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湖广巡抚王梦尹,字叔任,北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此人在朝中混了16年穷京官后,这次是以右佥都御史衔出抚湖广。整个过程平淡无奇,就是京官熬级别终至外放的标准套路。
有鉴于此,王大巡抚本人还是很好说话的,尤其当朝中大佬来信有所请托,他自然要对素未蒙面的南望南老爷照看一二。赐一副亲笔墨宝用来镇宅,属于正常应对方案。
能外放的穷京官,一定是个有派系懂做人的穷京官...没派系不懂做人的那种...就是个穷京官了。
巡抚大人应对得当,但是夏口通判袁大人,这次貌似有点应对过头。
后世改革开放,官员拼命招商引资,之后参加企业开幕仪式,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领导届时多半还要剪彩讲话...这属于配套服务。
而现如今是十七世纪,是一个讲官威讲官声讲仕林风评的封建官僚社会,不兴改革开放那一套。
所以夏口通判袁火昌袁大人,这次真过火了。
通常来说,官员参加“友商”开业,一张名帖就足够,贺客们自然会领悟其中代表的意义。
如果老爷硬要亲至的话,能被社会接受的最顶格表现,则是青衣软帽,小轿一顶,悄然而来,淡淡道贺...这已经是自家小舅子开业的档次了。
以上做派不但符合社会期待值,也符合儒家精神。更加重要的是,此举不会在官场留下恶名和蠢名——官员本人亲至所带来的影响力,并不比一张名帖高多少,可是后遗症不少,很容易就被人抓到把柄参课。
然而这一次客博阁开业,袁通判却是浑然没有在意各种潜规则和后续麻烦。他不但亲身而至,而且身穿官袍,座下八抬官轿,前后差役鸣锣开道,一路呼喝而至,分分钟搏上热搜的架势。
这才是开始。
客博阁门前下轿后,方面大耳,留着三缕黑须的袁老爷,不但给闻声出迎的南老爷道喜,还和南老爷当街攀谈,说着好大声的吉祥话,附送仰头大笑,把戏路做了个十足十。
众多围观的贺客也被袁大人这一套给惊了个十足十。
那么说了半天,袁通判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这个时间段,夏口(汉口)镇早已是天下有数的大商埠。身为槽盐槽粮在北中国的官方指定转运枢纽,繁华的汉口和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
然而名声再大,经济再发达,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汉口镇依旧是县级行政单位。
也就是说,汉口镇理论上,最大的官儿是县太爷。
没办法,明代皇帝思想僵化,哪怕再繁华,也不会给汉口升档到地级市,县级市也不行。
当然了,由于汉口日渐增长的工商规模以及随之而来的实际公共服务需求,官府也不可能真撒手不管...毕竟一个县太爷操作不了这么肥...复杂的业务。
别说县,汉口镇的实际GDP早已超过了很多府级单位,公务需求也超过了一府所需。
于是,湖广布政使衙门在很早之前,就将汉阳府通判派驻在了汉口镇“帮办政务”:汉口镇的上级行政单位就是汉阳府。
通常来说,通判这个职务,在一些下等穷府都是可有可无的打酱油位置。
然而在汉口,这个通判职务却是极其重要的。这是除了盐政、漕运、河道等专业衙门外,全权管理汉口镇日常行政事务的最高级别政府部门。
官场上的事,一旦形成惯例,那就不可撼动了。时至今日,汉口通判一职,早已演化成了专责施政汉口的固定职务,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单列市。
以上,就是今天贺客们吃惊十足的原因。
袁火昌这位通判,官不大权利极大,是事实上的汉口隐性府台。
那么看到府台大人今天如此不计后果地给某人撑腰,在场贺客吃惊之余,心下顿时多了十分的警醒:“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与这位南老爷,日后还是结个善缘为妙”。
接下来,通判大人不出所料,又大方地参与了开业喜宴活动。
宴席上,袁大人面露春风,不但与与会宾客亲切交流,而且酒到杯干,全程谈笑风生,可谓给足了南老爷面子。
同桌的各位商行大贾,这一次反而拘束了形状,并没有脑残一般去探问袁老爷和南老爷之间的关系——袁老爷今天的“癫狂”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官商合作。
不论双方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眼下这情况,在座人等事实上已经嗅到了危险味道。没有摸清事情首尾之前,这些历经世事的老油条们,压根没人再敢轻举妄动了。
最终,一场别开生面,超出所有贺客预料的开业典礼,在各怀心思的道别声中拉下了帷幕。
经此一事,由上海到埠的南老爷,以及他所开设的客博阁杂货商号,一夜间在夏口(汉口)镇站稳了脚跟。
无论白道黑道,在这位打通了天地线的神秘商人面前,都收起了爪牙,变得客客气气和蔼可亲...大家和气生财嘛。
南老爷在显露了手段后,倒也没有再出什么惊人之举。
接下来的时间,他除了安顿生意之外,一应活动都是寻常路数,很是低调:参加商会,拜访友商,与人在茶楼小酌谈一谈生意喝喝茶之类。
闲暇时分,南老爷多是本份居家,研读四书五经,不失秀才本色。
如此,七日之后,南老爷发自上海的第二艘货船到埠了。
这艘新到的货船,明显是之前就用电报沟通提前启程的,现在来得正是时候。
之所以说刚好,盖因南老爷商行开张,生意还是不错的。
虽说批发的大多都是些寻常杂货,但架不住夏口繁华。再者,很有些本地商贾愿意进一点南老爷的货结个善缘,所以头一船发来的货已经卖了不少。
然而这第二艘船上装着的,可就不全是寻常杂货了。船上不但多了50桶水泥,还有一个工程组,其中包含了工程技术人员、账务人员和有经验的工匠。
是夜,闻信亲自赶来的袁通判,这次可真真是青衣软帽毫不起眼。而当袁老爷亲自下舱检查完货物后,更是一叠声地催促丛人:“快,快,连夜给本官卸了,都进甲子号官库!”
“卑职遵命!”
看袁大人恐慌的眼神,仿佛生怕站在船头赏月的南老爷反悔一样。
下一刻,袁老爷出得舱来,三步并作两步,对着南老爷长揖到底:“先生如此信人,学生铭感五内,这厢代万千黎民,谢过先生及...诸位大人了。”
南望闻言,赶紧上前扶起对方:“大人不必如此见外,须知这点水泥才是第一批货,往后日子还长着呢!呵呵。”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穿越者虽然掌握着领先时代的科技和知识,但要在远离老巢几千里外的地方搞定一任知府,说到底也不过是最实在的权钱二字。
搞定巡抚大人靠得是权,而袁通判这里,就是钱了。
袁火昌其人,有关这位普普通通的明代官员,其在历史上唯一留下的痕迹,是一项工程:修堤。
真实历史上,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公元1635年,汉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了一道江堤,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
正是有了这道堤,才在今后的几百年岁月里,保证了汉正街不被江潮侵害。
为纪念袁通判,后人将这道堤称为袁公堤。
虽说在民国之后,袁公堤由于城市改建而逐渐消失在长江岸边,但是历史记住了这道堤坝,袁火昌的名字也由此留在了地方志和府志上。
造桥修路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永远是高大上的选择。
比起张良萧何这种名垂青史的少数派,数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寻常官员,假如想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么造桥修路基本就是这些官员唯一能选择的路线了。
无数鲜明的例子都阐述了这一路线的可能性。
蜀郡太守李冰。千百年后,没人知道他有什么其他政绩,然而就是靠着修造都江堰,这位太守老爷硬生生从秦代被人传颂到了明代...乃至后世的课本,太守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是重要知识点。
古人太明白这一套了,尤其是饱读史书的官员。
当然了,大型工程不是那么好做的。古代遍地水患,真正能修成功的水利工程,比起茫茫多的官员数量来,那都是凤毛麟角。
主持者想要完成这种工程,不但要有大毅力、大恒心、还要有极强的社会统筹能力和筹资能力。
袁通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君不爱财,唯爱名。所以自从上任以来,他就打算修一道堤来给自己留名。
而就在袁老爷做了许多准备,到今年打算放手一搏时,历史上没有过的南老爷,找上门了。
对于早已把大明天下当成自家地盘的穿越众来说,出资给武汉市修堤,那就是给自家修堤...堤坝修好又不会跑掉,现在不修,过几年“建国后”不还得修。
现在上马工程,不但能稳住大批处于死亡线的贫民,还能顺便拉拢当地派系,借此构建地下势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至于站在台前的袁火昌由此得到名声...穿贵老爷都是球主了,自然不在乎那点虚名,该是人家的就是人家的。
关于这方面,穿越众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几年前,某些人就通过投资修堤,拉拢过想要青史留名的松江知府方岳贡......轻车熟路,老司机了。
而这一次南老爷上门,表态要承包工程之余,提出的种种好处,对于袁老爷来说,确实是无法拒绝的:南老爷不但允诺了10万两现银,还允诺了10万斤水泥。
另外,南老爷还允诺,将袁老爷原本计划中的江堤修造得更宽更粗更长。
还有匠人:从上海等地“招募”的,有过用水泥修建松江大堤经验的工匠队伍。
事实上,一开始接见了突兀找上门,突兀提出送钱送人的南老爷,惊诧不已的袁通判是不大相信这位的:“莫非是个打听到自家动静的江湖骗子?”
然而当袁通判看完南老爷掏出的信件,以及当场留下的第一笔5000两工程款后,袁老爷不信也得信了。
介绍信,是已经升为工部侍郎的京城大佬罗礼士写来的。
罗礼士是嘉定府人,其弟罗十之是最早和穿越众打交道的建材商之一。
如今,在穿越势力的扶持撮合下,罗礼士不但擢升为工部侍郎,罗家俨然成为朝中温相一脉死党。
至于袁火昌这边...既然有心思要修堤,那么肯定早早就开始做预备工作了,期间自然少不了和工部方面打秋风。
而这方面的关系,其实也是袁通判底气所在:早在罗侍郎还是工部营繕司郎中的时候,双方就认识,关系相当密切。
严格得说,其实袁通判算的上是温系的外围成员。
故此,当袁通判看完京城来信,咂摸明白其中几句隐语的含义那一刻,他顿时成为了汉口唯一猜出来南老爷背景的人。
这一下,袁通判终于明白了南望为何直端端跑来送如此大礼:大家其实是一家人。
以上,就是袁通判为何不顾一切前去给南老爷开张撑场面的原因。也是方才袁老爷在船头拜谢之余,言语间还要捎带上“几位大人”这句话的原因。
大家同处一个派系此其一,真金白银送巨款过来给老爷青史留名此其二。
在青史留名这个词语面前,全套仪仗去给商贾撑腰,算不上什么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真金白银。
虽说汉口富裕,袁老爷修堤大约是能筹到银子的。但是有道是善财难舍,袁老爷准备这么长时间没有动工,最大的问题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就是筹款难。
这也是自古以来做工程最难得地方。地方官想留名,不脱几层皮是筹不到款的,哪怕是在富裕的汉口。
接下来,一应货物工匠交割清楚后,袁老爷就可以启动先期工程了。有了南老爷资助的人员资金,袁通判之后的筹款压力会大大减轻,整个工程也会按照穿越势力的工程标准来进行。
而从这一刻开始,武汉站的先期筹备工作,才算得上是正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做正事了。
此人在朝中混了16年穷京官后,这次是以右佥都御史衔出抚湖广。整个过程平淡无奇,就是京官熬级别终至外放的标准套路。
有鉴于此,王大巡抚本人还是很好说话的,尤其当朝中大佬来信有所请托,他自然要对素未蒙面的南望南老爷照看一二。赐一副亲笔墨宝用来镇宅,属于正常应对方案。
能外放的穷京官,一定是个有派系懂做人的穷京官...没派系不懂做人的那种...就是个穷京官了。
巡抚大人应对得当,但是夏口通判袁大人,这次貌似有点应对过头。
后世改革开放,官员拼命招商引资,之后参加企业开幕仪式,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领导届时多半还要剪彩讲话...这属于配套服务。
而现如今是十七世纪,是一个讲官威讲官声讲仕林风评的封建官僚社会,不兴改革开放那一套。
所以夏口通判袁火昌袁大人,这次真过火了。
通常来说,官员参加“友商”开业,一张名帖就足够,贺客们自然会领悟其中代表的意义。
如果老爷硬要亲至的话,能被社会接受的最顶格表现,则是青衣软帽,小轿一顶,悄然而来,淡淡道贺...这已经是自家小舅子开业的档次了。
以上做派不但符合社会期待值,也符合儒家精神。更加重要的是,此举不会在官场留下恶名和蠢名——官员本人亲至所带来的影响力,并不比一张名帖高多少,可是后遗症不少,很容易就被人抓到把柄参课。
然而这一次客博阁开业,袁通判却是浑然没有在意各种潜规则和后续麻烦。他不但亲身而至,而且身穿官袍,座下八抬官轿,前后差役鸣锣开道,一路呼喝而至,分分钟搏上热搜的架势。
这才是开始。
客博阁门前下轿后,方面大耳,留着三缕黑须的袁老爷,不但给闻声出迎的南老爷道喜,还和南老爷当街攀谈,说着好大声的吉祥话,附送仰头大笑,把戏路做了个十足十。
众多围观的贺客也被袁大人这一套给惊了个十足十。
那么说了半天,袁通判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这个时间段,夏口(汉口)镇早已是天下有数的大商埠。身为槽盐槽粮在北中国的官方指定转运枢纽,繁华的汉口和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
然而名声再大,经济再发达,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汉口镇依旧是县级行政单位。
也就是说,汉口镇理论上,最大的官儿是县太爷。
没办法,明代皇帝思想僵化,哪怕再繁华,也不会给汉口升档到地级市,县级市也不行。
当然了,由于汉口日渐增长的工商规模以及随之而来的实际公共服务需求,官府也不可能真撒手不管...毕竟一个县太爷操作不了这么肥...复杂的业务。
别说县,汉口镇的实际GDP早已超过了很多府级单位,公务需求也超过了一府所需。
于是,湖广布政使衙门在很早之前,就将汉阳府通判派驻在了汉口镇“帮办政务”:汉口镇的上级行政单位就是汉阳府。
通常来说,通判这个职务,在一些下等穷府都是可有可无的打酱油位置。
然而在汉口,这个通判职务却是极其重要的。这是除了盐政、漕运、河道等专业衙门外,全权管理汉口镇日常行政事务的最高级别政府部门。
官场上的事,一旦形成惯例,那就不可撼动了。时至今日,汉口通判一职,早已演化成了专责施政汉口的固定职务,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单列市。
以上,就是今天贺客们吃惊十足的原因。
袁火昌这位通判,官不大权利极大,是事实上的汉口隐性府台。
那么看到府台大人今天如此不计后果地给某人撑腰,在场贺客吃惊之余,心下顿时多了十分的警醒:“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与这位南老爷,日后还是结个善缘为妙”。
接下来,通判大人不出所料,又大方地参与了开业喜宴活动。
宴席上,袁大人面露春风,不但与与会宾客亲切交流,而且酒到杯干,全程谈笑风生,可谓给足了南老爷面子。
同桌的各位商行大贾,这一次反而拘束了形状,并没有脑残一般去探问袁老爷和南老爷之间的关系——袁老爷今天的“癫狂”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官商合作。
不论双方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眼下这情况,在座人等事实上已经嗅到了危险味道。没有摸清事情首尾之前,这些历经世事的老油条们,压根没人再敢轻举妄动了。
最终,一场别开生面,超出所有贺客预料的开业典礼,在各怀心思的道别声中拉下了帷幕。
经此一事,由上海到埠的南老爷,以及他所开设的客博阁杂货商号,一夜间在夏口(汉口)镇站稳了脚跟。
无论白道黑道,在这位打通了天地线的神秘商人面前,都收起了爪牙,变得客客气气和蔼可亲...大家和气生财嘛。
南老爷在显露了手段后,倒也没有再出什么惊人之举。
接下来的时间,他除了安顿生意之外,一应活动都是寻常路数,很是低调:参加商会,拜访友商,与人在茶楼小酌谈一谈生意喝喝茶之类。
闲暇时分,南老爷多是本份居家,研读四书五经,不失秀才本色。
如此,七日之后,南老爷发自上海的第二艘货船到埠了。
这艘新到的货船,明显是之前就用电报沟通提前启程的,现在来得正是时候。
之所以说刚好,盖因南老爷商行开张,生意还是不错的。
虽说批发的大多都是些寻常杂货,但架不住夏口繁华。再者,很有些本地商贾愿意进一点南老爷的货结个善缘,所以头一船发来的货已经卖了不少。
然而这第二艘船上装着的,可就不全是寻常杂货了。船上不但多了50桶水泥,还有一个工程组,其中包含了工程技术人员、账务人员和有经验的工匠。
是夜,闻信亲自赶来的袁通判,这次可真真是青衣软帽毫不起眼。而当袁老爷亲自下舱检查完货物后,更是一叠声地催促丛人:“快,快,连夜给本官卸了,都进甲子号官库!”
“卑职遵命!”
看袁大人恐慌的眼神,仿佛生怕站在船头赏月的南老爷反悔一样。
下一刻,袁老爷出得舱来,三步并作两步,对着南老爷长揖到底:“先生如此信人,学生铭感五内,这厢代万千黎民,谢过先生及...诸位大人了。”
南望闻言,赶紧上前扶起对方:“大人不必如此见外,须知这点水泥才是第一批货,往后日子还长着呢!呵呵。”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穿越者虽然掌握着领先时代的科技和知识,但要在远离老巢几千里外的地方搞定一任知府,说到底也不过是最实在的权钱二字。
搞定巡抚大人靠得是权,而袁通判这里,就是钱了。
袁火昌其人,有关这位普普通通的明代官员,其在历史上唯一留下的痕迹,是一项工程:修堤。
真实历史上,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公元1635年,汉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了一道江堤,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
正是有了这道堤,才在今后的几百年岁月里,保证了汉正街不被江潮侵害。
为纪念袁通判,后人将这道堤称为袁公堤。
虽说在民国之后,袁公堤由于城市改建而逐渐消失在长江岸边,但是历史记住了这道堤坝,袁火昌的名字也由此留在了地方志和府志上。
造桥修路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永远是高大上的选择。
比起张良萧何这种名垂青史的少数派,数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寻常官员,假如想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么造桥修路基本就是这些官员唯一能选择的路线了。
无数鲜明的例子都阐述了这一路线的可能性。
蜀郡太守李冰。千百年后,没人知道他有什么其他政绩,然而就是靠着修造都江堰,这位太守老爷硬生生从秦代被人传颂到了明代...乃至后世的课本,太守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是重要知识点。
古人太明白这一套了,尤其是饱读史书的官员。
当然了,大型工程不是那么好做的。古代遍地水患,真正能修成功的水利工程,比起茫茫多的官员数量来,那都是凤毛麟角。
主持者想要完成这种工程,不但要有大毅力、大恒心、还要有极强的社会统筹能力和筹资能力。
袁通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君不爱财,唯爱名。所以自从上任以来,他就打算修一道堤来给自己留名。
而就在袁老爷做了许多准备,到今年打算放手一搏时,历史上没有过的南老爷,找上门了。
对于早已把大明天下当成自家地盘的穿越众来说,出资给武汉市修堤,那就是给自家修堤...堤坝修好又不会跑掉,现在不修,过几年“建国后”不还得修。
现在上马工程,不但能稳住大批处于死亡线的贫民,还能顺便拉拢当地派系,借此构建地下势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至于站在台前的袁火昌由此得到名声...穿贵老爷都是球主了,自然不在乎那点虚名,该是人家的就是人家的。
关于这方面,穿越众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几年前,某些人就通过投资修堤,拉拢过想要青史留名的松江知府方岳贡......轻车熟路,老司机了。
而这一次南老爷上门,表态要承包工程之余,提出的种种好处,对于袁老爷来说,确实是无法拒绝的:南老爷不但允诺了10万两现银,还允诺了10万斤水泥。
另外,南老爷还允诺,将袁老爷原本计划中的江堤修造得更宽更粗更长。
还有匠人:从上海等地“招募”的,有过用水泥修建松江大堤经验的工匠队伍。
事实上,一开始接见了突兀找上门,突兀提出送钱送人的南老爷,惊诧不已的袁通判是不大相信这位的:“莫非是个打听到自家动静的江湖骗子?”
然而当袁通判看完南老爷掏出的信件,以及当场留下的第一笔5000两工程款后,袁老爷不信也得信了。
介绍信,是已经升为工部侍郎的京城大佬罗礼士写来的。
罗礼士是嘉定府人,其弟罗十之是最早和穿越众打交道的建材商之一。
如今,在穿越势力的扶持撮合下,罗礼士不但擢升为工部侍郎,罗家俨然成为朝中温相一脉死党。
至于袁火昌这边...既然有心思要修堤,那么肯定早早就开始做预备工作了,期间自然少不了和工部方面打秋风。
而这方面的关系,其实也是袁通判底气所在:早在罗侍郎还是工部营繕司郎中的时候,双方就认识,关系相当密切。
严格得说,其实袁通判算的上是温系的外围成员。
故此,当袁通判看完京城来信,咂摸明白其中几句隐语的含义那一刻,他顿时成为了汉口唯一猜出来南老爷背景的人。
这一下,袁通判终于明白了南望为何直端端跑来送如此大礼:大家其实是一家人。
以上,就是袁通判为何不顾一切前去给南老爷开张撑场面的原因。也是方才袁老爷在船头拜谢之余,言语间还要捎带上“几位大人”这句话的原因。
大家同处一个派系此其一,真金白银送巨款过来给老爷青史留名此其二。
在青史留名这个词语面前,全套仪仗去给商贾撑腰,算不上什么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真金白银。
虽说汉口富裕,袁老爷修堤大约是能筹到银子的。但是有道是善财难舍,袁老爷准备这么长时间没有动工,最大的问题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就是筹款难。
这也是自古以来做工程最难得地方。地方官想留名,不脱几层皮是筹不到款的,哪怕是在富裕的汉口。
接下来,一应货物工匠交割清楚后,袁老爷就可以启动先期工程了。有了南老爷资助的人员资金,袁通判之后的筹款压力会大大减轻,整个工程也会按照穿越势力的工程标准来进行。
而从这一刻开始,武汉站的先期筹备工作,才算得上是正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做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