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高见,臣远不及也。”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岂可轻易言战。”
谢迁看了看身边的朱厚照,这个年轻的大明太子,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劝说他不要动不动就想着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谢公说的是,我们一向与人友好,以忠孝礼仪威服四海,但草原上的人他们自古以来信奉的就是弱肉强食,强者支配一切,信奉的是刀与剑,根本不知礼义廉耻,不识教化。”
“纵然我们对他们友好,他们依然还是狼子野心,屡屡觊觎我中土神州,更是年年扣边劫掠,这并不是我们要轻言战事,而是不得不反击,否则他们只会以为我们是好欺负的,将我们当成了草原上的牛羊一般,只要有需要就过来收割,一波接一波,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朱厚照看了看谢迁,想了想回道。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很是欣慰的点点头,关于这一点,他也是最近才有这样的认识。
他登基也是已经有十一年了,在以前他一直以来也都是听从了文官们的建议,认为应该是以仁义道德治国,在对外面也多是如此。
但是草原的游牧民族每年都要扣边,每年都要南下劫掠一番,每一次南下就如同蝗虫过境一般,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有的一切都被抢的干干净净。
从可以吃的粮食到衣服、布匹、盐巴、铁锅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他们都会抢劫的干干净净,就如同是乞丐进入到了富人的家里,肆意抢掠,看到什么就抢什么。
原本因为盐引制度而繁荣起来的边镇地区,这些年来越加的萧条,大量的边民或是被杀,又或者是逐渐的逃难离开了边镇地区。
特别是将纳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之后,这边镇地区就更加的空虚,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朝在边镇地区的防御力量,让原本就风雨飘摇的防线更是变的漏洞百出。
面对这些强盗,跟他们讲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用拳头和他们说话,就像去年,因为有望眼镜的缘故,提前知悉了小王子的动向,设下了圈套和埋伏,一举重创了小王子,这个冬天边镇地区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不然的话,每一个冬天,弘治皇帝都要寝食难安,不仅仅是担心边镇地区的安危,更是担心着这草原狼会不会顺势威逼京城。
弘治皇帝很高兴朱厚照现在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想一想现在的朝局,再想一想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弘治皇帝又是一脸的忧愁。
如果大明军队有战斗力,他自然是还是很高兴看到这一点,可偏偏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自从土木堡之变后,这文人掌权,武将勋贵被打压的极为厉害之后,原先犹如虎狼一般的大明军队就变成了战五渣。
以前还能够去草原上面逛一逛、顺带着狩猎一番,现在却是只能够依托坚固的城墙来进行防御,连野战都不敢,指望这样的军队来实现朱厚照心中的报复?
弘治皇帝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内心里面反而又变的忧愁起来,害怕将来这朱厚照登基之后,学英宗来个御驾亲征,要是大明再出现一次土木堡之变的话,那就真的要风雨飘摇了。
此时此刻,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儿子了。
“或许当一个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皇帝也是不错的。”
内心里面,弘治皇帝又是如此的想道。
可是再想一想这些年来面对草原狼的窘迫、被动和屈辱,弘治皇帝的内心又很清楚,朱厚照所说的是对的,大明必须要有所改变了。
以前纳粮开中,盐商为了方便将粮食运输到边镇地区,纷纷大规模的招募流民前往边镇地区开荒种粮,这极大的加强了边镇地区的防御。
但是这纳粮开中无法持续下去,改成纳银开中之后,边镇日渐衰弱,边军军需得不到保证,战力越来越低。
这边军战力越低,草原游牧民族就更加肆无忌惮,年年扣边,年年劫掠,范围越来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长久下去的话,大明必然会被这边镇所拖垮,特别是这大明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最后全部都会被这边镇吸的干干净净。
他知道,大明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了,否则纵然是朱厚照这个皇帝能够安稳一生,那下一个皇帝呢?
再过上几十年,上百年呢?
真正等到边镇彻底糜烂的时候,再和现在一样来上一次天灾**呢,这大明的江山说不定以后就不姓朱了。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就更加的忧愁了。
他是一个好皇帝,继承了这大明的江山,自然也是想着将这大明的江山社稷一直传承下去。
同样的他也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好父亲,同样也是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够为儿子留下一些什么,能够为自己儿子肃清一些顽疾,方便他将来能够更好的统治这大明的万里江山。
弘治皇帝看了看朱厚照,再用余光看了看身边的这几位国之重臣,再想一想这一次北方三省的饥荒事情,接着再看了看脚下这条蜿蜒到视线尽头的宽敞水泥马路,心中顿时就有了很多的决断。
“或许这就是大明转变的转机。”
脑海中不自觉的就想到了刘晋,仔细的回想这个刘晋所做的一切。
从望月楼这边遇到刘晋,听到他谈论大名之外的世界,到蜂窝煤的出现,再到现在,他在天津这边出海捕鱼、经商,解决了这一次的饥荒问题,更是让自己和朱厚照的腰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鼓起来,现在又是发明了水泥这样的神器。
弘治皇帝的脸上又不自觉的露出了一丝微笑。
弘治皇帝身边的朱厚照也好,还是内阁三阁老也好,此时谁都没有注意到弘治皇帝的变化,谁都不知道弘治皇帝的脑海中想了很多、很多。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岂可轻易言战。”
谢迁看了看身边的朱厚照,这个年轻的大明太子,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劝说他不要动不动就想着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谢公说的是,我们一向与人友好,以忠孝礼仪威服四海,但草原上的人他们自古以来信奉的就是弱肉强食,强者支配一切,信奉的是刀与剑,根本不知礼义廉耻,不识教化。”
“纵然我们对他们友好,他们依然还是狼子野心,屡屡觊觎我中土神州,更是年年扣边劫掠,这并不是我们要轻言战事,而是不得不反击,否则他们只会以为我们是好欺负的,将我们当成了草原上的牛羊一般,只要有需要就过来收割,一波接一波,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朱厚照看了看谢迁,想了想回道。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很是欣慰的点点头,关于这一点,他也是最近才有这样的认识。
他登基也是已经有十一年了,在以前他一直以来也都是听从了文官们的建议,认为应该是以仁义道德治国,在对外面也多是如此。
但是草原的游牧民族每年都要扣边,每年都要南下劫掠一番,每一次南下就如同蝗虫过境一般,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有的一切都被抢的干干净净。
从可以吃的粮食到衣服、布匹、盐巴、铁锅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他们都会抢劫的干干净净,就如同是乞丐进入到了富人的家里,肆意抢掠,看到什么就抢什么。
原本因为盐引制度而繁荣起来的边镇地区,这些年来越加的萧条,大量的边民或是被杀,又或者是逐渐的逃难离开了边镇地区。
特别是将纳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之后,这边镇地区就更加的空虚,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朝在边镇地区的防御力量,让原本就风雨飘摇的防线更是变的漏洞百出。
面对这些强盗,跟他们讲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用拳头和他们说话,就像去年,因为有望眼镜的缘故,提前知悉了小王子的动向,设下了圈套和埋伏,一举重创了小王子,这个冬天边镇地区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不然的话,每一个冬天,弘治皇帝都要寝食难安,不仅仅是担心边镇地区的安危,更是担心着这草原狼会不会顺势威逼京城。
弘治皇帝很高兴朱厚照现在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想一想现在的朝局,再想一想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弘治皇帝又是一脸的忧愁。
如果大明军队有战斗力,他自然是还是很高兴看到这一点,可偏偏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自从土木堡之变后,这文人掌权,武将勋贵被打压的极为厉害之后,原先犹如虎狼一般的大明军队就变成了战五渣。
以前还能够去草原上面逛一逛、顺带着狩猎一番,现在却是只能够依托坚固的城墙来进行防御,连野战都不敢,指望这样的军队来实现朱厚照心中的报复?
弘治皇帝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内心里面反而又变的忧愁起来,害怕将来这朱厚照登基之后,学英宗来个御驾亲征,要是大明再出现一次土木堡之变的话,那就真的要风雨飘摇了。
此时此刻,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儿子了。
“或许当一个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皇帝也是不错的。”
内心里面,弘治皇帝又是如此的想道。
可是再想一想这些年来面对草原狼的窘迫、被动和屈辱,弘治皇帝的内心又很清楚,朱厚照所说的是对的,大明必须要有所改变了。
以前纳粮开中,盐商为了方便将粮食运输到边镇地区,纷纷大规模的招募流民前往边镇地区开荒种粮,这极大的加强了边镇地区的防御。
但是这纳粮开中无法持续下去,改成纳银开中之后,边镇日渐衰弱,边军军需得不到保证,战力越来越低。
这边军战力越低,草原游牧民族就更加肆无忌惮,年年扣边,年年劫掠,范围越来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长久下去的话,大明必然会被这边镇所拖垮,特别是这大明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最后全部都会被这边镇吸的干干净净。
他知道,大明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了,否则纵然是朱厚照这个皇帝能够安稳一生,那下一个皇帝呢?
再过上几十年,上百年呢?
真正等到边镇彻底糜烂的时候,再和现在一样来上一次天灾**呢,这大明的江山说不定以后就不姓朱了。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就更加的忧愁了。
他是一个好皇帝,继承了这大明的江山,自然也是想着将这大明的江山社稷一直传承下去。
同样的他也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好父亲,同样也是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够为儿子留下一些什么,能够为自己儿子肃清一些顽疾,方便他将来能够更好的统治这大明的万里江山。
弘治皇帝看了看朱厚照,再用余光看了看身边的这几位国之重臣,再想一想这一次北方三省的饥荒事情,接着再看了看脚下这条蜿蜒到视线尽头的宽敞水泥马路,心中顿时就有了很多的决断。
“或许这就是大明转变的转机。”
脑海中不自觉的就想到了刘晋,仔细的回想这个刘晋所做的一切。
从望月楼这边遇到刘晋,听到他谈论大名之外的世界,到蜂窝煤的出现,再到现在,他在天津这边出海捕鱼、经商,解决了这一次的饥荒问题,更是让自己和朱厚照的腰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鼓起来,现在又是发明了水泥这样的神器。
弘治皇帝的脸上又不自觉的露出了一丝微笑。
弘治皇帝身边的朱厚照也好,还是内阁三阁老也好,此时谁都没有注意到弘治皇帝的变化,谁都不知道弘治皇帝的脑海中想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