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结束,颗粒归仓!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各地的皇商早早的赶着大车来到了村中!
农户们这时候也不存多少粮食了~因为这粮食价钱一年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有占城那个大粮仓在那里预备着,基本上大唐的粮价没人能撼动!
再说了,粮食可是民之本!若是灾年趁火打劫也就算了,平常时候谁敢操纵粮食价钱?想死还是不想活了?
皇商在收够了粮食以后,各处关隘报备,快马送往长安,在经过研究以后,出关送往各地……
薛延陀、西域三十六国、推进城里的土蕃人、象雄人、吐谷浑人……都在翘首以待了!
毕竟~无论是羊毛也好,棉花也罢,都不是能填饱肚子的玩意啊!
还有高句丽那边~哦,对了,现在叫高丽道!其中包含了高句丽、新罗、百济曾经的地盘,统称高丽道!
那里今年不说颗粒无收也差不多啊!虽说大部分高句丽人都已经被程鸿卖到大唐去了,可是还有那么一部分故土难离,或者日子还算过得去的!
当然,这部分人里百济的最多!百济王是最先逃跑的,而且是那种全天下都知道他要逃跑的那种~因为这货当时在大唐运送物资来的时候,几乎每次都要问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去大唐!
所以百济的民众早就不抱什么希望了,早早的就躲进了深山老林里!倒是意外的躲过了两场兵灾!
出来以后,程鸿和柴绍因为打的太快,在泗沘休整的时候,可是着实给附近的人们带来不少的好处!
泗沘附近几乎和别的地方是大相反!高丽道别的地方都是没钱没地的苦哈哈们被迫迁徒!因为在家也没有活路,还不如去大唐看看!
有钱有地的大地主,反倒舍不得走了,因为地太多,扔不下!而泗沘这里,有钱的反倒和百济王一起跑路了,没钱的因为程鸿曾经在这附近大兴土木,让他们赚了一笔,反倒不愿意走了!
各自买了一些田地,准备来年有个好收成……
自己的地啊,唐军不来时候,谁敢想?
这群人苦巴巴的等着来年地位希望,大唐派遣的县令已经上任,这民众们也都登记了人口,暂时算是大唐半个民了!
怎么也不能饿死他们吧?趁着现在海上风浪海小,从青州出发,直达高丽道沿海的粮食船,一艘接着一艘!成船的粮食卸下来,储存到了就近的粮仓里!
当然,除了内陆实在太远的地方以外,这群县令不约而同的把办公地点设置在了粮仓附近~有粮才不慌啊!
有了粮食就能以工代赈,铺路修桥,建造港口,让民众听话……
虽说这群人刚去的时候很不适应,可是在上任两个月以后,基本上都会充满干劲儿!毕竟能发配到这里的,基本上在家中也就是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那堆的。
这边别的不说,简直就是一张白纸的存在,自己可以随便描绘属于自己的作品!
看着码头一点一点的完善,看着道路一丈一丈的延伸,民众们由少到多,由恐惧到从四面八方赶来……
心里可是满满的成就感!
而为了让他们有归属感!秦怀玉亲自坐镇泗沘,伙同麦稻,在高丽道办了一份报纸,十天一刊,发的信息都是高丽道所有优秀县令的专访!
整份报纸,一点儿别的新闻都没有,都是这些东西!只要你有政绩,你就能在报纸上侃侃而谈!
要知道,这张报纸可是能到陛下眼中的!用麦稻的话说~你所说的一切都将呈现在陛下的眼前!
这群人哪敢还有怨言?这可是放在同一块平台之上,谁高谁低,一目了然!秦怀玉和麦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绝对不会有一丝的隐瞒和不实!
就比如曾经在上殷台刚刚上任大骂程鸿的王正道,这货刚刚上任的时候,路过了好几个县的地盘,虽然不是说白骨露于野,那也是千里无鸡鸣!
赶的也巧了,他这一路是从卑沙城过来的!这一路上正是程鸿他们打的最狠的地方!先是先头部队连下五城,城墙拆了个乱七八糟,然后又是程鸿一路攻杀……
这民众们啊,要不就是早就跑了,要不就是被卖到大唐了!而大唐迁来的农户~他们在入秋的时候买完了田地,划分了地块儿以后,都回关陇地区收秋去了……
所以一路走来,几乎没什么人!若不是旁边的将士说~前面真的有个城叫上殷台,估计王正道都有心回去了!
这哪是为陛下牧民啊!养几头羊,都能成真正的牧民!真要是哪天回去以后,人家谈起来~“哦?王兄,听说你是上殷台的县令,你们上殷台县治下多少人?”
到时候你说什么?一百只羊?五头牛?三班衙役站野地,来个县令放牲口?这什么玩意啊!
王正道到了上殷台以后大喜,为什么?因为乞乞仲象带着所有的白山部靺鞨在城中,老远一看~满城的人……
好啊,有城有人,合该我王正道走运!这要是没有政绩,我姓倒过来写!
等他登记居民的时候傻眼了!他这姓还真得倒过来了,好在他这姓倒过来问题不大!
登记的时候,满城的人,居民才四十六户,这四十六户还有两户是登记错了的~不懂大唐官话,认为登记给发粮食呢!
其余的都是白山靺鞨人,他们不是大唐人,是靺鞨人,程鸿求的圣旨,允许他们在冬天的时候,来城中避寒!
气的王正道跳脚大骂!没办法,虽然只有四十六户,那也是县令啊,这县令当的,还不如关陇地区的里正呢!
当王正道看到自己这边土地买卖情况以后,差点儿没哭了!上殷台~刮北风就下雪,地不能种,一亩地都没卖出去!
气的王正道大病一场,过了一段时间好些了,出县衙散心的时候,他偶然见看到了上殷台的出路!
这天王正道正在走着,忽然见城门乞乞仲象带着白山靺鞨的青壮们围猎回来了!那叫一个壮观……
各种兽肉就不说了,光是兽皮都好几十担子!乞乞仲象眼睛好使,老远就看见了王正道!
跑到他跟前连说带比划,王正道找来通译,才明白~乞乞仲象问~大唐商队什么时候过来收兽皮!
他们想用兽皮换粮食和生活用品!是不是还是长安侯那时候定的比例……
王正道了解了一下比例以后,心里就一个字~黑!真黑啊!就这比例?一张上好的虎皮,就换三百斤的粮食?这要是在长安,三千斤都能换到!
王正道心思一转,吩咐随从:“去长安,在报纸上买七天的广告!别的不用说,直接把上殷台兑换兽皮的比例放上就成!
另外在写上~上殷台落户者,有优先购买权!另外送商铺一间!若无本钱,可由上殷台县令帮忙从银行贷款!只限上殷台落户人士!”
随从调查了一圈儿,把兑换比例翻了两翻,快马去长安发广告了!
这篇广告发出去,那是个什么效果?别说长安城的商户了,就算是长安城的小地主们也动心啊!
随着随从回来的,不但有商户和粮食,还有接近五百户的居民!他们都是奔着商铺来的!
在众人入住以后,王正道一下子成了高丽道的名人~地广人稀,不能耕种之地,另辟蹊径,居然能让上殷台的民众翻了十几倍!
麦稻亲自去专访了王正道,秦怀玉整理的文章!里面关于王正道骂程鸿的事,一字没改,写了上去!
陛下看了以后,对王正道大为赞赏,亲自写了一封表扬的圣旨,赐狼毫金笔一杆!并且说~上殷台一地虽然地广人稀,可是木材却是极好的!
可伐木养民,但是,须知伐一棵种十棵,以免伐尽,遗祸子孙……
御赐狼毫金笔啊!这玩意放到王家嫡系那边,也是拿的出手的玩意!王正道简直都乐疯了……
而高丽道的报纸也一下子成了公正的代表!而秦怀玉也顺势把驿站直接通到了整个高丽道!
众县令在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高丽道的驿站和以往的不同~以往的驿站你要想用,只能是国事才可以!
这里的驿站,只要你掏钱,根据路程的长短,收取一定的费用,你就可以用这个驿站!
无论官民!小到一封信,大到一些物品……
又一个纨绔,抓阄的时候,抓到了曾经高句丽的都城,在那里当县令~他就觉得曾经泉盖苏文家门前的两个大玉石门当好看!于是决定运会老家去!
跑到驿站问可不可以?驿站的到了地方,看了看玉石门当,说了个价钱!这货直接掏钱,签了合同……
一个月以后,两个玉石门当运到了他的老家……
一下子把驿站的名声就打开了!
整个高丽道成了驿站最早的受益者!
先前的时候,驿站由于名声问题,还只限于从高丽道,到关陇地区,或各家世家在高丽道当县令的人,互相传递家书,或问策于长辈……
可是后来~以点带面,以面成片……
整个大唐,都是骑马飞奔的驿站人员!
农户们这时候也不存多少粮食了~因为这粮食价钱一年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有占城那个大粮仓在那里预备着,基本上大唐的粮价没人能撼动!
再说了,粮食可是民之本!若是灾年趁火打劫也就算了,平常时候谁敢操纵粮食价钱?想死还是不想活了?
皇商在收够了粮食以后,各处关隘报备,快马送往长安,在经过研究以后,出关送往各地……
薛延陀、西域三十六国、推进城里的土蕃人、象雄人、吐谷浑人……都在翘首以待了!
毕竟~无论是羊毛也好,棉花也罢,都不是能填饱肚子的玩意啊!
还有高句丽那边~哦,对了,现在叫高丽道!其中包含了高句丽、新罗、百济曾经的地盘,统称高丽道!
那里今年不说颗粒无收也差不多啊!虽说大部分高句丽人都已经被程鸿卖到大唐去了,可是还有那么一部分故土难离,或者日子还算过得去的!
当然,这部分人里百济的最多!百济王是最先逃跑的,而且是那种全天下都知道他要逃跑的那种~因为这货当时在大唐运送物资来的时候,几乎每次都要问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去大唐!
所以百济的民众早就不抱什么希望了,早早的就躲进了深山老林里!倒是意外的躲过了两场兵灾!
出来以后,程鸿和柴绍因为打的太快,在泗沘休整的时候,可是着实给附近的人们带来不少的好处!
泗沘附近几乎和别的地方是大相反!高丽道别的地方都是没钱没地的苦哈哈们被迫迁徒!因为在家也没有活路,还不如去大唐看看!
有钱有地的大地主,反倒舍不得走了,因为地太多,扔不下!而泗沘这里,有钱的反倒和百济王一起跑路了,没钱的因为程鸿曾经在这附近大兴土木,让他们赚了一笔,反倒不愿意走了!
各自买了一些田地,准备来年有个好收成……
自己的地啊,唐军不来时候,谁敢想?
这群人苦巴巴的等着来年地位希望,大唐派遣的县令已经上任,这民众们也都登记了人口,暂时算是大唐半个民了!
怎么也不能饿死他们吧?趁着现在海上风浪海小,从青州出发,直达高丽道沿海的粮食船,一艘接着一艘!成船的粮食卸下来,储存到了就近的粮仓里!
当然,除了内陆实在太远的地方以外,这群县令不约而同的把办公地点设置在了粮仓附近~有粮才不慌啊!
有了粮食就能以工代赈,铺路修桥,建造港口,让民众听话……
虽说这群人刚去的时候很不适应,可是在上任两个月以后,基本上都会充满干劲儿!毕竟能发配到这里的,基本上在家中也就是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那堆的。
这边别的不说,简直就是一张白纸的存在,自己可以随便描绘属于自己的作品!
看着码头一点一点的完善,看着道路一丈一丈的延伸,民众们由少到多,由恐惧到从四面八方赶来……
心里可是满满的成就感!
而为了让他们有归属感!秦怀玉亲自坐镇泗沘,伙同麦稻,在高丽道办了一份报纸,十天一刊,发的信息都是高丽道所有优秀县令的专访!
整份报纸,一点儿别的新闻都没有,都是这些东西!只要你有政绩,你就能在报纸上侃侃而谈!
要知道,这张报纸可是能到陛下眼中的!用麦稻的话说~你所说的一切都将呈现在陛下的眼前!
这群人哪敢还有怨言?这可是放在同一块平台之上,谁高谁低,一目了然!秦怀玉和麦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绝对不会有一丝的隐瞒和不实!
就比如曾经在上殷台刚刚上任大骂程鸿的王正道,这货刚刚上任的时候,路过了好几个县的地盘,虽然不是说白骨露于野,那也是千里无鸡鸣!
赶的也巧了,他这一路是从卑沙城过来的!这一路上正是程鸿他们打的最狠的地方!先是先头部队连下五城,城墙拆了个乱七八糟,然后又是程鸿一路攻杀……
这民众们啊,要不就是早就跑了,要不就是被卖到大唐了!而大唐迁来的农户~他们在入秋的时候买完了田地,划分了地块儿以后,都回关陇地区收秋去了……
所以一路走来,几乎没什么人!若不是旁边的将士说~前面真的有个城叫上殷台,估计王正道都有心回去了!
这哪是为陛下牧民啊!养几头羊,都能成真正的牧民!真要是哪天回去以后,人家谈起来~“哦?王兄,听说你是上殷台的县令,你们上殷台县治下多少人?”
到时候你说什么?一百只羊?五头牛?三班衙役站野地,来个县令放牲口?这什么玩意啊!
王正道到了上殷台以后大喜,为什么?因为乞乞仲象带着所有的白山部靺鞨在城中,老远一看~满城的人……
好啊,有城有人,合该我王正道走运!这要是没有政绩,我姓倒过来写!
等他登记居民的时候傻眼了!他这姓还真得倒过来了,好在他这姓倒过来问题不大!
登记的时候,满城的人,居民才四十六户,这四十六户还有两户是登记错了的~不懂大唐官话,认为登记给发粮食呢!
其余的都是白山靺鞨人,他们不是大唐人,是靺鞨人,程鸿求的圣旨,允许他们在冬天的时候,来城中避寒!
气的王正道跳脚大骂!没办法,虽然只有四十六户,那也是县令啊,这县令当的,还不如关陇地区的里正呢!
当王正道看到自己这边土地买卖情况以后,差点儿没哭了!上殷台~刮北风就下雪,地不能种,一亩地都没卖出去!
气的王正道大病一场,过了一段时间好些了,出县衙散心的时候,他偶然见看到了上殷台的出路!
这天王正道正在走着,忽然见城门乞乞仲象带着白山靺鞨的青壮们围猎回来了!那叫一个壮观……
各种兽肉就不说了,光是兽皮都好几十担子!乞乞仲象眼睛好使,老远就看见了王正道!
跑到他跟前连说带比划,王正道找来通译,才明白~乞乞仲象问~大唐商队什么时候过来收兽皮!
他们想用兽皮换粮食和生活用品!是不是还是长安侯那时候定的比例……
王正道了解了一下比例以后,心里就一个字~黑!真黑啊!就这比例?一张上好的虎皮,就换三百斤的粮食?这要是在长安,三千斤都能换到!
王正道心思一转,吩咐随从:“去长安,在报纸上买七天的广告!别的不用说,直接把上殷台兑换兽皮的比例放上就成!
另外在写上~上殷台落户者,有优先购买权!另外送商铺一间!若无本钱,可由上殷台县令帮忙从银行贷款!只限上殷台落户人士!”
随从调查了一圈儿,把兑换比例翻了两翻,快马去长安发广告了!
这篇广告发出去,那是个什么效果?别说长安城的商户了,就算是长安城的小地主们也动心啊!
随着随从回来的,不但有商户和粮食,还有接近五百户的居民!他们都是奔着商铺来的!
在众人入住以后,王正道一下子成了高丽道的名人~地广人稀,不能耕种之地,另辟蹊径,居然能让上殷台的民众翻了十几倍!
麦稻亲自去专访了王正道,秦怀玉整理的文章!里面关于王正道骂程鸿的事,一字没改,写了上去!
陛下看了以后,对王正道大为赞赏,亲自写了一封表扬的圣旨,赐狼毫金笔一杆!并且说~上殷台一地虽然地广人稀,可是木材却是极好的!
可伐木养民,但是,须知伐一棵种十棵,以免伐尽,遗祸子孙……
御赐狼毫金笔啊!这玩意放到王家嫡系那边,也是拿的出手的玩意!王正道简直都乐疯了……
而高丽道的报纸也一下子成了公正的代表!而秦怀玉也顺势把驿站直接通到了整个高丽道!
众县令在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高丽道的驿站和以往的不同~以往的驿站你要想用,只能是国事才可以!
这里的驿站,只要你掏钱,根据路程的长短,收取一定的费用,你就可以用这个驿站!
无论官民!小到一封信,大到一些物品……
又一个纨绔,抓阄的时候,抓到了曾经高句丽的都城,在那里当县令~他就觉得曾经泉盖苏文家门前的两个大玉石门当好看!于是决定运会老家去!
跑到驿站问可不可以?驿站的到了地方,看了看玉石门当,说了个价钱!这货直接掏钱,签了合同……
一个月以后,两个玉石门当运到了他的老家……
一下子把驿站的名声就打开了!
整个高丽道成了驿站最早的受益者!
先前的时候,驿站由于名声问题,还只限于从高丽道,到关陇地区,或各家世家在高丽道当县令的人,互相传递家书,或问策于长辈……
可是后来~以点带面,以面成片……
整个大唐,都是骑马飞奔的驿站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