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刘弘明确表示,燕、赵两国要重新封以宗室为诸侯王,并要跟宗室长辈商谈决定具体人选后,朝臣百官便已经明白,此事,刘弘没打算‘民煮’。
不过对此,多数朝臣也只是暗道一声可惜,旋即有些不甘心似的旁敲侧击:齐王、代王入长安已逾月,按制,当回国了。
——凡事插一脚,不管有用没用,都说两句找点存在感,这也是官僚阶级共有的特性了。
听朝臣们提起这件事,刘弘才反应过来,不知不觉之间,自刘恒、刘襄二人于十一月初到长安,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
吕后驾崩于九月,到十月中旬,诛吕之事便已经尘埃落定。
不过在齐王刘襄自荥阳出发,赶往长安争夺皇位的时候,代王刘恒早已出现在长安城中了。
这么说来,刘恒大概在十月末便已抵达长安,刘襄则晚一些,大约于十一月初抵达长安。
汉制:诸侯王三年一朝长安,除此之外,无诏不得擅离封地,违者以谋逆论处。
通常情况下,汉室的诸侯王除非与皇帝十分亲密,每隔一年半载就收到传召,否则,就只有诸如太后寿辰、太后驾崩、皇帝寿辰、皇帝驾崩,以及每三年一次的例行朝长安,才能从封国来一趟长安。
并且,诸侯王在长安停留的时间,也有着明确的期限:一个月。
通常情况下,在诸侯王来到长安第二十五天左右,朝臣们就会隐晦的提醒皇帝:应该命令该诸侯王回国了。
如果满一个月之后,那个诸侯王依旧没有识相的自请回国,那百官就会十分严肃的弹劾其‘眷恋不去’‘似有不轨’!
历史上,景帝登基之后,太后窦漪房便经常以思念幼子为由,令景帝召梁王刘武朝长安,一留就是小半年。
是时,对窥伺大位的胞弟刘武,景帝便时常派晁错出头,弹劾其‘眷恋不去’‘有违祖制’,然后自己再跳出来唱红脸:太后思之心切,慰留梁王。
而刘恒、刘襄这次滞留长安,则算是少有的特殊情况了——二人此次‘朝’长安,原本是来做皇帝的···
最终皇帝没做成,正主刘弘还全须全尾回到未央宫,二人的处境顿时就尴尬无比了。
刘襄还好一些,起码是竞争失败者;作为曾经的‘成功者’,在百官眼里,刘恒的处境无疑十分尴尬。
而对于刘恒此次入长安的性质,虽然刘弘私自定义为‘朝供’,但拿不准刘弘态度百官,自然是不敢主动提及诸侯王就国之事,以免被刘恒牵连。
不过在今天,刘弘毫无疑虑的提出燕、赵之地需要新的诸侯王镇压,并且要向宗室长辈请教具体人选之后,百官也明白了刘弘地态度。
——高皇帝刘邦诸子,如今尚存于世的,仅代王、淮南王而已!
刘弘口中的‘宗室长者’,无疑就是还活着的高帝诸子中,年纪最大的代王刘恒。
想了想,刘弘还是决定慰留刘恒一段时间——这次事件,将来必定会载入史册;而刘恒的历史地位,将取决于刘弘的举措。
对于刘襄将来可能会被太史公写成‘窥伺大宝’的齐哀王,刘弘表示爱咋咋地;但刘恒,刘弘却不能放任其背负‘窥伺大宝’的罪名。
如果朝臣刚一提出:该让代王、齐王就国,刘弘后脚就答应,那与齐王刘襄同一时间离开长安的刘恒,将不可避免的被朝臣视作‘齐王一流’。
而刘弘的目的,则是要让刘恒这次朝长安,变成‘刘弘传召’的性质。
所以,无论是出于‘传召’的角度慰留一番,还是为了让刘恒和刘襄错开回国的时间,刘弘都要让刘恒比刘襄晚一些离开长安。
“诸卿所言有理。”
言罢,刘弘便稍正面色,将目光撒向周勃身后:“宗正卿。”
片刻之前还以奉常的身份出班,接下刘弘交代的草拟诏书任务的奉常刘不疑应声出班:“臣在。”
见刘不疑面色如常的出班应诺,再看看朝臣满是别扭的脸色,刘弘心中顿时涌上后世的一句流行语: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轻咳两声,将刘不疑同时担任两个九卿的事暗自记下,刘弘郑重交代道:“拟诏:齐王奉朕诏谕,领兵助太尉平吕氏逆贼之乱,今事毕,其令就国。”
“至于代王···”
说着,刘弘装出一副略有些羞愧的面色,淡笑着对殿内忠臣道:“代王,乃朕久不相见,思念宗伯,于冬十一月诏朝长安。”
“代王滞留长安虽已逾月,然朕仍不舍代王甚矣。”
言罢,刘弘整了整面色,拱手对殿内微微一拜:“朕年幼,欲多留代王数日,以述叔侄之谊;稍逾祖宗制度,望诸公莫怪···”
看着刘弘果真如寻常少年般,一副侄子思念叔伯,为了留刘恒多待些时日,不惜和蔼的向百官告罪的模样,百官们无不觉得如沐春风,阴郁多日的情绪也豁然开朗!
——天见可怜!
自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哪位有这么和蔼可亲,对朝中百官如此客气过?
太祖刘邦自不用说,其尚在时,就连留侯张良,都要为了避免刘邦怀疑其‘胸怀壮志’,而时常装出一副腿脚不便的模样。
开国第一侯萧何,更是不惜自污名声,才得以保全自身。
其后的孝惠皇帝,虽然被朝臣私底下称为‘仁弱’之君,但孝惠的仁弱,也仅限于其对丞相曹参一人而已。
如果真让惠帝撑到曹参死的那一天,那指不定朝中百官,会被‘仁弱’的刘盈压迫成什么样!
再往后···
能说出‘吾未壮,壮即有变’的前少帝刘恭,能是个温顺和善的主?
人家十岁不到,就敢指着吕后的鼻子,威胁‘长大就弄死你’了!
至于过去八年,‘代为掌权’的吕后,亦或是吕氏外戚子侄,那也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吕氏心腹审食其,甚至陈平、周勃等人,在诛吕之事之前,都只是吕氏的哈巴狗而已。
就更别提在那种状况下,连充当背景板,都有些分量不足的朝臣百官了。
如今,刘弘却亲切的为慰留代王的事,请求百官理解?
这绝对是有汉以来,头一个从尊严层面,尊重朝臣百官的重大事件!
一时间,百官纷纷老怀大慰的低下头颅,向御阶上的刘弘深深一拜:“陛下言重···”
看着这一切,陈平本就不甚愉悦的面色更黑了些。
——自此,朝中百官也不再是铁板一块;丞相陈平,已是无力掌控朝局了···()
(
不过对此,多数朝臣也只是暗道一声可惜,旋即有些不甘心似的旁敲侧击:齐王、代王入长安已逾月,按制,当回国了。
——凡事插一脚,不管有用没用,都说两句找点存在感,这也是官僚阶级共有的特性了。
听朝臣们提起这件事,刘弘才反应过来,不知不觉之间,自刘恒、刘襄二人于十一月初到长安,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
吕后驾崩于九月,到十月中旬,诛吕之事便已经尘埃落定。
不过在齐王刘襄自荥阳出发,赶往长安争夺皇位的时候,代王刘恒早已出现在长安城中了。
这么说来,刘恒大概在十月末便已抵达长安,刘襄则晚一些,大约于十一月初抵达长安。
汉制:诸侯王三年一朝长安,除此之外,无诏不得擅离封地,违者以谋逆论处。
通常情况下,汉室的诸侯王除非与皇帝十分亲密,每隔一年半载就收到传召,否则,就只有诸如太后寿辰、太后驾崩、皇帝寿辰、皇帝驾崩,以及每三年一次的例行朝长安,才能从封国来一趟长安。
并且,诸侯王在长安停留的时间,也有着明确的期限:一个月。
通常情况下,在诸侯王来到长安第二十五天左右,朝臣们就会隐晦的提醒皇帝:应该命令该诸侯王回国了。
如果满一个月之后,那个诸侯王依旧没有识相的自请回国,那百官就会十分严肃的弹劾其‘眷恋不去’‘似有不轨’!
历史上,景帝登基之后,太后窦漪房便经常以思念幼子为由,令景帝召梁王刘武朝长安,一留就是小半年。
是时,对窥伺大位的胞弟刘武,景帝便时常派晁错出头,弹劾其‘眷恋不去’‘有违祖制’,然后自己再跳出来唱红脸:太后思之心切,慰留梁王。
而刘恒、刘襄这次滞留长安,则算是少有的特殊情况了——二人此次‘朝’长安,原本是来做皇帝的···
最终皇帝没做成,正主刘弘还全须全尾回到未央宫,二人的处境顿时就尴尬无比了。
刘襄还好一些,起码是竞争失败者;作为曾经的‘成功者’,在百官眼里,刘恒的处境无疑十分尴尬。
而对于刘恒此次入长安的性质,虽然刘弘私自定义为‘朝供’,但拿不准刘弘态度百官,自然是不敢主动提及诸侯王就国之事,以免被刘恒牵连。
不过在今天,刘弘毫无疑虑的提出燕、赵之地需要新的诸侯王镇压,并且要向宗室长辈请教具体人选之后,百官也明白了刘弘地态度。
——高皇帝刘邦诸子,如今尚存于世的,仅代王、淮南王而已!
刘弘口中的‘宗室长者’,无疑就是还活着的高帝诸子中,年纪最大的代王刘恒。
想了想,刘弘还是决定慰留刘恒一段时间——这次事件,将来必定会载入史册;而刘恒的历史地位,将取决于刘弘的举措。
对于刘襄将来可能会被太史公写成‘窥伺大宝’的齐哀王,刘弘表示爱咋咋地;但刘恒,刘弘却不能放任其背负‘窥伺大宝’的罪名。
如果朝臣刚一提出:该让代王、齐王就国,刘弘后脚就答应,那与齐王刘襄同一时间离开长安的刘恒,将不可避免的被朝臣视作‘齐王一流’。
而刘弘的目的,则是要让刘恒这次朝长安,变成‘刘弘传召’的性质。
所以,无论是出于‘传召’的角度慰留一番,还是为了让刘恒和刘襄错开回国的时间,刘弘都要让刘恒比刘襄晚一些离开长安。
“诸卿所言有理。”
言罢,刘弘便稍正面色,将目光撒向周勃身后:“宗正卿。”
片刻之前还以奉常的身份出班,接下刘弘交代的草拟诏书任务的奉常刘不疑应声出班:“臣在。”
见刘不疑面色如常的出班应诺,再看看朝臣满是别扭的脸色,刘弘心中顿时涌上后世的一句流行语: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轻咳两声,将刘不疑同时担任两个九卿的事暗自记下,刘弘郑重交代道:“拟诏:齐王奉朕诏谕,领兵助太尉平吕氏逆贼之乱,今事毕,其令就国。”
“至于代王···”
说着,刘弘装出一副略有些羞愧的面色,淡笑着对殿内忠臣道:“代王,乃朕久不相见,思念宗伯,于冬十一月诏朝长安。”
“代王滞留长安虽已逾月,然朕仍不舍代王甚矣。”
言罢,刘弘整了整面色,拱手对殿内微微一拜:“朕年幼,欲多留代王数日,以述叔侄之谊;稍逾祖宗制度,望诸公莫怪···”
看着刘弘果真如寻常少年般,一副侄子思念叔伯,为了留刘恒多待些时日,不惜和蔼的向百官告罪的模样,百官们无不觉得如沐春风,阴郁多日的情绪也豁然开朗!
——天见可怜!
自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哪位有这么和蔼可亲,对朝中百官如此客气过?
太祖刘邦自不用说,其尚在时,就连留侯张良,都要为了避免刘邦怀疑其‘胸怀壮志’,而时常装出一副腿脚不便的模样。
开国第一侯萧何,更是不惜自污名声,才得以保全自身。
其后的孝惠皇帝,虽然被朝臣私底下称为‘仁弱’之君,但孝惠的仁弱,也仅限于其对丞相曹参一人而已。
如果真让惠帝撑到曹参死的那一天,那指不定朝中百官,会被‘仁弱’的刘盈压迫成什么样!
再往后···
能说出‘吾未壮,壮即有变’的前少帝刘恭,能是个温顺和善的主?
人家十岁不到,就敢指着吕后的鼻子,威胁‘长大就弄死你’了!
至于过去八年,‘代为掌权’的吕后,亦或是吕氏外戚子侄,那也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吕氏心腹审食其,甚至陈平、周勃等人,在诛吕之事之前,都只是吕氏的哈巴狗而已。
就更别提在那种状况下,连充当背景板,都有些分量不足的朝臣百官了。
如今,刘弘却亲切的为慰留代王的事,请求百官理解?
这绝对是有汉以来,头一个从尊严层面,尊重朝臣百官的重大事件!
一时间,百官纷纷老怀大慰的低下头颅,向御阶上的刘弘深深一拜:“陛下言重···”
看着这一切,陈平本就不甚愉悦的面色更黑了些。
——自此,朝中百官也不再是铁板一块;丞相陈平,已是无力掌控朝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