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要开放捕鲸朱慈烺又皱眉头了:“现在大明每年的捕鲸数量已经上升到了十万只了,如果继续增加,会不会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
吴启晨摇摇头:“应该不会,按照生态环境司和统计部的估算全球鲸的数量应该有两千万只,大明每年捕鲸十万只占据总群数量的百分之零点零五,并不会对总群数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而且随着西方机械工业的兴起,还有鲸油灯的推广,近几年欧罗巴的捕鲸业也初现繁荣,大明如果不抓等价格上升之后,自然由欧罗巴人填补这一块的空白,到时候他们无节制的滥捕才是真正的生态灾难。
再次目前大明远洋捕鱼业发展非常的迅速,鲸又是海洋的顶级掠食者,每一只鲸一年吃掉的鱼类足够养活上千人口。
通过捕鲸限制鲸鱼的数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缓海洋鱼类资源消耗速度。
这就相当于一次海洋生态系统的再平衡,不仅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好事。”
朱慈烺有些不满:“你这就有点强词夺理了吧!杀了更好?人家在海洋中又没有招惹你!”
吴启晨躬身:“陛下,按照大明远洋捕鱼的增长速度,海洋的生态平衡必然被打破,如果大明不大规模捕鲸。
大明的渔船也在捕鱼,海洋中的鲸也在捕食鱼类,那么鱼类消耗枯竭的速度就会加快,最后鲸鱼也会因为食物不足饿死。
想法大明有意识的消减鲸鱼等顶级掠食者的数量,这样就能促进海洋鱼类的保护,减缓他们的消耗速度,这给其它鲸和鱼类提高了生存几率。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大明合理的开放捕鲸业是有益无害的。
而且从目前的石油研究进度来看,最多十年的时间,大部分机械润滑油都将被石油替代,到时候大明就不必在海洋中索取那么多的鲸鱼。
到时候没有了需求,陛下再想保护完全可以禁止捕鲸,或者减少捕鲸,让鲸鱼的总群再缓慢恢复。”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么你们觉得每年开放捕杀多少合适?”
吴启晨躬身:“每年一百万只以内是比较合适的数字,十年的时间让海洋中的鲸的数量减半,随着海洋捕鱼的发展,这个数字最符合海洋的承载能力。”
朱慈烺摇摇头:“那要是欧罗巴这些年也开启大规模捕鲸怎么办?大明杀一半,他们在杀一半,那海上的鲸可就没有了!”
吴启晨抬头:“陛下,四年之后战争一旦开始,欧罗巴人恐怕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海洋捕鲸行业吧?
十年之后大明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海员进行大规模的捕鲸,这十年即捕鲸又锻炼了水手,何乐而不为。
等到战争结束,每年捕鲸多少,谁可以捕,那还不是大明说的算。”
朱慈烺想了想:“那么朱姬润那边怎么说?桂喜,去吧朱总管喊来。”
朱姬润来了之后,吴启晨又把开放捕鲸业的想法跟朱姬润说了一遍,朱姬润沉思了一会躬身:“回禀陛下,这个事情利大于弊。
现在皇明捕鲸这一块一年十万只,平均每只鲸能赚取一百两银子,这些大多都是依靠鲸油,鲸骨还有各种深加工获得。
而真正的捕捞这一块利润并没有那么肥厚,开放捕鲸之后,虽然皇明商号捕鲸这一块不能继续垄断,但是在深加工这一块皇明商号还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
再有就是卖装备,卖耗材这个又是一大笔收入,目前大明能捕鲸的船只有皇明商号有,鲸枪浮桶等等对应工具,捕捞技术分解技术储存技术等等这些也只有皇明商号有。
到时候皇明商号又能赚一笔。
再说了,即使开放了,皇明商号作为老手,捕鲸又不是停止,这根本没有减少皇明商号的收入,反而增长了一大截。
即使十年以后,鲸的数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程度,大明禁止其他人捕鲸皇明商号依旧可以继续更谈不到损害利益。
所以臣觉得这个没有问题,甚至可以鼓励。”
朱慈烺没有想到自己的担心竟然是多余的,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一直以来朱慈烺最怕的就是开放捕鲸影响皇明商号的收益,所以上次讨论过一次最后不了了之。
毕竟皇明商号紧紧依靠捕鲸这一块的收入就达到两三千万两白银,可不是个小事。
要是早知道开放捕鲸不仅不会亏钱还会大赚一笔,朱慈烺早就这么干了。
确实这个时候吴启晨提出开放捕鲸是最好的时机,一个是大明工业的需求增长,另一个是大明需要更多的海员海军,再有就是为了平衡海洋生态。
最后就是欧罗巴人就算反应过来想下手,等他们出手的时候大明已经占据主动,等到他们开始发力的时候战争又进行到关键时刻。
既然好处那么多朱慈烺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朱慈烺大手一挥:“那就拟定一个方案吧,但是要注意几点,不可滥杀,不可杀幼鲸,鲸鱼繁殖期也不要杀,同一个鲸群一次不可捕杀过半。
而一个鲸群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就不可继续捕杀,要给他们留下能生存繁衍的最低总群数量。”
鲸是哺乳动物,需要浮出海面换气的,一个鲸群如果捕鲸船想,可以杀光杀绝,正是因为鲸鱼需要浮出海面换气。
如果不加以限制,朱慈烺可以想到这些人为了钱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当然就算是限制,一些悲剧也不可避免,总有人做事不留后路不留余地。
吴启晨拱手:“计划好制定,但是怎么监督呢?是举报有奖?还是派驻监督员?还有惩罚怎么惩罚呢?”
朱慈烺想了想:“参考赏金猎人团制度吧,捕鲸船队派驻一个监督员,也要设立有奖监督,违反轻者罚钱,众则发往北疆荒岛。
这个也是为了限制数量做准备,即使开放捕鲸也不可滥捕,必须有完善的计划,每个捕鲸队捕杀多少,在哪里捕杀这些都要制定好计划,最大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吴启晨摇摇头:“应该不会,按照生态环境司和统计部的估算全球鲸的数量应该有两千万只,大明每年捕鲸十万只占据总群数量的百分之零点零五,并不会对总群数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而且随着西方机械工业的兴起,还有鲸油灯的推广,近几年欧罗巴的捕鲸业也初现繁荣,大明如果不抓等价格上升之后,自然由欧罗巴人填补这一块的空白,到时候他们无节制的滥捕才是真正的生态灾难。
再次目前大明远洋捕鱼业发展非常的迅速,鲸又是海洋的顶级掠食者,每一只鲸一年吃掉的鱼类足够养活上千人口。
通过捕鲸限制鲸鱼的数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缓海洋鱼类资源消耗速度。
这就相当于一次海洋生态系统的再平衡,不仅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好事。”
朱慈烺有些不满:“你这就有点强词夺理了吧!杀了更好?人家在海洋中又没有招惹你!”
吴启晨躬身:“陛下,按照大明远洋捕鱼的增长速度,海洋的生态平衡必然被打破,如果大明不大规模捕鲸。
大明的渔船也在捕鱼,海洋中的鲸也在捕食鱼类,那么鱼类消耗枯竭的速度就会加快,最后鲸鱼也会因为食物不足饿死。
想法大明有意识的消减鲸鱼等顶级掠食者的数量,这样就能促进海洋鱼类的保护,减缓他们的消耗速度,这给其它鲸和鱼类提高了生存几率。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大明合理的开放捕鲸业是有益无害的。
而且从目前的石油研究进度来看,最多十年的时间,大部分机械润滑油都将被石油替代,到时候大明就不必在海洋中索取那么多的鲸鱼。
到时候没有了需求,陛下再想保护完全可以禁止捕鲸,或者减少捕鲸,让鲸鱼的总群再缓慢恢复。”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么你们觉得每年开放捕杀多少合适?”
吴启晨躬身:“每年一百万只以内是比较合适的数字,十年的时间让海洋中的鲸的数量减半,随着海洋捕鱼的发展,这个数字最符合海洋的承载能力。”
朱慈烺摇摇头:“那要是欧罗巴这些年也开启大规模捕鲸怎么办?大明杀一半,他们在杀一半,那海上的鲸可就没有了!”
吴启晨抬头:“陛下,四年之后战争一旦开始,欧罗巴人恐怕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海洋捕鲸行业吧?
十年之后大明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海员进行大规模的捕鲸,这十年即捕鲸又锻炼了水手,何乐而不为。
等到战争结束,每年捕鲸多少,谁可以捕,那还不是大明说的算。”
朱慈烺想了想:“那么朱姬润那边怎么说?桂喜,去吧朱总管喊来。”
朱姬润来了之后,吴启晨又把开放捕鲸业的想法跟朱姬润说了一遍,朱姬润沉思了一会躬身:“回禀陛下,这个事情利大于弊。
现在皇明捕鲸这一块一年十万只,平均每只鲸能赚取一百两银子,这些大多都是依靠鲸油,鲸骨还有各种深加工获得。
而真正的捕捞这一块利润并没有那么肥厚,开放捕鲸之后,虽然皇明商号捕鲸这一块不能继续垄断,但是在深加工这一块皇明商号还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
再有就是卖装备,卖耗材这个又是一大笔收入,目前大明能捕鲸的船只有皇明商号有,鲸枪浮桶等等对应工具,捕捞技术分解技术储存技术等等这些也只有皇明商号有。
到时候皇明商号又能赚一笔。
再说了,即使开放了,皇明商号作为老手,捕鲸又不是停止,这根本没有减少皇明商号的收入,反而增长了一大截。
即使十年以后,鲸的数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程度,大明禁止其他人捕鲸皇明商号依旧可以继续更谈不到损害利益。
所以臣觉得这个没有问题,甚至可以鼓励。”
朱慈烺没有想到自己的担心竟然是多余的,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一直以来朱慈烺最怕的就是开放捕鲸影响皇明商号的收益,所以上次讨论过一次最后不了了之。
毕竟皇明商号紧紧依靠捕鲸这一块的收入就达到两三千万两白银,可不是个小事。
要是早知道开放捕鲸不仅不会亏钱还会大赚一笔,朱慈烺早就这么干了。
确实这个时候吴启晨提出开放捕鲸是最好的时机,一个是大明工业的需求增长,另一个是大明需要更多的海员海军,再有就是为了平衡海洋生态。
最后就是欧罗巴人就算反应过来想下手,等他们出手的时候大明已经占据主动,等到他们开始发力的时候战争又进行到关键时刻。
既然好处那么多朱慈烺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朱慈烺大手一挥:“那就拟定一个方案吧,但是要注意几点,不可滥杀,不可杀幼鲸,鲸鱼繁殖期也不要杀,同一个鲸群一次不可捕杀过半。
而一个鲸群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就不可继续捕杀,要给他们留下能生存繁衍的最低总群数量。”
鲸是哺乳动物,需要浮出海面换气的,一个鲸群如果捕鲸船想,可以杀光杀绝,正是因为鲸鱼需要浮出海面换气。
如果不加以限制,朱慈烺可以想到这些人为了钱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当然就算是限制,一些悲剧也不可避免,总有人做事不留后路不留余地。
吴启晨拱手:“计划好制定,但是怎么监督呢?是举报有奖?还是派驻监督员?还有惩罚怎么惩罚呢?”
朱慈烺想了想:“参考赏金猎人团制度吧,捕鲸船队派驻一个监督员,也要设立有奖监督,违反轻者罚钱,众则发往北疆荒岛。
这个也是为了限制数量做准备,即使开放捕鲸也不可滥捕,必须有完善的计划,每个捕鲸队捕杀多少,在哪里捕杀这些都要制定好计划,最大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