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邸报进京的第三天,政事堂便无异议通过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的议案,只等赵桓返京通过,岳飞就会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大将。
不但是节度使,还给了河北路制置使的官职,统管黄河防务事宜。
其实在这一块,政事堂还是有争论的,张邦昌希望限定为各州诸军事,可张叔夜却坚定认为应该节制一起,最终妥协的结果,就变成了防务事宜这种模棱两可的用词,狭义的防务就是打仗,可广义上征兵啊,修城啊,安排人事啊,全都属于防务,就看怎么解释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政事堂会议,李邦彦和吴敏也参加了,至于白时中,则是染病卧床,并没有前来。
李邦彦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话,只是笑呵呵看着其余诸公。
这家伙越来越觉得自己英明了。
其实岳飞这件事很复杂,就包括讹传岳飞战死,妻子改嫁,后来又去找岳飞……这里面的事情并不单纯。
按照李邦彦的预估,官家必然震怒,然后大肆抓捕背后之人,掀起一场大狱,用滚滚人头,证明天子的威严。
可李邦彦万万没有想到,赵桓把一件复杂到了极点的事情,简单处理了。
借助邸报,一篇故事,不但洗刷了岳飞的委屈,还塑造出一个为国忘家,有情有义的武人形象。
这一篇文章,让岳飞名声大噪。
朝野上下,全都知道了这位精忠报国的好汉子,甚至把他和韩世忠并列,称为大宋双璧,国朝柱石。
有了这些评价,大势所趋,岳飞建节,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出乎预料,但也符合赵桓一切以抗金为主的主张,算是预料之中。
可真正惊人的是赵桓用的手段。
这位官家甚至还在太原,甚至没有跟宰执商谈,更没有大动干戈,仅仅是一篇小文章,就达到了目标。
不得不说,邸报可真是神奇!
官家手里,又多了一样大杀器啊!
作为几十年宦海历练出来的极品油条,李邦彦对于朝堂权力的运行,有着独到的见解。
谁都知道,天子是九五至尊,口含天宪,生杀予夺,权力大得吓人。
没有人可以明面上反对天子,也没有谁敢正面抗衡天子权威,哪怕在大宋朝也不行,那叫谋反,谋大逆!
是要诛杀九族的。
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满朝大臣,都是天子的工具人呢?
恰恰相反,正因为皇帝的权力太大,所以皇帝的权力才太小。
很矛盾吗?
原则上皇帝什么事情都能管,可偏偏天下这么多事情,皇帝也是一天十二个时辰,就算不吃不喝,他能管多少?
因此就要有一群人,替皇帝整理各种事务,安排轻重缓急,请皇帝示下,形成旨意,然后落实下去。
皇帝也不可能无所不懂,还要有人给皇帝提供咨询建议,如果皇帝年轻,还要有师父教导,
假如皇帝身边的这群人,都有着共同利益,彼此勾结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皇帝的知识获取被限制了,说白了,就是三观由人家塑造,平时做什么,由人家安排,面对问题,也要靠这些人提供建议。
这要是能不成傀儡,简直都是奇迹了。
基本上除了开国皇帝,还有少数异类之外,其他的皇帝,都逃不过这个怪圈。
这种环境出来的天子,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大宋仁宗,至于他干得如何,交给大家伙评论了……
有这么一群人在身边,任何政策,从最初的拟定,就夹杂了不少私货,等到制定出来,让下面落实,这个过程中,除了少数言官能监督之外,根本就无从约束。
假如言官也加入这个集团,那皇帝就彻底成了聋子,瞎子。
大宋朝讲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这话不算错。
不和士大夫共天下,难道和武夫共天下?和阉人共天下?或者和世家门阀共天下?
貌似还不如士大夫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只和士大夫共天下,皇帝身边没有别的人了。
士大夫虽然主张有很大差别,彼此针锋相对,甚至是你死我活……但是在撼动这个集团根本的时候,人家可是会一致对外的。
庆历新政,熙宁变法,都是这么垮台的。
这就是无限皇权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千百年来,除了极少数能力超强的天子之外,其余的时候,都是无解的。
赵桓是不是那个能力超强的,暂时还不能下断言,但是赵桓找出了一个打破怪圈的办法。
就是邸报!
当这东西冲破官场限制,走进民间之后,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官家有什么安排,朝廷要做什么事情,包括一些政策改变,可以直接告知百姓,而不必等各级衙门一层一层传达,四处贴告示。
很有可能,一些外官还不如老百姓知道的早。
上意下达。
虽说范围还相当有限,但却是走出了原本的小圈子,了解天子用意的百姓,自然会反过来观察各地官吏。
至少他们能得到一个朴素的观点,官家的心是好的,都怪下面人搞砸了。
这对赵桓来说,就已经弥足珍贵了。
怎么说呢,赵桓在内忧外患的关头,走上了懂王的路子,邸报就是他的推特,所有购买报纸的,就是他的粉丝。
通过直接和粉丝沟通,治理这个国家。
简言之,邸报治国!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人人嘲笑川宝,人人都是川宝!
而赵桓又即将在土地上做文章,属于宋懂帝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作为善于用豹变抱大腿的高手,李邦彦已经在筹划下一步动作了,因为他很清楚,估计往后没人能和天子抗衡了,至少在破解邸报治国之前,是不行的。
所以接下来,自然是无条件服从官家了。
李邦彦又燃起了强大的斗志,翘首以盼,可他心心念念的赵官家,却没有返京,而是在离开太原之后,直接沿着黄河,到了胙城,随后又马不停蹄,带着李若水和李孝忠,来到了黄河岸边。
随在赵桓后面的,俨然还有李邦彦推荐的万俟卨,
光是从这个顺序安排,就不得不承认,万俟卨的投机成功了,他顺利混成了天子近臣。
只不过他很快就明白,天子近臣,到底不是天子看重的人……“鹏举,朕写的那篇邸报,没有询问过你,直接擅自主张,确实又不妥之处,毕竟是你的家事……”
岳飞没有话说,而是小心翼翼,从怀里取出一个布包,一层层展开,最后竟然是两件东西,其一是赵桓御笔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另一样就是那份邸报。
岳飞咧嘴一笑,“官家替臣写的东西,臣都小心收着。”
赵桓微微一愣,还略有惭愧,他是知道岳母刺字尽忠报国的。
可他那时候没反应过来,结果赐了精忠报国。
偏巧又是在岳母之前,有了他这个天子御笔,自然而然,精忠报国就成了无人撼动的金科玉律了……小小改动了历史,还怪不好意思的。
“官家,臣以为这一句最有帝王气象,最有苍生之念。官家说这一次抗金,不是为了一家一姓之尊荣,而是为了九州万民之乞活!整个大宋,亿兆黎民,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臣一人的家事,着实不算什么了,官家也不必替臣担心。”
有点尬!
李若水最早接触岳飞,知道他是个什么德行,话说得太直,太冲,不过也正是如此,这个人才格外可靠,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吧!
“岳太尉,官家从太原回来,连京城都没回,撇下了一切政务,跑过来看你,你却说不必替你担心?”
岳飞着实吓了一跳,他看了看赵桓身边的人,心说你们怎么不劝着官家啊?
赵桓主动笑了,“他们如何能管得了朕!鹏举,真是听闻你给将士授了田,这才特意过来瞧瞧的,情况如何?”
提到了正事岳飞打起了精神,甚至一改少言寡语的习惯,滔滔不断起来。
“官家,臣奉旨构筑黄河防线,先是在黄河以北,臣打算修六座堡垒,连成一线,迫使金人无法靠近河岸。可是在臣动工之后,就发现堡垒中间的空地十分肥沃,适合耕种。恰巧又有河北归附的义士,他们想要从军报国,又有人带着家眷南下。臣就把他们安顿在这里,给了一块田,暂时安居。”
岳飞说到这里,突然兴奋起来,“官家,臣跟这些人商议军饷的事情,谁知道有人竟然说,只要能把田契给他们,足够一家人过活,哪怕没有粮饷,也愿意血战金人,誓死不退!”
“官家,臣,臣家境贫寒,是韩魏公的佃户,臣知道民生艰苦,倘若能一田易饷,朝廷负担轻了,将士更加用命,如此击败金人,只在眼前啊!”
李若水在一旁瞪大眼睛,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从岳飞身上,发现兴奋这种情绪,这个沉郁老成的年轻将领,终于有感兴趣的了。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哪去找那么多的田地?不说别的,光是你岳鹏举现在授田的土地,就已经惹了麻烦!
赵桓略沉吟,就问道:“鹏举,你授田练兵,效果如何?”
岳飞很自豪,“好教官家得知,臣已经挑选了八百背嵬军,正在日夜操练,预备着和金贼决战!”
邸报进京的第三天,政事堂便无异议通过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的议案,只等赵桓返京通过,岳飞就会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大将。
不但是节度使,还给了河北路制置使的官职,统管黄河防务事宜。
其实在这一块,政事堂还是有争论的,张邦昌希望限定为各州诸军事,可张叔夜却坚定认为应该节制一起,最终妥协的结果,就变成了防务事宜这种模棱两可的用词,狭义的防务就是打仗,可广义上征兵啊,修城啊,安排人事啊,全都属于防务,就看怎么解释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政事堂会议,李邦彦和吴敏也参加了,至于白时中,则是染病卧床,并没有前来。
李邦彦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话,只是笑呵呵看着其余诸公。
这家伙越来越觉得自己英明了。
其实岳飞这件事很复杂,就包括讹传岳飞战死,妻子改嫁,后来又去找岳飞……这里面的事情并不单纯。
按照李邦彦的预估,官家必然震怒,然后大肆抓捕背后之人,掀起一场大狱,用滚滚人头,证明天子的威严。
可李邦彦万万没有想到,赵桓把一件复杂到了极点的事情,简单处理了。
借助邸报,一篇故事,不但洗刷了岳飞的委屈,还塑造出一个为国忘家,有情有义的武人形象。
这一篇文章,让岳飞名声大噪。
朝野上下,全都知道了这位精忠报国的好汉子,甚至把他和韩世忠并列,称为大宋双璧,国朝柱石。
有了这些评价,大势所趋,岳飞建节,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出乎预料,但也符合赵桓一切以抗金为主的主张,算是预料之中。
可真正惊人的是赵桓用的手段。
这位官家甚至还在太原,甚至没有跟宰执商谈,更没有大动干戈,仅仅是一篇小文章,就达到了目标。
不得不说,邸报可真是神奇!
官家手里,又多了一样大杀器啊!
作为几十年宦海历练出来的极品油条,李邦彦对于朝堂权力的运行,有着独到的见解。
谁都知道,天子是九五至尊,口含天宪,生杀予夺,权力大得吓人。
没有人可以明面上反对天子,也没有谁敢正面抗衡天子权威,哪怕在大宋朝也不行,那叫谋反,谋大逆!
是要诛杀九族的。
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满朝大臣,都是天子的工具人呢?
恰恰相反,正因为皇帝的权力太大,所以皇帝的权力才太小。
很矛盾吗?
原则上皇帝什么事情都能管,可偏偏天下这么多事情,皇帝也是一天十二个时辰,就算不吃不喝,他能管多少?
因此就要有一群人,替皇帝整理各种事务,安排轻重缓急,请皇帝示下,形成旨意,然后落实下去。
皇帝也不可能无所不懂,还要有人给皇帝提供咨询建议,如果皇帝年轻,还要有师父教导,
假如皇帝身边的这群人,都有着共同利益,彼此勾结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皇帝的知识获取被限制了,说白了,就是三观由人家塑造,平时做什么,由人家安排,面对问题,也要靠这些人提供建议。
这要是能不成傀儡,简直都是奇迹了。
基本上除了开国皇帝,还有少数异类之外,其他的皇帝,都逃不过这个怪圈。
这种环境出来的天子,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大宋仁宗,至于他干得如何,交给大家伙评论了……
有这么一群人在身边,任何政策,从最初的拟定,就夹杂了不少私货,等到制定出来,让下面落实,这个过程中,除了少数言官能监督之外,根本就无从约束。
假如言官也加入这个集团,那皇帝就彻底成了聋子,瞎子。
大宋朝讲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这话不算错。
不和士大夫共天下,难道和武夫共天下?和阉人共天下?或者和世家门阀共天下?
貌似还不如士大夫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只和士大夫共天下,皇帝身边没有别的人了。
士大夫虽然主张有很大差别,彼此针锋相对,甚至是你死我活……但是在撼动这个集团根本的时候,人家可是会一致对外的。
庆历新政,熙宁变法,都是这么垮台的。
这就是无限皇权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千百年来,除了极少数能力超强的天子之外,其余的时候,都是无解的。
赵桓是不是那个能力超强的,暂时还不能下断言,但是赵桓找出了一个打破怪圈的办法。
就是邸报!
当这东西冲破官场限制,走进民间之后,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官家有什么安排,朝廷要做什么事情,包括一些政策改变,可以直接告知百姓,而不必等各级衙门一层一层传达,四处贴告示。
很有可能,一些外官还不如老百姓知道的早。
上意下达。
虽说范围还相当有限,但却是走出了原本的小圈子,了解天子用意的百姓,自然会反过来观察各地官吏。
至少他们能得到一个朴素的观点,官家的心是好的,都怪下面人搞砸了。
这对赵桓来说,就已经弥足珍贵了。
怎么说呢,赵桓在内忧外患的关头,走上了懂王的路子,邸报就是他的推特,所有购买报纸的,就是他的粉丝。
通过直接和粉丝沟通,治理这个国家。
简言之,邸报治国!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人人嘲笑川宝,人人都是川宝!
而赵桓又即将在土地上做文章,属于宋懂帝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作为善于用豹变抱大腿的高手,李邦彦已经在筹划下一步动作了,因为他很清楚,估计往后没人能和天子抗衡了,至少在破解邸报治国之前,是不行的。
所以接下来,自然是无条件服从官家了。
李邦彦又燃起了强大的斗志,翘首以盼,可他心心念念的赵官家,却没有返京,而是在离开太原之后,直接沿着黄河,到了胙城,随后又马不停蹄,带着李若水和李孝忠,来到了黄河岸边。
随在赵桓后面的,俨然还有李邦彦推荐的万俟卨,
光是从这个顺序安排,就不得不承认,万俟卨的投机成功了,他顺利混成了天子近臣。
只不过他很快就明白,天子近臣,到底不是天子看重的人……“鹏举,朕写的那篇邸报,没有询问过你,直接擅自主张,确实又不妥之处,毕竟是你的家事……”
岳飞没有话说,而是小心翼翼,从怀里取出一个布包,一层层展开,最后竟然是两件东西,其一是赵桓御笔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另一样就是那份邸报。
岳飞咧嘴一笑,“官家替臣写的东西,臣都小心收着。”
赵桓微微一愣,还略有惭愧,他是知道岳母刺字尽忠报国的。
可他那时候没反应过来,结果赐了精忠报国。
偏巧又是在岳母之前,有了他这个天子御笔,自然而然,精忠报国就成了无人撼动的金科玉律了……小小改动了历史,还怪不好意思的。
“官家,臣以为这一句最有帝王气象,最有苍生之念。官家说这一次抗金,不是为了一家一姓之尊荣,而是为了九州万民之乞活!整个大宋,亿兆黎民,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臣一人的家事,着实不算什么了,官家也不必替臣担心。”
有点尬!
李若水最早接触岳飞,知道他是个什么德行,话说得太直,太冲,不过也正是如此,这个人才格外可靠,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吧!
“岳太尉,官家从太原回来,连京城都没回,撇下了一切政务,跑过来看你,你却说不必替你担心?”
岳飞着实吓了一跳,他看了看赵桓身边的人,心说你们怎么不劝着官家啊?
赵桓主动笑了,“他们如何能管得了朕!鹏举,真是听闻你给将士授了田,这才特意过来瞧瞧的,情况如何?”
提到了正事岳飞打起了精神,甚至一改少言寡语的习惯,滔滔不断起来。
“官家,臣奉旨构筑黄河防线,先是在黄河以北,臣打算修六座堡垒,连成一线,迫使金人无法靠近河岸。可是在臣动工之后,就发现堡垒中间的空地十分肥沃,适合耕种。恰巧又有河北归附的义士,他们想要从军报国,又有人带着家眷南下。臣就把他们安顿在这里,给了一块田,暂时安居。”
岳飞说到这里,突然兴奋起来,“官家,臣跟这些人商议军饷的事情,谁知道有人竟然说,只要能把田契给他们,足够一家人过活,哪怕没有粮饷,也愿意血战金人,誓死不退!”
“官家,臣,臣家境贫寒,是韩魏公的佃户,臣知道民生艰苦,倘若能一田易饷,朝廷负担轻了,将士更加用命,如此击败金人,只在眼前啊!”
李若水在一旁瞪大眼睛,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从岳飞身上,发现兴奋这种情绪,这个沉郁老成的年轻将领,终于有感兴趣的了。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哪去找那么多的田地?不说别的,光是你岳鹏举现在授田的土地,就已经惹了麻烦!
赵桓略沉吟,就问道:“鹏举,你授田练兵,效果如何?”
岳飞很自豪,“好教官家得知,臣已经挑选了八百背嵬军,正在日夜操练,预备着和金贼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