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国为华-护卫舰在吨位和火力上一般次于驱逐舰
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国为华-护卫舰在吨位和火力上一般次于驱逐舰-我在大宋搞山寨-笔趣阁
我在大宋搞山寨
作者:半园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政权,用什么方法治理地方,这是个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宋杰显然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个问题之前有人提过,不过那个时候最大的问题是生存,宋杰完全顾不上这个事情。
不过既然丁平提起,宋杰便不得不再次考虑这个问题,毕竟现在颜神城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战中活了下来,现在连宗教界人士都已经盯上了自己的地盘,准备来传教了,宋杰便已经意识到,是应该有所反应了。
对于这件事,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梁尚君。
“郡公,天下人现在都在看着咱们呢,就是治下百姓也是如此,完颜雍的册封我们定然不能接受,现在我们也没有投宋的打算,便只剩下自立一途可行。”
“若是自立,便需名正言顺,起事之时我们檄文中便已言明,郡公你是广平郡公之后,当时可继承祖宗名号,不过现在别人怎么称呼我们呢?我们现在又属于哪一国?”
“若是复唐之称号,又不合适,老朽建议可立为奄国,郡公称为奄国王,宋氏始于高辛氏,是黄帝后裔,殷商帝乙封子孙在奄,是宋氏始祖之一,而鲁国便是建立在奄国故地之上,郡公复故奄之地正是理所当然。”梁尚君似乎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于是在宋杰提出后便立刻建议道。
宋杰一听叫奄国,心中一阵抵触,这个名字听起来也太那个什么了吧。
“如果立国,便需建制,一国当有一国之官职,要有科举取士之策,如此才能安民心。”梁尚君接着说道。
“内个,老师,叫奄国,似乎有些不妥吧。”宋杰忙说道。
“奄国本就是东方大国,起于商,灭于周,自古就是华夏之地,郡公说的不妥是何意?”梁尚君问道。
“这个……还有其他名字可选吗?”宋杰皱眉问道,总不能说听起来与阉割同音吧。
“大禹定鼎九州,齐鲁属古青州之地,若要立国还可称国号为青,以示建立在青州之地的国家。”梁尚君想了想又说道。
“青国?”宋杰这下表情更加丰富,听这读音特么不是野猪皮的后代建立的国家吗,据说还与金朝有些血缘关系,这不是给人当孙子吗,不行,于是宋杰又皱眉反对道:“不好,青只是九州之一,束缚了我们的志向,既然自古就是华夏之地,那不如就叫华国岂不更好。”
“这……华国?”梁尚君楞了一下,不知道宋杰为何要提出叫华国,其地理位置在河南,故都在华阳,取华山之阳之意,与现在颜神城所占地盘八竿子打不上干系。
“是啊,李元昊一个党项人建国都敢叫夏,我们乃华夏后裔,难道还不能叫华国吗,再说我与完颜雍有过约定,南京路我们迟早要拿下啦,不正是华国故地嘛。”宋杰想了想便说道,虽然有些牵强,不过还不算离谱。
“那……也无不可,宋氏本就是黄帝后裔,用华夏故国封地之名也是可以的。”梁尚君顿了顿说道。
其实李元昊的西夏本来是以夏州为主体而建立,与梁尚君提出的以青州为名一个概念,但梁尚君显然也没有与宋杰纠结国号的意思,便顺着宋杰的说法赞同了。
“那好,就叫华国,这名字就定下了。”宋杰说道。
“郡公,接下来便是如何建制,如何设置百官,如何取士,治国之法也需慎重考虑。”梁尚君又说道。
“老师,建制,设置百官,取士这都应该,但治国之法岂有定数,不是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吗?”宋杰有些不解的问道。
“郡公,取士用何种方式,考什么内容,这很重要,这将确立我们华国用何种人才,也是我们用何种治国方略的表现。”
“颜神城起家于商,但我们治理却不能用商贾之法,从古至今也没有哪朝哪代用商贾之法治国,便是吕不韦入秦后,也是用的商君之法,因此华国要取士之道便是需要郡公你权衡之事。”
“老朽觉得,科目除正科,即词赋和经义外,还可增加杂科,可包括诸子百家之言。”梁尚君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慢慢的说着。
他其实已经摸透了宋杰的心思,他知道宋杰不可能用黄老之术或是儒家之言来治国施政,从之前宋杰对税制的改革,梁尚君便知道宋杰有着激进的思想,梁尚君本人也倾向于秦法治国。
不过宋杰的那些想法却又跟秦法有诸多不同,宋杰是希望把商业作为立国的根本之一,这点梁尚君一直比较反对,颜神城一直都处于金人的武力威胁之下,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不好,后来与大宋有了商贸,才有了比较大规模的外部贸易,总的来说宋家的商业还是以满足山东百姓为主。
现在情况又有了根本变化,山东河北多地已经脱离金人控制,似乎营商环境有了不同,但是连年战争,百姓现在连吃饭都是问题,哪里有钱去购买宋家的商品。
现在地方的治理需要了解民生之人,大力发展农末,让百姓无饥荒之虞,再考虑商业之事,这是梁尚君的看法。
宋杰听了梁尚君的建议后,沉吟半晌后才说道:“老师,诸位,如今我们要立国,无论是取士还是治国方略,我同意老师之法,不过有几点我想补充,数术和百工也是颜神城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建议取士之时增加工科,专门寻找有手艺之人。”
“当然这些匠人大多不识字,录取之时以实作为主,为此我打算建立几所工科学校,先是要教匠人识字,再让匠人把技艺用文字记录下来,再把这些技艺推广。”
“另外,各镇,县,州,府皆要建立官办之学,教授内容我们下来再商议,镇学为启蒙可称之为小学,县学以技艺、经史、词赋为主可称之为中学,州府所授之科当以治国理政之学为主,可称之为大学。”
“小学应当让所有五岁以上孩童入学,由商会统一负担钱粮,学制为五年,然后入县学,这部分由地方衙门和郡公府,嗯……往后应叫朝廷,各出部分钱粮,剩余由各学子家中负担,大学由我来投入钱粮,包括老师和教材也将由我亲自来选定。”
宋杰接着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关于教育的想法比较详细的告知众人。
这些想法与后世的思路不无关系,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这句话谁都知道,宋杰当然也不会忽视。
“郡公,每个镇、县、州府皆办官学倒是不无不可,不过这钱粮花费可是有些太多了,这小学是五岁以上孩童皆入学,那不是由商会把治下百姓的孩童都抚养到十岁以上,这……商会哪里来的恁多钱财,况且商会还要养军,恐怕到时候会入不敷出,导致此策不得不停止。”丁平皱着眉头说道。
丁平已经负责郡公府的财政两年时间,其实知道商会与郡公府并没有在财政上分开,没钱了都是宋杰东拼西凑,而且宋杰还时不时的要搞些新项目,花钱的地方不少,而且宋杰还要以自己的名义建大学,按照现在商会的收入,肯定没办法支持。
“此事我也想过,现在的钱粮定然是不够,不过商会可以卖一些东西,如水泥制作之法,白砂糖制作之法,只要不是军工用品,皆可以让各大商户出钱购买,然后商会加大发行商票力度。”
“现在我们也不用再大规模扩兵,军费不会增加太多,现在八万人,最多扩充到十万人便足够了,等最新式的火枪装备到军队,便不是人数就能决定战争胜负了。”宋杰提议道。
一些民品的生产技术宋杰打算卖出去,这有许多方面的考虑,一是能扶持一些商帮,特别是那些一直支持颜神城的商帮,算是给他们舍命支持的最大红利,而且还能筹集到教育经费。
不过既然丁平提起,宋杰便不得不再次考虑这个问题,毕竟现在颜神城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战中活了下来,现在连宗教界人士都已经盯上了自己的地盘,准备来传教了,宋杰便已经意识到,是应该有所反应了。
对于这件事,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梁尚君。
“郡公,天下人现在都在看着咱们呢,就是治下百姓也是如此,完颜雍的册封我们定然不能接受,现在我们也没有投宋的打算,便只剩下自立一途可行。”
“若是自立,便需名正言顺,起事之时我们檄文中便已言明,郡公你是广平郡公之后,当时可继承祖宗名号,不过现在别人怎么称呼我们呢?我们现在又属于哪一国?”
“若是复唐之称号,又不合适,老朽建议可立为奄国,郡公称为奄国王,宋氏始于高辛氏,是黄帝后裔,殷商帝乙封子孙在奄,是宋氏始祖之一,而鲁国便是建立在奄国故地之上,郡公复故奄之地正是理所当然。”梁尚君似乎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于是在宋杰提出后便立刻建议道。
宋杰一听叫奄国,心中一阵抵触,这个名字听起来也太那个什么了吧。
“如果立国,便需建制,一国当有一国之官职,要有科举取士之策,如此才能安民心。”梁尚君接着说道。
“内个,老师,叫奄国,似乎有些不妥吧。”宋杰忙说道。
“奄国本就是东方大国,起于商,灭于周,自古就是华夏之地,郡公说的不妥是何意?”梁尚君问道。
“这个……还有其他名字可选吗?”宋杰皱眉问道,总不能说听起来与阉割同音吧。
“大禹定鼎九州,齐鲁属古青州之地,若要立国还可称国号为青,以示建立在青州之地的国家。”梁尚君想了想又说道。
“青国?”宋杰这下表情更加丰富,听这读音特么不是野猪皮的后代建立的国家吗,据说还与金朝有些血缘关系,这不是给人当孙子吗,不行,于是宋杰又皱眉反对道:“不好,青只是九州之一,束缚了我们的志向,既然自古就是华夏之地,那不如就叫华国岂不更好。”
“这……华国?”梁尚君楞了一下,不知道宋杰为何要提出叫华国,其地理位置在河南,故都在华阳,取华山之阳之意,与现在颜神城所占地盘八竿子打不上干系。
“是啊,李元昊一个党项人建国都敢叫夏,我们乃华夏后裔,难道还不能叫华国吗,再说我与完颜雍有过约定,南京路我们迟早要拿下啦,不正是华国故地嘛。”宋杰想了想便说道,虽然有些牵强,不过还不算离谱。
“那……也无不可,宋氏本就是黄帝后裔,用华夏故国封地之名也是可以的。”梁尚君顿了顿说道。
其实李元昊的西夏本来是以夏州为主体而建立,与梁尚君提出的以青州为名一个概念,但梁尚君显然也没有与宋杰纠结国号的意思,便顺着宋杰的说法赞同了。
“那好,就叫华国,这名字就定下了。”宋杰说道。
“郡公,接下来便是如何建制,如何设置百官,如何取士,治国之法也需慎重考虑。”梁尚君又说道。
“老师,建制,设置百官,取士这都应该,但治国之法岂有定数,不是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吗?”宋杰有些不解的问道。
“郡公,取士用何种方式,考什么内容,这很重要,这将确立我们华国用何种人才,也是我们用何种治国方略的表现。”
“颜神城起家于商,但我们治理却不能用商贾之法,从古至今也没有哪朝哪代用商贾之法治国,便是吕不韦入秦后,也是用的商君之法,因此华国要取士之道便是需要郡公你权衡之事。”
“老朽觉得,科目除正科,即词赋和经义外,还可增加杂科,可包括诸子百家之言。”梁尚君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慢慢的说着。
他其实已经摸透了宋杰的心思,他知道宋杰不可能用黄老之术或是儒家之言来治国施政,从之前宋杰对税制的改革,梁尚君便知道宋杰有着激进的思想,梁尚君本人也倾向于秦法治国。
不过宋杰的那些想法却又跟秦法有诸多不同,宋杰是希望把商业作为立国的根本之一,这点梁尚君一直比较反对,颜神城一直都处于金人的武力威胁之下,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不好,后来与大宋有了商贸,才有了比较大规模的外部贸易,总的来说宋家的商业还是以满足山东百姓为主。
现在情况又有了根本变化,山东河北多地已经脱离金人控制,似乎营商环境有了不同,但是连年战争,百姓现在连吃饭都是问题,哪里有钱去购买宋家的商品。
现在地方的治理需要了解民生之人,大力发展农末,让百姓无饥荒之虞,再考虑商业之事,这是梁尚君的看法。
宋杰听了梁尚君的建议后,沉吟半晌后才说道:“老师,诸位,如今我们要立国,无论是取士还是治国方略,我同意老师之法,不过有几点我想补充,数术和百工也是颜神城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建议取士之时增加工科,专门寻找有手艺之人。”
“当然这些匠人大多不识字,录取之时以实作为主,为此我打算建立几所工科学校,先是要教匠人识字,再让匠人把技艺用文字记录下来,再把这些技艺推广。”
“另外,各镇,县,州,府皆要建立官办之学,教授内容我们下来再商议,镇学为启蒙可称之为小学,县学以技艺、经史、词赋为主可称之为中学,州府所授之科当以治国理政之学为主,可称之为大学。”
“小学应当让所有五岁以上孩童入学,由商会统一负担钱粮,学制为五年,然后入县学,这部分由地方衙门和郡公府,嗯……往后应叫朝廷,各出部分钱粮,剩余由各学子家中负担,大学由我来投入钱粮,包括老师和教材也将由我亲自来选定。”
宋杰接着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关于教育的想法比较详细的告知众人。
这些想法与后世的思路不无关系,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这句话谁都知道,宋杰当然也不会忽视。
“郡公,每个镇、县、州府皆办官学倒是不无不可,不过这钱粮花费可是有些太多了,这小学是五岁以上孩童皆入学,那不是由商会把治下百姓的孩童都抚养到十岁以上,这……商会哪里来的恁多钱财,况且商会还要养军,恐怕到时候会入不敷出,导致此策不得不停止。”丁平皱着眉头说道。
丁平已经负责郡公府的财政两年时间,其实知道商会与郡公府并没有在财政上分开,没钱了都是宋杰东拼西凑,而且宋杰还时不时的要搞些新项目,花钱的地方不少,而且宋杰还要以自己的名义建大学,按照现在商会的收入,肯定没办法支持。
“此事我也想过,现在的钱粮定然是不够,不过商会可以卖一些东西,如水泥制作之法,白砂糖制作之法,只要不是军工用品,皆可以让各大商户出钱购买,然后商会加大发行商票力度。”
“现在我们也不用再大规模扩兵,军费不会增加太多,现在八万人,最多扩充到十万人便足够了,等最新式的火枪装备到军队,便不是人数就能决定战争胜负了。”宋杰提议道。
一些民品的生产技术宋杰打算卖出去,这有许多方面的考虑,一是能扶持一些商帮,特别是那些一直支持颜神城的商帮,算是给他们舍命支持的最大红利,而且还能筹集到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