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到名义,从地理到人文,赵、魏两方面的辩论围绕着东顾与南下几乎将方方面面论了个干净。
却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是自然的,两方最为关切的利益是截然相反的,能聊通顺才是有问题。
在两边达不成一致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仲裁者来进行最高裁决。
这个人选是现成的——正坐在上首老神在在欣赏着的公子扶苏。
身为联军的最高统帅,至少在理论上,他对于出兵方向自然有着一言而决的权力。
然而扶苏的样子,似乎一点也没有想要做出直接仲裁的意思,看起来对于两边越吵越上火的情形视而不见,毫无对其有可能影响联军团结的疑虑。
而且看同样位列坐席的扶苏三位智囊,樗里偲、李清、甘罗三人,也丝毫没有加入到讨论中的意思。
同样没有参与进两方辩论的龙阳君,有暇将四人的表情动作全部收入眼中,对此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扶苏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由来,只会有两个可能性。
要么,是扶苏果真如自己所说,希望通过两方的辩论,来规划联军未来的进军路线。
但这可能性很低。
扶苏谋定而后动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到了事到临头才去想下一步该如何做。
而另一个可能性,就是扶苏,或者说昭国方面对于下一步的战略早已有了细致的规划,那么所谓的军议,不过只是扶苏作为试探与观察的方式而已。
后一个可能性,相对来说更为符合扶苏的性格习惯。
那么问题是,昭国对于未来的战略是有着怎样的规划呢?
将龙懋与赵括的辩论隔绝在心神之外,龙阳君开始跳出两方的打算,专心思考起昭国可能的战略。
要思考昭国的战略,除了面前不明动向的公子扶苏之外,有一个人是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当然是昭王政。
众所周知,昭王政灭楚之心从未淡过。
当年之所以同意华阳夫人的请求,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嬴政不希望灭楚的大功被当时大昭的实际掌控者丞相吕不韦夺取。
以当时吕不韦远超当日后胜的权势和能力,若给其再有灭楚大功,嬴政的地位必将岌岌可危,甚至连亲政都是奢望。
而在吕不韦倒台之后,大昭在做东出灭国的第一步盘算之时,嬴政首先考虑的,仍然是灭楚。
只是当时群臣都没有自信能够灭亡一个土地人口都远超大昭本土的万乘之国,尤其有上将军王翦的极力反对,这才让嬴政堪堪打消了直接灭楚的打算,转而灭韩。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选择。
但经此两事之后,天下人也都明白了,灭楚,一直是昭王政的心病。
世人虽然明白昭王政当日阻止灭楚的原因,但事到如今,无论别人如何去想,昭王政自己总会拿自己与亚父吕不韦作比。
当日的吕不韦都有能力灭楚,那么今时今日所掌国力远胜亚父的昭王政,难道就做不到吗?
恐怕在他心中,何时能够灭楚,何时才是昭王政向自己证明,自己已经完全超越了吕不韦的阴影了吧。
心病还须心药医,嬴政心病的良药,自然就是灭楚。
那么扶苏如今的态度,就值得玩味了。
难道是昭王政想要灭楚,但扶苏并不认同吗?
想来也有道理。
扶苏为何虽然不是太子,但却有着远超其他公子的地位和声望?
若说扶苏能力优秀,文武全才,仁义礼智信俱全,故而深得百姓爱戴,这龙阳君是承认的。
而且就这几日亲自观察来看,扶苏的“贤公子”之名,并非是昭国朝堂自家吹嘘起来的。
至于其人甚至有能力与大家尉缭子合著兵书一事,虽然或许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扶苏的“知兵”之能,在经过留城之战大胜项燕之后,恐怕无人会再有疑问。
但撇除这一切,扶苏在最初能够有机会从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原因便在于四个字:子以母贵。
而华阳夫人的地位之所以高居后宫之首,原因就在于楚国。
只要楚国一日强盛不衰,华阳夫人就永远不用担心盛宠衰落。
那如果楚国被灭了呢?
公子扶苏还会有如今在昭国的地位吗?
华阳夫人还能在后宫中只手遮天吗?
恐怕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想透”了这一点的龙阳君,此时看向公子扶苏的眼神,便多了一些不明的意味。
昭王政与自己继承人之间发生了问题,魏国该如何谋利?
历史早已证明,魏国要强盛,首要的事务就是“弱昭”。
两国此消彼长了多少次,这一点便被证明了多少次。
扶苏想要存楚,昭王政想要灭楚,那么这次的军议目的,显然就是要给扶苏自己的存楚行为提供解释。
那么,龙阳君便不能让他得逞。
无论出于扰乱昭国,还是灭楚以成全魏国,龙阳君都要打破扶苏的“如意算盘”才行。
“两位所说各有道理。”想到此节,龙阳君决定不让公子扶苏继续隔岸观火,先将其拉下水再说,“却不知公子以为,哪一方所说的更符合心意呢?”
这是要逼扶苏先行表态了。
因为龙阳君认为,至少公子扶苏是希望存楚的。
毕竟楚国一亡,他与华阳夫人的地位想必会受到影响。
在这一点上,龙阳君算是猜对了。
但他有一点猜错了。
那就是扶苏的确收到了咸阳的加急文书,但是其上所写的内容,却与他的猜测相去甚远。
龙阳君想逼迫扶苏表态,不是因为扶苏想要存楚
被认为有着“心病”的昭王政,根本就没打算以灭楚,作为证明。
龙阳君远远低估了未来始皇帝的心胸,和他的气魄。
嬴政的眼光,早已远远超出了吕不韦所为他编织的藩篱,又哪里再需要任何事情以证明呢?
他同样猜错了扶苏之所以要召开军议的目的。
“扶苏以为,的确应当与齐王合兵一处方是上策。”
扶苏言语一出,龙阳君便冷笑不已,这位大昭长公子,果真希望存楚,甚至不惜与昭王决裂,看来的确是自以为有恃无恐。
那么接下来应该是要分兵给自己南下,以作为敷衍昭王的目的了?
“但彭城不可不守,故而请龙阳君领兵三万,配合龙懋将军以固守彭城,不可有误。”
此话一出,原本的冷笑便凝结在了龙阳君的嘴角,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疑惑。
直到扶苏宣布军议结束,众将各自出门,龙阳君看着天空中闪烁的星辰,仍有些不敢置信。
扶苏居然连表面功夫都不做给昭王政看了吗?
直到看到赵括的得意表情,龙阳君这才明白了扶苏召开军议的意图。
扶苏不是胆子大到了可以无视昭王的地步,而是昭王并未想要灭楚。
难怪赵括一直都未去请扶苏说话,想必他一早就得了扶苏的准确消息。
两人今日所做,不过都是做给他龙阳君看的把戏罢了,两人肯定早有联系,军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军权彻底夺走而已。
当日,扶苏便是以同样的方式,联合他龙阳君去坑的赵人,如今被赵人伙同扶苏坑了回来,也算是自作孽了。
只是扶苏如此两面逢源的行为,让他想起了一个与扶苏同在昭国朝堂上的老狐狸。
——————
“晚间风大,甘相还是要注意身子。”
嬴政手中下棋未停,只命宫人为突然打了两个喷涕的甘茂披上外套。
谢过王上的体谅,甘茂看着被吃掉的“弩车”,撇了撇嘴角。
明知晚间风大,为何一定要在凉亭里下棋。
况且跟昭王政下棋,简直是一种折磨。
两人所下的,并非是扶苏改为十九道纵横的围棋,而是他的另一项“发明”——象棋。
相比于每个棋子之间都关系平等的围棋,象棋的棋盘范围更小,杀伐气更重,且每个棋子之间都有与实际相符的差别。
故而象棋更被人认为是将相,与帝王之棋。
可实际上,虽然天赋不差,但因为没什么时间练习技艺,嬴政其实是个臭棋篓子。
然而没几人下得过这位昭王政的。
倒不是因为嬴政是昭王,故而没人敢下赢他,而是真的没人赢得了。
因为“落棋无悔”这句话在嬴政这里是讲不通的。
“既然是帝王之棋,那就该按帝王的行事准则来下。”嬴政为此振振有词,“哪有帝王不可以反悔的。”
甘茂辩才无碍,能将列国搅得天翻地覆,可面对摆明了不跟你讲道理的昭王政,也只能败下阵来。
反正能与王上下棋,本身就已经说明王上的器重,又不是非要下个输赢出来。
那点好胜心,甘茂早三十年就没了。
要不,哪里能轻易就自行从丞相的位子上下来。
换个对稍微恋栈权势不去,或者有些好胜心的,哪里会昭王政一提,自己就放弃权位的。
这只是心态问题,与年龄无关。
那位比甘茂还大些的御史大夫大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都半截迈进坟墓的人了,还总跟年轻人较劲。
换了是王绾当年在甘茂的位子,能指望他主动让贤?
别说是昭王暗示了,就是恳求,也未必能有用。
君不见,这一个月来,御史大夫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平日的公务中,都一反常态,作为丞相名义上的第一助手,反而屡屡与右相李斯多有龌龊。
“王上这一次,可是险些把相邦的腰给扭了。”
“相邦腰肢柔软,不算什么。”嬴政想了想,又把棋子放了回去,随意接了口。
能够如此随意编排一国相邦的人,昭国之中也就亭中这两位了。
甘茂此时所说的,自然是在不久前的朝堂议事中,李斯突然的转变态度了。
除了早已识破昭王动向的甘茂,包括扶苏、李斯在内的所有人,都将灭楚看作了昭王政心底的心病。
这话其实也不能说是错了。
如果早上十几年,甚至只是五年之前,那时若有今日的良机,估计谁也拦不住嬴政灭楚的意志。
那么,是什么变了呢?
甘茂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一步妙棋又被昭王以“帝王规矩”悔掉,连撇嘴的动作都省了,他此时所想的,却并不是棋局,而是那个变化。
“公子此次大破项燕,王上可曾有料想过?”
“不曾。”嬴政很干脆地承认了自己根本没想过扶苏能赢,甚至他都没想过扶苏能撑多久。
这本就是台面上的算计,即便扶苏自己也对此心知肚明,嬴政没想要瞒。
无论扶苏胜败,其实对战局的影响都很有限,对于战略上的方向,更是没有丝毫影响。
“是啊,老夫也不曾。”甘茂语气中的叹息意味令嬴政稍有疑惑,“就像老夫就从未想过,公子竟似是早已将视线从楚国一隅之地挪开了。亏老夫在公子上次使楚之时,还曾有过提醒。如今想来,公子虽然面上佩服,实则心底恐怕在嘲笑老夫的鼠目寸光了。”
对于甘茂与扶苏的谈话,嬴政自然一清二楚。
不用刻意去了解,宫中任何人的一举一动,嬴政只要想过问,就不会有任何人能够瞒过他。
虽然不愿承认,但嬴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态变化其实与扶苏也有些许关系。
身为父亲的,总不能比自己的儿子眼光胸襟更小吧?
“改革军政,推行新法,公子所为,真令人大开眼界。”
话是没错,可这一直在孤面前称赞,是否有些刻意了?
“甘相想说什么,但可直抒胸臆,不必搞那些弯弯绕。”
被昭王一语点破,甘茂丝毫没有半点不好意思的神情流露,这位王上虽然从不刻意探究人心底,但毕竟天赋卓然,甘茂早已习惯了被看穿。
何况,这本就没什么好瞒的。
“老夫是在想,王上是否可以考虑立太子,以正国本了?”
即便是嬴政,在甘茂提起此事之时也不由地怔愣了片刻。
按理说,扶苏根本不可能,也不会有那个胆量将甘茂拉入自己的阵营的。
别说是曾位极人臣,如今也同样为嬴政所器重的甘茂,就连他跟御史大夫之间的“默契”,都只停留在默契阶段,就连这点默契,都要遮遮掩掩。
更何况,就嬴政自己知道的,扶苏甚至与甘茂一直并未有过私交。
为何不是一向对扶苏关爱有加的上将军,也不是将扶苏已经视为嬴氏未来保障的宗正嬴白,反而是关系只停留在“公事”上的甘茂,来对自己提出此事。
甘茂自然对王上手上那片刻停顿的意味一目了然,笑着道:“甘茂此生识人无数,但让老夫真正觉得看不透的,只有两人。
“一位便是王上,另一位,却是扶苏公子。”
却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是自然的,两方最为关切的利益是截然相反的,能聊通顺才是有问题。
在两边达不成一致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仲裁者来进行最高裁决。
这个人选是现成的——正坐在上首老神在在欣赏着的公子扶苏。
身为联军的最高统帅,至少在理论上,他对于出兵方向自然有着一言而决的权力。
然而扶苏的样子,似乎一点也没有想要做出直接仲裁的意思,看起来对于两边越吵越上火的情形视而不见,毫无对其有可能影响联军团结的疑虑。
而且看同样位列坐席的扶苏三位智囊,樗里偲、李清、甘罗三人,也丝毫没有加入到讨论中的意思。
同样没有参与进两方辩论的龙阳君,有暇将四人的表情动作全部收入眼中,对此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扶苏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由来,只会有两个可能性。
要么,是扶苏果真如自己所说,希望通过两方的辩论,来规划联军未来的进军路线。
但这可能性很低。
扶苏谋定而后动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到了事到临头才去想下一步该如何做。
而另一个可能性,就是扶苏,或者说昭国方面对于下一步的战略早已有了细致的规划,那么所谓的军议,不过只是扶苏作为试探与观察的方式而已。
后一个可能性,相对来说更为符合扶苏的性格习惯。
那么问题是,昭国对于未来的战略是有着怎样的规划呢?
将龙懋与赵括的辩论隔绝在心神之外,龙阳君开始跳出两方的打算,专心思考起昭国可能的战略。
要思考昭国的战略,除了面前不明动向的公子扶苏之外,有一个人是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当然是昭王政。
众所周知,昭王政灭楚之心从未淡过。
当年之所以同意华阳夫人的请求,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嬴政不希望灭楚的大功被当时大昭的实际掌控者丞相吕不韦夺取。
以当时吕不韦远超当日后胜的权势和能力,若给其再有灭楚大功,嬴政的地位必将岌岌可危,甚至连亲政都是奢望。
而在吕不韦倒台之后,大昭在做东出灭国的第一步盘算之时,嬴政首先考虑的,仍然是灭楚。
只是当时群臣都没有自信能够灭亡一个土地人口都远超大昭本土的万乘之国,尤其有上将军王翦的极力反对,这才让嬴政堪堪打消了直接灭楚的打算,转而灭韩。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选择。
但经此两事之后,天下人也都明白了,灭楚,一直是昭王政的心病。
世人虽然明白昭王政当日阻止灭楚的原因,但事到如今,无论别人如何去想,昭王政自己总会拿自己与亚父吕不韦作比。
当日的吕不韦都有能力灭楚,那么今时今日所掌国力远胜亚父的昭王政,难道就做不到吗?
恐怕在他心中,何时能够灭楚,何时才是昭王政向自己证明,自己已经完全超越了吕不韦的阴影了吧。
心病还须心药医,嬴政心病的良药,自然就是灭楚。
那么扶苏如今的态度,就值得玩味了。
难道是昭王政想要灭楚,但扶苏并不认同吗?
想来也有道理。
扶苏为何虽然不是太子,但却有着远超其他公子的地位和声望?
若说扶苏能力优秀,文武全才,仁义礼智信俱全,故而深得百姓爱戴,这龙阳君是承认的。
而且就这几日亲自观察来看,扶苏的“贤公子”之名,并非是昭国朝堂自家吹嘘起来的。
至于其人甚至有能力与大家尉缭子合著兵书一事,虽然或许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扶苏的“知兵”之能,在经过留城之战大胜项燕之后,恐怕无人会再有疑问。
但撇除这一切,扶苏在最初能够有机会从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原因便在于四个字:子以母贵。
而华阳夫人的地位之所以高居后宫之首,原因就在于楚国。
只要楚国一日强盛不衰,华阳夫人就永远不用担心盛宠衰落。
那如果楚国被灭了呢?
公子扶苏还会有如今在昭国的地位吗?
华阳夫人还能在后宫中只手遮天吗?
恐怕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想透”了这一点的龙阳君,此时看向公子扶苏的眼神,便多了一些不明的意味。
昭王政与自己继承人之间发生了问题,魏国该如何谋利?
历史早已证明,魏国要强盛,首要的事务就是“弱昭”。
两国此消彼长了多少次,这一点便被证明了多少次。
扶苏想要存楚,昭王政想要灭楚,那么这次的军议目的,显然就是要给扶苏自己的存楚行为提供解释。
那么,龙阳君便不能让他得逞。
无论出于扰乱昭国,还是灭楚以成全魏国,龙阳君都要打破扶苏的“如意算盘”才行。
“两位所说各有道理。”想到此节,龙阳君决定不让公子扶苏继续隔岸观火,先将其拉下水再说,“却不知公子以为,哪一方所说的更符合心意呢?”
这是要逼扶苏先行表态了。
因为龙阳君认为,至少公子扶苏是希望存楚的。
毕竟楚国一亡,他与华阳夫人的地位想必会受到影响。
在这一点上,龙阳君算是猜对了。
但他有一点猜错了。
那就是扶苏的确收到了咸阳的加急文书,但是其上所写的内容,却与他的猜测相去甚远。
龙阳君想逼迫扶苏表态,不是因为扶苏想要存楚
被认为有着“心病”的昭王政,根本就没打算以灭楚,作为证明。
龙阳君远远低估了未来始皇帝的心胸,和他的气魄。
嬴政的眼光,早已远远超出了吕不韦所为他编织的藩篱,又哪里再需要任何事情以证明呢?
他同样猜错了扶苏之所以要召开军议的目的。
“扶苏以为,的确应当与齐王合兵一处方是上策。”
扶苏言语一出,龙阳君便冷笑不已,这位大昭长公子,果真希望存楚,甚至不惜与昭王决裂,看来的确是自以为有恃无恐。
那么接下来应该是要分兵给自己南下,以作为敷衍昭王的目的了?
“但彭城不可不守,故而请龙阳君领兵三万,配合龙懋将军以固守彭城,不可有误。”
此话一出,原本的冷笑便凝结在了龙阳君的嘴角,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疑惑。
直到扶苏宣布军议结束,众将各自出门,龙阳君看着天空中闪烁的星辰,仍有些不敢置信。
扶苏居然连表面功夫都不做给昭王政看了吗?
直到看到赵括的得意表情,龙阳君这才明白了扶苏召开军议的意图。
扶苏不是胆子大到了可以无视昭王的地步,而是昭王并未想要灭楚。
难怪赵括一直都未去请扶苏说话,想必他一早就得了扶苏的准确消息。
两人今日所做,不过都是做给他龙阳君看的把戏罢了,两人肯定早有联系,军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军权彻底夺走而已。
当日,扶苏便是以同样的方式,联合他龙阳君去坑的赵人,如今被赵人伙同扶苏坑了回来,也算是自作孽了。
只是扶苏如此两面逢源的行为,让他想起了一个与扶苏同在昭国朝堂上的老狐狸。
——————
“晚间风大,甘相还是要注意身子。”
嬴政手中下棋未停,只命宫人为突然打了两个喷涕的甘茂披上外套。
谢过王上的体谅,甘茂看着被吃掉的“弩车”,撇了撇嘴角。
明知晚间风大,为何一定要在凉亭里下棋。
况且跟昭王政下棋,简直是一种折磨。
两人所下的,并非是扶苏改为十九道纵横的围棋,而是他的另一项“发明”——象棋。
相比于每个棋子之间都关系平等的围棋,象棋的棋盘范围更小,杀伐气更重,且每个棋子之间都有与实际相符的差别。
故而象棋更被人认为是将相,与帝王之棋。
可实际上,虽然天赋不差,但因为没什么时间练习技艺,嬴政其实是个臭棋篓子。
然而没几人下得过这位昭王政的。
倒不是因为嬴政是昭王,故而没人敢下赢他,而是真的没人赢得了。
因为“落棋无悔”这句话在嬴政这里是讲不通的。
“既然是帝王之棋,那就该按帝王的行事准则来下。”嬴政为此振振有词,“哪有帝王不可以反悔的。”
甘茂辩才无碍,能将列国搅得天翻地覆,可面对摆明了不跟你讲道理的昭王政,也只能败下阵来。
反正能与王上下棋,本身就已经说明王上的器重,又不是非要下个输赢出来。
那点好胜心,甘茂早三十年就没了。
要不,哪里能轻易就自行从丞相的位子上下来。
换个对稍微恋栈权势不去,或者有些好胜心的,哪里会昭王政一提,自己就放弃权位的。
这只是心态问题,与年龄无关。
那位比甘茂还大些的御史大夫大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都半截迈进坟墓的人了,还总跟年轻人较劲。
换了是王绾当年在甘茂的位子,能指望他主动让贤?
别说是昭王暗示了,就是恳求,也未必能有用。
君不见,这一个月来,御史大夫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平日的公务中,都一反常态,作为丞相名义上的第一助手,反而屡屡与右相李斯多有龌龊。
“王上这一次,可是险些把相邦的腰给扭了。”
“相邦腰肢柔软,不算什么。”嬴政想了想,又把棋子放了回去,随意接了口。
能够如此随意编排一国相邦的人,昭国之中也就亭中这两位了。
甘茂此时所说的,自然是在不久前的朝堂议事中,李斯突然的转变态度了。
除了早已识破昭王动向的甘茂,包括扶苏、李斯在内的所有人,都将灭楚看作了昭王政心底的心病。
这话其实也不能说是错了。
如果早上十几年,甚至只是五年之前,那时若有今日的良机,估计谁也拦不住嬴政灭楚的意志。
那么,是什么变了呢?
甘茂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一步妙棋又被昭王以“帝王规矩”悔掉,连撇嘴的动作都省了,他此时所想的,却并不是棋局,而是那个变化。
“公子此次大破项燕,王上可曾有料想过?”
“不曾。”嬴政很干脆地承认了自己根本没想过扶苏能赢,甚至他都没想过扶苏能撑多久。
这本就是台面上的算计,即便扶苏自己也对此心知肚明,嬴政没想要瞒。
无论扶苏胜败,其实对战局的影响都很有限,对于战略上的方向,更是没有丝毫影响。
“是啊,老夫也不曾。”甘茂语气中的叹息意味令嬴政稍有疑惑,“就像老夫就从未想过,公子竟似是早已将视线从楚国一隅之地挪开了。亏老夫在公子上次使楚之时,还曾有过提醒。如今想来,公子虽然面上佩服,实则心底恐怕在嘲笑老夫的鼠目寸光了。”
对于甘茂与扶苏的谈话,嬴政自然一清二楚。
不用刻意去了解,宫中任何人的一举一动,嬴政只要想过问,就不会有任何人能够瞒过他。
虽然不愿承认,但嬴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态变化其实与扶苏也有些许关系。
身为父亲的,总不能比自己的儿子眼光胸襟更小吧?
“改革军政,推行新法,公子所为,真令人大开眼界。”
话是没错,可这一直在孤面前称赞,是否有些刻意了?
“甘相想说什么,但可直抒胸臆,不必搞那些弯弯绕。”
被昭王一语点破,甘茂丝毫没有半点不好意思的神情流露,这位王上虽然从不刻意探究人心底,但毕竟天赋卓然,甘茂早已习惯了被看穿。
何况,这本就没什么好瞒的。
“老夫是在想,王上是否可以考虑立太子,以正国本了?”
即便是嬴政,在甘茂提起此事之时也不由地怔愣了片刻。
按理说,扶苏根本不可能,也不会有那个胆量将甘茂拉入自己的阵营的。
别说是曾位极人臣,如今也同样为嬴政所器重的甘茂,就连他跟御史大夫之间的“默契”,都只停留在默契阶段,就连这点默契,都要遮遮掩掩。
更何况,就嬴政自己知道的,扶苏甚至与甘茂一直并未有过私交。
为何不是一向对扶苏关爱有加的上将军,也不是将扶苏已经视为嬴氏未来保障的宗正嬴白,反而是关系只停留在“公事”上的甘茂,来对自己提出此事。
甘茂自然对王上手上那片刻停顿的意味一目了然,笑着道:“甘茂此生识人无数,但让老夫真正觉得看不透的,只有两人。
“一位便是王上,另一位,却是扶苏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