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派的出现给影视圈造成的最大困扰是什么?
无休无止的资源抢夺以及无法扼制的同行对立;
每年国内能进院线的电影也就那么多,剧本好坏暂且不提,在不少演员心中,大多数的时候,制作规模是他们挑选角色的第一衡量标准;
还有一点就是看导演;
《西红柿》啥都不占,但有两点优势,一是麻花前面的两部电影隐隐约约的有了自己的喜剧风格, 也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二是背靠万重山,虽从明面上万重山并没有麻花的股份,但刘思思和杨小狐的关系,人尽皆知;
要想捧艺人,除了打点好人脉,经纪人或者是公司还得要有能明辨剧本的能力;
国产电影不再是圈钱利器, 质量和口碑更显重要。
特别是今年的黄雷和蔡康勇都败走麦城, 让不少想要进场分一杯羹的艺人心里泛起了嘀咕。
黄雷老师今年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麻烦家族》, 演员阵容颇为亮眼:李立群、海清、孙莉和魏大勋等,有偶像也有实力派,演员知名度高。主打家庭喜剧。题材讨喜,具备了卖座的潜质。
黄雷在综艺节目中塑造的好爸爸、好丈夫和好老师形象可谓路人皆知。他的粉丝群体年龄段分布比较广,加上女儿多多和老婆孙莉也经常出镜,他家算是国民家庭。这对黄雷的导演头衔有很大的加分作用。
另外黄雷早期还是文艺青年的形象,虽然这两年发福有点油腻,但才华还是有的。综合下来,电影票房的前景应该很好。
可是却票房和口碑双扑街,在院线挣扎了一周就下映了。
这样的电影放到2015年和2016年,内地影市大爆发的时候,票房过亿应该是很轻松的。可就是在今年,该片悄无声息的扑街了。
《麻烦家族》翻拍自日本电影,国内观众可谓是恶评如潮,豆瓣评分只有4.8。认为镜头如同电视剧、几乎照搬、不接地气、逻辑差等等。
可见观众注重影片质量和观影体验, 不再只看导演是谁谁谁就掏钱买票。上映期间黄雷明显着急了, 微博发布千字长文来说明拍这部片的心路历程,归纳下来就是“我很用心的拍了,你们一定要来支持”。
另外一部是蔡康勇导演,小S、林志灵主演端午节上映的《吃吃的爱》
蔡康勇在两岸三地可谓长袖善舞,主持的工作做的很好,也广泛结交内地娱乐圈各方力量。《康熙来了》在内地网民当中很有知名度。
2016年节目的关停还引起了一阵惋惜。而且他自己也担任过好几部电影的编剧工作,是科班学电影出生的。
这部由他执导,小S主演的电影可以说是噱头十足,电影的宣传也一直拿小S和林志灵的“恶斗”做卖点,加上一众康熙熟脸综艺咖在里面露面,吸引了众多影迷的关注。
在宣传期的时候,这部电影几乎得到了大半个内地娱乐圈明星的微博转发宣传,可见蔡康勇的好人缘。
光看前期宣传,电影的卖相还是很不错的。至少破亿应该不成问题,小S和蔡康勇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是把破亿作为目标。结果呢?自从5月27日上映,整个端午节假期都没到3000万票房。同时观众口碑和影评人口碑都双双扑街。
如果是在前两年,这样具有“情怀”的电影不管质量如何,电影票房肯定不错。破亿几乎是基准线。
估计蔡康勇以及背后的投资方看重的就是这点,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该片虽然赶上了端午假期,票房却没有享受到假期加持,破3000万估计还可以磨一下, 但是过亿基本无望了。
以上两部电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但是前两年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了不少“以小博大”的电影,卖卖情怀、卖卖人气,大家就会掏钱进电影院。
但是到了今年,感觉这个路数越来越不好用了。
是观众变得理性了吗?还是说剔除了大规模票补以后,大家对自己的钱包越捂越紧了?电影市场的泡沫也被挤破了?
钟丽妨认为这是好事,是国内观众观影水平和习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市场上有好片肯定有烂片。观众会理性选择自己要看的片子,口碑和质量是其中重要的参考指标。
如果想要更高的票房,电影制作方和投资方就要加大投入到电影本身,而不是卖“小鲜肉”卖“IP”卖“情怀”。
电影拍的好看,看的人就多,电影拍的不好看,营销再厉害也不行。
观众会用自己的脚投票,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来就来呗,柴之萍还能咬我一口?”
小狐和王芷文在钟丽妨办公室商议麻花的股份怎么处理,助理给她发了微信,说是弯弯的柴之萍来了燕京;
“呵呵,不理她,麻花的张辰给我打了电话,说的不清不楚,我也没戳穿他,就按轻舟的想法来,让他再蹦跶几天,《西红柿》拍完,咱拍屁股走人!”
钟丽妨自从得知麻花打算撇下万重山自己玩以后,心里就给他们判了极刑,嘴里自然没有好话;
王芷文点点头,她接手新历传媒之后,很少和港台的圈子接触,所以对这些事除了不了解,还有些厌烦;
新历的上市申请已经通过了,未来三个月是静默期,她和小狐都不能胡乱说话,很多事,只能拜托万重山出面处理;
“钟姐,那马莉这事就麻烦你了。”
“有什么麻烦,我也不会出面的,让周芸去处理就算给柴之萍面子了,还想咋的,真要翻脸,我们还能吃亏不成?”
这确实是一句笑话;
而柴之萍见到张辰的第一句话就让跟在她身后宋云华吓了一跳;
“张总,你们公司就是这么办事的?怎么会出这么大的岔子,亏得我还打算让投资人多给《西红柿》点的预算呢。”
张辰对她的话显然也是听听而已,不过人家说的也没错,马莉的事,错在他们;
“柴总,你先别急,具体什么情况还不好说,到目前为止,还没人提出换角色的事,我们别乱了阵脚,你说是吧?”
“怎么可能不急,消息都传到弯弯了,还能有假,我朋友都告诉我了,是杨小狐吧?”
麻花的前两部电影让投资人收获了极大的投资回报,使得张辰有了不小的膨胀,思维也渐渐靠近了当下的影视制作常态;
搞噱头、请流量、抄段子;
过去的几年,中国电影走的道路是“IP+鲜肉+资本”,然后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
但从17年的下半年开始,鲜肉电影没人信了,票房差,其实是这个模式坏了。
之前,是中国只有这个模式的电影赚钱,而且赚钱快。你看《爸爸去哪儿》、《小时代》都是赚一笔快钱就走,给鲜肉大量的片酬,精准面对粉丝群体。
然而好的国产电影票房差,早就不仅仅是2017年的事了。
“神演技”的《万箭穿心》,最终票房不到300万,简直嘲讽。一个电影的票房,不如制片费用也就算了,居然还不如小鲜肉片酬的一个零头。《绣春刀》8000万左右,照样拍出来人家不爱看。《大明劫》放在今天来看,其实和《血战钢锯岭》有点像,制作良心、内核充实,宣发漫天,结果有人来看吗?照样败得一塌糊涂。更不要说纯文艺片《钢的琴》、《百鸟朝凤》了。
对市场敏感的导演心里清楚,与其费力不讨好拍一个所谓质量上乘的电影,不如拍个粉丝爱看的电影,不叫好但叫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在这种基础上,国产片大量出了周期短、见效快、无内涵的所谓“商业片”(其实也就是粉丝电影),这种电影明摆着就是圈钱的,艺术品味、作品质量放一边,先保证能让电影资方安全着陆再说。
2017国产电影的票房为什么差,就是因为这个模式已经基本宣告失败了。而这种圈钱模式,曾几何时是票房的一记伟哥,不断刷新记录。现在风口一停,钱捞不到,猪掉下来了。
而国产良心电影,从来就是票房表现很差的,不仅仅是2017年。2017年国产电影差,只是告诉我们票房主力军的卖粉卖颜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好比沪指高涨,只有漂亮50涨,中小盘一直不涨,良好业绩的公司股票还一直阴跌,市场上还有谁会去做好公司?现在大盘跌了,优良业绩公司虽然还跌着,但是肯定有导演要走、会走这条路。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电影票房差的现在,简直是太好不过。
今后,中国电影要么重走这个模式,要么走出新的一条靠实力带动票房的新路,要么就这么好死不死被国外碾压。
战狼2之后,总是有人不断鼓吹国产电影赶超好莱坞,大哥,醒醒!
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每年能和好莱坞大片抗衡的电影数量不够;
每年中国引进片大概是80部左右,2016年创下新高是95部,其中分账大片是20+14部,其它是买断批片,这里面好莱坞电影数量大概是50-60部,真正具有绝对票房号召力的大片大约是20-30部左右。
中国电影每年能够和这30部大片相当的,注意,是相当,就是在话题度啊,观众期待度啊,等等各个方面能够勉强达到好莱坞大片票房号召力的电影,也就是10部多一点。满足这些条件的电影,一般都是大导演、高投资、大IP,一看就知道卖相好。就是《美人鱼》、《捉妖记》和西游、盗墓题材这些国产特效大片,和《港囧》、《全世界》这样的超级IP。
这些国产片的年度种子选手,都出现在那个档期呢?
它们统统分布在每年的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这个格局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
话说,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概到2007年左右,只有年底贺岁档有一两部值得一看的电影,那会,无论是国师的《英雄》还是冯小刚的贺岁片,都是集中在这个时期放映,后来呢,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先是暑期档出来了,包括吴宇森的两部《赤壁》等都放在了暑期档。随后出现了中秋贺岁档,比如《画皮》就在这个档期。春节档是最晚出现,一直到2013年《西游降魔》开辟出来的,现在倒是成了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档期了。
但是在2012年之前,其实每年整个上半年,国产片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就这个过程,也是国产片质量逐渐提高,值得去看一看的国产片数量提高以后,这才有今天这个局面。
目前每年春节之后的2月底、3月份开始,到暑期档到来之前的6月底和7月上旬,大概有4个半月的时间,没有任何够档次的国产片会选择这段时间上映。这期间,会有3个小档期,一个是4月清明档、一个是5月五一档,国产中等成本的电影会扎堆选择在这两个时期上映。另外一个是6月的端午档,然而6月一般是国产保护月之前好莱坞大片最疯狂的一个月,所以国产片在端午档出现的也不多。
在这俩档期有哪些值得一说的国产片,我们就一个个数数吧。
2011年的《关云长》你们肯定没印象了;
2012年的《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都是在4月24左右集中上映,这都是五一档。这几个票房都不怎么样;
2013年呢,出现了两个爆款,一个是《致青春》,一个是《北西》,分别是清明档和五一档,后来《北西2》也选择了五一档。
注意,2013年这两部爱情题材电影大卖,早就了后来持续2、3年的国产爱情题材兴起。也导致了小鲜肉的兴起。
2014年,还是五一档的《同桌的你》;
2015年,大黑马《战狼》出现在清明档。
2016年就是前面说的《北西2》,3月上映的《叶问3》;
2017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清明档是《嫌疑人》五一档是《拆弹专家》,但是票房都没有超过4亿。
相比起来,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连续4年,至少都有一部电影票房超过5亿,其中2013和2015出现了大黑马,2016的《北西2》也差不多有8亿。
无论如何,上半年都有一些国产片在票房上成功了,挽回了国产片的颜面。
今年如果不是战狼2和湄公河,国产电影又得丢人了!
无休无止的资源抢夺以及无法扼制的同行对立;
每年国内能进院线的电影也就那么多,剧本好坏暂且不提,在不少演员心中,大多数的时候,制作规模是他们挑选角色的第一衡量标准;
还有一点就是看导演;
《西红柿》啥都不占,但有两点优势,一是麻花前面的两部电影隐隐约约的有了自己的喜剧风格, 也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二是背靠万重山,虽从明面上万重山并没有麻花的股份,但刘思思和杨小狐的关系,人尽皆知;
要想捧艺人,除了打点好人脉,经纪人或者是公司还得要有能明辨剧本的能力;
国产电影不再是圈钱利器, 质量和口碑更显重要。
特别是今年的黄雷和蔡康勇都败走麦城, 让不少想要进场分一杯羹的艺人心里泛起了嘀咕。
黄雷老师今年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麻烦家族》, 演员阵容颇为亮眼:李立群、海清、孙莉和魏大勋等,有偶像也有实力派,演员知名度高。主打家庭喜剧。题材讨喜,具备了卖座的潜质。
黄雷在综艺节目中塑造的好爸爸、好丈夫和好老师形象可谓路人皆知。他的粉丝群体年龄段分布比较广,加上女儿多多和老婆孙莉也经常出镜,他家算是国民家庭。这对黄雷的导演头衔有很大的加分作用。
另外黄雷早期还是文艺青年的形象,虽然这两年发福有点油腻,但才华还是有的。综合下来,电影票房的前景应该很好。
可是却票房和口碑双扑街,在院线挣扎了一周就下映了。
这样的电影放到2015年和2016年,内地影市大爆发的时候,票房过亿应该是很轻松的。可就是在今年,该片悄无声息的扑街了。
《麻烦家族》翻拍自日本电影,国内观众可谓是恶评如潮,豆瓣评分只有4.8。认为镜头如同电视剧、几乎照搬、不接地气、逻辑差等等。
可见观众注重影片质量和观影体验, 不再只看导演是谁谁谁就掏钱买票。上映期间黄雷明显着急了, 微博发布千字长文来说明拍这部片的心路历程,归纳下来就是“我很用心的拍了,你们一定要来支持”。
另外一部是蔡康勇导演,小S、林志灵主演端午节上映的《吃吃的爱》
蔡康勇在两岸三地可谓长袖善舞,主持的工作做的很好,也广泛结交内地娱乐圈各方力量。《康熙来了》在内地网民当中很有知名度。
2016年节目的关停还引起了一阵惋惜。而且他自己也担任过好几部电影的编剧工作,是科班学电影出生的。
这部由他执导,小S主演的电影可以说是噱头十足,电影的宣传也一直拿小S和林志灵的“恶斗”做卖点,加上一众康熙熟脸综艺咖在里面露面,吸引了众多影迷的关注。
在宣传期的时候,这部电影几乎得到了大半个内地娱乐圈明星的微博转发宣传,可见蔡康勇的好人缘。
光看前期宣传,电影的卖相还是很不错的。至少破亿应该不成问题,小S和蔡康勇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是把破亿作为目标。结果呢?自从5月27日上映,整个端午节假期都没到3000万票房。同时观众口碑和影评人口碑都双双扑街。
如果是在前两年,这样具有“情怀”的电影不管质量如何,电影票房肯定不错。破亿几乎是基准线。
估计蔡康勇以及背后的投资方看重的就是这点,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该片虽然赶上了端午假期,票房却没有享受到假期加持,破3000万估计还可以磨一下, 但是过亿基本无望了。
以上两部电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但是前两年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了不少“以小博大”的电影,卖卖情怀、卖卖人气,大家就会掏钱进电影院。
但是到了今年,感觉这个路数越来越不好用了。
是观众变得理性了吗?还是说剔除了大规模票补以后,大家对自己的钱包越捂越紧了?电影市场的泡沫也被挤破了?
钟丽妨认为这是好事,是国内观众观影水平和习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市场上有好片肯定有烂片。观众会理性选择自己要看的片子,口碑和质量是其中重要的参考指标。
如果想要更高的票房,电影制作方和投资方就要加大投入到电影本身,而不是卖“小鲜肉”卖“IP”卖“情怀”。
电影拍的好看,看的人就多,电影拍的不好看,营销再厉害也不行。
观众会用自己的脚投票,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来就来呗,柴之萍还能咬我一口?”
小狐和王芷文在钟丽妨办公室商议麻花的股份怎么处理,助理给她发了微信,说是弯弯的柴之萍来了燕京;
“呵呵,不理她,麻花的张辰给我打了电话,说的不清不楚,我也没戳穿他,就按轻舟的想法来,让他再蹦跶几天,《西红柿》拍完,咱拍屁股走人!”
钟丽妨自从得知麻花打算撇下万重山自己玩以后,心里就给他们判了极刑,嘴里自然没有好话;
王芷文点点头,她接手新历传媒之后,很少和港台的圈子接触,所以对这些事除了不了解,还有些厌烦;
新历的上市申请已经通过了,未来三个月是静默期,她和小狐都不能胡乱说话,很多事,只能拜托万重山出面处理;
“钟姐,那马莉这事就麻烦你了。”
“有什么麻烦,我也不会出面的,让周芸去处理就算给柴之萍面子了,还想咋的,真要翻脸,我们还能吃亏不成?”
这确实是一句笑话;
而柴之萍见到张辰的第一句话就让跟在她身后宋云华吓了一跳;
“张总,你们公司就是这么办事的?怎么会出这么大的岔子,亏得我还打算让投资人多给《西红柿》点的预算呢。”
张辰对她的话显然也是听听而已,不过人家说的也没错,马莉的事,错在他们;
“柴总,你先别急,具体什么情况还不好说,到目前为止,还没人提出换角色的事,我们别乱了阵脚,你说是吧?”
“怎么可能不急,消息都传到弯弯了,还能有假,我朋友都告诉我了,是杨小狐吧?”
麻花的前两部电影让投资人收获了极大的投资回报,使得张辰有了不小的膨胀,思维也渐渐靠近了当下的影视制作常态;
搞噱头、请流量、抄段子;
过去的几年,中国电影走的道路是“IP+鲜肉+资本”,然后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
但从17年的下半年开始,鲜肉电影没人信了,票房差,其实是这个模式坏了。
之前,是中国只有这个模式的电影赚钱,而且赚钱快。你看《爸爸去哪儿》、《小时代》都是赚一笔快钱就走,给鲜肉大量的片酬,精准面对粉丝群体。
然而好的国产电影票房差,早就不仅仅是2017年的事了。
“神演技”的《万箭穿心》,最终票房不到300万,简直嘲讽。一个电影的票房,不如制片费用也就算了,居然还不如小鲜肉片酬的一个零头。《绣春刀》8000万左右,照样拍出来人家不爱看。《大明劫》放在今天来看,其实和《血战钢锯岭》有点像,制作良心、内核充实,宣发漫天,结果有人来看吗?照样败得一塌糊涂。更不要说纯文艺片《钢的琴》、《百鸟朝凤》了。
对市场敏感的导演心里清楚,与其费力不讨好拍一个所谓质量上乘的电影,不如拍个粉丝爱看的电影,不叫好但叫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在这种基础上,国产片大量出了周期短、见效快、无内涵的所谓“商业片”(其实也就是粉丝电影),这种电影明摆着就是圈钱的,艺术品味、作品质量放一边,先保证能让电影资方安全着陆再说。
2017国产电影的票房为什么差,就是因为这个模式已经基本宣告失败了。而这种圈钱模式,曾几何时是票房的一记伟哥,不断刷新记录。现在风口一停,钱捞不到,猪掉下来了。
而国产良心电影,从来就是票房表现很差的,不仅仅是2017年。2017年国产电影差,只是告诉我们票房主力军的卖粉卖颜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好比沪指高涨,只有漂亮50涨,中小盘一直不涨,良好业绩的公司股票还一直阴跌,市场上还有谁会去做好公司?现在大盘跌了,优良业绩公司虽然还跌着,但是肯定有导演要走、会走这条路。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电影票房差的现在,简直是太好不过。
今后,中国电影要么重走这个模式,要么走出新的一条靠实力带动票房的新路,要么就这么好死不死被国外碾压。
战狼2之后,总是有人不断鼓吹国产电影赶超好莱坞,大哥,醒醒!
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每年能和好莱坞大片抗衡的电影数量不够;
每年中国引进片大概是80部左右,2016年创下新高是95部,其中分账大片是20+14部,其它是买断批片,这里面好莱坞电影数量大概是50-60部,真正具有绝对票房号召力的大片大约是20-30部左右。
中国电影每年能够和这30部大片相当的,注意,是相当,就是在话题度啊,观众期待度啊,等等各个方面能够勉强达到好莱坞大片票房号召力的电影,也就是10部多一点。满足这些条件的电影,一般都是大导演、高投资、大IP,一看就知道卖相好。就是《美人鱼》、《捉妖记》和西游、盗墓题材这些国产特效大片,和《港囧》、《全世界》这样的超级IP。
这些国产片的年度种子选手,都出现在那个档期呢?
它们统统分布在每年的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这个格局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
话说,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概到2007年左右,只有年底贺岁档有一两部值得一看的电影,那会,无论是国师的《英雄》还是冯小刚的贺岁片,都是集中在这个时期放映,后来呢,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先是暑期档出来了,包括吴宇森的两部《赤壁》等都放在了暑期档。随后出现了中秋贺岁档,比如《画皮》就在这个档期。春节档是最晚出现,一直到2013年《西游降魔》开辟出来的,现在倒是成了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档期了。
但是在2012年之前,其实每年整个上半年,国产片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就这个过程,也是国产片质量逐渐提高,值得去看一看的国产片数量提高以后,这才有今天这个局面。
目前每年春节之后的2月底、3月份开始,到暑期档到来之前的6月底和7月上旬,大概有4个半月的时间,没有任何够档次的国产片会选择这段时间上映。这期间,会有3个小档期,一个是4月清明档、一个是5月五一档,国产中等成本的电影会扎堆选择在这两个时期上映。另外一个是6月的端午档,然而6月一般是国产保护月之前好莱坞大片最疯狂的一个月,所以国产片在端午档出现的也不多。
在这俩档期有哪些值得一说的国产片,我们就一个个数数吧。
2011年的《关云长》你们肯定没印象了;
2012年的《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都是在4月24左右集中上映,这都是五一档。这几个票房都不怎么样;
2013年呢,出现了两个爆款,一个是《致青春》,一个是《北西》,分别是清明档和五一档,后来《北西2》也选择了五一档。
注意,2013年这两部爱情题材电影大卖,早就了后来持续2、3年的国产爱情题材兴起。也导致了小鲜肉的兴起。
2014年,还是五一档的《同桌的你》;
2015年,大黑马《战狼》出现在清明档。
2016年就是前面说的《北西2》,3月上映的《叶问3》;
2017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清明档是《嫌疑人》五一档是《拆弹专家》,但是票房都没有超过4亿。
相比起来,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连续4年,至少都有一部电影票房超过5亿,其中2013和2015出现了大黑马,2016的《北西2》也差不多有8亿。
无论如何,上半年都有一些国产片在票房上成功了,挽回了国产片的颜面。
今年如果不是战狼2和湄公河,国产电影又得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