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瑷北上返回洛水探查情况。
想要完成一件功在百千年的大事,并非是一件轻易之事。
尤其是将一条河流改道,更是如此。
汴水是漕运的关键核心,但汴水不适合修建大坝,李元瑷初到汴州就心底有谱了。
汴州是四方漕运的核心地,不管北上、南下,还是往东进青徐,往西如荆襄,皆经汴水。
大坝的存在将会影响这些不需要泄洪就可以往来汴水的船舶,得不偿失。
这一点李元瑷还是看的很清楚的,至少在京杭大运河现世以前,没人可以撼动汴州漕运的地位。
对于京杭大运河,李元瑷也相信未来肯定会出现。
有一种东西叫做历史的必然性,即便自己改变了历史,如这种功在千秋的伟业,依旧会出现于世间。只是出现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故而引洛入汴,势在必行。
唯一担心的就是引洛这条路不好走,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现今的唐王朝支撑不住。
为了所谓的千秋功绩,而祸害当代,给当代人带来巨大的损害,并不是高明的选择。
不过李元瑷心底已经拿定主意,就算这路不好走,也要为了后世走下去。只是花费的时间长一点,十年,二十年,终有功成的一日。
他有这想法其实是心底一开始就有了一种悲观的心态。
引洛入汴,一句话的事情,真要如此简单,也轮不到自己。
这世上从来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愚公这样敢逆势而行的蠢蛋。
李元瑷觉得自己此刻就是这个蠢蛋。
七里铺村。
李元瑷、阎立本、罗通一行十余人人涌进了洛水与黄河交界的一个小村落的村头汤馆。
在贞观朝饮茶还未流行,茶叶大多充当药材使用。
街头巷尾自然也不存在茶馆一说,取而代之的是汤馆。
汤有热水的意思,也有字面意思。
一般的汤馆,热水足备,高汤就看店家规模大小了。
他们此刻所在的村头汤馆,就是为行人饮水歇脚的。
热水管够,汤水只有一些青菜汤汁。
李元瑷看了一眼招牌道:“给我们多熬些槐叶汤,再来二十个胡饼,快点,我们还要赶路。”
店掌柜是个上了年纪老叟,叫喝道:“瓜娃子,动作麻溜点,别让人等急了。”
他们这小村小店,平时就是路人几个热水钱。
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老叟眉开眼笑,热情的上来多擦拭了几遍桌子,嘴里还闲不住,问道:“几位官哪里人?不是行脚商人吧。老朽眼尖,一看就知你们是大富大贵之人。”
李元瑷笑着道:“老人家了不起,我们是来看山水的。沿途累了,就在贵店歇歇脚。”
带着百来号人太麻烦,也太招人嫌,故而他们分成几路,四散探查。
老者热情好,还是个话唠,管不住嘴,热情的给他介绍周边好玩的地方。
李元瑷也不觉得他啰嗦,耐心的听着。
直到老者的儿子呈上了汤、饼,见自己的父亲侃侃而谈,才将他拉住。
李元瑷见状笑了笑,有点怀念自己的父亲,端起碗喝了口汤。
槐叶汤,说是汤,充其量也就是槐叶煮了煮,加了点盐有点味道。
不过怎么说也比饮开水强一点。
咬着芝麻胡饼,喝着槐叶汤,李元瑷才道:“等会我们去大伾山附近看看,广武山明天再去吧。”
阎立本道:“广武山没必要去的,那里我曾经住过月余,那边的泥土多是黄土、黄黏土,大多都是通过黄河支流累积的沙土,极易遭到破坏崩塌、滑坡。由那边挖掘,很容易将泥沙一并带入汴水,起反效果。”
李元瑷听罢,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对于阎立本的判断,他还是坚信不疑的。
老叟给叫道一旁,心底难受,耳朵一直竖着,听到阎立本这么说,忍不住道:“你们可以去孤柏岭瞧瞧,哪里也许可行呢!”
李元瑷心底一动,忙问道:“老丈,你知道我们再说什么?”
老叟摇头道:“不知道,但这位后生说的话,老朽听过类似的。一个跟这位后生,差不多的后生,就在小半年前,他三天两头的在我店里喝汤吃饼。后来还在村正家借住了一段时间。他就在咱这个小店,说什么广武山,泥沙之内的话。老朽是听不懂,也记不太清楚。”
李元瑷再问道:“那孤柏岭在哪,又是为什么?”
老叟道:“那天黄昏,那后生来我店里很是高兴。老朽忍不住问他为何,他说什么老天保佑,孤柏岭地龙翻身,翻出了一条裂缝。也不知他高兴个什么劲,地龙翻身,那多可怕。老朽还记得当时村里的屋子都塌了好几间,吓得咱拜了一个晚上的菩萨三清老祖。”
李元瑷自然知道所谓的地龙翻身就是地震。地震,震出了一条裂缝?
李元瑷跟阎立本对望一眼。
李元瑷忙问道:“老丈孤柏岭在什么地方?”
老叟玩东南方向一指,说道:“就在那边,大约十里左右。”
李元瑷又问道:“你可知那后生住哪?姓甚名谁?”
老叟摇了摇头,随即道:“村正肯定知道,我们村小,没有栈,那后生在村正家借住了十几日呢。”
“走,我们去村正家看看!”李元瑷顾不得吃了,直接起身问起了村正家的地址。
顺着老叟指的方向,李元瑷找到了七里铺村村正。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对于李元瑷的询问,村正还有些提防。
李元瑷直接表明了身份。
村正一听是大唐商王,登时没有了疑虑道:“那人叫姜之明,是前朝工部员外郎姜敬的后人。他想要给自己的父亲正名,一直在研究运河事情。”
姜之明之前就住在他家,彼此有过一定了解。
李元瑷不知姜敬是何人。
阎立本却听过,说道:“姜家世代研究治水,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李元瑷突然想起一个人,姜师度。一个与李冰、西门豹、王景、王景齐名的治水专家。
他不记得姜师度是唐朝哪个时代的名人,但听阎立本如此说姜家,保不定就是姜家人。
李元瑷问及姜之明的去处。
村正道:“姜之明离去前说要去汴州寻他故友裴律师,此后就无消息了。”
李元瑷与阎立本,面面相觑,怎么又绕回去了?
想要完成一件功在百千年的大事,并非是一件轻易之事。
尤其是将一条河流改道,更是如此。
汴水是漕运的关键核心,但汴水不适合修建大坝,李元瑷初到汴州就心底有谱了。
汴州是四方漕运的核心地,不管北上、南下,还是往东进青徐,往西如荆襄,皆经汴水。
大坝的存在将会影响这些不需要泄洪就可以往来汴水的船舶,得不偿失。
这一点李元瑷还是看的很清楚的,至少在京杭大运河现世以前,没人可以撼动汴州漕运的地位。
对于京杭大运河,李元瑷也相信未来肯定会出现。
有一种东西叫做历史的必然性,即便自己改变了历史,如这种功在千秋的伟业,依旧会出现于世间。只是出现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故而引洛入汴,势在必行。
唯一担心的就是引洛这条路不好走,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现今的唐王朝支撑不住。
为了所谓的千秋功绩,而祸害当代,给当代人带来巨大的损害,并不是高明的选择。
不过李元瑷心底已经拿定主意,就算这路不好走,也要为了后世走下去。只是花费的时间长一点,十年,二十年,终有功成的一日。
他有这想法其实是心底一开始就有了一种悲观的心态。
引洛入汴,一句话的事情,真要如此简单,也轮不到自己。
这世上从来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愚公这样敢逆势而行的蠢蛋。
李元瑷觉得自己此刻就是这个蠢蛋。
七里铺村。
李元瑷、阎立本、罗通一行十余人人涌进了洛水与黄河交界的一个小村落的村头汤馆。
在贞观朝饮茶还未流行,茶叶大多充当药材使用。
街头巷尾自然也不存在茶馆一说,取而代之的是汤馆。
汤有热水的意思,也有字面意思。
一般的汤馆,热水足备,高汤就看店家规模大小了。
他们此刻所在的村头汤馆,就是为行人饮水歇脚的。
热水管够,汤水只有一些青菜汤汁。
李元瑷看了一眼招牌道:“给我们多熬些槐叶汤,再来二十个胡饼,快点,我们还要赶路。”
店掌柜是个上了年纪老叟,叫喝道:“瓜娃子,动作麻溜点,别让人等急了。”
他们这小村小店,平时就是路人几个热水钱。
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老叟眉开眼笑,热情的上来多擦拭了几遍桌子,嘴里还闲不住,问道:“几位官哪里人?不是行脚商人吧。老朽眼尖,一看就知你们是大富大贵之人。”
李元瑷笑着道:“老人家了不起,我们是来看山水的。沿途累了,就在贵店歇歇脚。”
带着百来号人太麻烦,也太招人嫌,故而他们分成几路,四散探查。
老者热情好,还是个话唠,管不住嘴,热情的给他介绍周边好玩的地方。
李元瑷也不觉得他啰嗦,耐心的听着。
直到老者的儿子呈上了汤、饼,见自己的父亲侃侃而谈,才将他拉住。
李元瑷见状笑了笑,有点怀念自己的父亲,端起碗喝了口汤。
槐叶汤,说是汤,充其量也就是槐叶煮了煮,加了点盐有点味道。
不过怎么说也比饮开水强一点。
咬着芝麻胡饼,喝着槐叶汤,李元瑷才道:“等会我们去大伾山附近看看,广武山明天再去吧。”
阎立本道:“广武山没必要去的,那里我曾经住过月余,那边的泥土多是黄土、黄黏土,大多都是通过黄河支流累积的沙土,极易遭到破坏崩塌、滑坡。由那边挖掘,很容易将泥沙一并带入汴水,起反效果。”
李元瑷听罢,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对于阎立本的判断,他还是坚信不疑的。
老叟给叫道一旁,心底难受,耳朵一直竖着,听到阎立本这么说,忍不住道:“你们可以去孤柏岭瞧瞧,哪里也许可行呢!”
李元瑷心底一动,忙问道:“老丈,你知道我们再说什么?”
老叟摇头道:“不知道,但这位后生说的话,老朽听过类似的。一个跟这位后生,差不多的后生,就在小半年前,他三天两头的在我店里喝汤吃饼。后来还在村正家借住了一段时间。他就在咱这个小店,说什么广武山,泥沙之内的话。老朽是听不懂,也记不太清楚。”
李元瑷再问道:“那孤柏岭在哪,又是为什么?”
老叟道:“那天黄昏,那后生来我店里很是高兴。老朽忍不住问他为何,他说什么老天保佑,孤柏岭地龙翻身,翻出了一条裂缝。也不知他高兴个什么劲,地龙翻身,那多可怕。老朽还记得当时村里的屋子都塌了好几间,吓得咱拜了一个晚上的菩萨三清老祖。”
李元瑷自然知道所谓的地龙翻身就是地震。地震,震出了一条裂缝?
李元瑷跟阎立本对望一眼。
李元瑷忙问道:“老丈孤柏岭在什么地方?”
老叟玩东南方向一指,说道:“就在那边,大约十里左右。”
李元瑷又问道:“你可知那后生住哪?姓甚名谁?”
老叟摇了摇头,随即道:“村正肯定知道,我们村小,没有栈,那后生在村正家借住了十几日呢。”
“走,我们去村正家看看!”李元瑷顾不得吃了,直接起身问起了村正家的地址。
顺着老叟指的方向,李元瑷找到了七里铺村村正。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对于李元瑷的询问,村正还有些提防。
李元瑷直接表明了身份。
村正一听是大唐商王,登时没有了疑虑道:“那人叫姜之明,是前朝工部员外郎姜敬的后人。他想要给自己的父亲正名,一直在研究运河事情。”
姜之明之前就住在他家,彼此有过一定了解。
李元瑷不知姜敬是何人。
阎立本却听过,说道:“姜家世代研究治水,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李元瑷突然想起一个人,姜师度。一个与李冰、西门豹、王景、王景齐名的治水专家。
他不记得姜师度是唐朝哪个时代的名人,但听阎立本如此说姜家,保不定就是姜家人。
李元瑷问及姜之明的去处。
村正道:“姜之明离去前说要去汴州寻他故友裴律师,此后就无消息了。”
李元瑷与阎立本,面面相觑,怎么又绕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