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天气偏冷,自十月下旬还是,渤海北部海域就开始出现海冰,到了十一月大凌河附近就开始大面积的封冻。

    从藩王进京之后,新军就不停朝着大凌河开拔,修筑新的工事。

    海面封冻导致原本安全的侧翼变得不再安全,敌人可能从海上过来,而海上没有天险,防守难度更大。

    所以新军采取的是近岸冰墙,然后把大凌河附近全部都用冰墙围住。

    建奴这边对于进攻大凌河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谁去?这个问题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原本善战的睿亲王,从去年开始两场大战全部失败,威望降低了不少。

    以至于不少建奴旗主都不愿意在跟他一起打仗。

    而皇太极又不愿意轻易离开沈阳城,他有点担心要是自己带着军队出征,多尔衮别把自己的老窝给抄了。

    建奴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和必胜的信念之后,面对明朝新军,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新军的新武器,新战法让适应能力不怎么强的建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特别是根据探子汇报,新军把大凌河野战愣是变成了攻城战。

    不要说城难攻了,明军在大凌河大营外挖的三层九环十八道壕沟都让建奴挠头不已。

    每层有三环防线,每一环防线都有两条壕沟,第一条为反骑兵沟,不仅又深又宽,里面还有竹签、陷马坑、绊马索、铁蒺藜等等。

    而且对岸还有拒马和铁丝网等,三环防线交替掩护,就算拼着损失攻下一环,那后面依旧是同样的防线。

    如果不想冒着大损失的风险,那么这一战就要损失不少汉军旗和奴隶了。

    跟攻城的时候填护城河一样,让他们冒着敌人的火力,不停的填壕沟,只要过了反骑兵沟后面骑兵就有的发挥了。

    不过想想对方的火炮、地雷、手雷、虎蹲炮的散弹。还有火油箭,在这样的防护下填壕沟和进攻,一样无解。

    皇太极的想法很简单,要么困死对方,要么就调动对方,让对方无法依托工事防守。

    困死就不要想了,拿不下大凌河,只要春暖花开,明军战舰必到,到时候不是大凌河被困死的事情了,他要是留在这边,搞不好被对方困死。

    所以皇太极觉得要想办法调动大凌河守军,只有这样才能取胜。

    正好多尔衮不是闲着呢!夏天蒙古诸部吃了大亏,科尔沁人虽然跑得快,但是不少投建奴的部落反应没有那么快成为了曹文诏的战利品。

    多以皇太极打算让多尔衮带着蒙古部再次入关。

    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明朝的京城被威胁,他们的崇祯皇帝往往就会乱了方寸,调集辽东军队回师。

    到时候大凌河新军肯定要出乌龟壳。

    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人现在虽然相互不信任,但是建奴现在情况这么糟糕,他们又必须携手应对。

    皇太极军令一到,多尔衮觉得办法不错,只要能再次入关,就算调动不了大凌河新军。

    仅仅入关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两年多没有入关,听说大明北直隶又恢复了元气,尤其是京城附近异常繁华,能抢不少好东西。

    不过皇太极确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调汉军旗随他一起进攻大凌河。

    理由也很简单,一个是协助八旗用他们的火器对抗大明军军。

    第二就是给填沟的奴隶提供防护,这种事情总不能让高贵的八旗兵来吧?

    至于多尔衮提出自己入关也需要汉军旗协助,在皇太极看来,那纯粹是扯蛋,带着炮去,那速度还入个屁关,等走到了都春暖花开了。

    多尔衮直接以明军已经在长城外的归化城、答鲁城、赤峰等城池为由,要求必须携带汉军旗。

    很明显,皇太极是看多尔衮跟汉军旗走的太近,找一个理由想把汉军旗拉过来。

    多尔衮也看出来皇太极的目的,所以自然不同意。

    两人现在处于一种均势,多尔衮正是靠着汉军旗才取得这个均势。

    两人争来争去,汉军旗并没有感觉到受宠若惊,反而诚惶诚恐,两边都是主子爷,他们也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几天之后,两方终于达成妥协,多尔衮交出一部分重炮部队和一部分火器部队。

    皇太极则交出一部分马匹。

    不论是去年的扫荡蒙古部落,还是今年的进攻高丽,多尔衮都是赚了不少。

    肥起来的多尔衮更希望加强自己的实力,虽然从蒙古得到不少马匹,但是无奈女真人口太少,有马没有人骑岂不是浪费。

    皇太极指责多尔衮携带汉军旗行动慢,多尔衮干脆提出给汉军旗配上马匹,他自己有一部分马,让皇太极在出一部分马。

    这样一来,汉军旗就变成了骑马步兵,既不耽误行军,又增强了实力。

    皇太极现在最缺的是人口,特别是这次高丽战役,鳌拜死后,正黄旗在高丽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导致战利品分配上多尔衮没少做手脚,分到两黄旗的青壮明显偏少。更新最快../ ../

    皇太极根据线人汇报,知道多尔衮正在悄悄的把高丽人编入汉军旗,然后从汉军旗把一些优秀的兵员抬籍入正白旗。

    通过这样的模式增加自己的兵力,既然多尔衮可以,那皇太极自己自然也可以这么干。

    所以皇太极迫切想要一部分汉军旗,消弱多尔衮的实力倒是其次,关键是要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次鳌拜去高丽,不仅自己死了,两黄旗因此也损失了八个牛录,不仅跟多尔衮的兵力对比又拉近了。

    跟其他各旗的兵力差距也没有那么明显了。

    称帝仅仅是落了个好听的名声,实际上皇太极对于建奴各旗的控制力反而下降了。

    建奴一直信奉的是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的理念,八王议政,实际上就像是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

    因为朱慈烺的参与,皇太极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所以八旗之间并没有形成皇太极想象的那种以两黄旗为尊的帝制。

    当然历史上,他做到了,巅峰的时候两黄旗兵力占据八旗近半,所以建奴的帝制才最终稳定下来。

    但是现在皇太极名为皇帝,但是大部分事情还是要跟各旗主商量着来。

章节目录

统计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怕起重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百八十九章建奴定策-统计大明李香君,统计大明,笔趣阁并收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