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粮票而不是直接发银子,朱慈烺当然有自己的考虑,第一当然是现在手里有粮食了!
还是那句话,要是有优势自然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现在朱慈烺既然控制了粮食,那自然就要把粮食作为武器。
发粮票还有一个好处,有利于朱慈烺推行粮本位制度,众所周知的事情,大明的钱钞已经形同废纸了。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要是朱慈烺再直接推行新纸钞,那估计是地狱难度的任务,大明百姓又不是傻子,国家信誉已经丢了,想要捡起来代价巨大。
所以干脆来个曲线救国,以发行粮票来重新树立国家信誉,到时候粮票价值坚挺,在把粮票转化成新纸钞,百姓会减少很多抵触情绪。
而先从官员开始,官员使用粮票,要么换粮食,要么拿到市场上换成银子,到时候粮票跟粮食绑定,在京城一石粮票就等于一石粳米。
而粮食价格又是浮动的,而且整体趋势是上涨的,因为朱慈烺就是全国最大的粮商,他可以左右粮食价格。
所以粮票必然是保值的,比银子还保值的粮票自然百姓愿意用了,当然关键还是可以随时兑换粮食,甚至可以在粮库直接根据当日的粮价直接兑换成银子。
粮价既然是朱慈烺掌握的,那么这个粮价浮动,自然也是在朱慈烺掌握的范围内,所以不用担心有人借此牟利。
而真正麻烦的问题反而是流通区域的问题,全国的粮价是不一样的,朱慈烺运粮食从江南到西北,西北的一石粮食运到消耗的可能就是江南三倍的粮价。
若是全国统一粮票,那么大家直接全部把粮票拿到西北兑换粮食,那绝对是暴利的生意,毕竟带几张纸多轻松的事情。
所以粮票最终还是要考虑是采用分区域发放分区域使用,还是粮票兑换价值浮动制度。
分区域就是后世那种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了,显然这种粮票是不方便的,大家出远门还要兑换粮票,影视剧中充斥着各种倒票的贩子。
虽然朱慈烺可以在粮仓专门设立部门兑换,但是一地一票就等于变相的阻碍了他的货币功能发挥。
而浮动粮票价值,例如以京城为基准,在江南一石的粮票可以换两石粮食,在西北一石粮票只能换五斗。这样的好处就是把粮票变成了一种计量单位,他不仅代表了粮食本身的价值,还加入了运输成本。
缺点也是明显的,计算繁复,不仅是确定各地粮票价值,就连各地的官员薪俸也要根据地区不同而区分。
官员还好,士兵就更复杂了,士兵不停的运动,那月响岂不是要专门雇佣一大堆人去算。
而且这样他的货币属性就太明显了,万一有人发现了朱慈烺的算计怎么办?
最后朱慈烺还是决定选择第二种,粮票价值浮动,各地粮仓根据成本和本地粮食到仓库的消耗成本来确定粮食兑换比例。
各地在根据粮仓的粮食兑换比例确定官员薪俸,确保官员实际收到的粮食跟朝廷规定的一样。
而军队打仗期间因为粮食都是粮仓直接供应,不受粮价变动影响,而军饷则根据月底所在地的粮仓粮食兑换比发饷。
反正又不用他亲自算,人手不够就继续招人呗!
不过全国统一粮票另一个危险就是容易发生挤兑,例如西北某地发生旱灾,百姓大量兑换粮食,而且有人从其他地方运来粮票,打算兑换粮食牟利。
朱慈烺不可能在某地一直存储大量的粮食,而且粮食跟银子还不一样,银子挤兑只要及时调运就不会有事,但是粮食调运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计,耗时久成本大。
好在只要决定了用这个办法,那剩下的就是解决困难,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
增加灾情检测机构,灾害预测一定要准确,而且还要在各地设立战略储备库,如果旱灾蝗灾等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洪涝和地震等不能预测的灾害也要有所准备,确保不发生粮荒。
听着好像很麻烦一样,不过即使不搞粮票,朱慈烺还不是一样要建立战略储备粮库,大明虽然已经有完整的粮食储备制度,不过朱慈烺的目标可不是这么简单。
朱慈烺计划大明的战略储备粮要做到即使颗粒无收,大明的粮食储备也要够三年食用。
想更长也不可能了,以现在的储存技术,放三年已经是极限,存四年的粮食肯定不能吃了,所以三年已经是顶满了。
这样新粮倒腾旧粮,循环往复的使用确保存粮总量不便。
当然现在大明整体存粮也不过够几个月使用而已,想要搞储备朱慈烺还有好几年的路要走。
突然想起前一阵子宝钞司焚烧制钞模板的事情,朱慈烺想到抬起头:“贵喜,你去把宝钞司的人喊来。”
大明户部虽然有管理钱钞的机构,但是大明的宝钞印制确是在内廷的,上次为了给报纸印刷倒腾地方,宝钞司直接被搬迁。
朱慈烺正好看到太监抬着印版,当时他就有新恢复宝钞,担心印版外流对以后回收宝钞不利,所以就派人监督着把那些印版烧掉。
当时朱慈烺计划的是等有钱了,先低价回收市面上的宝钞,抬升了宝钞价值之后,再在自己的产业里开始流通宝钞,例如宝钞买煤,宝钞买皇明特供产品等等。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
还是那句话,要是有优势自然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现在朱慈烺既然控制了粮食,那自然就要把粮食作为武器。
发粮票还有一个好处,有利于朱慈烺推行粮本位制度,众所周知的事情,大明的钱钞已经形同废纸了。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要是朱慈烺再直接推行新纸钞,那估计是地狱难度的任务,大明百姓又不是傻子,国家信誉已经丢了,想要捡起来代价巨大。
所以干脆来个曲线救国,以发行粮票来重新树立国家信誉,到时候粮票价值坚挺,在把粮票转化成新纸钞,百姓会减少很多抵触情绪。
而先从官员开始,官员使用粮票,要么换粮食,要么拿到市场上换成银子,到时候粮票跟粮食绑定,在京城一石粮票就等于一石粳米。
而粮食价格又是浮动的,而且整体趋势是上涨的,因为朱慈烺就是全国最大的粮商,他可以左右粮食价格。
所以粮票必然是保值的,比银子还保值的粮票自然百姓愿意用了,当然关键还是可以随时兑换粮食,甚至可以在粮库直接根据当日的粮价直接兑换成银子。
粮价既然是朱慈烺掌握的,那么这个粮价浮动,自然也是在朱慈烺掌握的范围内,所以不用担心有人借此牟利。
而真正麻烦的问题反而是流通区域的问题,全国的粮价是不一样的,朱慈烺运粮食从江南到西北,西北的一石粮食运到消耗的可能就是江南三倍的粮价。
若是全国统一粮票,那么大家直接全部把粮票拿到西北兑换粮食,那绝对是暴利的生意,毕竟带几张纸多轻松的事情。
所以粮票最终还是要考虑是采用分区域发放分区域使用,还是粮票兑换价值浮动制度。
分区域就是后世那种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了,显然这种粮票是不方便的,大家出远门还要兑换粮票,影视剧中充斥着各种倒票的贩子。
虽然朱慈烺可以在粮仓专门设立部门兑换,但是一地一票就等于变相的阻碍了他的货币功能发挥。
而浮动粮票价值,例如以京城为基准,在江南一石的粮票可以换两石粮食,在西北一石粮票只能换五斗。这样的好处就是把粮票变成了一种计量单位,他不仅代表了粮食本身的价值,还加入了运输成本。
缺点也是明显的,计算繁复,不仅是确定各地粮票价值,就连各地的官员薪俸也要根据地区不同而区分。
官员还好,士兵就更复杂了,士兵不停的运动,那月响岂不是要专门雇佣一大堆人去算。
而且这样他的货币属性就太明显了,万一有人发现了朱慈烺的算计怎么办?
最后朱慈烺还是决定选择第二种,粮票价值浮动,各地粮仓根据成本和本地粮食到仓库的消耗成本来确定粮食兑换比例。
各地在根据粮仓的粮食兑换比例确定官员薪俸,确保官员实际收到的粮食跟朝廷规定的一样。
而军队打仗期间因为粮食都是粮仓直接供应,不受粮价变动影响,而军饷则根据月底所在地的粮仓粮食兑换比发饷。
反正又不用他亲自算,人手不够就继续招人呗!
不过全国统一粮票另一个危险就是容易发生挤兑,例如西北某地发生旱灾,百姓大量兑换粮食,而且有人从其他地方运来粮票,打算兑换粮食牟利。
朱慈烺不可能在某地一直存储大量的粮食,而且粮食跟银子还不一样,银子挤兑只要及时调运就不会有事,但是粮食调运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计,耗时久成本大。
好在只要决定了用这个办法,那剩下的就是解决困难,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
增加灾情检测机构,灾害预测一定要准确,而且还要在各地设立战略储备库,如果旱灾蝗灾等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洪涝和地震等不能预测的灾害也要有所准备,确保不发生粮荒。
听着好像很麻烦一样,不过即使不搞粮票,朱慈烺还不是一样要建立战略储备粮库,大明虽然已经有完整的粮食储备制度,不过朱慈烺的目标可不是这么简单。
朱慈烺计划大明的战略储备粮要做到即使颗粒无收,大明的粮食储备也要够三年食用。
想更长也不可能了,以现在的储存技术,放三年已经是极限,存四年的粮食肯定不能吃了,所以三年已经是顶满了。
这样新粮倒腾旧粮,循环往复的使用确保存粮总量不便。
当然现在大明整体存粮也不过够几个月使用而已,想要搞储备朱慈烺还有好几年的路要走。
突然想起前一阵子宝钞司焚烧制钞模板的事情,朱慈烺想到抬起头:“贵喜,你去把宝钞司的人喊来。”
大明户部虽然有管理钱钞的机构,但是大明的宝钞印制确是在内廷的,上次为了给报纸印刷倒腾地方,宝钞司直接被搬迁。
朱慈烺正好看到太监抬着印版,当时他就有新恢复宝钞,担心印版外流对以后回收宝钞不利,所以就派人监督着把那些印版烧掉。
当时朱慈烺计划的是等有钱了,先低价回收市面上的宝钞,抬升了宝钞价值之后,再在自己的产业里开始流通宝钞,例如宝钞买煤,宝钞买皇明特供产品等等。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