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张明伟便点点头,微笑着对崇祯皇帝说道:“这些天,看档案看的,确实又想起了几个。第一个想给陛下推荐的,是原首辅温体仁的老乡闵洪学。”
这个闵洪学,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担任过很多地方官员,曾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东川等地方理军务,兼督川贵兵饷。并在云贵等地修路,推广学校以教化少民,用这种方式同化大明西南的土著,减少叛乱的机会,降低调兵平叛的成本。
后来被首辅温体仁提拔,让他担任吏部尚书,以掌握朝中大权,不过却引来了东林党和周延儒党的猛烈弹劾,因此,才担任不久,就不得不被迫辞官归乡。到了后来,温体仁也被赶出了朝堂。因此,闵洪学便彻底被朝堂遗忘。按原本历史发展,大明亡国之年,闵洪学也去世。
在给崇祯皇帝的介绍中,张明伟主要讲解了闵洪学在地方上的施政,特别是云贵等地的那些修路教化的政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少民之乱,不过在后世,却没多少民声。一如昌黎之战,在后世也没什么名声。
说完之后,张明伟有点感慨地说道:“就是这个闵洪学的年龄有点大了,又被赶出朝堂,同乡的温体仁哪怕当了首辅,最终也死了。不知道他还愿意不愿意出山?”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脸色顿时红了红。像这些朝堂重臣的罢免,自然是要经过他的点头才行。很显然,他又一次被底下的臣子给蒙蔽了双眼,做出了错误的决断。
稍微尴尬了一下,崇祯皇帝便诚恳地说道:“大明危难之际,急需人才。朕亲自写一道旨意,定要请他再帮朕一把!”
确实,有足够的诚意,那估计不会有问题。
在张明伟点了点头表示这样做可以之后,崇祯皇帝便又眼巴巴地问他道:“先生,还有么?”
“还有一个!”张明伟听了,便又对他说道,“松江知府方月贡,如今是以贪污银子三千两而被逮捕入狱中。但是,据我所知,他在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不但重拳出击,平定松江府的贼盗海寇,而且还为当地百姓修了防海潮的石塘,哪怕到了后世我那个年代,当地百姓都还感恩他……”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的脸色又有点黯然,为什么好官都遭遇不幸?这又是一个能做实事的,结果又在狱中。
“……在修筑那长达九里的石塘时,地方官府肯定没那么多钱,他就每日拜访当地乡绅,软硬兼施,规定富户有田百亩者,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以供筑塘之用,硬是从他们手中抠出了修石塘的银子……”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立刻便想起了张明伟之前说过卢象升的因粮之策和孙传庭在实行的清屯充饷之策,就和这个方岳贡的法子一样,本质上都是从富有的乡绅身上找钱,而不给贫穷百姓增加负担。
“……另外,方岳贡革除弊端,不许衙门、公差层层克扣,并随时访问督工人员,检查发出的银两是否全部给领,才使得石塘工程顺利完成。”
张明伟说到这里,有点感慨地点评道:“在这个乱世,这算是为数不多能干成的一件实事,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也是因此,他得罪了一大批有权势的人,所以就成了贪污三千两银子入狱了。”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正想开口时,就听张明伟又道:“根据一些记载,不知道真假。说李自成进京追赃助饷时,就只有这个方岳贡府上搜不到一点银子,不管如何严刑拷打,也没有收获。最终李贼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清官,就放了他,但他随后便上吊自尽了。”
后世对于这个方岳贡的记载,主要就是集中在他在上海时候修筑了那条造福后世的石塘。只是这个事情,在明末乱世中得以实现,也确实是不容易的。
崇祯皇帝听了,长叹一声。不过很快,他精神一振道:“朕即刻下旨,还他一个清白,让他好好地为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说到这里,他便又带着殷切之心问道:“先生,还有么?”
一次开革了那么多官员,虽然确实不缺做官的人,可他想要的是,有本事的,有能耐的,能帮他中兴大明的官员,而不是换上另外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员。
为此,哪怕他再次会被证实眼瞎,那也是顾不得了。
张明伟看着崇祯皇帝一脸期待的样子,想了一下便道:“这次一下开革那么多官员,算是展现了陛下之君威。但是,光凭雷霆不能持久,还需有雨露恩泽才行……”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静静地听着张明伟说话。
“……忠烈祠差不多完工了,为卢象升正名,进忠烈祠永享大明香火,陛下不妨大张旗鼓地来一番,让天下人知道,陛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张明伟边想边说道,“另外,卢象升家族,为抗击建虏而死达百余口。他的几个兄弟也皆是死节。不如恩赐提拔他们,让他们秉承卢象升之志,为朝廷效力。”
崇祯皇帝听了,深以为然,用卢象升的这些兄弟,那肯定好过那些尸位素餐的。于是,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随后,他还想压榨张明伟时,宫门外候旨的三个人已经到了。
于是,崇祯皇帝只好放下了这个心思,先面试张明伟推荐的三个人了。
左懋第和堵胤锡都已经四十多岁的人,见识学识什么的,基本上已经是差不多了的。很自然地,在和崇祯皇帝的交谈中,展现了他们实际就有的水平,赢得了崇祯皇帝的欢心。
特别是崇祯皇帝基于明亡在即的认识,还有张明伟对他普及过的大明灭亡方面的分析,从这几个方面的提问考核,这两人的回答同样让崇祯皇帝满意。
面试完毕,崇祯皇帝不由得转头看向张明伟,笑着说道:“先生推荐的人才,甚合朕意啊!”
听到他这么说,那就更加证实了是张明伟举荐他们,是为他们的恩主。对此,不管左懋第,还是堵胤锡,心中都对张明伟非常地感激。
因为他们自己也从和皇帝的交谈中,知道自己表现不错,该是有让皇帝重用的机会了。
然而,他们两人却是万万想不到,他们的重用,到底是有多重用!
只见崇祯皇帝转回头,先是看相左懋第,亲切地对他说道:“朕刚罢免了碌碌无为的吏部尚书,就着卿替朕掌管天下官吏之任免,考核。整顿吏治之重担,卿可愿意为之?”
“……”左懋第听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才是户部给事中,七品官员的御史而已,按理来说,就是巡查天下,最多走得是巡抚、总督这类封疆大吏就已经是了不得了。可没想到,皇帝却要任用他当吏部尚书。
要知道,大明规定,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免考核,都是归吏部掌管。吏部尚书,那是有“天官”的尊称,论起权势,是可以和首辅分庭抗礼的。甚至有一些官员,如果可以选的话,是宁可要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也不要首辅的。
不过话说回来,权势越大,责任自然就越大。大明吏治败坏如此,吏部尚书绝对逃不掉责任。而要想改变大明吏治,实在太难了。
回过神来的左懋第,自然知道皇帝所说整治吏治之重担有多重,看着皇帝注视着他,忽然,他正了下自己的衣冠,浑然没有顾忌这是中旨,当即回奏道:“微臣定当竭尽所能,替陛下管好吏部!”
刚才他们进宫的时候,已经看到那么一大堆官员被锦衣卫赶出去,从官员的角度说起来,这崇祯朝当官的风险其实也挺高的。但他压根就没想这个,就答应了。
眼看着左懋第竟然一下升任吏部尚书,堵胤锡和阎应元都看得瞠目结舌,这得有多越级提拔啊!
事实上,崇祯皇帝这个事儿又不是没干过,周延儒,就是被他越级提拔,官场资历没几年,不照样被他提拔成了首辅。
此时,就见崇祯皇帝又转头看向堵胤锡,对他说道:“卿可愿意入阁总领天下事务,替朕参赞机要,为朕把控天下?”
内阁辅臣,原本就是皇帝的秘书而已,慢慢地演化成了“外相”,手中对天下奏章的票拟,也就是给出对应的处置意见,是皇帝最为重要的参考,影响天下局势。
也就是说,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听从内阁的建议。甚至如果皇帝懒一点,这天下事务,其实就是内阁在做主了。当然,从权力平衡上来说,司礼监会制衡内阁的权力。
但是,比如张居正,他就摆平了司礼监,也就权倾天下了。
相对左懋第的坦然接受,堵胤锡才只是区区长沙知府而已,又没有在京师为官过,一下就要入阁,实在是惊到他了。
“微臣学识浅薄,骤然入阁的话,怕是有负陛下之厚望!”不知道为什么,堵胤锡此时竟然汗流浃背。
这个闵洪学,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担任过很多地方官员,曾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东川等地方理军务,兼督川贵兵饷。并在云贵等地修路,推广学校以教化少民,用这种方式同化大明西南的土著,减少叛乱的机会,降低调兵平叛的成本。
后来被首辅温体仁提拔,让他担任吏部尚书,以掌握朝中大权,不过却引来了东林党和周延儒党的猛烈弹劾,因此,才担任不久,就不得不被迫辞官归乡。到了后来,温体仁也被赶出了朝堂。因此,闵洪学便彻底被朝堂遗忘。按原本历史发展,大明亡国之年,闵洪学也去世。
在给崇祯皇帝的介绍中,张明伟主要讲解了闵洪学在地方上的施政,特别是云贵等地的那些修路教化的政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少民之乱,不过在后世,却没多少民声。一如昌黎之战,在后世也没什么名声。
说完之后,张明伟有点感慨地说道:“就是这个闵洪学的年龄有点大了,又被赶出朝堂,同乡的温体仁哪怕当了首辅,最终也死了。不知道他还愿意不愿意出山?”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脸色顿时红了红。像这些朝堂重臣的罢免,自然是要经过他的点头才行。很显然,他又一次被底下的臣子给蒙蔽了双眼,做出了错误的决断。
稍微尴尬了一下,崇祯皇帝便诚恳地说道:“大明危难之际,急需人才。朕亲自写一道旨意,定要请他再帮朕一把!”
确实,有足够的诚意,那估计不会有问题。
在张明伟点了点头表示这样做可以之后,崇祯皇帝便又眼巴巴地问他道:“先生,还有么?”
“还有一个!”张明伟听了,便又对他说道,“松江知府方月贡,如今是以贪污银子三千两而被逮捕入狱中。但是,据我所知,他在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不但重拳出击,平定松江府的贼盗海寇,而且还为当地百姓修了防海潮的石塘,哪怕到了后世我那个年代,当地百姓都还感恩他……”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的脸色又有点黯然,为什么好官都遭遇不幸?这又是一个能做实事的,结果又在狱中。
“……在修筑那长达九里的石塘时,地方官府肯定没那么多钱,他就每日拜访当地乡绅,软硬兼施,规定富户有田百亩者,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以供筑塘之用,硬是从他们手中抠出了修石塘的银子……”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立刻便想起了张明伟之前说过卢象升的因粮之策和孙传庭在实行的清屯充饷之策,就和这个方岳贡的法子一样,本质上都是从富有的乡绅身上找钱,而不给贫穷百姓增加负担。
“……另外,方岳贡革除弊端,不许衙门、公差层层克扣,并随时访问督工人员,检查发出的银两是否全部给领,才使得石塘工程顺利完成。”
张明伟说到这里,有点感慨地点评道:“在这个乱世,这算是为数不多能干成的一件实事,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也是因此,他得罪了一大批有权势的人,所以就成了贪污三千两银子入狱了。”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正想开口时,就听张明伟又道:“根据一些记载,不知道真假。说李自成进京追赃助饷时,就只有这个方岳贡府上搜不到一点银子,不管如何严刑拷打,也没有收获。最终李贼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清官,就放了他,但他随后便上吊自尽了。”
后世对于这个方岳贡的记载,主要就是集中在他在上海时候修筑了那条造福后世的石塘。只是这个事情,在明末乱世中得以实现,也确实是不容易的。
崇祯皇帝听了,长叹一声。不过很快,他精神一振道:“朕即刻下旨,还他一个清白,让他好好地为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说到这里,他便又带着殷切之心问道:“先生,还有么?”
一次开革了那么多官员,虽然确实不缺做官的人,可他想要的是,有本事的,有能耐的,能帮他中兴大明的官员,而不是换上另外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员。
为此,哪怕他再次会被证实眼瞎,那也是顾不得了。
张明伟看着崇祯皇帝一脸期待的样子,想了一下便道:“这次一下开革那么多官员,算是展现了陛下之君威。但是,光凭雷霆不能持久,还需有雨露恩泽才行……”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静静地听着张明伟说话。
“……忠烈祠差不多完工了,为卢象升正名,进忠烈祠永享大明香火,陛下不妨大张旗鼓地来一番,让天下人知道,陛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张明伟边想边说道,“另外,卢象升家族,为抗击建虏而死达百余口。他的几个兄弟也皆是死节。不如恩赐提拔他们,让他们秉承卢象升之志,为朝廷效力。”
崇祯皇帝听了,深以为然,用卢象升的这些兄弟,那肯定好过那些尸位素餐的。于是,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随后,他还想压榨张明伟时,宫门外候旨的三个人已经到了。
于是,崇祯皇帝只好放下了这个心思,先面试张明伟推荐的三个人了。
左懋第和堵胤锡都已经四十多岁的人,见识学识什么的,基本上已经是差不多了的。很自然地,在和崇祯皇帝的交谈中,展现了他们实际就有的水平,赢得了崇祯皇帝的欢心。
特别是崇祯皇帝基于明亡在即的认识,还有张明伟对他普及过的大明灭亡方面的分析,从这几个方面的提问考核,这两人的回答同样让崇祯皇帝满意。
面试完毕,崇祯皇帝不由得转头看向张明伟,笑着说道:“先生推荐的人才,甚合朕意啊!”
听到他这么说,那就更加证实了是张明伟举荐他们,是为他们的恩主。对此,不管左懋第,还是堵胤锡,心中都对张明伟非常地感激。
因为他们自己也从和皇帝的交谈中,知道自己表现不错,该是有让皇帝重用的机会了。
然而,他们两人却是万万想不到,他们的重用,到底是有多重用!
只见崇祯皇帝转回头,先是看相左懋第,亲切地对他说道:“朕刚罢免了碌碌无为的吏部尚书,就着卿替朕掌管天下官吏之任免,考核。整顿吏治之重担,卿可愿意为之?”
“……”左懋第听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才是户部给事中,七品官员的御史而已,按理来说,就是巡查天下,最多走得是巡抚、总督这类封疆大吏就已经是了不得了。可没想到,皇帝却要任用他当吏部尚书。
要知道,大明规定,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免考核,都是归吏部掌管。吏部尚书,那是有“天官”的尊称,论起权势,是可以和首辅分庭抗礼的。甚至有一些官员,如果可以选的话,是宁可要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也不要首辅的。
不过话说回来,权势越大,责任自然就越大。大明吏治败坏如此,吏部尚书绝对逃不掉责任。而要想改变大明吏治,实在太难了。
回过神来的左懋第,自然知道皇帝所说整治吏治之重担有多重,看着皇帝注视着他,忽然,他正了下自己的衣冠,浑然没有顾忌这是中旨,当即回奏道:“微臣定当竭尽所能,替陛下管好吏部!”
刚才他们进宫的时候,已经看到那么一大堆官员被锦衣卫赶出去,从官员的角度说起来,这崇祯朝当官的风险其实也挺高的。但他压根就没想这个,就答应了。
眼看着左懋第竟然一下升任吏部尚书,堵胤锡和阎应元都看得瞠目结舌,这得有多越级提拔啊!
事实上,崇祯皇帝这个事儿又不是没干过,周延儒,就是被他越级提拔,官场资历没几年,不照样被他提拔成了首辅。
此时,就见崇祯皇帝又转头看向堵胤锡,对他说道:“卿可愿意入阁总领天下事务,替朕参赞机要,为朕把控天下?”
内阁辅臣,原本就是皇帝的秘书而已,慢慢地演化成了“外相”,手中对天下奏章的票拟,也就是给出对应的处置意见,是皇帝最为重要的参考,影响天下局势。
也就是说,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听从内阁的建议。甚至如果皇帝懒一点,这天下事务,其实就是内阁在做主了。当然,从权力平衡上来说,司礼监会制衡内阁的权力。
但是,比如张居正,他就摆平了司礼监,也就权倾天下了。
相对左懋第的坦然接受,堵胤锡才只是区区长沙知府而已,又没有在京师为官过,一下就要入阁,实在是惊到他了。
“微臣学识浅薄,骤然入阁的话,怕是有负陛下之厚望!”不知道为什么,堵胤锡此时竟然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