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靖国曾经的这段往事,却还要接着昔日苏牧借助刑徒军平定内乱之后的事情继续讲起。
伴随着内乱被刑徒军的平息,苏牧所守卫的靖国前身庐郜之地,也被他彻底大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因为期间刑徒军的卓越功勋和不凡表现,更兼借助当时苏牧提出军功的决策,当时的确有一班来自刑徒军内部的将才因此崛起。
他们因为卓越的战功得到了苏牧的认可和提拔,甚至在当时的庐郜以及苏牧麾下掌握了一定军事上的大权。
虽然单就苏牧个人来讲,对他们身为刑徒的身份从来没有过鄙视。然而国中的一班老臣,却并不看得起这些人。身份的差异和地位上的并驾齐驱,让朝中老臣和出身高贵的名门望族对刑徒军崛起的将领多番排挤,以至于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争执也因此愈演愈烈、最终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
刑徒军虽掌军权,但毕竟都是草莽之人。纵然被苏牧披上了一层华丽上流社会的外衣,但行事作风的粗犷却仍旧不失本色。
面对国中权贵的打压,这些人的手段也完全趋于野蛮与草莽化。
他们群起而反,便以手中的权利打压贵族与名门,甚至在当时的靖国之内引发连连血案。造成的影响,甚至比及当年苏牧率众平定的内乱更为严重。苏牧为了自己稳固的政权不被撼动,不得不设计打压刑徒军将领。
他名义上是为了调解名门贵族与刑徒军将领之间的矛盾而请双方设宴,却在暗中于酒席上动了手脚。当时一同赴宴的刑徒军将领足有数十人,最终全都难逃被苏牧就地擒获的命运。
主将被擒,刑徒军便因为没有了靠山而瞬间土崩瓦解。
靖国祸患由此根除,而接下来需要面临的就是对这些刑徒军将领的处置方案。如果按照苏牧的意思,这些人毕竟都是曾经帮助自己平定内乱的股肱之臣。就算他们如今酿下了大祸,毕竟也和国中名门望族的歧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双方既然全都有错,便没有必要偏执一隅责罚过重。然而苏牧这样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当时名门望族以及国中老臣们的认同。在他们的眼中,刑徒军以及崛起的将领,始终都是国中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尽早剪除,才能日后的大祸患。
苏牧本不想如此,毕竟这些人的行事作风虽然欠妥,但毕竟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将略之才。然而国中伴随着内乱的平定,政理的建设无疑还要依仗老臣们以及名门望族们的支持。曾经战时以军力当先,如今内乱平定,国政的组建与发展便成为了靖国堪当首位的第一要务。
苏牧介于朝中老臣和名门望族的一致压迫,不得不在最终彻底放弃刑徒军。
被擒的刑徒军部将,几乎被苏牧全部斩尽诛绝。而在此次事件中大闹特闹的刑徒军,也在苏牧迫于朝臣们的压力之下被完全解散。其中杀害公卿的一些刑徒军骨干,甚至也遭到了诛灭九族的悲惨命运。
对于这些人,苏牧无疑是迫于无奈的下手。直到宣判到了冉锓的身上,苏牧实在不能再下狠手。
冉锓的作风行事虽然也与刑徒军如出一辙,但他在战场军事上的才能却无疑比及旁将盛强太多。更兼战场用兵,他甚至还有救过自己的性命。若是让自己像处理其他人那样一样的处置冉锓,苏牧是说什么也都做不到的。
“冉锓救过孤王的性命,此人纵然有弥天之罪,亦不可伤害他。此番若是诸公再要强逼,孤便是宁可负了公卿,亦不做此忘恩负义之事。”
苏牧决绝坚持,甚至拔剑斩断桌案。
群臣见他如此坚持,又见刑徒军主要将领除了冉锓之外几乎全部都被苏牧绞杀了。为了防止彻底惹怒苏牧,故而只得对冉锓予以作罢。故而冉锓虽然遭到贬职的命运,但性命却因此而得到了保全。
这也就是为什么苏牧原本拥有这么强大的以为将领,但却在仲夷作乱、甚至到了后期幽毖为王平灭古国的时候,苏牧一直都没有启用冉锓和自己身边一直都没有可用上将的原因所在。在苏牧的眼中,冉锓既是自己永远放不下的一个恩人,却又无疑是差一点儿毁了自己的罪魁祸首。
对于冉锓,苏牧的感情无疑是最为复杂。而照理说,冉锓历经这般打压,理当没有了崛起的机会才对。然而天命就是这么的奇特,居然再度给了这位原本陨落将才的机会,铸就他再度承继一代名将的席位。
转眼十余年,冉锓已经不再年轻。而靖国也因为三王的谋逆,确定在南境独立。靖王苏牧接受三王使者庄秦的建议,由此放弃了进攻三王之地的想法,同时也将目标瞄准到了位于东面的古国境地。
那时候的古国,早就已经被幽毖平灭。因为新政推行的关系,古国早已分列成为了以当地各郡太守为主导的崭新格局。苏牧想要进攻东夷古国,手下正缺上将可用。而想要进军古国,游魂关便成为了靖王苏牧的第一目标。
城关坚固,更兼当时的城关守将马邈本为幽毖帐下的心腹之臣。苏牧因此无策,由此只得再度请邀冉锓出山相助。冉锓十余年前虽然惨遭苏牧的设计,但苏牧对他的恩情却始终让冉锓难忘。二人一番叙谈,就此化干戈为玉帛。冉锓再度出山为将,但提出的条件却是充足重组曾经被苏牧废除解散的刑徒军。
苏牧本就对刑徒军的战力十分欣赏,昔年所以解散刑徒军,亦不过迫于形势而已。为今冉锓再度提出组建刑徒军的建议,苏牧自然不会予以反对。国中老臣虽然多有不服,但以如今靖国的国力政治来讲,无疑已非昔日可比。曾经苏牧迫于内政组建的压力,这才对国中长老予以妥协。如今靖国内政安稳,外拓军事便又因此变成了首要。以此形势,苏牧又如何不懂得权衡利弊之法?
他因此力排众议,耗时两月令冉锓再度组建刑徒军。冉锓不负众望,终于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将刑徒军再度组建并且训练完备投入前线所用。大战在即,身为主将的冉锓亲临战场。竟以三通击鼓为号,扬言鼓毕而不降,破城之日必当尽斩关中老幼、鸡犬不留。
马邈年少,不知刑徒军的厉害。只当此为冉锓诳语,根本不以为意。三通鼓毕,冉锓由此率军强攻关城。部下数千刑徒军各个奋勇争先,虽已时过境迁,但风采仍旧不减当年。
这些人本性弑杀,加之冉锓又在战前便以名列重赏细节。刑徒军长期囚于狱中,压抑的嗜血狼性也伴随着大战的开启而在战场得到了全力的释放。这样的战队,寻常军马如何能够的挡得住?更兼冉锓本就训练得法,出征之前早就对游魂关的地势做过详尽的了解。他以此付诸到针对刑徒军两个月的训练之中,而游魂关纵得一时之雄,但在如今数千刑徒军的面前却早已如同玩物一般。
开战不出半日,数千刑徒军便已攻上关头。
关头守军畏其勇,在刑徒军的猛攻之下连连败退。攻上关头的刑徒军由此杀入城内,便在内城打开了城门。城门开启,幽魂雄关便已再无地势之便。守军有得关城相护之时尚且不是这些刑徒军的对手,如今没有了地利优势,哪里还能在这群虎狼之师面前有得半点儿的胜算?
迫于形势,守将马邈为保全城只得率众投降。然而他的投降,换来的却并不是战事的平息与游魂关一城军民的安稳。
冉锓既擒马邈,便以三鼓为事,以此道:“未曾开战之前,本将便以三鼓为约要你投降。那时你负隅顽抗,却当如何不肯?今城关已破,此时投降又有何意?三鼓既毕,便如大势已去。今本将若不履行以正军法,何以取信于天下?”
一语言毕,遂不听马邈再多说什么。即刻命人将他推出,连同城关中的二十万民众。无论大小,一并坑杀。那一日的游魂关,便如人间炼狱。杀声不绝,哀嚎震天。
这正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预知后事怎样,冉锓又有何等战绩功勋值得苏牧此番重用?且看下文。
伴随着内乱被刑徒军的平息,苏牧所守卫的靖国前身庐郜之地,也被他彻底大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因为期间刑徒军的卓越功勋和不凡表现,更兼借助当时苏牧提出军功的决策,当时的确有一班来自刑徒军内部的将才因此崛起。
他们因为卓越的战功得到了苏牧的认可和提拔,甚至在当时的庐郜以及苏牧麾下掌握了一定军事上的大权。
虽然单就苏牧个人来讲,对他们身为刑徒的身份从来没有过鄙视。然而国中的一班老臣,却并不看得起这些人。身份的差异和地位上的并驾齐驱,让朝中老臣和出身高贵的名门望族对刑徒军崛起的将领多番排挤,以至于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争执也因此愈演愈烈、最终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
刑徒军虽掌军权,但毕竟都是草莽之人。纵然被苏牧披上了一层华丽上流社会的外衣,但行事作风的粗犷却仍旧不失本色。
面对国中权贵的打压,这些人的手段也完全趋于野蛮与草莽化。
他们群起而反,便以手中的权利打压贵族与名门,甚至在当时的靖国之内引发连连血案。造成的影响,甚至比及当年苏牧率众平定的内乱更为严重。苏牧为了自己稳固的政权不被撼动,不得不设计打压刑徒军将领。
他名义上是为了调解名门贵族与刑徒军将领之间的矛盾而请双方设宴,却在暗中于酒席上动了手脚。当时一同赴宴的刑徒军将领足有数十人,最终全都难逃被苏牧就地擒获的命运。
主将被擒,刑徒军便因为没有了靠山而瞬间土崩瓦解。
靖国祸患由此根除,而接下来需要面临的就是对这些刑徒军将领的处置方案。如果按照苏牧的意思,这些人毕竟都是曾经帮助自己平定内乱的股肱之臣。就算他们如今酿下了大祸,毕竟也和国中名门望族的歧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双方既然全都有错,便没有必要偏执一隅责罚过重。然而苏牧这样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当时名门望族以及国中老臣们的认同。在他们的眼中,刑徒军以及崛起的将领,始终都是国中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尽早剪除,才能日后的大祸患。
苏牧本不想如此,毕竟这些人的行事作风虽然欠妥,但毕竟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将略之才。然而国中伴随着内乱的平定,政理的建设无疑还要依仗老臣们以及名门望族们的支持。曾经战时以军力当先,如今内乱平定,国政的组建与发展便成为了靖国堪当首位的第一要务。
苏牧介于朝中老臣和名门望族的一致压迫,不得不在最终彻底放弃刑徒军。
被擒的刑徒军部将,几乎被苏牧全部斩尽诛绝。而在此次事件中大闹特闹的刑徒军,也在苏牧迫于朝臣们的压力之下被完全解散。其中杀害公卿的一些刑徒军骨干,甚至也遭到了诛灭九族的悲惨命运。
对于这些人,苏牧无疑是迫于无奈的下手。直到宣判到了冉锓的身上,苏牧实在不能再下狠手。
冉锓的作风行事虽然也与刑徒军如出一辙,但他在战场军事上的才能却无疑比及旁将盛强太多。更兼战场用兵,他甚至还有救过自己的性命。若是让自己像处理其他人那样一样的处置冉锓,苏牧是说什么也都做不到的。
“冉锓救过孤王的性命,此人纵然有弥天之罪,亦不可伤害他。此番若是诸公再要强逼,孤便是宁可负了公卿,亦不做此忘恩负义之事。”
苏牧决绝坚持,甚至拔剑斩断桌案。
群臣见他如此坚持,又见刑徒军主要将领除了冉锓之外几乎全部都被苏牧绞杀了。为了防止彻底惹怒苏牧,故而只得对冉锓予以作罢。故而冉锓虽然遭到贬职的命运,但性命却因此而得到了保全。
这也就是为什么苏牧原本拥有这么强大的以为将领,但却在仲夷作乱、甚至到了后期幽毖为王平灭古国的时候,苏牧一直都没有启用冉锓和自己身边一直都没有可用上将的原因所在。在苏牧的眼中,冉锓既是自己永远放不下的一个恩人,却又无疑是差一点儿毁了自己的罪魁祸首。
对于冉锓,苏牧的感情无疑是最为复杂。而照理说,冉锓历经这般打压,理当没有了崛起的机会才对。然而天命就是这么的奇特,居然再度给了这位原本陨落将才的机会,铸就他再度承继一代名将的席位。
转眼十余年,冉锓已经不再年轻。而靖国也因为三王的谋逆,确定在南境独立。靖王苏牧接受三王使者庄秦的建议,由此放弃了进攻三王之地的想法,同时也将目标瞄准到了位于东面的古国境地。
那时候的古国,早就已经被幽毖平灭。因为新政推行的关系,古国早已分列成为了以当地各郡太守为主导的崭新格局。苏牧想要进攻东夷古国,手下正缺上将可用。而想要进军古国,游魂关便成为了靖王苏牧的第一目标。
城关坚固,更兼当时的城关守将马邈本为幽毖帐下的心腹之臣。苏牧因此无策,由此只得再度请邀冉锓出山相助。冉锓十余年前虽然惨遭苏牧的设计,但苏牧对他的恩情却始终让冉锓难忘。二人一番叙谈,就此化干戈为玉帛。冉锓再度出山为将,但提出的条件却是充足重组曾经被苏牧废除解散的刑徒军。
苏牧本就对刑徒军的战力十分欣赏,昔年所以解散刑徒军,亦不过迫于形势而已。为今冉锓再度提出组建刑徒军的建议,苏牧自然不会予以反对。国中老臣虽然多有不服,但以如今靖国的国力政治来讲,无疑已非昔日可比。曾经苏牧迫于内政组建的压力,这才对国中长老予以妥协。如今靖国内政安稳,外拓军事便又因此变成了首要。以此形势,苏牧又如何不懂得权衡利弊之法?
他因此力排众议,耗时两月令冉锓再度组建刑徒军。冉锓不负众望,终于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将刑徒军再度组建并且训练完备投入前线所用。大战在即,身为主将的冉锓亲临战场。竟以三通击鼓为号,扬言鼓毕而不降,破城之日必当尽斩关中老幼、鸡犬不留。
马邈年少,不知刑徒军的厉害。只当此为冉锓诳语,根本不以为意。三通鼓毕,冉锓由此率军强攻关城。部下数千刑徒军各个奋勇争先,虽已时过境迁,但风采仍旧不减当年。
这些人本性弑杀,加之冉锓又在战前便以名列重赏细节。刑徒军长期囚于狱中,压抑的嗜血狼性也伴随着大战的开启而在战场得到了全力的释放。这样的战队,寻常军马如何能够的挡得住?更兼冉锓本就训练得法,出征之前早就对游魂关的地势做过详尽的了解。他以此付诸到针对刑徒军两个月的训练之中,而游魂关纵得一时之雄,但在如今数千刑徒军的面前却早已如同玩物一般。
开战不出半日,数千刑徒军便已攻上关头。
关头守军畏其勇,在刑徒军的猛攻之下连连败退。攻上关头的刑徒军由此杀入城内,便在内城打开了城门。城门开启,幽魂雄关便已再无地势之便。守军有得关城相护之时尚且不是这些刑徒军的对手,如今没有了地利优势,哪里还能在这群虎狼之师面前有得半点儿的胜算?
迫于形势,守将马邈为保全城只得率众投降。然而他的投降,换来的却并不是战事的平息与游魂关一城军民的安稳。
冉锓既擒马邈,便以三鼓为事,以此道:“未曾开战之前,本将便以三鼓为约要你投降。那时你负隅顽抗,却当如何不肯?今城关已破,此时投降又有何意?三鼓既毕,便如大势已去。今本将若不履行以正军法,何以取信于天下?”
一语言毕,遂不听马邈再多说什么。即刻命人将他推出,连同城关中的二十万民众。无论大小,一并坑杀。那一日的游魂关,便如人间炼狱。杀声不绝,哀嚎震天。
这正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预知后事怎样,冉锓又有何等战绩功勋值得苏牧此番重用?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