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扶苏为蜀中的救灾工作忙得外焦里嫩之时,咸阳的一封邸报送到了成都的郡守府。

    在与胡亥等人见过面后,在胡亥的建议下,扶苏一众搬进了郡守府中,而胡亥本人则很识相地搬了出去,没有留下来碍眼。

    面对胡亥的建议,连续劳累的多日的扶苏没有过多坚持,就搬进了明显舒适了许多的郡守府中。

    虽然受到地震的影响,郡守府中也有许多房屋受到了摧毁,但至少,这里有一张没有湿气,且温暖柔软的床榻。

    窗外,依然是乌云低垂,大雨倾盆。

    天空的大洞似乎没有女娲的帮忙,大有永远都补不上的意思。

    不过关上窗子,这点雨声影响不了疲惫已极的扶苏享受一晚好眠。

    一夜无梦,扶苏睡得格外舒爽,只觉得透入骨髓的阴冷也少了几分。

    只可惜,好不容易睡了了囫囵觉的扶苏刚觉得神清气爽没多久,心情就为邸报中的内容重又低沉了下去。

    “中书府令赵高,因识人不明,贬为中谒者令。”

    中谒者令,主管中谒者。而中谒者则是掌宾赞奏事,即位天子传达百官奏疏的近侍,同样是王上身边的重要人物。

    从太监最高职位的中书府令一路撸到了中谒者令,看似是连降三级一般的惩罚,但实际上,赵高显然仍在王上的近处,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贬损。

    众所周知,太监唯一的权力来源就是他们所侍奉的王上。

    因此,真正能够决定一个太监权势大小的,从来都不是他们实际上所领的官职如何,而是看是否能够时常见到王上。

    所谓简在帝心,不过如此。

    可以想见的是,大概要不了多久,王上随便找个由头,就能将时常在眼前晃悠的赵高重新提回高位。

    事已至此,多想无用,扶苏一边吃着早膳,一边问着刚从咸阳处理完遗留的政务而来的李清道:“子茂可知,替代赵高中书府令一职的,是何人?”

    李清也正在吃饭,听闻太子问话,赶忙放下了餐具,“诏令中未有提及,邸报中也没说,应该是暂时空缺。”

    “你吃着说,不必拘谨。”

    “唯。”

    虽然嘴上答应了,但李清仍是擦了擦嘴,保持着恭谨的姿势。

    对方性格如此,扶苏劝了一句便也不再多说,只冷笑道:“果然这次阎乐之事的后果,都被赵高那一跪给抵消了大半。”

    连过渡期的中书府令都不设置,那么本就掌管奏疏的中谒者令更是可以完全替代了中书府令的作用。

    只要奏疏之权还在,其他失去的比如掌管王室车马、膳食等杂物的权力,根本就不值一提。

    而且王上故意将中书府令空缺出来,所有人都看得出这个位置其实还是给赵高留的。

    或许赵高重回中书府令的时间,会比扶苏预期的还要早。

    李清当然知道太子为何冷笑,“毕竟是跟随王上从质子于赵,风风雨雨一路走到今天的老人了。王上念旧,保了他一次,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归理解,就是有些不忿而已。

    无数人的枉死,就只让赵高暂时降职,而且权力却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果然就如老师所说,大昭法度唯一的黑洞,就在权力的最高层。

    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扰,果然远比之前想象中的,还要大得多。

    从根本伤,大昭毕竟是个封建主义的国家,即便昭律有着超出时代的先进性,但这并无法意味着大昭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顶多,可以算个有法制的国家而已。

    “看太子的样子,似乎对此颇有不满。”李清请人撤掉他面前的饭食,对面色不快的太子问道。

    有这么明显吗?

    看来在成为太子之后,自己的表情管理松懈了许多。

    扶苏稍稍摸了摸几日来长得飞快的胡茬,无奈笑道:“这是自然。如此奸宦刁竖在王上身侧弄权,真让人无可奈何。”

    “在太子看来是刁竖弄权,但在王上眼里,却是不可或缺的。”

    李清说得没错。

    古代宫廷中,太监的作用,受到掌管了古代舆论的士人所影响,远为人所低估了。

    在先秦,以及秦汉时代(只以这两朝论),宦官,作为一个平衡外戚、清流的势力,是权力架构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由一个天生的政治天才,刘邦,为他的后人所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三角平衡实在是太精妙了。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汉帝国时期,无论身居皇位的皇帝是如何低能,但只要没有强大到造成广泛动乱的天灾,这个帝国都能正常运转下去,而且皇帝甚至不用担忧被完全架空。

    作为沟通理论上的最高权力者——皇帝,与宫外实质性权力者(往往是大将军)的重要桥梁,宦官们是皇帝对抗官僚体系来掌握权力的重要盟友。

    这些“三无”——无下体、无妻子、无子嗣——人员权力,乃至生命的唯一保护就来自皇帝本人,因此相比于在各个程度上都想要限制皇权的官僚或者外戚,他们对皇帝的忠诚才是最高的。

    因而,任何一个实际的最高权力者——皇帝或者太后,如果想要获得独立的政治自由,势必就要依赖于宦官。

    在宦官们的努力下,即便窦氏、梁氏、阴氏这些外戚力量如何强大,皇帝都没有彻底沦为傀儡的危险。

    但如果宦官失去力量,或者在斗争中落败,那么作为宦官的保护人,同样也是被保护人的皇帝,就会很容易沦落为大将军,以及他的盟友,职业官僚们的傀儡。

    人们在谈起东汉末年政治崩溃之时,总会将罪过全部归结到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身上,然而,这显然是受到前文所提,掌管舆论的士人们的误导。

    人们普遍认为,是十常侍等人的贪污**,导致了政治的污浊,而党锢之祸更是给了他们攻击的口实。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得出结论,真正导致东汉末年政治体制崩溃(我们在这里不谈王朝整个崩溃的原因而只论政治层面)的,正是在少帝时期,对两千余名宦官的屠杀。

    宦官这一重要政治体的一扫而空,非但没有达成让东汉政治清明的初衷,反而使得权力天平完全失衡,皇帝最终只能沦为了傀儡,而没有力量去反抗权臣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需要依赖于太监的,都是些能力低下、久居深宫的皇帝,作为开国皇帝,始皇帝应该不会需要他们。

    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错得很离谱。

    始皇帝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皇帝。

    但他并不是第一位君主。

    事实上,大昭,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国祚了。

    而始皇帝,在事实上,同样是一位久居深宫的国王。

    虽然无论是政治智慧还是识人眼光,始皇帝都是扶苏所见过的第一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样是血肉之躯的他,就能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到掌控这么大的一个帝国。

    始皇帝依然需要宦官,而且是能力极强的宦官。

    看看宦官们需要平衡的,被王上招揽到身边的这些人吧。

    李斯、王翦、白起、甘茂、王绾,甚至他太子扶苏,要制衡这些天之骄子,哪里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

    整个宫廷从上到下细细数,也就只有赵高一人。

    这才是王上要保下赵高的最重要的原因。

    没有赵高,宫廷内外的权力平衡就将被破坏,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王上本人。

    扶苏毕竟也是在权力中心浸淫了多年,这一点他还是看得清的。

    将自己代入到始皇帝的角色中去后,扶苏发现如果换作是他自己,或许也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毕竟相比于能够威胁到王权的群臣,乃至于太子,宦官才更是值得信赖的。

    “禀太子,有一位自称太子故交之人,正在府衙门外求见,看打扮,像是个游医。”

    正当这一顿早膳接近用完之际,侍卫统领高进却入门禀报说有人求见。

    “又是故人?”扶苏倒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成了故交满天下之人了,“他可有通名?”

    “有的,其人自称为曷。”

    扶苏与李清俱是面色一凝。

    曷?这不就是那个在地牢中据称是畏罪自杀的武功县县尉的名字么?

    这算什么,怨鬼索命?

    不应该啊,哪有这么有礼貌的怨鬼,索命之前还先请见的?

    扶苏看了看李清,李清也看了看扶苏。

    两人面面相觑片刻,最终还是扶苏拿了主意,“让他进来。”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白天的来,总比晚上偷摸摸地来好。

    高进领命而走去带人,李清有些脊背发寒,“太子帐下,可有没有什么……高人?”

    “高人没有,倒有一本经书。”

    这还是樗里偲看完,自己之前在路上闲着没事拿来当小说看的。

    不过当高进领着人进来之后,扶苏就发现自己是多虑了。

    此曷,非彼曷,而且的确是扶苏的故交。

章节目录

少年杯酒意气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发呆向日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六二章 太监的作用-少年杯酒意气长小说女主赵灵儿,少年杯酒意气长,笔趣阁并收藏少年杯酒意气长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