照这些人作风,让咱们干活肯定不会亏待咱们。”赵一站在俘虏的最前方,喃喃说道。
孙元化将这些俘虏带到工地前面的空地之后,就朝着工地上的一个草亭下面而去。
孙元化坐在草亭下面,端起草亭下方桌子上的一个茶壶,也不在乎形象,直接嘴对嘴的喝了起来。
孙元化放下茶壶,擦了擦嘴上的水渍,随后对着身后的几个随从道:“去将工地上的这些管事找来,我有事要安排?”
片刻功夫,这些管事站在了孙元化的前面。
孙元化看了看后方的俘虏,对着修建铁路的管事们说道:“这些俘虏大约有两千多人,我待会会将他们分成五个组,每组四百余人,这些人我全部分给你们。
刘管事和王管事,你们率领这些人再加上你们现在的人手给我将铁路往宣镇修建。
李管事和张管事,你们领着这些人以及你们现在的人手将铁路往大同镇镇城修建。
现在你们手中的人手也够了,以后的人手肯定会越来越多,所以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将宣镇到大同镇镇城的铁路修通。”
孙元化看着站在自己身后的这些管事,指了指后面的那些俘虏。
“大人放心吧,只要不断的有俘虏补充,我们一定会将铁路按时修建完成的。”
这些管事拍着自己的胸脯,信誓旦旦的道。
孙元化点点头,随后将花名册从那些书吏手中要了过来,开始为这些管事分配人手。
分配完毕之后,已经是下午时分。
这些管事拿着花名册,领着各自的人手前去领分给自己的俘虏。
赵一被分给了李管事,负责将铁路往大同镇镇城修建。
李管事领着分给自己的俘虏来到了自己负责的那一片工地旁边,他站在一块石头上,冲着这几百人大声喊道:“你们现在都是一群俘虏,现在你们的责任就是按照我说的修建这些铁路。”
李管事指了指旁边已经修建了一半的铁路,再次开口道:“你们以前没见过这些东西,也不知道如何修建铁路,待会会有工人给你们教。
我告诉你们,你们只是一群俘虏,修建铁路的时候没有一分钱的银子,每天提供三顿饭。
当然了,也不是让你们无休止的干下去,你们只需要在这里干满两年。两年之后,你们就自由了。
到时候如果你们不想离开,还可以申请成为建筑队的工人。我们宣镇对工人的报酬可是非常不错的,每人每个月有两个银元,如果干的好,还有奖励。”
赵一脸上逐渐露出笑容,“两个银元,乖乖,这宣镇得要多有钱啊。
银元可是好东西啊,在代州城的时候,一块银元就能换一两三四的银子。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就有将近三两的普通银子。
不就是两年时间吗,只要熬过两年,到时候赚了钱先取个媳妇再说。”
赵一的脸上逐渐露出一丝兴奋,不仅是赵一,只要是听到李管事声音的俘虏全都开始兴奋起来。
一日三餐啊,在代州,年景好的时候才一天吃两顿饭,而且还吃不饱,农忙的时候还要给上官干活。
反正都是干活,还不如给这些人干活,最起码也不会亏待自己。
李管事对着这些俘虏唠叨了几句之后,就带着这些俘虏往工地上走去。
为了防止这些俘虏闹事,负责监工的队伍也急忙跟在俘虏的身后。
修建铁路,尤其是这种最原始的蒸汽机的铁路,这也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所以这些俘虏学起来也非常的快。
“这无非就是打地基,铺设木头桩子,然后再将铁条放在木头桩子上,这也太简单了吧。
让我修砖砌瓦我可能不会,可这种活,我看一遍就会,虽然不知道修建这些东西到底干什么。”赵一看着正在修建铁路的工人,无比自信的说道。
这些俘虏静静的站在工地前方,看着正在工作的工人,时间缓缓的流逝着。
太阳彻底的落下西山,整个天地开始昏暗起来。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啊,现在天色已晚,明天你们就正式上工。”李管事看了看已经开始昏暗下来的天空,转过身去看向这些俘虏,同时也敲响了下工的铜锣。
……
与此同时,赵文坐在总兵衙门的大厅中,他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宋虎和刘五,哈哈大笑着:“好好好,终于将整个山西镇拿下来了。”
“回大人,山西镇余部在看到我们的大军时,根本就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我们说是去打仗,还不如说是去受降。”宋虎一脸兴奋,大大咧咧的道。
“对了,那些俘虏你们带没带回来?总共有多少人?”赵文问道。
刘五嘿嘿一笑,“大人,这次的俘虏有点多啊,一共有八千多人。”
“这么说来,加上山西镇的俘虏,咱们一共有将近一万的俘虏了。传我命令,在山西镇留下两千俘虏,剩下的全部押送到宣镇,交给孙元化。”
山西镇属于九边重镇之一,明初的时候,九边重镇每一镇几乎都有十万兵力,可随着卫所制的败坏,军户逃亡严重,兵力也越来越少。
等到了崇祯年间时,山西镇所有的兵马满打满算也只剩下两万人。
“我们在占领的军堡军屯中留下了五十到一百人不等,一共差不多留下了将近三千多人马。”刘五再次开口道。
赵文点点头,“你们做的不错,留下的这些人可以将占领的地方牢牢的握在手中。”
第二天一大早,赵文就将八千俘虏分成四批,每一批俘虏由两百人押送着往宣镇而去。
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赵文在山西镇留了一千余人,其中还有那些两千多人的俘虏。
赵文将自己所率领的中军分成两个部分,每部分三万人,由他和赵大牛分别率领一部分。
再加上宋虎的前军,赵文兵分三路,直接往山西南面攻打而去。
宋虎位于西面,赵大牛位于东面,而赵文位于中间。
至于宋虎,则被赵文安排到了最后,用来收拢俘虏。
赵文站在山西镇镇城的校场中,随着赵文一声令下,三路大军如同狂风一样,从山西镇镇城出发。
赵文所在的中路目前的主要目标就是太原府。
这个时候,刘文众也收到了赵文给他的书信。
刘文众在看过赵文的书信之后,便急匆匆的将镇城中的文官聚集了起来,处理赵文安排下来的事情。
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刘文众最终选择从现在宣镇开办的大学中挑选了两百人。再从宣镇各部挑选了一些资历老,有能力,对宣镇忠心的书吏。
刘文众将这些人合并在一起,再选出一万人的预备役组织成一个庞大的队伍往山西镇而去。
为了防止日后手中的人手不够,刘文众便有了对大学扩招的心思。
宣镇的学校主要就是刘文众负责的,所以刘文众进行扩招也无可厚非。
现在只是山西镇,再过一阵子可就是整个山西了。
现在的宣镇只有一所大学,里面的学生总共有两千人。
这两千人看起来不少,可随着以后的地盘不断扩大,以现在的数量来看,根本不够用。
而且这大学中的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被派出去,倘若全部被派出去,那大学岂不就是废了?
宣镇的大学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毕竟赵文开办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治理地方的官员和以后搞研究的研究员。
中学毕业生也在大学的招收范围之内,只不过学校创办了没几年,最早的那一批中学生还没有达到毕业的要求。
虽然大学里面的学生也没有达到毕业的要求,可要比中学和小学强上太多了,不然的话,刘文众也不可能在大学中挑选前往去山西镇的人。
现在宣镇的大学中基本上都是那些二十来岁,读过书的年轻人,其中甚至还有人都有秀才功名。
年龄太小,不适合为任一方。而年龄太大,思想已经定型,对于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很差。
二十岁乃是人这一生中思想最活跃,接收新思想最快的年龄段,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精力充沛,办事效率高。
将赵文要求的人手派出去之后,刘文众就将汤若望找了过来。
如今的汤若望主要就是负责两所中学,同时也是宣镇唯一一所大学的校长。
现在的他也早已经将钦天监的职位给辞掉了,一心一意的待在宣镇。
汤若望骑着一辆自行车停在了办公大院的门口,整理了一下衣衫,走了进去。
自从自行车和三轮车被赵文弄出来之后,整个宣镇便掀起了一股骑自行车的风气。
尤其是宣镇镇城当中,如果谁要是不会骑自行车,那是要被人笑话的。
现在宣镇的街道上随处可以见到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年轻人,其中还有骑着三轮车贩卖货物的小贩。
“大人,您找我?”汤若望走进刘文众的班房,看向刘文众。
刘文众放下手中的毛笔,站了起来,一脸笑意的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汤先生,你坐。”
汤若望点点头,坐在了旁边的椅子上。
“今天找你来有一件事情要给你说一下。我打算对大学进行扩招,扩招的主要人群就是宣镇当中那些二十岁上下,有秀才功名的年轻人。”刘文众重新坐在书桌后方,缓缓说道。
为了加快速度,所以孙元化就采用了两头开始,多点进行的方式。
这样一来,就需要大量的人手,原本孙元化手中的人手数量还有些捉襟见肘,可在接收了这些俘虏之后,人手问题就能大大的改善。
孙元化手中有一支监工队伍,这支监工队伍人数大约在三千人左右,是从预备役中挑选出来,专门特意给这些俘虏设置的。
毕竟这些俘虏可不会像是那些工人一般安分守己。
孙元化此时率领了五百多人的监工队伍,除过这些监工队伍之外,孙元化还带了大量的书吏。
这些书吏现在正处在这些俘虏的正前方,坐在早已准备好的桌子后方,拿着册子,为这些俘虏登记造册。
俘虏有两千多人,等到将这些俘虏全部登记造册完毕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
孙元化看着已经登记造册完毕的俘虏,大声喊道:“现在所有人跟着我走,记住,不要想着逃跑,不然的话你们会死的很惨。”
赵一虽然不知道眼前的这些人要将自己这些带到哪里去,可也没有产生别的心思。
和押送俘虏的士兵完成交接之后,孙元化领着这个俘虏往铁路的工地而去。
工地所在的位置位于一个叫做阳原县的境内。
阳原县虽然叫做一个县,可却属于宣镇管辖,所以里面并没有县令,而是以军管的方式进行管理。
阳原县靠近大同镇,就在宣镇和大同镇的交际处,赵文在阳原县驻守了三个百户。
当赵一等俘虏来到工地上时,还有些闹不明白,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铁路,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工地上忙忙碌碌的工人在干些什么。
赵一细细的打量着,整个工地非常的大,上面堆满了长条状的铁块。
在铁块的附近还堆放着长条状的木头,只不过这些木头要比长条状的铁块短,比它粗。
除过这些东西之外还有很多堆碎石子。
工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这些人群有的抡着手中的工具在地上挖着,有的抬着长条状的木头,将其铺在打好地基的土地上,还有几十个人抬着一根长条状的铁块,往长条状木头上放去。
在工地上还有来来往往,拉着货物的马车。
这些马车出奇的大,有四个轮子,前面有三匹马拉动着。
整个工地热火朝天,到处都是喊号子的声音。
在工地的周围还有着很多房屋,很显然,这是这些工人居住的地方。
“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建什么东西呢?怎么从来没见过?”跟在赵一身旁的少年指着热火朝天的工地,一脸的茫然。
赵一眯着眼睛,静静的看着工地,恍然大悟道:“我现在终于弄明白这是要咱们干什么了,这是要咱们干活啊。”
这些俘虏在孙元化的监工队伍的看押下,站在工地前方的一个空地上。
直到这时,这些俘虏才终于明白过来,这是要让自己这些人干活。
“干活就干活吧,反正总比让咱们去卖命打仗强,按照这些人作风,让咱们干活肯定不会亏待咱们。”赵一站在俘虏的最前方,喃喃说道。
孙元化将这些俘虏带到工地前面的空地之后,就朝着工地上的一个草亭下面而去。
孙元化坐在草亭下面,端起草亭下方桌子上的一个茶壶,也不在乎形象,直接嘴对嘴的喝了起来。
孙元化放下茶壶,擦了擦嘴上的水渍,随后对着身后的几个随从道:“去将工地上的这些管事找来,我有事要安排?”
片刻功夫,这些管事站在了孙元化的前面。
孙元化看了看后方的俘虏,对着修建铁路的管事们说道:“这些俘虏大约有两千多人,我待会会将他们分成五个组,每组四百余人,这些人我全部分给你们。
刘管事和王管事,你们率领这些人再加上你们现在的人手给我将铁路往宣镇修建。
李管事和张管事,你们领着这些人以及你们现在的人手将铁路往大同镇镇城修建。
现在你们手中的人手也够了,以后的人手肯定会越来越多,所以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将宣镇到大同镇镇城的铁路修通。”
孙元化看着站在自己身后的这些管事,指了指后面的那些俘虏。
“大人放心吧,只要不断的有俘虏补充,我们一定会将铁路按时修建完成的。”
这些管事拍着自己的胸脯,信誓旦旦的道。
孙元化点点头,随后将花名册从那些书吏手中要了过来,开始为这些管事分配人手。
分配完毕之后,已经是下午时分。
这些管事拿着花名册,领着各自的人手前去领分给自己的俘虏。
赵一被分给了李管事,负责将铁路往大同镇镇城修建。
李管事领着分给自己的俘虏来到了自己负责的那一片工地旁边,他站在一块石头上,冲着这几百人大声喊道:“你们现在都是一群俘虏,现在你们的责任就是按照我说的修建这些铁路。”
李管事指了指旁边已经修建了一半的铁路,再次开口道:“你们以前没见过这些东西,也不知道如何修建铁路,待会会有工人给你们教。
我告诉你们,你们只是一群俘虏,修建铁路的时候没有一分钱的银子,每天提供三顿饭。
当然了,也不是让你们无休止的干下去,你们只需要在这里干满两年。两年之后,你们就自由了。
到时候如果你们不想离开,还可以申请成为建筑队的工人。我们宣镇对工人的报酬可是非常不错的,每人每个月有两个银元,如果干的好,还有奖励。”
赵一脸上逐渐露出笑容,“两个银元,乖乖,这宣镇得要多有钱啊。
银元可是好东西啊,在代州城的时候,一块银元就能换一两三四的银子。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就有将近三两的普通银子。
不就是两年时间吗,只要熬过两年,到时候赚了钱先取个媳妇再说。”
赵一的脸上逐渐露出一丝兴奋,不仅是赵一,只要是听到李管事声音的俘虏全都开始兴奋起来。
一日三餐啊,在代州,年景好的时候才一天吃两顿饭,而且还吃不饱,农忙的时候还要给上官干活。
反正都是干活,还不如给这些人干活,最起码也不会亏待自己。
李管事对着这些俘虏唠叨了几句之后,就带着这些俘虏往工地上走去。
为了防止这些俘虏闹事,负责监工的队伍也急忙跟在俘虏的身后。
修建铁路,尤其是这种最原始的蒸汽机的铁路,这也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所以这些俘虏学起来也非常的快。
“这无非就是打地基,铺设木头桩子,然后再将铁条放在木头桩子上,这也太简单了吧。
让我修砖砌瓦我可能不会,可这种活,我看一遍就会,虽然不知道修建这些东西到底干什么。”赵一看着正在修建铁路的工人,无比自信的说道。
这些俘虏静静的站在工地前方,看着正在工作的工人,时间缓缓的流逝着。
太阳彻底的落下西山,整个天地开始昏暗起来。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啊,现在天色已晚,明天你们就正式上工。”李管事看了看已经开始昏暗下来的天空,转过身去看向这些俘虏,同时也敲响了下工的铜锣。
……
与此同时,赵文坐在总兵衙门的大厅中,他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宋虎和刘五,哈哈大笑着:“好好好,终于将整个山西镇拿下来了。”
“回大人,山西镇余部在看到我们的大军时,根本就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我们说是去打仗,还不如说是去受降。”宋虎一脸兴奋,大大咧咧的道。
“对了,那些俘虏你们带没带回来?总共有多少人?”赵文问道。
刘五嘿嘿一笑,“大人,这次的俘虏有点多啊,一共有八千多人。”
“这么说来,加上山西镇的俘虏,咱们一共有将近一万的俘虏了。传我命令,在山西镇留下两千俘虏,剩下的全部押送到宣镇,交给孙元化。”
山西镇属于九边重镇之一,明初的时候,九边重镇每一镇几乎都有十万兵力,可随着卫所制的败坏,军户逃亡严重,兵力也越来越少。
等到了崇祯年间时,山西镇所有的兵马满打满算也只剩下两万人。
“我们在占领的军堡军屯中留下了五十到一百人不等,一共差不多留下了将近三千多人马。”刘五再次开口道。
赵文点点头,“你们做的不错,留下的这些人可以将占领的地方牢牢的握在手中。”
第二天一大早,赵文就将八千俘虏分成四批,每一批俘虏由两百人押送着往宣镇而去。
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赵文在山西镇留了一千余人,其中还有那些两千多人的俘虏。
赵文将自己所率领的中军分成两个部分,每部分三万人,由他和赵大牛分别率领一部分。
再加上宋虎的前军,赵文兵分三路,直接往山西南面攻打而去。
宋虎位于西面,赵大牛位于东面,而赵文位于中间。
至于宋虎,则被赵文安排到了最后,用来收拢俘虏。
赵文站在山西镇镇城的校场中,随着赵文一声令下,三路大军如同狂风一样,从山西镇镇城出发。
赵文所在的中路目前的主要目标就是太原府。
这个时候,刘文众也收到了赵文给他的书信。
刘文众在看过赵文的书信之后,便急匆匆的将镇城中的文官聚集了起来,处理赵文安排下来的事情。
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刘文众最终选择从现在宣镇开办的大学中挑选了两百人。再从宣镇各部挑选了一些资历老,有能力,对宣镇忠心的书吏。
刘文众将这些人合并在一起,再选出一万人的预备役组织成一个庞大的队伍往山西镇而去。
为了防止日后手中的人手不够,刘文众便有了对大学扩招的心思。
宣镇的学校主要就是刘文众负责的,所以刘文众进行扩招也无可厚非。
现在只是山西镇,再过一阵子可就是整个山西了。
现在的宣镇只有一所大学,里面的学生总共有两千人。
这两千人看起来不少,可随着以后的地盘不断扩大,以现在的数量来看,根本不够用。
而且这大学中的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被派出去,倘若全部被派出去,那大学岂不就是废了?
宣镇的大学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毕竟赵文开办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治理地方的官员和以后搞研究的研究员。
中学毕业生也在大学的招收范围之内,只不过学校创办了没几年,最早的那一批中学生还没有达到毕业的要求。
虽然大学里面的学生也没有达到毕业的要求,可要比中学和小学强上太多了,不然的话,刘文众也不可能在大学中挑选前往去山西镇的人。
现在宣镇的大学中基本上都是那些二十来岁,读过书的年轻人,其中甚至还有人都有秀才功名。
年龄太小,不适合为任一方。而年龄太大,思想已经定型,对于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很差。
二十岁乃是人这一生中思想最活跃,接收新思想最快的年龄段,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精力充沛,办事效率高。
将赵文要求的人手派出去之后,刘文众就将汤若望找了过来。
如今的汤若望主要就是负责两所中学,同时也是宣镇唯一一所大学的校长。
现在的他也早已经将钦天监的职位给辞掉了,一心一意的待在宣镇。
汤若望骑着一辆自行车停在了办公大院的门口,整理了一下衣衫,走了进去。
自从自行车和三轮车被赵文弄出来之后,整个宣镇便掀起了一股骑自行车的风气。
尤其是宣镇镇城当中,如果谁要是不会骑自行车,那是要被人笑话的。
现在宣镇的街道上随处可以见到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年轻人,其中还有骑着三轮车贩卖货物的小贩。
“大人,您找我?”汤若望走进刘文众的班房,看向刘文众。
刘文众放下手中的毛笔,站了起来,一脸笑意的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汤先生,你坐。”
汤若望点点头,坐在了旁边的椅子上。
“今天找你来有一件事情要给你说一下。我打算对大学进行扩招,扩招的主要人群就是宣镇当中那些二十岁上下,有秀才功名的年轻人。”刘文众重新坐在书桌后方,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