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烧砖的砖窑吧?”刘信启对着刘智木问道。
刘智木回答知道后,刘信启再次和他讨论起来。
刘信启知道现在造船的木材,都是要晾干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使用。而后世在处理木材时,会使用烘干房烘干,将木材原本需要两三年、十几年的晾干过程缩短到十几天。
后世的木材烘干房对温度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中间还需要加湿,避免木材加热过快干裂,以现在的技术不可能实现。
但刘信启设想的是一个简单的烘干窑,建一个可以加热的土砖窑,窑里使用木架层叠放置做好的土砖坯,然后将土砖窑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以加速土砖坯干硬的过程。
这个温度可以在五十度到两三百度之间尝试,最终确定出来一个合适的温度区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土砖坯不会因快速干燥,导致其受热不均匀开裂,又可以最快速的干燥。
使得原本需要几天的晾干过程在几个时辰内完成。
“你说的办法听起来很可行,不过这个温度控制很难,我们刘家堡目前没有厉害的‘把头’,而且就算从外面请,这个技术也不会传授给我们的。”刘智木听了刘信启的想法,提出了这个想法里面存在的难度。
“没有把头,我们就自己多尝试,多总结,总有办法解决的。”刘信启回道:“这个烘干土坯的烘干房,对温度的精度要求不高,你先尝试着做。”
刘智木提到的“把头”是古代烧瓷器、烧砖控制火候的人,这在没有温度计的古代,属于非常高端的技术工人,需要大量的经验才可以培养出来,每个人都很精贵,每个人的工资都很高。
刘信启其实知道温度计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测量温度。
水银在中国很早就能提炼了,中国古代一直从丹砂中提炼水银,产量可观、可持续。后世所有人都知道,秦始皇的墓葬群中有大量的水银。
而玻璃是通过高温煅烧纯净的沙子得到。
这样,制作温度计的两样材料都不难获取,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研制,还会耗费大量的金钱,而这两样是刘家堡目前最缺的。
“就算做出了这个烘干房,我们也不能一直使用这个土砖吧?土砖寿命短,风雨侵蚀,不到十几年就会严重损毁。”刘智木又说道。
“现在刘家堡大量使用土砖是权宜之计,因为制作火烧砖,耗费时间、耗费燃料,刘家堡目前的经济支撑不起来。”刘信启回答道:“目前最紧要的是,尽快给所有的族人有一间像样的房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直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挤在一张大炕上。”
“明白了,我会全力做,尽快做出来你说的这个‘烘干房’”刘智木回答道。
“你还是没有明白我之前说的话意思,你要多多将其他人的能力发挥出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去做。这个烘干房,你可以让别人做,你在旁边指点着、看着别走偏就行。这样烘干房做出来了,这批人也培养出来了。”刘信启说道:“不然以后刘家堡的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你很快就会分身乏术的。”
“行,我一会就去找周先生要人,多要一些,再找三叔要一些老工匠。”刘智木回道。
“这就对了。”
“除了这个烘干房,砖窑也要建,先建几座,我们目前必须的火烧砖不能一直都在外面买。而且我后面还需要质量好的耐火砖建立能承受更高温度的火窑,这都需要你逐步摸索着解决。”刘信启再次嘱咐道。
后面烧制玻璃、土水泥、快速炼钢等都需要能承受非常高温度的窑或炉子,而建立这些窑或炉子,就需要质量好的耐火砖。
早早开始摸索,未雨绸缪,不至于之后完全没有头绪。
摸索过程中,也会培养出相应的人才,一举两得。
“对了,还要对你说一件事,你以后要多去刘家堡的各处工地去多转转,不仅自己去,还要带着手下的工匠轮流去转,一方面了解工地上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一方面观察、发现能不能制作出来新的工具,提升做工的效率。”刘信启又想起一件事:“就像我上次交代你做的快速制砖机,很简单的结构,却会十几倍、几十倍的提升制砖坯的效率。”
“我以后会将你说的这个要求做成定例,定期组织人去各处工地学习观察。”刘智木应道。
两人一直交流到申时末(17点),刘信启给刘智木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制作弩弓时使用的各种原理,并且给其列举了几种其他类型的弩弓,让刘智木有时间了就尝试着慢慢改进。
不过关于弩弓,刘信启还是提示刘智木,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后面等更高效的炼钢方法被刘家堡掌握后,刘信启会立即上马火枪的研制,并且直接研制定装燧发枪,到时候弓弩基本就被淘汰了,只能在特殊的特种作战时才有可能被用到。
……
“族长、族长……,”院子里传来刘信宝的大声喊叫声。
刘信启走出屋门,将其叫到自己跟前。
“蓬莱号他们回来了,三爷让我来通知你。”刘信宝说道。
“好,我们去看看。”
两人出门来到码头,四艘船并排靠在船位上,已经有劳工上船开始卸石炭。
劳工使用的是背篓,背满一背篓的石炭下船后,卸到马车上,一车装满后,再拉到仓库那边的院子里卸车。
“太慢了。”刘信启看到后暗自说道。
“很快了,给这些干活的人都是顶饱了吃,三爷还给他们有奖金,卸两石给一文,他们都很卖力。”刘信宝听到刘信启的嘀咕声,忙解释道。
刘信宝不知道后世几万吨、几十万吨的煤装卸也就两三天的事,十万吨相当于二百万石。而这四艘船,最大的也就装了一千五百石,却要卸差不多一天时间。
不过没有龙门吊,没有传送带,没有抓斗,没有集装箱,更没有集装箱船,现在想这些都是枉然,说了也白说,刘信启就没有对其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慢。
简易的畜力传送带还是可以制作出来的,后面可以先将这个做出来。
想到这里刘信启不禁心里感叹着:“到处都是可以提升的生产力,却因为没有人才,难以快速实现,有后世的见识,现在看着这慢吞吞的节奏,真是煎熬啊。”
刘智木回答知道后,刘信启再次和他讨论起来。
刘信启知道现在造船的木材,都是要晾干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使用。而后世在处理木材时,会使用烘干房烘干,将木材原本需要两三年、十几年的晾干过程缩短到十几天。
后世的木材烘干房对温度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中间还需要加湿,避免木材加热过快干裂,以现在的技术不可能实现。
但刘信启设想的是一个简单的烘干窑,建一个可以加热的土砖窑,窑里使用木架层叠放置做好的土砖坯,然后将土砖窑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以加速土砖坯干硬的过程。
这个温度可以在五十度到两三百度之间尝试,最终确定出来一个合适的温度区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土砖坯不会因快速干燥,导致其受热不均匀开裂,又可以最快速的干燥。
使得原本需要几天的晾干过程在几个时辰内完成。
“你说的办法听起来很可行,不过这个温度控制很难,我们刘家堡目前没有厉害的‘把头’,而且就算从外面请,这个技术也不会传授给我们的。”刘智木听了刘信启的想法,提出了这个想法里面存在的难度。
“没有把头,我们就自己多尝试,多总结,总有办法解决的。”刘信启回道:“这个烘干土坯的烘干房,对温度的精度要求不高,你先尝试着做。”
刘智木提到的“把头”是古代烧瓷器、烧砖控制火候的人,这在没有温度计的古代,属于非常高端的技术工人,需要大量的经验才可以培养出来,每个人都很精贵,每个人的工资都很高。
刘信启其实知道温度计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测量温度。
水银在中国很早就能提炼了,中国古代一直从丹砂中提炼水银,产量可观、可持续。后世所有人都知道,秦始皇的墓葬群中有大量的水银。
而玻璃是通过高温煅烧纯净的沙子得到。
这样,制作温度计的两样材料都不难获取,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研制,还会耗费大量的金钱,而这两样是刘家堡目前最缺的。
“就算做出了这个烘干房,我们也不能一直使用这个土砖吧?土砖寿命短,风雨侵蚀,不到十几年就会严重损毁。”刘智木又说道。
“现在刘家堡大量使用土砖是权宜之计,因为制作火烧砖,耗费时间、耗费燃料,刘家堡目前的经济支撑不起来。”刘信启回答道:“目前最紧要的是,尽快给所有的族人有一间像样的房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直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挤在一张大炕上。”
“明白了,我会全力做,尽快做出来你说的这个‘烘干房’”刘智木回答道。
“你还是没有明白我之前说的话意思,你要多多将其他人的能力发挥出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去做。这个烘干房,你可以让别人做,你在旁边指点着、看着别走偏就行。这样烘干房做出来了,这批人也培养出来了。”刘信启说道:“不然以后刘家堡的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你很快就会分身乏术的。”
“行,我一会就去找周先生要人,多要一些,再找三叔要一些老工匠。”刘智木回道。
“这就对了。”
“除了这个烘干房,砖窑也要建,先建几座,我们目前必须的火烧砖不能一直都在外面买。而且我后面还需要质量好的耐火砖建立能承受更高温度的火窑,这都需要你逐步摸索着解决。”刘信启再次嘱咐道。
后面烧制玻璃、土水泥、快速炼钢等都需要能承受非常高温度的窑或炉子,而建立这些窑或炉子,就需要质量好的耐火砖。
早早开始摸索,未雨绸缪,不至于之后完全没有头绪。
摸索过程中,也会培养出相应的人才,一举两得。
“对了,还要对你说一件事,你以后要多去刘家堡的各处工地去多转转,不仅自己去,还要带着手下的工匠轮流去转,一方面了解工地上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一方面观察、发现能不能制作出来新的工具,提升做工的效率。”刘信启又想起一件事:“就像我上次交代你做的快速制砖机,很简单的结构,却会十几倍、几十倍的提升制砖坯的效率。”
“我以后会将你说的这个要求做成定例,定期组织人去各处工地学习观察。”刘智木应道。
两人一直交流到申时末(17点),刘信启给刘智木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制作弩弓时使用的各种原理,并且给其列举了几种其他类型的弩弓,让刘智木有时间了就尝试着慢慢改进。
不过关于弩弓,刘信启还是提示刘智木,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后面等更高效的炼钢方法被刘家堡掌握后,刘信启会立即上马火枪的研制,并且直接研制定装燧发枪,到时候弓弩基本就被淘汰了,只能在特殊的特种作战时才有可能被用到。
……
“族长、族长……,”院子里传来刘信宝的大声喊叫声。
刘信启走出屋门,将其叫到自己跟前。
“蓬莱号他们回来了,三爷让我来通知你。”刘信宝说道。
“好,我们去看看。”
两人出门来到码头,四艘船并排靠在船位上,已经有劳工上船开始卸石炭。
劳工使用的是背篓,背满一背篓的石炭下船后,卸到马车上,一车装满后,再拉到仓库那边的院子里卸车。
“太慢了。”刘信启看到后暗自说道。
“很快了,给这些干活的人都是顶饱了吃,三爷还给他们有奖金,卸两石给一文,他们都很卖力。”刘信宝听到刘信启的嘀咕声,忙解释道。
刘信宝不知道后世几万吨、几十万吨的煤装卸也就两三天的事,十万吨相当于二百万石。而这四艘船,最大的也就装了一千五百石,却要卸差不多一天时间。
不过没有龙门吊,没有传送带,没有抓斗,没有集装箱,更没有集装箱船,现在想这些都是枉然,说了也白说,刘信启就没有对其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慢。
简易的畜力传送带还是可以制作出来的,后面可以先将这个做出来。
想到这里刘信启不禁心里感叹着:“到处都是可以提升的生产力,却因为没有人才,难以快速实现,有后世的见识,现在看着这慢吞吞的节奏,真是煎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