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奎并不埋怨李承乾和窦宽戏耍了他,因为他知道火中取栗是要担风险的,成则获利巨大,败则抄家灭族。这和赌徒在压上全部的身价孤注一掷玩一把大的,想连本带利的赢回来是一个道理。
贪官污吏可恨吗?可恨,可未尝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没有人天生就是坏人,也没有官刚开始就是贪官。李承乾相信他们在入仕时候都是热血的有志青年,只不过是因为个人的境遇不同,所以走上各样的人生道路。
混的好的,像窦宽和马周一直样,在地方的勾心斗角中锻造一副铁打的硬骨头。也有菱角被磨平了,像狄知逊那样老老实实,中规中矩办差的,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之心。
最为极端的那就和韩奎一样,见识过官场的黑暗后,就灰心丧气了,然后又经不起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挖空了心思来经营在官场罗织党羽,欺上而霸下,在皇帝赋予的公器当成了谋其私利的工具,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永昌都督府下辖五州,十县,这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基本持平,要比晋阳以北的汉胡杂居比例要大的多。所以挑选守正持中的官员是很必要的,否则长此以往,汉族和金齿等部必然势成水火,非得让闹出民变来不可。
都督府管辖的九品以上官员,一共一百八十三人,涉及到韩奎一案的高达一百五十五人,包括几个军府的折冲都尉,那些保持中立的仅仅有二十八人,这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李承乾看了心里一阵窝火。
不过没办法,要是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永昌官场上的弊端早晚会死灰复燃,所以他不得不下以重手,这屋子总得打扫干净了,要不然客人看到的话会闹笑话的。
就在拿下韩奎的第二日,永昌府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布满了兵丁,巡城的将校的也都换成了陌生的面孔,这让官员们心中一紧,平时不做亏心事,夜办不怕鬼敲门,他们的亏心事做多了,那自然会感到不安。
等他们到了自己当差的衙门才发现,不仅差事已经有人顶了,更有成队的兵丁拿着铁链子在衙门候着呢。
之所以没有直接抄家是因为涉及的人员太多,几乎攘括永昌整个官场,老弱妇孺一大堆,自己也是为人夫、人父的,手下留情让她们多享两天安生日子,也算是给家人积福了。
反正整个永昌的境内道路都被公孙武达的部队封锁了,就算是一只鸟也休想逃出去,何必计较一时的痛快,弄得哀嚎遍地呢。让臣子们误会自己是多么苛刻,后世的那位冷面皇帝雍正不就是因为太刚、太直,最后落得一个暴君的称谓,即使在事实上他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当然了,自作聪明的人,或者说觉得自己精明的官儿是想带着家人和财宝出逃,可还没等走出街道,其家眷就被封街的士兵拦了回去,而他们自己只得乖乖地戴上了那既无比熟悉,此刻又很陌生的镣铐。
对于空缺下来的官职,李承乾虽然早做了一些准备,出征前从长安带来了一些,可没有想到是涉案的官员这么多,这点人就难免显得杯水车薪、捉襟见肘了。所以他在让公孙武达暂时提领永昌的军政后,马上飞报长安,向皇帝请旨选派都督、长史等一些干吏来填充空缺。
太子的安排在窦宽看来已经很完美了,毕竟能悄无声息、不见血的化解一场官场的危机,那已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了。和太子相交多年,窦宽知道自家的主上恨贪官恨的咬牙,凡是栽在他手里的贪官,没一个能囫囵身的,现在揪出了这么大一窝,能压制住心里的杀意,那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可那二十八保持中立的官员竟然一同被免职,等待最后的处理,这让窦宽有些始料不及。他知道这些人即使没有被韩奎拖下水,但也失去了忠诚侍主之心,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托以大事的。可问题是现在缺人,何不暂时用一下这些熟门、熟路、熟人情的官儿,回头再说呢!
在窦宽看来,太子这么做,完全是年轻人的意气之争,一次不忠、终身不用,这种脾气可不是该一个上位者的态度。这方面他应该多学学皇帝,在用人上必须做到“不计仇怨,唯重实际,心中有数”这十二个字。
作为东宫一系在永昌的职权最高者,太子的心腹,他必须直面进谏,请太子考虑一下启用那些官员,这蚂蚱再小也是肉不是,何必那么较真呢。要知道他可不是普通勋贵家的子弟,将来是要挑起大唐这万斤重担的,这可脾气可是会让他登极之路走的非常的艰难。
这不,打定了主意后,窦宽就敢到永昌都督府的后衙,太子临时驻跸的地方。进了书房后,看了看进进出出的文武官员,窦宽仅仅行了个礼后,就自己找了个地方做了下来。
在书房里忙活的李堪、张浩、严松、刘桓等人都太子为中山王时的属官,论资格的话比他要深上很多。他和魏征不是一类人,即使要进谏也得让主上的面子的过得去,不能不分时候让主上下不来台。
窦宽是个急脾气,和自己的私交有相当的深,平时只要不是什么正式的场合,说话、办事都没那么说道,今儿一副欲言欲止的样子是为了什么呢。
看到窦宽不说,李承乾也没有着急问,只是把手上的活儿加了加速度,又对李堪嘱咐了一番,让他们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就去找公孙武达,然后才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
清场之后,李承乾递给了窦宽一杯茶,随即坐到他一旁的位置上,笑着言道:“是什么事,能让我们廉政部的尚书憋了这么长时间,来说说,让孤也涨涨见识!”
“太子爷,臣今天可是来犯颜直谏的,可又不想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所以正在心中筹划值不值得捋你的虎须!”,窦宽捧着茶盏笑着回道。......
贪官污吏可恨吗?可恨,可未尝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没有人天生就是坏人,也没有官刚开始就是贪官。李承乾相信他们在入仕时候都是热血的有志青年,只不过是因为个人的境遇不同,所以走上各样的人生道路。
混的好的,像窦宽和马周一直样,在地方的勾心斗角中锻造一副铁打的硬骨头。也有菱角被磨平了,像狄知逊那样老老实实,中规中矩办差的,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之心。
最为极端的那就和韩奎一样,见识过官场的黑暗后,就灰心丧气了,然后又经不起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挖空了心思来经营在官场罗织党羽,欺上而霸下,在皇帝赋予的公器当成了谋其私利的工具,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永昌都督府下辖五州,十县,这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基本持平,要比晋阳以北的汉胡杂居比例要大的多。所以挑选守正持中的官员是很必要的,否则长此以往,汉族和金齿等部必然势成水火,非得让闹出民变来不可。
都督府管辖的九品以上官员,一共一百八十三人,涉及到韩奎一案的高达一百五十五人,包括几个军府的折冲都尉,那些保持中立的仅仅有二十八人,这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李承乾看了心里一阵窝火。
不过没办法,要是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永昌官场上的弊端早晚会死灰复燃,所以他不得不下以重手,这屋子总得打扫干净了,要不然客人看到的话会闹笑话的。
就在拿下韩奎的第二日,永昌府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布满了兵丁,巡城的将校的也都换成了陌生的面孔,这让官员们心中一紧,平时不做亏心事,夜办不怕鬼敲门,他们的亏心事做多了,那自然会感到不安。
等他们到了自己当差的衙门才发现,不仅差事已经有人顶了,更有成队的兵丁拿着铁链子在衙门候着呢。
之所以没有直接抄家是因为涉及的人员太多,几乎攘括永昌整个官场,老弱妇孺一大堆,自己也是为人夫、人父的,手下留情让她们多享两天安生日子,也算是给家人积福了。
反正整个永昌的境内道路都被公孙武达的部队封锁了,就算是一只鸟也休想逃出去,何必计较一时的痛快,弄得哀嚎遍地呢。让臣子们误会自己是多么苛刻,后世的那位冷面皇帝雍正不就是因为太刚、太直,最后落得一个暴君的称谓,即使在事实上他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当然了,自作聪明的人,或者说觉得自己精明的官儿是想带着家人和财宝出逃,可还没等走出街道,其家眷就被封街的士兵拦了回去,而他们自己只得乖乖地戴上了那既无比熟悉,此刻又很陌生的镣铐。
对于空缺下来的官职,李承乾虽然早做了一些准备,出征前从长安带来了一些,可没有想到是涉案的官员这么多,这点人就难免显得杯水车薪、捉襟见肘了。所以他在让公孙武达暂时提领永昌的军政后,马上飞报长安,向皇帝请旨选派都督、长史等一些干吏来填充空缺。
太子的安排在窦宽看来已经很完美了,毕竟能悄无声息、不见血的化解一场官场的危机,那已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了。和太子相交多年,窦宽知道自家的主上恨贪官恨的咬牙,凡是栽在他手里的贪官,没一个能囫囵身的,现在揪出了这么大一窝,能压制住心里的杀意,那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可那二十八保持中立的官员竟然一同被免职,等待最后的处理,这让窦宽有些始料不及。他知道这些人即使没有被韩奎拖下水,但也失去了忠诚侍主之心,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托以大事的。可问题是现在缺人,何不暂时用一下这些熟门、熟路、熟人情的官儿,回头再说呢!
在窦宽看来,太子这么做,完全是年轻人的意气之争,一次不忠、终身不用,这种脾气可不是该一个上位者的态度。这方面他应该多学学皇帝,在用人上必须做到“不计仇怨,唯重实际,心中有数”这十二个字。
作为东宫一系在永昌的职权最高者,太子的心腹,他必须直面进谏,请太子考虑一下启用那些官员,这蚂蚱再小也是肉不是,何必那么较真呢。要知道他可不是普通勋贵家的子弟,将来是要挑起大唐这万斤重担的,这可脾气可是会让他登极之路走的非常的艰难。
这不,打定了主意后,窦宽就敢到永昌都督府的后衙,太子临时驻跸的地方。进了书房后,看了看进进出出的文武官员,窦宽仅仅行了个礼后,就自己找了个地方做了下来。
在书房里忙活的李堪、张浩、严松、刘桓等人都太子为中山王时的属官,论资格的话比他要深上很多。他和魏征不是一类人,即使要进谏也得让主上的面子的过得去,不能不分时候让主上下不来台。
窦宽是个急脾气,和自己的私交有相当的深,平时只要不是什么正式的场合,说话、办事都没那么说道,今儿一副欲言欲止的样子是为了什么呢。
看到窦宽不说,李承乾也没有着急问,只是把手上的活儿加了加速度,又对李堪嘱咐了一番,让他们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就去找公孙武达,然后才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
清场之后,李承乾递给了窦宽一杯茶,随即坐到他一旁的位置上,笑着言道:“是什么事,能让我们廉政部的尚书憋了这么长时间,来说说,让孤也涨涨见识!”
“太子爷,臣今天可是来犯颜直谏的,可又不想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所以正在心中筹划值不值得捋你的虎须!”,窦宽捧着茶盏笑着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