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子储继承大夏王位,平仲夷、灭崇瑀,将原本风雨飘摇的大夏王朝再度推回正轨。夏王朝虽然危机得解,但子储却为了自己的王位在国中封了十二位异姓王。虽然这些人都是自己身边的骨干以及追随大夏王朝崛起的部落首领,但其实伴随着十二位异姓王的诞生,大夏王朝的实权就已经开始步入了衰败。
时光虽短而不显,毕竟封王之初诸侯臣服。然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演变,各地原本臣服的势力也随着王权的分化,开始一点一点出现了原本众志成城般的裂痕。
一转眼,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夏王朝在子储的领导下,四海升平、不起刀兵。万民乐业,永乐太平。国内各地兵强马壮,子储也因此心中有所担忧了起来。
此时国中原本的大长老闻肃,已经去世了多年。自从闻肃死后,吕戌便被子储破格提拔成为了本国之中的大长老。五年的时间,吕戌可算在大夏王都尽显才能。而面对各路诸侯王的逐渐势强,吕戌也无疑全都看在了眼中。
这一日,子储请吕戌赴宴。两人畅谈之间,就此不经意聊到此事。
子储心中以此为念,便与吕戌道:“前番国中动乱,内忧外患,因此不得不借助外部宗族势力。今我国内虽然四海升平,但各地藩王也因此做大。此番为王者,均是我大夏追随先王的旧部老臣。这些人世受我大夏国恩,我倒并不担忧。怕只怕以此传承下去,早晚必有内乱。孤虽为王上,却始终不能长存于世。如今年近四旬,虽正值壮年,但基业只怕早晚都要付与他人。如若届时诸藩王因此野心膨胀、不肯臣服,却当如何?孤因此堪忧,有意借故削弱势力,以此截至。不知大长老有何高见,却当如何行事?”
吕戌闻言,沉思片刻。不禁摇了摇头,回应道:“各地藩王势力,的确有逐渐做大的趋势。王上虽然此时商议此事尚早,但未雨绸缪却也未尝不可。只是以微臣之见,各地势力不宜削弱。毕竟他们是曾经的有功之臣,而且王号也都是王上亲自册封。既名正而言顺,又没有什么过失。如今王上便要削弱,只怕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啊。”
子储点头,回应道:“大长老所言,与我心中困惑类同。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物极而必反。诸王之事一旦处理不当,只怕我大夏国中又将引起不小的内乱来了。崇瑀、仲夷便是前车之鉴,故而如今孤王焉能不忧?”
吕戌道:“王上无须忧虑,如今微臣倒有一策,可解王上心中困扰。”
子储惊喜,急忙询问。
吕戌道:“王上所以担忧,不过诸王势力逐渐做强。如今虽然我们没有削弱他们势力的理由,但我们却有指挥他们的能力。依我之见,与其忧彼以谋削弱,不若自我以图强。想我大夏虽然疆土辽阔,但比及志霸大陆版图不过九牛一毛。先王开疆扩土而有今时之天下,如今王上如何不能仿效?”
子储顿悟,点头赞许道:“如此妙计,不知细节如何?”
吕戌笑道:“大夏疆域,皆为王土;大夏之兵,莫非王臣。今各地藩王既然做大且实力雄厚,王上何不趁着还能够指挥得动他们的时候,此时加以利用。荒丘之北便是天河,天河以北,尚未开拓尽为妖兽所居。大王有意开疆,便可剑锋直指此处。此番战役,无需调动国中军马,只要发下一封绞诏向各地藩王征调军马即可。此役若胜,我大夏版图可以北拓。天河距离我王都永乐荒丘之地最近,自当收为王上所有。王上以此图强,势力必由此位列诸王之上。届时势力凌驾,各地藩王岂有不服之理?即便败了,损失也不过各地藩王之兵。虽未明令限制,但也大可削弱他们的实力了。此进退两得之策,王上何以不用?”
子储闻言,抚掌而笑。就此命人拟诏,发往各处藩王封地。众藩王感念子储恩德,纷纷遣军马、助辎重。一时间风起云涌,齐聚荒丘之地。
却说诏书传到古族之地,闻寿由此犯难。毕竟自己所领人马有限,和别处藩王不同,别地藩王但凡募兵,全都是就地取材。而闻寿的手下,尽是大夏国中之兵。毕竟曾经子储离去之时对他早有嘱托,那便是国中军权不可轻托他人。闻寿以此为戒,始终犹记在心。为防有变,但凡每年国中征兵,古族原部落原住民尽数排除不用。就此造成只用大夏国人为兵,由此军事发展缓慢。
如今但得子储诏命,闻寿由此难决。
若依诏命发兵支援,恐自己国中防务空虚。一旦妖兽来袭,不堪重负;若不发兵,又恐有违子储诏命。毕竟他和子储虽然是兄弟,但其他各国藩王全都看在眼中。自己若不发兵相助,只恐他人以此为介,尽皆效仿。如今身陷两难,故而只得请副将蒋冲前来商议。
蒋冲既到,闻寿便将自己困惑尽道其详。
蒋冲闻言,回应道:“王上诏命,不可不尊。大王即为王上之弟,此番更当做以表率。如若不尊,其余藩王以此效仿,恐王上权威有损。依我之见,不妨遣国中军马资助,另招新兵入伍,以作防备之用。”
闻寿道:“我做古王仅仅五年,身边亲随之兵极其有限。若尽数派出,恐国防空虚。更兼我兄临去之时有言,国中军权不可妄托他人。今纵然招募新兵入伍,只恐大夏原住民不足为数。”
蒋冲道:“古氏战乱,已平五年。更兼鄒融与那茂都一同负责国中政事、经济,期间处理得当、并无过失。如今非常之际,当择非常手段。大王便招古族新兵,军权却在大王手中,何堪忧虑?”
闻寿难决,复问道:“此事关乎体大,我若先表奏王上再行处事,将军以为如何?”
蒋冲摇头,言道:“若行通报,信使往复一月有余。纵得王上回应,恐亦误了大事。不若以此先决,发兵资助的同时一并上书。待得王上得胜而归,先还我**马。届时国防诸事得解,再行遣散新招募的古族军马不迟。”
闻寿无奈,只得从其言。又想新兵招募事宜甚急,自己本是大夏国中将领恐有贻误。此时想到鄒融在国中处理政事多年,如今已经深得民心。故而有意令鄒融负责此事,于是就此撰写书信告知于他。
此时鄒融尚且在外帮助万民治理农桑,快马探报送来书信。鄒融览书毕,心中大喜,暗道:“臣服多年,终得机遇能有回报了。且看我此番先掌军备,再与那闻寿小儿慢慢计较不迟。”
这正是“臣服五载终得报,心中不忘昔日约”。预知鄒融此番借故如何行事,具体细节安排若何?且看下文。(未完待续)
时光虽短而不显,毕竟封王之初诸侯臣服。然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演变,各地原本臣服的势力也随着王权的分化,开始一点一点出现了原本众志成城般的裂痕。
一转眼,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夏王朝在子储的领导下,四海升平、不起刀兵。万民乐业,永乐太平。国内各地兵强马壮,子储也因此心中有所担忧了起来。
此时国中原本的大长老闻肃,已经去世了多年。自从闻肃死后,吕戌便被子储破格提拔成为了本国之中的大长老。五年的时间,吕戌可算在大夏王都尽显才能。而面对各路诸侯王的逐渐势强,吕戌也无疑全都看在了眼中。
这一日,子储请吕戌赴宴。两人畅谈之间,就此不经意聊到此事。
子储心中以此为念,便与吕戌道:“前番国中动乱,内忧外患,因此不得不借助外部宗族势力。今我国内虽然四海升平,但各地藩王也因此做大。此番为王者,均是我大夏追随先王的旧部老臣。这些人世受我大夏国恩,我倒并不担忧。怕只怕以此传承下去,早晚必有内乱。孤虽为王上,却始终不能长存于世。如今年近四旬,虽正值壮年,但基业只怕早晚都要付与他人。如若届时诸藩王因此野心膨胀、不肯臣服,却当如何?孤因此堪忧,有意借故削弱势力,以此截至。不知大长老有何高见,却当如何行事?”
吕戌闻言,沉思片刻。不禁摇了摇头,回应道:“各地藩王势力,的确有逐渐做大的趋势。王上虽然此时商议此事尚早,但未雨绸缪却也未尝不可。只是以微臣之见,各地势力不宜削弱。毕竟他们是曾经的有功之臣,而且王号也都是王上亲自册封。既名正而言顺,又没有什么过失。如今王上便要削弱,只怕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啊。”
子储点头,回应道:“大长老所言,与我心中困惑类同。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物极而必反。诸王之事一旦处理不当,只怕我大夏国中又将引起不小的内乱来了。崇瑀、仲夷便是前车之鉴,故而如今孤王焉能不忧?”
吕戌道:“王上无须忧虑,如今微臣倒有一策,可解王上心中困扰。”
子储惊喜,急忙询问。
吕戌道:“王上所以担忧,不过诸王势力逐渐做强。如今虽然我们没有削弱他们势力的理由,但我们却有指挥他们的能力。依我之见,与其忧彼以谋削弱,不若自我以图强。想我大夏虽然疆土辽阔,但比及志霸大陆版图不过九牛一毛。先王开疆扩土而有今时之天下,如今王上如何不能仿效?”
子储顿悟,点头赞许道:“如此妙计,不知细节如何?”
吕戌笑道:“大夏疆域,皆为王土;大夏之兵,莫非王臣。今各地藩王既然做大且实力雄厚,王上何不趁着还能够指挥得动他们的时候,此时加以利用。荒丘之北便是天河,天河以北,尚未开拓尽为妖兽所居。大王有意开疆,便可剑锋直指此处。此番战役,无需调动国中军马,只要发下一封绞诏向各地藩王征调军马即可。此役若胜,我大夏版图可以北拓。天河距离我王都永乐荒丘之地最近,自当收为王上所有。王上以此图强,势力必由此位列诸王之上。届时势力凌驾,各地藩王岂有不服之理?即便败了,损失也不过各地藩王之兵。虽未明令限制,但也大可削弱他们的实力了。此进退两得之策,王上何以不用?”
子储闻言,抚掌而笑。就此命人拟诏,发往各处藩王封地。众藩王感念子储恩德,纷纷遣军马、助辎重。一时间风起云涌,齐聚荒丘之地。
却说诏书传到古族之地,闻寿由此犯难。毕竟自己所领人马有限,和别处藩王不同,别地藩王但凡募兵,全都是就地取材。而闻寿的手下,尽是大夏国中之兵。毕竟曾经子储离去之时对他早有嘱托,那便是国中军权不可轻托他人。闻寿以此为戒,始终犹记在心。为防有变,但凡每年国中征兵,古族原部落原住民尽数排除不用。就此造成只用大夏国人为兵,由此军事发展缓慢。
如今但得子储诏命,闻寿由此难决。
若依诏命发兵支援,恐自己国中防务空虚。一旦妖兽来袭,不堪重负;若不发兵,又恐有违子储诏命。毕竟他和子储虽然是兄弟,但其他各国藩王全都看在眼中。自己若不发兵相助,只恐他人以此为介,尽皆效仿。如今身陷两难,故而只得请副将蒋冲前来商议。
蒋冲既到,闻寿便将自己困惑尽道其详。
蒋冲闻言,回应道:“王上诏命,不可不尊。大王即为王上之弟,此番更当做以表率。如若不尊,其余藩王以此效仿,恐王上权威有损。依我之见,不妨遣国中军马资助,另招新兵入伍,以作防备之用。”
闻寿道:“我做古王仅仅五年,身边亲随之兵极其有限。若尽数派出,恐国防空虚。更兼我兄临去之时有言,国中军权不可妄托他人。今纵然招募新兵入伍,只恐大夏原住民不足为数。”
蒋冲道:“古氏战乱,已平五年。更兼鄒融与那茂都一同负责国中政事、经济,期间处理得当、并无过失。如今非常之际,当择非常手段。大王便招古族新兵,军权却在大王手中,何堪忧虑?”
闻寿难决,复问道:“此事关乎体大,我若先表奏王上再行处事,将军以为如何?”
蒋冲摇头,言道:“若行通报,信使往复一月有余。纵得王上回应,恐亦误了大事。不若以此先决,发兵资助的同时一并上书。待得王上得胜而归,先还我**马。届时国防诸事得解,再行遣散新招募的古族军马不迟。”
闻寿无奈,只得从其言。又想新兵招募事宜甚急,自己本是大夏国中将领恐有贻误。此时想到鄒融在国中处理政事多年,如今已经深得民心。故而有意令鄒融负责此事,于是就此撰写书信告知于他。
此时鄒融尚且在外帮助万民治理农桑,快马探报送来书信。鄒融览书毕,心中大喜,暗道:“臣服多年,终得机遇能有回报了。且看我此番先掌军备,再与那闻寿小儿慢慢计较不迟。”
这正是“臣服五载终得报,心中不忘昔日约”。预知鄒融此番借故如何行事,具体细节安排若何?且看下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