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章 那个国家,以后只会越来越乱-抗战之败家大军阀最新章节
659章 那个国家,以后只会越来越乱-抗战之败家大军阀最新章节-唐末大军阀-笔趣阁
唐末大军阀
作者:云霄野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听李遇夹枪带棒的说罢,徐温的脸一下子便沉了下来,也当即回道:
“...李将军,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李遇冷笑一声,又踏前两步,毕竟他自打投奔杨行密效力以来,是领兵打仗的武将;而徐温则更倾向于协助主公,处置藩镇内部事务。所以两人相较,明显李遇更有股杀伐狠戾的气势,他凝视向徐温,又沉声道:
“我说的哪里错了?与逆贼张颢合谋弑杀吴王的,是你徐温;而如今反目又袭杀张颢的,也仍是你徐温。而张颢意欲篡位自立,固然该杀,你倒能趁机反水,也是借助我等的声势除掉了张颢这个竞争对手...以为便能独自把持吴国朝政了?”
徐温闻言,心中当然已经对李遇起了杀心,可偏偏却又不便发作。因为李遇正说中了他心中的想法...何况以现在这等处境而言,自己也不具备对李遇出手的条件。毕竟陶雅、周本的旧将也在旁边瞧着呢,徐温自知如果沉不住气而一意孤行,他也不是没有可能要与张颢落得同样的下场......
偏偏李遇挑明了逼问,徐温脑筋转得飞快,立刻想好了说辞,又做出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说道:
“如若易地而处,李将军不得已兵谏夺权,而引得吴王忌恨...你又作何打算,是君要臣死,臣便不得不死?难道还任由他继续打压戕害功勋宿将,致使吴国众臣人心尽散,而招致覆亡之患?
而张颢包藏祸心,先前我并不知情,如今接引诸位袍泽,诛杀那意欲僭位的叛臣,这难道还错了?既然我的确曾为自保,而合谋除掉吴王,终究愧对先主...可这也不是为我吴国的旧臣袍泽着想?
否则王茂章、吕师周...等同僚本来愿为先主竭力效死,被迫却只得叛离出走...李将军认为我也该叛逃?亦或者说就只能等死?从头到尾,我也只想尽臣子本分,也实无意趁机独揽大权、把持朝政!”
李遇听了重重的哼了一声,可他还要言语时,陶雅却站出身来,挡在了他们两人中间:
“罢了...我吴国内乱纷争,也该至此为止了。徐指挥使,也是先王旧部出身,如非为势所迫,先前也不至出那般下策...如若认由吴王胡作非为,只怕到底要断送我等出生入死,而打下的这片江山社稷...眼下也当尽快另立新主,以稳定局势,至于其它事...也不必再争执下去。”
眼见陶雅出面调停,李遇寻思片刻,仍斜眼打量着徐温,又道:
“诚然正如浔阳公所言,也当立刻拥立新主。只是杨氏宗室子嗣年幼,也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臣子掌控...依我之见,宫禁内宿卫衙内,乃至拱卫国都的军旅,也须重新整顿一番。我愿率领所部兵马,转迁宣州,以图匡正王室,护卫君王。也免得再有什么乱臣贼子,因新主年幼,便还要生出什么不轨的企图......”
李遇此言一出,陶雅、周本听了,也觉得未尝不可...然而徐温闻言,心中不住又恶狠狠的咒骂了几句。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君主年幼而极易被权臣把控。李遇很明显看不惯徐温有摄政揽权的机会,就是针对他自表要调至宣城。而如若徐温这边当真有挟制君王的意图,李遇就是他眼前最大的障碍,而且其余统军戎卫一方的吴国将领,仍随时会关注宣城这边的局势。
可是李遇除了是先主的嫡系旧部,他的儿子还迎娶了杨行密膝下一女,所以还兼顾宗室外戚的身份。如今宗室动荡、新主年幼,他要统领军旅转迁至宣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毕竟本来戎卫宫禁左、右牙军,先前可都参与弑杀君王...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吴国新主,却仍要由手上沾满了他兄长鲜血的徐温看护着...李遇也完全有理由提出质疑。
陶雅思忖片刻之后,便转头望向徐温,问道:
“李将军所言倒也在理,宣城历经动乱,也当转调军旅拱卫君侧。而由我司掌的歙州与宣州接邻,也便于策应。而与李将军同殿为臣,不知徐指挥使意下如何?”
徐温倒也想反对,可是他也并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李遇冷眼旁观,陶雅出言相询,在旁还有周本目光炯炯,也正朝着自己这边凝视过来...徐温也只得故作痛快的表态,而当即说道:
“同样是了为匡正我吴国社稷,李将军有意要转调至宣城,这又有何不可?只盼能与将军精诚协力,时日久了,徐某也当能自证心迹,恪尽本分,而辅佐先主子嗣......”
嘴上虽如此说,徐温心里则暗恨道:
刚除了张颢,却又来了个李遇,可恨这厮对我提防心思极重...可虽然眼下不便与其为敌。李遇本来毕竟屯戎地方的武职军将,在吴国朝堂中根基不及我深厚...要与权谋手段慢慢与之周旋,想必早晚也有机会铲除掉他。
只不过还须权衡陶雅、周本,乃至司掌镇南军的刘威等元勋旧臣的反应...要掌控朝堂,也仍须小心谨慎,决计疏失不得啊......
※※※※※※※※※※※※※※※※※※※※
由徐温、周本、陶雅、李遇等吴国元勋旧臣诛杀软禁杨家宗室,而意欲篡位自立的张颢,便拥立杨行密膝下另一子,如今尚还不过十岁出头年纪的杨渭继位,更名做杨隆演,成了南吴第三代国君。
而杨隆演做了吴国国主之后,还由徐温安排部署,派遣使臣至本来敌对的魏朝上表臣服。
而李天衢闻知南吴有使者前来,这倒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按史载轨迹,张颢、徐温原本计划行刺杨渥得手之后,便相约向后梁称臣。
当初杨行密与朱温,可也是连年征战不休的死对头,他们要迅速整合吴国朝堂,自然也要尽可能争取消弭外部的威胁。而如今雄踞中原的既是魏朝,现在经历内乱,也经不起折腾的吴国名义上选择服软认怂,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李天衢也已探明,吴国旧臣宿将李遇,因征讨清除逆臣功绩,而被加封为宣州观察使,同时吴国朝堂内部官员调动得似乎也比较频繁...他便立刻意识到,即便张颢身死,徐温要想在吴国朝堂中一手遮天,也绝没那么容易。
毕竟按正史线走的话,徐温一人独揽大权之后,也开始试图逐步翦除杨氏旧将的势力。而对于他掌控朝堂反抗态度最为激烈的,正是那个李遇。
徐温为了尽快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则是拉拢来按原本轨迹,本会为吴国效力的柴再用出兵攻打,还擒执住李遇的儿子到了城下逼迫其就范...李遇不忍自己的爱子受折磨炮制,只得出城请和,却被柴再用当即擒下斩首,家门除了儿媳是先主杨行密之女而留下安顿之外,其余亲眷也尽遭屠戮......
可是如今的柴再用,却在长江以北担任魏朝淮南军节度副使...徐温又无严可求辅佐,尚还没有掌控住朝堂。多了李遇这个死对头就在眼皮底下,徐温就算要动他,可是驻外的统军将领,已插手吴国君主更迭事宜...徐温再是奸诈,也有颇多顾忌。而他无法独揽大权,那么吴国以后的形势,又将会如何演变下去?
“...李将军,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李遇冷笑一声,又踏前两步,毕竟他自打投奔杨行密效力以来,是领兵打仗的武将;而徐温则更倾向于协助主公,处置藩镇内部事务。所以两人相较,明显李遇更有股杀伐狠戾的气势,他凝视向徐温,又沉声道:
“我说的哪里错了?与逆贼张颢合谋弑杀吴王的,是你徐温;而如今反目又袭杀张颢的,也仍是你徐温。而张颢意欲篡位自立,固然该杀,你倒能趁机反水,也是借助我等的声势除掉了张颢这个竞争对手...以为便能独自把持吴国朝政了?”
徐温闻言,心中当然已经对李遇起了杀心,可偏偏却又不便发作。因为李遇正说中了他心中的想法...何况以现在这等处境而言,自己也不具备对李遇出手的条件。毕竟陶雅、周本的旧将也在旁边瞧着呢,徐温自知如果沉不住气而一意孤行,他也不是没有可能要与张颢落得同样的下场......
偏偏李遇挑明了逼问,徐温脑筋转得飞快,立刻想好了说辞,又做出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说道:
“如若易地而处,李将军不得已兵谏夺权,而引得吴王忌恨...你又作何打算,是君要臣死,臣便不得不死?难道还任由他继续打压戕害功勋宿将,致使吴国众臣人心尽散,而招致覆亡之患?
而张颢包藏祸心,先前我并不知情,如今接引诸位袍泽,诛杀那意欲僭位的叛臣,这难道还错了?既然我的确曾为自保,而合谋除掉吴王,终究愧对先主...可这也不是为我吴国的旧臣袍泽着想?
否则王茂章、吕师周...等同僚本来愿为先主竭力效死,被迫却只得叛离出走...李将军认为我也该叛逃?亦或者说就只能等死?从头到尾,我也只想尽臣子本分,也实无意趁机独揽大权、把持朝政!”
李遇听了重重的哼了一声,可他还要言语时,陶雅却站出身来,挡在了他们两人中间:
“罢了...我吴国内乱纷争,也该至此为止了。徐指挥使,也是先王旧部出身,如非为势所迫,先前也不至出那般下策...如若认由吴王胡作非为,只怕到底要断送我等出生入死,而打下的这片江山社稷...眼下也当尽快另立新主,以稳定局势,至于其它事...也不必再争执下去。”
眼见陶雅出面调停,李遇寻思片刻,仍斜眼打量着徐温,又道:
“诚然正如浔阳公所言,也当立刻拥立新主。只是杨氏宗室子嗣年幼,也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臣子掌控...依我之见,宫禁内宿卫衙内,乃至拱卫国都的军旅,也须重新整顿一番。我愿率领所部兵马,转迁宣州,以图匡正王室,护卫君王。也免得再有什么乱臣贼子,因新主年幼,便还要生出什么不轨的企图......”
李遇此言一出,陶雅、周本听了,也觉得未尝不可...然而徐温闻言,心中不住又恶狠狠的咒骂了几句。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君主年幼而极易被权臣把控。李遇很明显看不惯徐温有摄政揽权的机会,就是针对他自表要调至宣城。而如若徐温这边当真有挟制君王的意图,李遇就是他眼前最大的障碍,而且其余统军戎卫一方的吴国将领,仍随时会关注宣城这边的局势。
可是李遇除了是先主的嫡系旧部,他的儿子还迎娶了杨行密膝下一女,所以还兼顾宗室外戚的身份。如今宗室动荡、新主年幼,他要统领军旅转迁至宣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毕竟本来戎卫宫禁左、右牙军,先前可都参与弑杀君王...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吴国新主,却仍要由手上沾满了他兄长鲜血的徐温看护着...李遇也完全有理由提出质疑。
陶雅思忖片刻之后,便转头望向徐温,问道:
“李将军所言倒也在理,宣城历经动乱,也当转调军旅拱卫君侧。而由我司掌的歙州与宣州接邻,也便于策应。而与李将军同殿为臣,不知徐指挥使意下如何?”
徐温倒也想反对,可是他也并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李遇冷眼旁观,陶雅出言相询,在旁还有周本目光炯炯,也正朝着自己这边凝视过来...徐温也只得故作痛快的表态,而当即说道:
“同样是了为匡正我吴国社稷,李将军有意要转调至宣城,这又有何不可?只盼能与将军精诚协力,时日久了,徐某也当能自证心迹,恪尽本分,而辅佐先主子嗣......”
嘴上虽如此说,徐温心里则暗恨道:
刚除了张颢,却又来了个李遇,可恨这厮对我提防心思极重...可虽然眼下不便与其为敌。李遇本来毕竟屯戎地方的武职军将,在吴国朝堂中根基不及我深厚...要与权谋手段慢慢与之周旋,想必早晚也有机会铲除掉他。
只不过还须权衡陶雅、周本,乃至司掌镇南军的刘威等元勋旧臣的反应...要掌控朝堂,也仍须小心谨慎,决计疏失不得啊......
※※※※※※※※※※※※※※※※※※※※
由徐温、周本、陶雅、李遇等吴国元勋旧臣诛杀软禁杨家宗室,而意欲篡位自立的张颢,便拥立杨行密膝下另一子,如今尚还不过十岁出头年纪的杨渭继位,更名做杨隆演,成了南吴第三代国君。
而杨隆演做了吴国国主之后,还由徐温安排部署,派遣使臣至本来敌对的魏朝上表臣服。
而李天衢闻知南吴有使者前来,这倒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按史载轨迹,张颢、徐温原本计划行刺杨渥得手之后,便相约向后梁称臣。
当初杨行密与朱温,可也是连年征战不休的死对头,他们要迅速整合吴国朝堂,自然也要尽可能争取消弭外部的威胁。而如今雄踞中原的既是魏朝,现在经历内乱,也经不起折腾的吴国名义上选择服软认怂,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李天衢也已探明,吴国旧臣宿将李遇,因征讨清除逆臣功绩,而被加封为宣州观察使,同时吴国朝堂内部官员调动得似乎也比较频繁...他便立刻意识到,即便张颢身死,徐温要想在吴国朝堂中一手遮天,也绝没那么容易。
毕竟按正史线走的话,徐温一人独揽大权之后,也开始试图逐步翦除杨氏旧将的势力。而对于他掌控朝堂反抗态度最为激烈的,正是那个李遇。
徐温为了尽快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则是拉拢来按原本轨迹,本会为吴国效力的柴再用出兵攻打,还擒执住李遇的儿子到了城下逼迫其就范...李遇不忍自己的爱子受折磨炮制,只得出城请和,却被柴再用当即擒下斩首,家门除了儿媳是先主杨行密之女而留下安顿之外,其余亲眷也尽遭屠戮......
可是如今的柴再用,却在长江以北担任魏朝淮南军节度副使...徐温又无严可求辅佐,尚还没有掌控住朝堂。多了李遇这个死对头就在眼皮底下,徐温就算要动他,可是驻外的统军将领,已插手吴国君主更迭事宜...徐温再是奸诈,也有颇多顾忌。而他无法独揽大权,那么吴国以后的形势,又将会如何演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