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贞与袁应泰一样是文官,不懂军事的文官,还都雄心勃勃,大言不惭。

    只在今年下半年,王化贞便每每轻信谍报,出兵欲战,又中途而废。这都好几回了,你们就没看出问题?

    我跟你谈文官不知兵,你跟我说文官忠义死节,两个思路、两个判断好不好?

    鸡同鸭讲啊,这话没法说下去了。

    叶轩没有了兴致,叶向高也不能再与皇帝争论此事。既然叶向高刚才说得挺诚恳,叶轩也就顺势说出了自己的新想法。

    “国多战事,良将难求。”叶轩看着叶向高,缓缓说道:“而武职世袭弊窦丛生,八股取士又难录得全才。朕拟明年开武举,并增殿试。”

    构建武学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肇始于唐,兴盛于宋。

    唐朝在武则天时,增设武科,选取武学人才。而历史上最有名的武举人就出在唐朝,郭子仪郭令公。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学体制,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开始体系化、成熟化。

    而宋朝武举考试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吴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令,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洪武六年,朱元璋认为科举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罢科举不用。

    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开科,但却只从文科取士,未开武科。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国已不复洪武、永乐两朝的威风霸气,也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蜂起,边患频仍。

    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御史朱鉴的奏请,下令在南京、北京各办一所武学,立武学学规。

    结果,英宗因轻启亲征,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事也因此停废。

    英宗死后,宪宗即位,深以“土木之变”为耻辱,于该年十月批准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

    但是,天顺八年武举虽已开科,但却无一人应试。

    之后,在弘治、成化年间,武举经常中断,规模也不是很大,应者寥寥。

    到了正德年间,明武宗诏令武科考试结束,自己将在中府赐宴武举人,该宴称“会武宴”。

    嘉靖年间,“倭患”大炽,武举又被朝廷重视起来。抗倭英雄俞大猷便是武举出身,在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朱先、郭周、张景安、朱平、姚清等抗倭英雄,都是从武科场上走出来的杰出人才。

    到了万历后期,辽东女真兴起,在辽东战场上,同样涌现出了许多武举出身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浑河血战中壮烈殉国的童仲揆。

    尽管武举已经制度化,并有正德抬高武举地位的“会武宴”,但在当时的明朝,却并不受人重视。

    原因很简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问题——重文轻武。

    金榜题名,状元夸街,御宴簪花,这可都是文举所享受的荣耀。

    所以,“崇文抑武”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都以文举为正途,以考中进士为光宗耀祖,不屑于武学和参加武举科考。

    明人吴骞辑在《东江遗事》中写东江镇帅毛文龙在万历年间参加武举时,还提到:“明俗轻武人,乡有习武者,目为兵,不齿于所亲。”

    这就又提出了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的军籍。

    明朝可没有什么“一家参军,全家光荣”,更没有什么“优待军属”,军籍和民籍有别,社会地位低人一等。

    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以子孙中武举为耻,认为这是自轻自贱、使祖宗蒙羞的做法。

    而叶轩增加殿试,把武举抬到跟文举同样的地位,自然是为了招揽人才。同时,走出扭转“重文轻武”之风的第一步。

    叶向高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陛下,明年是会试,再开武举,是否显得紧促?”

    叶轩反驳道:“早拟旨,早颁布天下,明年春天会试,秋季再开武举,又有何紧促?嗯,就这么定了。”

    叶向高见皇帝心意已决,这又不是什么违反规制的事情,也没理由反对,便躬身领旨。奏事已毕,叶向高告退而出。

    首辅也该换啦!叶轩拿出自己的小本本,又开始划圈圈。

    划着划着,叶轩无奈无力地叹了口气。

    撤换几个官员又如何,顶替他们的还是东林党同志,对大明的政局好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思索半晌,叶轩才想起英国公张维贤,令宫人宣召。

    明朝的军队主要以卫所为最基本的构成,其中每个卫大致有五千六百名士兵。

    在朱元璋初设“京营”卫戍部队的时候,其共有四十八卫,合计兵力近二十七万人。

    随着大明王朝逐渐趋于稳定,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都城被迁往北京,卫戍压力倍增。

    于是卫戍部队“京营”的兵力也进一步提升,扩充到了七十二卫,总兵力高达四十万人。

    按照《明史》记载,明朝的京营被分成了三个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各司其职。

    但这支装备最好的京畿卫戍部队,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战绩呢,反正叶轩是想破脑袋也没找到。

    在正统年间,京营已经是不堪一击,在土木堡之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虽然经过于谦的重建,以及正德的整顿,京营止跌回稳,但也只是暂时的的。

    现在,叶轩不用去调查,也知道京营是个什么熊样儿。

    大明啊,好象已经是千疮百孔、积弊极深,卫所糜烂、党同伐异、赋税日减、天灾将近、战事不止……

    唉,浑浑噩噩还少些烦恼,锐意进取、兴利除弊反倒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实在是要改变的太多了。

    叶轩又召见了英国公张维贤,询问了一下京营的情况,透露出整顿的意思。

    张维贤心中明白,这是皇帝先打个招呼,让自己这个掌京营的主官提前准备准备,别到时候弄得太难看。

    当然,他也知道京营现在的情况,也只能尽力而为,争取做到表面光鲜罢了。

章节目录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十七章 开武举,增殿试-我真是大昏君txt下载,我真是大昏君,笔趣阁并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