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语出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当柳如是刚解释到这里的时候,张顺不由感慨道:“我老张家就是人才众多啊,若是皆为我所用,天下何足道哉!”
柳如是哭笑不得,轻捶了他一下,继续说道:“这是当时的平卢淄青节度使试图招纳张籍,张籍借以委婉拒绝的诗歌。”
张顺反应倒也迅速,立刻明白了这嵩县知县何复是铁了心要忠于大明了。他只得无奈叹了口气,由他去吧。
第二日,张顺便带领大军辞别了知县何复、魏知友、傅于仁及刘江月等人,一路往东北赶去。
等到张顺大军走的远远看不到影子了,知县何复这才收回了目光。他对魏知友、傅于仁和刘江月三人说道:“走吧,回县衙!我要上书朝廷,一来请求责罚我失陷之罪,二来向朝廷言明贼人动向。”
魏知友出身草莽倒还不知此事的严重性,那傅于仁和刘江月本是文人出身,深知知县何复为人。既然此人上书朝廷,定然会将一切过程揽在自己身上。
这两人连忙阻拦道:“何公,此事万万不可啊!若是朝廷怪罪下来,恐怕你承担不起。”
知县何复轻轻摇了摇头,苦笑道:“我本以为有我何复再此,必不使贼人入嵩县城池一步。不曾想这一场,竟被那贼人兵不血刃取了城池,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先前朝廷派遣方姓宦官试图重开嵩县银矿,被我多次阻止了。如今我战败失城,此辈必容不得我。如今天下汹汹,嵩县必不能独安。我若去后,你们好生操练兵马防备贼寇,切勿懈怠。”
“若是贼人势大,不能抵抗。你们就说你们已经投靠舜王麾下,以全城池;若是舜王亲自来攻,你们直接降了就是,免得城中百姓再遭受兵灾!”
魏知友、傅于仁和刘江月三人闻言面面相觑,难道自家知县得了失心疯不成?别人三顾茅庐,都被你拒绝了。结果等贼人刚走,你就教我们投贼?
过来半晌,他们才小心翼翼的问道:“何公,何出此言?难道何公做得忠臣,我们就做不得忠臣了吗?”
知县何复自嘲的笑了一声道:“些许虚名浮利,当不得什么。自古谁家无忠臣,若是天下真如那舜王所言,大明有我何复做忠臣也就够了,又何苦再添上尔等与这嵩县士绅百姓来着?”
三人闻言相顾无言,唯有魏知友差点一口老血就喷了出来: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老子若是当初直接投了舜王? 好歹麾下还有五百精锐可有。如今我成了光杆将军,你反倒松了这口志气!
张顺哪里想得到,自己率领大家走后? 嵩县县城居然发生了这等事情。
折腾了几天? 没有能够劝降何复? 张顺多少有点扫兴。好在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智商,义军一路沿着尹水河谷向东北洛阳方向行军? 并没有行走多久? 张顺便命令大军停了下来。
遂后大军折向东面? 一路奔向伊阳、汝州地界。原来张顺向洛阳方向行军本就是虚晃一枪? 其意却在嵩山。
当初陈金斗等人到达嵩县以后,张顺便向众人问询东征之计。
那陈金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连忙站起来说道:“富贵不还乡? 如锦衣夜行。如今主公也算发达了,何不东向陈州,以傲故人?”
张顺闻言拜了拜手道:“陈州地处平原? 没有险要。若是仅仅为了耀武扬威? 便让大军处于险地? 我不取也!”
陈金斗见张顺拒绝了,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连忙又建议道:“若说险要,东门崿山、嵩山亦不下熊耳、伏牛诸山。主公其有意乎?我与老李二人皆生于斯,长于斯,可为向导。”
张顺闻言倒是心中一动? 见其他人并无异议,便一口应了。
伊阳县即后世汝阳县,距离嵩县有九十里路程。伊阳县早已经为“闯王”“闯将”等人所破,防守稀松。被张顺倍道兼行,当晚攻克。
义军休息一晚,第二日大摇大摆顺着汝河而下,直入汝州境内。汝州有汝州卫,早已军备废弛,不堪使用。
听闻义军前来,只能躲在汝州城内瑟瑟发抖,祈求义军不要前来攻城。
张顺并不想和官兵纠缠太多,便绕城而去,向汝州东北崿山行去。
崿山,又名箕山,位于河南禹州市、登封市、伊阳县、汝州、郏县之间。
其北方嵩山、西面熊耳山、西南外方山、南面伏牛山,均属于秦岭余脉。这些山脉从洛阳盆地西部绵延至东部,连成一片。
此山正好地处登封南面,隔绝汝水和颖水南北。幸好陈金斗和那李际遇本就是这附近人氏,颇通地理。
他们早已知晓此地有崿阪关相通,所以引导张顺带领大军来到此处。
中原和平已久,此地又不曾遭受兵难,没有半分防备。义军轻轻松松便翻过崿山,渡过崿阪关,攻入登封县内,轻松占据了登封县。
登封既陷,张顺一边派遣“乱世王”、“治世王”分别占据轘辕关和崿阪关,以阻止官兵从东面南面前来围剿,一边留守萧擒虎率领新军、投降义军的余大忠余部、汤九州余部,共计二千余人留守登封。
而张顺并陈金斗、李际遇则带领骑兵,沿颖水而下,一路奔往禹州去了。
禹州知州听闻义军大军已至,连忙召集城内卫所、弓手丁壮前来守城。可是急切之间,哪里来得及?
被张顺以攻而下,禹州知州趁乱逃了,不知去向。
张顺也不去管他,兀自带领这陈金斗、李际遇两人前往那任府,拜见昔日故人任辰。
任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突然听闻贼人破了禹州城,刚要收拾行李,准备去乡下躲避兵灾。谁曾想,还没来得及出门,便被人堵在府内。
任辰没有办法,只好让妻妾藏在屋内,命下人庄户持了武器,方才开门迎贼。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大门一开,竟然大摇大摆走进来三位熟人。
柳如是哭笑不得,轻捶了他一下,继续说道:“这是当时的平卢淄青节度使试图招纳张籍,张籍借以委婉拒绝的诗歌。”
张顺反应倒也迅速,立刻明白了这嵩县知县何复是铁了心要忠于大明了。他只得无奈叹了口气,由他去吧。
第二日,张顺便带领大军辞别了知县何复、魏知友、傅于仁及刘江月等人,一路往东北赶去。
等到张顺大军走的远远看不到影子了,知县何复这才收回了目光。他对魏知友、傅于仁和刘江月三人说道:“走吧,回县衙!我要上书朝廷,一来请求责罚我失陷之罪,二来向朝廷言明贼人动向。”
魏知友出身草莽倒还不知此事的严重性,那傅于仁和刘江月本是文人出身,深知知县何复为人。既然此人上书朝廷,定然会将一切过程揽在自己身上。
这两人连忙阻拦道:“何公,此事万万不可啊!若是朝廷怪罪下来,恐怕你承担不起。”
知县何复轻轻摇了摇头,苦笑道:“我本以为有我何复再此,必不使贼人入嵩县城池一步。不曾想这一场,竟被那贼人兵不血刃取了城池,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先前朝廷派遣方姓宦官试图重开嵩县银矿,被我多次阻止了。如今我战败失城,此辈必容不得我。如今天下汹汹,嵩县必不能独安。我若去后,你们好生操练兵马防备贼寇,切勿懈怠。”
“若是贼人势大,不能抵抗。你们就说你们已经投靠舜王麾下,以全城池;若是舜王亲自来攻,你们直接降了就是,免得城中百姓再遭受兵灾!”
魏知友、傅于仁和刘江月三人闻言面面相觑,难道自家知县得了失心疯不成?别人三顾茅庐,都被你拒绝了。结果等贼人刚走,你就教我们投贼?
过来半晌,他们才小心翼翼的问道:“何公,何出此言?难道何公做得忠臣,我们就做不得忠臣了吗?”
知县何复自嘲的笑了一声道:“些许虚名浮利,当不得什么。自古谁家无忠臣,若是天下真如那舜王所言,大明有我何复做忠臣也就够了,又何苦再添上尔等与这嵩县士绅百姓来着?”
三人闻言相顾无言,唯有魏知友差点一口老血就喷了出来: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老子若是当初直接投了舜王? 好歹麾下还有五百精锐可有。如今我成了光杆将军,你反倒松了这口志气!
张顺哪里想得到,自己率领大家走后? 嵩县县城居然发生了这等事情。
折腾了几天? 没有能够劝降何复? 张顺多少有点扫兴。好在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智商,义军一路沿着尹水河谷向东北洛阳方向行军? 并没有行走多久? 张顺便命令大军停了下来。
遂后大军折向东面? 一路奔向伊阳、汝州地界。原来张顺向洛阳方向行军本就是虚晃一枪? 其意却在嵩山。
当初陈金斗等人到达嵩县以后,张顺便向众人问询东征之计。
那陈金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连忙站起来说道:“富贵不还乡? 如锦衣夜行。如今主公也算发达了,何不东向陈州,以傲故人?”
张顺闻言拜了拜手道:“陈州地处平原? 没有险要。若是仅仅为了耀武扬威? 便让大军处于险地? 我不取也!”
陈金斗见张顺拒绝了,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连忙又建议道:“若说险要,东门崿山、嵩山亦不下熊耳、伏牛诸山。主公其有意乎?我与老李二人皆生于斯,长于斯,可为向导。”
张顺闻言倒是心中一动? 见其他人并无异议,便一口应了。
伊阳县即后世汝阳县,距离嵩县有九十里路程。伊阳县早已经为“闯王”“闯将”等人所破,防守稀松。被张顺倍道兼行,当晚攻克。
义军休息一晚,第二日大摇大摆顺着汝河而下,直入汝州境内。汝州有汝州卫,早已军备废弛,不堪使用。
听闻义军前来,只能躲在汝州城内瑟瑟发抖,祈求义军不要前来攻城。
张顺并不想和官兵纠缠太多,便绕城而去,向汝州东北崿山行去。
崿山,又名箕山,位于河南禹州市、登封市、伊阳县、汝州、郏县之间。
其北方嵩山、西面熊耳山、西南外方山、南面伏牛山,均属于秦岭余脉。这些山脉从洛阳盆地西部绵延至东部,连成一片。
此山正好地处登封南面,隔绝汝水和颖水南北。幸好陈金斗和那李际遇本就是这附近人氏,颇通地理。
他们早已知晓此地有崿阪关相通,所以引导张顺带领大军来到此处。
中原和平已久,此地又不曾遭受兵难,没有半分防备。义军轻轻松松便翻过崿山,渡过崿阪关,攻入登封县内,轻松占据了登封县。
登封既陷,张顺一边派遣“乱世王”、“治世王”分别占据轘辕关和崿阪关,以阻止官兵从东面南面前来围剿,一边留守萧擒虎率领新军、投降义军的余大忠余部、汤九州余部,共计二千余人留守登封。
而张顺并陈金斗、李际遇则带领骑兵,沿颖水而下,一路奔往禹州去了。
禹州知州听闻义军大军已至,连忙召集城内卫所、弓手丁壮前来守城。可是急切之间,哪里来得及?
被张顺以攻而下,禹州知州趁乱逃了,不知去向。
张顺也不去管他,兀自带领这陈金斗、李际遇两人前往那任府,拜见昔日故人任辰。
任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突然听闻贼人破了禹州城,刚要收拾行李,准备去乡下躲避兵灾。谁曾想,还没来得及出门,便被人堵在府内。
任辰没有办法,只好让妻妾藏在屋内,命下人庄户持了武器,方才开门迎贼。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大门一开,竟然大摇大摆走进来三位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