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氏族志即将完稿,高士廉也增加了汇报的次数,他很清楚,这件事在李世民的心中还是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的。
他很关心氏族志的编写情况,应该说,是关心陇西李氏的排位情形。去年,就因为这氏族志,李世民可是大怒了一次。
不是因为别的,这些负责编写的人,竟然把琅琊王氏等旧贵族放在了陇西李氏的前面。
这不是开玩笑吗?
这些人也太不懂的看脸色了,现在坐在皇位上的人姓什么?
他姓李啊,姓李,前些年他才拜了老子当祖宗,这些人怎么可以把姓王的放在他前面,就这点事,居然还要他亲自提出来,他们才肯改正。
世家为尊的这种观念,看来是根深蒂固的!
不革除不行!
实话实说,李世民在氏族志的编写上挑刺,确实是为了自己家的荣耀,但也不全是为了自己,这些旧氏族的势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最为强盛,至隋有所消减,再到隋末丧乱,很多氏族的势力已经瓦解,不复存在。
当然,那只是有些,还有一些,以从前的中原氏族集团为首,例如琅琊王氏起自山东,清河、博陵崔氏,势力遍布河北。
在这些氏族力量深厚的地方,往往也是受到旧氏族追捧的礼仪文化聚集之处。
在旧氏族的眼中,管你是什么来路,现在又混成什么样,就是皇族,也是比不上他们的。
身份地位,氏族的渊源,厚厚的一叠家谱就是他们的标榜。严格来说,他们有错吗?
也并没有,这些存活至今,还能有强大控制力的旧氏族,往往都家学严谨,每个时代的家主,都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将族内的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
这些家族都有自己内部传承的家学,此所谓家学渊源,其中包括治国、修身等各种知识,对外他们保持着高门大户的尊荣,看待氏族外部的人,从来都是高人一等。
在氏族内部,他们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用严谨的治家态度来培养家族的子弟。
做官也好,做乡绅也好,朝廷说的话不一定好使,他们一般都会遵循家族的行事规则。
也正是因为自身比较高的追求,氏族才会兴旺发达,在乡里保持很高的威望。
按照现在有姓名的这些氏族,很多就是从曹魏时起家的,算到今天也有二百多年了。
能够维系这么长时间,经历各种风风雨雨,还能屹立不倒的家族,当然要受到尊崇。
可是,到了大唐,氏族的一些弊端也渐渐显现。从朝廷上来讲,中级以上的官员,几乎都是出自世家。世家子弟垄断了朝廷大臣的基本来源,普通士子上升无门。
要知道,科考这件事,在大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但是,那时候,几乎还是从氏族之中选取合适的人才进行考试,再入朝为官。
这当然可以把控选择官员的质量,可是还是将朝廷选取人才的范围约束在世家子弟之中。
使得朝政僵化,少进步,这只是世家的弊端之一,其二,则是更为关键的。
到了唐朝初期,这些仍然实力雄厚的世家,往往依靠姻亲,也既男女婚嫁维持势力。
为了维持家族庞大的开销,世家内部的男女婚娶也沦为可以标价的东西,尤其是世家的女子,更甚之。
但凡想和高门大户的年轻女子结亲,所备彩礼,几乎可以将一个中等官吏之家拖入贫困的地步。
当朝权臣之中,魏征就是妥妥的受害者。当年,为了给长子房遗直迎娶一位世家女子,差点把家底掏空。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想破除世家的垄断,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能说他是为了一己私利。
“陛下,明德宫那边已经准备妥当,不知陛下要何时启程?”
说来,长安城和洛阳城在大唐可谓是双星并耀,合称东都,西都。不论是皇帝还是朝廷贵戚,是经常往返两城的。
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有一条专为双城通行方便而设置的直道,宽阔平坦,非常方便。
平日里这条直道就是给往来的商贾、农人使用的,唯有贵戚出行的时候,会稍有管制。
李世民想从长安前往洛阳,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用不了几天时间。当然,盛夏也是有期限的,当然是越早越好。
“朕当然也想早早的前去洛阳,不过,还有一件事,朕放不下心。”
士廉不明:“究竟是什么事?”
这一段时间,大唐境内,外无边患,内无大型的灾祸,朝务运转也很良好,他一时想不出,究竟是什么事让李世民愁成这副样子。
“舅父,朕去洛阳,长安这边怎么办?”
虽然长孙已死,但李世民还是将她的家人当成自己人,称呼上也还是没改。
高士廉明白了,李世民是担心这个监国的差事谁来做。按照一般的通例,天子巡幸,太子监国是必然的。
问题是,今年的情况实在是有些特殊。自从李世民登基称帝,他就册立了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承乾做太子,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到现在,他也已经到了弱冠之年。
正常情况下,这个年龄的太子是可以尝试着处理朝政,熟悉政务了。然而,就这么一件很正当的事情,到了今年却变得很棘手。
就在去年,李世民已经把这项差事交给了承乾,在自己巡幸洛阳的时候,长安这边的事务就交给他处置。
当然,也并不会有什么太过重要的。毕竟,李世民只是去避暑,他又不是病入膏肓,把烂摊子扔给了他。
但凡有什么重要的紧急的公务,都是要第一时间送往洛阳行宫的,长安这边只需要太子稍微照应着就可以。
去年,承乾干的还算不错。可今年,这项差事还能不能交给他,就要费一番脑筋。
就在上个月,他才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禁足,这样大的处罚,到现在,虽然李世民已经宽恕了他,可是,芥蒂仍在,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消除的。
监国这样大的差事,还能交给他吗?
不仅李世民在怀疑,朝臣们也都悬着心,他们都在观望,李世民将作出什么样的决定。
这个决定,将可以预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承乾的地位还能不能坐得稳。
他很关心氏族志的编写情况,应该说,是关心陇西李氏的排位情形。去年,就因为这氏族志,李世民可是大怒了一次。
不是因为别的,这些负责编写的人,竟然把琅琊王氏等旧贵族放在了陇西李氏的前面。
这不是开玩笑吗?
这些人也太不懂的看脸色了,现在坐在皇位上的人姓什么?
他姓李啊,姓李,前些年他才拜了老子当祖宗,这些人怎么可以把姓王的放在他前面,就这点事,居然还要他亲自提出来,他们才肯改正。
世家为尊的这种观念,看来是根深蒂固的!
不革除不行!
实话实说,李世民在氏族志的编写上挑刺,确实是为了自己家的荣耀,但也不全是为了自己,这些旧氏族的势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最为强盛,至隋有所消减,再到隋末丧乱,很多氏族的势力已经瓦解,不复存在。
当然,那只是有些,还有一些,以从前的中原氏族集团为首,例如琅琊王氏起自山东,清河、博陵崔氏,势力遍布河北。
在这些氏族力量深厚的地方,往往也是受到旧氏族追捧的礼仪文化聚集之处。
在旧氏族的眼中,管你是什么来路,现在又混成什么样,就是皇族,也是比不上他们的。
身份地位,氏族的渊源,厚厚的一叠家谱就是他们的标榜。严格来说,他们有错吗?
也并没有,这些存活至今,还能有强大控制力的旧氏族,往往都家学严谨,每个时代的家主,都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将族内的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
这些家族都有自己内部传承的家学,此所谓家学渊源,其中包括治国、修身等各种知识,对外他们保持着高门大户的尊荣,看待氏族外部的人,从来都是高人一等。
在氏族内部,他们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用严谨的治家态度来培养家族的子弟。
做官也好,做乡绅也好,朝廷说的话不一定好使,他们一般都会遵循家族的行事规则。
也正是因为自身比较高的追求,氏族才会兴旺发达,在乡里保持很高的威望。
按照现在有姓名的这些氏族,很多就是从曹魏时起家的,算到今天也有二百多年了。
能够维系这么长时间,经历各种风风雨雨,还能屹立不倒的家族,当然要受到尊崇。
可是,到了大唐,氏族的一些弊端也渐渐显现。从朝廷上来讲,中级以上的官员,几乎都是出自世家。世家子弟垄断了朝廷大臣的基本来源,普通士子上升无门。
要知道,科考这件事,在大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但是,那时候,几乎还是从氏族之中选取合适的人才进行考试,再入朝为官。
这当然可以把控选择官员的质量,可是还是将朝廷选取人才的范围约束在世家子弟之中。
使得朝政僵化,少进步,这只是世家的弊端之一,其二,则是更为关键的。
到了唐朝初期,这些仍然实力雄厚的世家,往往依靠姻亲,也既男女婚嫁维持势力。
为了维持家族庞大的开销,世家内部的男女婚娶也沦为可以标价的东西,尤其是世家的女子,更甚之。
但凡想和高门大户的年轻女子结亲,所备彩礼,几乎可以将一个中等官吏之家拖入贫困的地步。
当朝权臣之中,魏征就是妥妥的受害者。当年,为了给长子房遗直迎娶一位世家女子,差点把家底掏空。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想破除世家的垄断,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能说他是为了一己私利。
“陛下,明德宫那边已经准备妥当,不知陛下要何时启程?”
说来,长安城和洛阳城在大唐可谓是双星并耀,合称东都,西都。不论是皇帝还是朝廷贵戚,是经常往返两城的。
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有一条专为双城通行方便而设置的直道,宽阔平坦,非常方便。
平日里这条直道就是给往来的商贾、农人使用的,唯有贵戚出行的时候,会稍有管制。
李世民想从长安前往洛阳,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用不了几天时间。当然,盛夏也是有期限的,当然是越早越好。
“朕当然也想早早的前去洛阳,不过,还有一件事,朕放不下心。”
士廉不明:“究竟是什么事?”
这一段时间,大唐境内,外无边患,内无大型的灾祸,朝务运转也很良好,他一时想不出,究竟是什么事让李世民愁成这副样子。
“舅父,朕去洛阳,长安这边怎么办?”
虽然长孙已死,但李世民还是将她的家人当成自己人,称呼上也还是没改。
高士廉明白了,李世民是担心这个监国的差事谁来做。按照一般的通例,天子巡幸,太子监国是必然的。
问题是,今年的情况实在是有些特殊。自从李世民登基称帝,他就册立了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承乾做太子,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到现在,他也已经到了弱冠之年。
正常情况下,这个年龄的太子是可以尝试着处理朝政,熟悉政务了。然而,就这么一件很正当的事情,到了今年却变得很棘手。
就在去年,李世民已经把这项差事交给了承乾,在自己巡幸洛阳的时候,长安这边的事务就交给他处置。
当然,也并不会有什么太过重要的。毕竟,李世民只是去避暑,他又不是病入膏肓,把烂摊子扔给了他。
但凡有什么重要的紧急的公务,都是要第一时间送往洛阳行宫的,长安这边只需要太子稍微照应着就可以。
去年,承乾干的还算不错。可今年,这项差事还能不能交给他,就要费一番脑筋。
就在上个月,他才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禁足,这样大的处罚,到现在,虽然李世民已经宽恕了他,可是,芥蒂仍在,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消除的。
监国这样大的差事,还能交给他吗?
不仅李世民在怀疑,朝臣们也都悬着心,他们都在观望,李世民将作出什么样的决定。
这个决定,将可以预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承乾的地位还能不能坐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