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并不合适的对手-少年杯酒意气长小说女主赵灵儿何时怀孕
第三六九章 并不合适的对手-少年杯酒意气长小说女主赵灵儿何时怀孕-少年杯酒意气长-笔趣阁
少年杯酒意气长
作者:发呆向日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宋玉所说的援助,昭王表示心领。
不过鉴于楚国目前正在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大昭朝臣们都慷慨陈词,认为不应该让“兄弟之国”耗费精力与物资在援助他国上。
至于楚国提出要让水师入昭提供援助,则更是被拒绝了。
让别**队进入自家国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同意的。
对此,宋玉表示理解。
然后在再一次宴会之后,宋玉一行使团便就离开了咸阳。
大楚使团来去匆匆,除了宋玉引起了咸阳女性们的两次狂欢,看似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楚国提出的所谓援助并没有为昭国接受,两边也好像并没有时间借着援助为名头,商议其他事务。
然而宋玉的来访仿佛是开启了某种只有诸侯们才能看得到的机关,就在天下人在疑惑楚国的这一此出使有何意义时,赵、魏两国的使团也商量好一般,前后脚到了咸阳。
赵国派出的是老成持国的平原君,魏国方面,则是同样以“美貌”著称的龙阳君。
然后,几乎完全相同的剧情又在紧接着的三天内重新上演了一遍。
两国提出了援助,然后被昭国拒绝。
接着,昭国又是对两国表示了友好,重申了盟约。
随后,两国使团又匆匆出了咸阳。
离他们进入咸阳之时,相隔不过只有两日。
卫国和周国的使团忽略不计,齐国陆贾所领的使团是最后到的。
从时间上来看,正好是太子宣布蜀中郡封郡之时。
于是,这样看起来除了公款旅游以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几国如同商量好一般来来回回做了四遍,乐此不疲。
他们倒是不疲,昭人实在是觉得疲了。
自昭襄王时代的五国来服之后,咸阳人的记忆中,就再没有过如此短时间内,列国使团如赶集一般的密集来使了。
而且不同于当日明显是为了臣服和试探的来使,这一次的密集来使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
列国这是想试探身为盟主的昭国,如今还有国力?
这不成立。
昭国凌驾于列国的强大国力不可能就因为一次偶然的自然灾害就跌落谷底。
更何况,这次受灾的地点并非是关中,而是在蜀中。
蜀中虽然在近些年来随着开发的逐渐深入,有逐渐成为大昭另一粮仓的趋势,且其中所产的丝绸、井盐等物,为国库的充盈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不过归根结底,只要关中本土不出意外,大昭哪怕只剩了关中一处,也完全能够傲视群雄。
君不见,今年秋的匈奴南侵,赵、齐两国在没了缓冲带之后,都遭受了极大的侵扰。
但匈奴人独独不敢以一兵一卒跨过阴山南麓,甚至连刚归属于大昭的林胡半部都不敢往。
赵国趁着列国伐楚之际,派出上将军李牧北伐在之前跟随义渠人从北方入侵的林胡,以及隔岸观火的楼烦,顺势灭之。
此举原本被认为是赵王成的英明之举,为他赢得了不少美誉。
然而到了秋季,没了林胡、楼烦做缓冲之后,赵国发现,他们要正面迎接匈奴近乎毫无止境的骑兵的直接骚扰了。
若是正面硬刚的野战,赵人还真不怵匈奴的。
同为草原上的民族,楼烦和林胡在赵国的面前根本就不是个个儿。
拥有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的胡服骑军,还有归降过来的胡人部落精骑,即便是骑兵对碰,赵国也有信心大胜。
而且有战神李牧在,赵人就更没把匈奴人太过当作对手。
赵国国内普遍没把匈奴的入侵没当会事,甚至有人将匈奴的南侵作为一次收割军功的好机会。
数十年来,赵人的眼中就只有西边的强昭这么一个敌手。
至于匈奴人?
昭国能够以三万破匈奴大军三十万,那我大赵自认弱势一点,那么十万破三十万,总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大了。
昭军之所以能以三万破三十万,除了因为本身实力的确强过不止一筹,还因为经过大昭的多年经营,原归属于西戎,以及羌民的西部疆域已经建立起了以长城和坚固城池为一体的坚固防御体系。
作为入侵的匈奴,在面对这样防御时,迫不得已只能以大量兵力围攻少数高价值目标。
匈奴最引以为傲的机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一旦落到阵地战,昭国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打十个。
另一方面,匈奴知道大昭不好惹,因而大多数的入侵兵力都是其裹挟而来的月氏、羌、胡人等其他民族的军队,匈奴自己的主力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因而战斗力比较弱。
这样的杂牌军打打顺风仗还行,要跟大昭强军硬碰硬,就根本不够看了。
但这一次赵军所面临的情况则是截然不同的。
林胡与楼烦本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国家,虽然在受到中原文化侵蚀多年后,逐渐有了定居一处的雏形,但身为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的定居还处于很原始的阶段。
这两处国土上的所谓城市规模比中原的镇子还小,防御力更是窗户纸一般。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收为赵国的土地上,就很少有能够作为战略支点的地方存在,赵国不得不在于匈奴人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在铺得极开的广阔平原上与匈奴骑兵展开战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完全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机动力优势,避开与赵国占优的正面对抗,转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迂回,目标对准的是赵人身后缺乏保护的补给,以及没有多少防御力量的城镇。
作为在北方对阵少数民族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将,李牧曾多次向赵王成提出,要暂时放弃对楼烦旧地的防守,全部军力缩回到可以构建防御支点的赵国本土。
在楼烦、林胡两地施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收缩军力抵挡住因长途奔袭而疲惫不堪的匈奴铁骑之后,再伺机反击。
但这样的收缩政策显然不符合赵王成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保持的进取形象不符,故而被赵成拒绝了。
于是赵军只能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匈奴作战。
说是作战,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赵军只能徒劳无功地跟在匈奴骑兵的屁股后面跑而已。
无数次,赵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人劫掠完后留下的残垣断壁,远远目送别人扬长而去,无可奈何。
不同于需要漫长补给线为生命脐带的中原军队,匈奴人的补给一直都是跟着他们一起前进的。
但就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李牧仍然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实现了一次大胜。
这一战,甚至险些断送了未来的匈奴帝国。
事实证明,冒顿挑选了一个并不合适的对手。
不过鉴于楚国目前正在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大昭朝臣们都慷慨陈词,认为不应该让“兄弟之国”耗费精力与物资在援助他国上。
至于楚国提出要让水师入昭提供援助,则更是被拒绝了。
让别**队进入自家国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同意的。
对此,宋玉表示理解。
然后在再一次宴会之后,宋玉一行使团便就离开了咸阳。
大楚使团来去匆匆,除了宋玉引起了咸阳女性们的两次狂欢,看似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楚国提出的所谓援助并没有为昭国接受,两边也好像并没有时间借着援助为名头,商议其他事务。
然而宋玉的来访仿佛是开启了某种只有诸侯们才能看得到的机关,就在天下人在疑惑楚国的这一此出使有何意义时,赵、魏两国的使团也商量好一般,前后脚到了咸阳。
赵国派出的是老成持国的平原君,魏国方面,则是同样以“美貌”著称的龙阳君。
然后,几乎完全相同的剧情又在紧接着的三天内重新上演了一遍。
两国提出了援助,然后被昭国拒绝。
接着,昭国又是对两国表示了友好,重申了盟约。
随后,两国使团又匆匆出了咸阳。
离他们进入咸阳之时,相隔不过只有两日。
卫国和周国的使团忽略不计,齐国陆贾所领的使团是最后到的。
从时间上来看,正好是太子宣布蜀中郡封郡之时。
于是,这样看起来除了公款旅游以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几国如同商量好一般来来回回做了四遍,乐此不疲。
他们倒是不疲,昭人实在是觉得疲了。
自昭襄王时代的五国来服之后,咸阳人的记忆中,就再没有过如此短时间内,列国使团如赶集一般的密集来使了。
而且不同于当日明显是为了臣服和试探的来使,这一次的密集来使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
列国这是想试探身为盟主的昭国,如今还有国力?
这不成立。
昭国凌驾于列国的强大国力不可能就因为一次偶然的自然灾害就跌落谷底。
更何况,这次受灾的地点并非是关中,而是在蜀中。
蜀中虽然在近些年来随着开发的逐渐深入,有逐渐成为大昭另一粮仓的趋势,且其中所产的丝绸、井盐等物,为国库的充盈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不过归根结底,只要关中本土不出意外,大昭哪怕只剩了关中一处,也完全能够傲视群雄。
君不见,今年秋的匈奴南侵,赵、齐两国在没了缓冲带之后,都遭受了极大的侵扰。
但匈奴人独独不敢以一兵一卒跨过阴山南麓,甚至连刚归属于大昭的林胡半部都不敢往。
赵国趁着列国伐楚之际,派出上将军李牧北伐在之前跟随义渠人从北方入侵的林胡,以及隔岸观火的楼烦,顺势灭之。
此举原本被认为是赵王成的英明之举,为他赢得了不少美誉。
然而到了秋季,没了林胡、楼烦做缓冲之后,赵国发现,他们要正面迎接匈奴近乎毫无止境的骑兵的直接骚扰了。
若是正面硬刚的野战,赵人还真不怵匈奴的。
同为草原上的民族,楼烦和林胡在赵国的面前根本就不是个个儿。
拥有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的胡服骑军,还有归降过来的胡人部落精骑,即便是骑兵对碰,赵国也有信心大胜。
而且有战神李牧在,赵人就更没把匈奴人太过当作对手。
赵国国内普遍没把匈奴的入侵没当会事,甚至有人将匈奴的南侵作为一次收割军功的好机会。
数十年来,赵人的眼中就只有西边的强昭这么一个敌手。
至于匈奴人?
昭国能够以三万破匈奴大军三十万,那我大赵自认弱势一点,那么十万破三十万,总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大了。
昭军之所以能以三万破三十万,除了因为本身实力的确强过不止一筹,还因为经过大昭的多年经营,原归属于西戎,以及羌民的西部疆域已经建立起了以长城和坚固城池为一体的坚固防御体系。
作为入侵的匈奴,在面对这样防御时,迫不得已只能以大量兵力围攻少数高价值目标。
匈奴最引以为傲的机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一旦落到阵地战,昭国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打十个。
另一方面,匈奴知道大昭不好惹,因而大多数的入侵兵力都是其裹挟而来的月氏、羌、胡人等其他民族的军队,匈奴自己的主力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因而战斗力比较弱。
这样的杂牌军打打顺风仗还行,要跟大昭强军硬碰硬,就根本不够看了。
但这一次赵军所面临的情况则是截然不同的。
林胡与楼烦本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国家,虽然在受到中原文化侵蚀多年后,逐渐有了定居一处的雏形,但身为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的定居还处于很原始的阶段。
这两处国土上的所谓城市规模比中原的镇子还小,防御力更是窗户纸一般。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收为赵国的土地上,就很少有能够作为战略支点的地方存在,赵国不得不在于匈奴人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在铺得极开的广阔平原上与匈奴骑兵展开战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完全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机动力优势,避开与赵国占优的正面对抗,转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迂回,目标对准的是赵人身后缺乏保护的补给,以及没有多少防御力量的城镇。
作为在北方对阵少数民族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将,李牧曾多次向赵王成提出,要暂时放弃对楼烦旧地的防守,全部军力缩回到可以构建防御支点的赵国本土。
在楼烦、林胡两地施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收缩军力抵挡住因长途奔袭而疲惫不堪的匈奴铁骑之后,再伺机反击。
但这样的收缩政策显然不符合赵王成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保持的进取形象不符,故而被赵成拒绝了。
于是赵军只能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匈奴作战。
说是作战,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赵军只能徒劳无功地跟在匈奴骑兵的屁股后面跑而已。
无数次,赵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人劫掠完后留下的残垣断壁,远远目送别人扬长而去,无可奈何。
不同于需要漫长补给线为生命脐带的中原军队,匈奴人的补给一直都是跟着他们一起前进的。
但就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李牧仍然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实现了一次大胜。
这一战,甚至险些断送了未来的匈奴帝国。
事实证明,冒顿挑选了一个并不合适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