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二章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末之大国崛起txt小说网
第五六二章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末之大国崛起txt小说网-我在明末有套房-笔趣阁
我在明末有套房
作者:tx程志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在明末有套房》来源:..>..
第五六二章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虽然说全家军的装备在这个时代是最先进的,可问题是,越是先进的装备,越需要将领综合能力。
在冷兵器时代,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因素其实非常简单,管好将士们的吃和穿,基本上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都不会太差。哪怕是一个字不认识的大老粗,也可以带着兵马打胜仗。
可是,进入热兵器时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部队的编制不一样,行动方式也不一样,后勤补给更是重中之重,即使顽强如一战、二战时间的德军,大规模大兵团作战,部队的补给是相当困难的,就算如此,一旦部队陷入弹尽粮绝,那也只有投降一条路。
现在全家军的普遍问题是,将领们的素质不高,特别是像马应虎、陈永顺等等,让他们管理一个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师,难度更大。
就算全旭想任人唯亲,关键是他也没有亲可以唯。
华安最终被全旭踹了一脚,这事就算揭过去了。
杨延栋走后。
袁宗第愤愤的道:“就这么算了吗?”
“要不然呢?”
全旭望着袁宗第道:“难道让我砍了你们的头,才算满意?”
“我们全家军军纪岂能儿戏?”
袁宗第道:“如果是我麾下的人马出现这样的失误,我……我……”
“这是海战,不是陆战!”
全旭摆摆手道:“这事到此为止,我总感觉郑芝龙这货没憋好屁,好小点,估计他还会有歪招!”
就在全家军在杭州湾痛歼日本自杀船的时候,京城之中,崇祯皇帝也接到了蒙古受了雪灾,数十万人南下的消息。
提起蒙古人南下,京城又戒严了。
当年英宗时土木堡惨败,瓦刺铁骑直逼京城;嘉靖时朝纲不振,俺答汗破边而入围了京城;崇祯二年建奴破边而入,将北京团团围住。
北京人都有些纳闷,曾几何时,作为帝国中枢的北京成了那些野蛮人的游乐场,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了?
尤其是蒙古人,一直逼到张家口附近,一个不留意就打到北京城下了,在蒙古人的兵锋之下,可以想象北京人这两百年过得有多郁闷!大家做梦都盼着边军争气一点,打个大胜仗,把蒙古人赶远点,好让他们过几天安生日子!
好在现在的局势有些好转,天雄军不是怂包,经过全旭从日本缴获的银子,崇祯的内库终于有了余钱。
好歹是给天雄军扩充了四千骑兵,外加六千火铳手,其中两千余支火铳是从辽东购买的,全旭也没有赚钱,成本价卖给卢象升的。
不过问,这次抵抗蒙古南下大军的重任,就落在了卢象升的身上。
在这个关头,温体仁有些紧张。
他并不是紧张京城的安危,而是紧张自己的地位。
全旭倒是不担心,全旭是武臣出身,这辈子没有希望入阁拜相,他最多可以割据一方,现在全旭的势力太大,他温体仁也不管了。
有能耐全旭扯旗造反,兵临城下,到时候,哭的是崇祯而不是他。
痛歼高迎祥以后,卢象升一时无两,隐隐有压倒他的势头了!仅凭大破三十四万流寇这一骇人的战绩,卢象升便有资格问鼎首辅宝座,如果他更进一步,打退了蒙古南下大军,他温某人就算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继续赖在这个位置。
看这势头,天雄军打退蒙古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有这样的战功在手,卢象升看中哪个位置,大家都只有靠边站的份,包括他这个首辅!
除非他能干出更加伟大的事业来!
然而问题是,他知道自己的斤两,论权谋,论党争,那是一把好手,当上首辅以后始终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位置,这便是明证。
但是论治国安邦,那是完全不及格。没办法,在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批牛人去世之后,大明就再也没有出过真正的治国能臣了,像万历朝的王锡爵、申时行也只是和稀泥的高手,论治国成就跟张居正那一批人相比差得太远了。
倒不是大明的文官集体智商退化了,实在是嘉靖之后党争愈演愈烈,所有人爬上高位之后都是拼尽全力保住自己的位置,将竞争对手踩死,没能爬上去的则挖空心思要将上面那个人掀翻好让自己上位,如此形势,还有谁有心思去干实事?
他是这个体制内的人,自然也无法例外,光是应付党争就颇为吃力了,想让他干出伟大的事业来,还不如掐死他让他重新投胎求学,再找个好老师学习治世的本事好些!
其实,这就是文官制度的弊端。
西方号称民主的英国,在二战期间一样在相互扯皮,相互攻讦,要不然,英国也不会陨落那么迅速。
真以为二战是把英国打穷的?如果英国没有严重的内耗,德国打不了那么久,网文圈里都说二战期间,德国黑科技层出不穷。其实英国的黑科技才是更牛逼的。
比如说,1935年的雷达,梅林液冷发动机,二战最强战斗机心脏,“机载雪茄”“铝箔干扰”英国人首创机载干扰器,开启了电子战大幕。
英国的红外探测和夜视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粘性反坦克手雷、折叠军用摩托等武器让其他国家只有艳羡的份。此外,英国还开发出了雷达和雷达架束制地空导弹。此外,英国还启动了核武器研发项目,只是后来由于安全因素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合并。如果没有英国提供的技术资料,美国不会那么快就研发出核武器。
那当然,英国的内耗也是相当严重,官僚主义对于新武器和新装备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在产能方面吃了大亏。
温体仁有些郁闷,留在这暮气沉沉的京城,天天跟一帮面和心不和的同僚扯皮兼扯淡,那得少活十年。
崇祯似乎看到了温体仁在走神,就关切的问道:“温爱卿有心事?”
温体仁定了定神,行礼告罪:“老臣走神了,有罪,有罪!”
崇祯笑着道:“爱卿为国事日夜操劳,疲倦之极,偶尔走神也是情理之中,无罪,无罪。”
“陛下皇恩浩荡,三军将士感恩戴德,奋力死战,这些蒙古南下,定能捷报频传!”
温体仁望着崇祯。
崇祯叹了口气道:“朕也希望卢爱卿能击退蒙古鞑子,但是,他兵力不足,加上他在边关的经营尚浅,只怕难以确保万全!”
温体仁听到这话心中狂喜:“兵力不足,可以从关宁军抽调嘛。依臣之见,关宁军拥有十几万精兵强将,抽调两三万人到宣大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老臣认为,关宁军肯定很乐意参与这一战的!”
崇祯不禁有些心动:“只是…只是关宁军要防建奴,抽得出这么多兵吗?”
温体仁道:“建奴在广宁之战中损失惨重,战力大减,几年之内都没有能力威胁关宁防线了,抽两三万人出来又有何难?”
崇祯沉吟半晌:“爱卿言之有理,这样吧,爱卿跟熊尚书、祖少傅他们商量一下,拿个章程出来,朕再派人去询问一下卢爱卿的意见,如果祖少傅愿意出兵,而卢爱卿又真的需要关宁军顶上去,就调三万关宁军过去!”
温体仁面有喜色:“微臣遵旨!”
温体仁提出调关宁军到卢象升手底下听命,自然不会安什么好心,谁都知道关宁军有个卖队友的老习惯,最是在节骨眼上扔下友军撤退,而后金也非常默契的不去追击,而是集中全力将被他们扔下的友军吃掉。
川军、戚家军这些劲旅就是这样被他们坑死的,这么一支卖队友卖出了风格,卖出了特色的坑爹军团跑到战云密布的大同去,不捅出个大篓子来才叫怪事!
他也知道这样做很可能会让数以万计的明军将士葬身草原,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卢象升的风头实在太劲,不想办法打击一下他的,给他使点绊,他温某人的位置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这件事说做就做,结果,尽管有孙承宗阻止,奈何他寡不敌众,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孙承宗被少数了。
这下关宁军相当积极,还没有等到卢象升同意,祖大寿的求战奏折就到了京城,祖大寿也学习了全旭。
现在全旭已经更改了大明的武官传统,所有武将上奏折,开门见山,直接有事说事,没事也不瞎扯淡。
祖大寿的态度非常好,直接告诉崇祯,关宁军三厉兵秣马,兵强马壮,祖大寿忠心耿耿,听闻蒙古南下,决心为圣上分忧,要带数千虎贲之师进入宣大御敌,还望陛下恩准。
看到这个奏折,崇祯再三确认,这尼玛简直就是全旭上奏折的模版,只是署名不一样而已,把关宁军的祖大寿的名字去掉,他还以为这是全旭上的奏折。
关宁军怎么转性了?
以前的时候,朝廷要用关宁军,他们都会百般推诿,实在推不掉的时候,拿几千名弱兵意思意思。
这位倒好,主动请战。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第五六二章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虽然说全家军的装备在这个时代是最先进的,可问题是,越是先进的装备,越需要将领综合能力。
在冷兵器时代,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因素其实非常简单,管好将士们的吃和穿,基本上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都不会太差。哪怕是一个字不认识的大老粗,也可以带着兵马打胜仗。
可是,进入热兵器时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部队的编制不一样,行动方式也不一样,后勤补给更是重中之重,即使顽强如一战、二战时间的德军,大规模大兵团作战,部队的补给是相当困难的,就算如此,一旦部队陷入弹尽粮绝,那也只有投降一条路。
现在全家军的普遍问题是,将领们的素质不高,特别是像马应虎、陈永顺等等,让他们管理一个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师,难度更大。
就算全旭想任人唯亲,关键是他也没有亲可以唯。
华安最终被全旭踹了一脚,这事就算揭过去了。
杨延栋走后。
袁宗第愤愤的道:“就这么算了吗?”
“要不然呢?”
全旭望着袁宗第道:“难道让我砍了你们的头,才算满意?”
“我们全家军军纪岂能儿戏?”
袁宗第道:“如果是我麾下的人马出现这样的失误,我……我……”
“这是海战,不是陆战!”
全旭摆摆手道:“这事到此为止,我总感觉郑芝龙这货没憋好屁,好小点,估计他还会有歪招!”
就在全家军在杭州湾痛歼日本自杀船的时候,京城之中,崇祯皇帝也接到了蒙古受了雪灾,数十万人南下的消息。
提起蒙古人南下,京城又戒严了。
当年英宗时土木堡惨败,瓦刺铁骑直逼京城;嘉靖时朝纲不振,俺答汗破边而入围了京城;崇祯二年建奴破边而入,将北京团团围住。
北京人都有些纳闷,曾几何时,作为帝国中枢的北京成了那些野蛮人的游乐场,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了?
尤其是蒙古人,一直逼到张家口附近,一个不留意就打到北京城下了,在蒙古人的兵锋之下,可以想象北京人这两百年过得有多郁闷!大家做梦都盼着边军争气一点,打个大胜仗,把蒙古人赶远点,好让他们过几天安生日子!
好在现在的局势有些好转,天雄军不是怂包,经过全旭从日本缴获的银子,崇祯的内库终于有了余钱。
好歹是给天雄军扩充了四千骑兵,外加六千火铳手,其中两千余支火铳是从辽东购买的,全旭也没有赚钱,成本价卖给卢象升的。
不过问,这次抵抗蒙古南下大军的重任,就落在了卢象升的身上。
在这个关头,温体仁有些紧张。
他并不是紧张京城的安危,而是紧张自己的地位。
全旭倒是不担心,全旭是武臣出身,这辈子没有希望入阁拜相,他最多可以割据一方,现在全旭的势力太大,他温体仁也不管了。
有能耐全旭扯旗造反,兵临城下,到时候,哭的是崇祯而不是他。
痛歼高迎祥以后,卢象升一时无两,隐隐有压倒他的势头了!仅凭大破三十四万流寇这一骇人的战绩,卢象升便有资格问鼎首辅宝座,如果他更进一步,打退了蒙古南下大军,他温某人就算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继续赖在这个位置。
看这势头,天雄军打退蒙古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有这样的战功在手,卢象升看中哪个位置,大家都只有靠边站的份,包括他这个首辅!
除非他能干出更加伟大的事业来!
然而问题是,他知道自己的斤两,论权谋,论党争,那是一把好手,当上首辅以后始终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位置,这便是明证。
但是论治国安邦,那是完全不及格。没办法,在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批牛人去世之后,大明就再也没有出过真正的治国能臣了,像万历朝的王锡爵、申时行也只是和稀泥的高手,论治国成就跟张居正那一批人相比差得太远了。
倒不是大明的文官集体智商退化了,实在是嘉靖之后党争愈演愈烈,所有人爬上高位之后都是拼尽全力保住自己的位置,将竞争对手踩死,没能爬上去的则挖空心思要将上面那个人掀翻好让自己上位,如此形势,还有谁有心思去干实事?
他是这个体制内的人,自然也无法例外,光是应付党争就颇为吃力了,想让他干出伟大的事业来,还不如掐死他让他重新投胎求学,再找个好老师学习治世的本事好些!
其实,这就是文官制度的弊端。
西方号称民主的英国,在二战期间一样在相互扯皮,相互攻讦,要不然,英国也不会陨落那么迅速。
真以为二战是把英国打穷的?如果英国没有严重的内耗,德国打不了那么久,网文圈里都说二战期间,德国黑科技层出不穷。其实英国的黑科技才是更牛逼的。
比如说,1935年的雷达,梅林液冷发动机,二战最强战斗机心脏,“机载雪茄”“铝箔干扰”英国人首创机载干扰器,开启了电子战大幕。
英国的红外探测和夜视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粘性反坦克手雷、折叠军用摩托等武器让其他国家只有艳羡的份。此外,英国还开发出了雷达和雷达架束制地空导弹。此外,英国还启动了核武器研发项目,只是后来由于安全因素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合并。如果没有英国提供的技术资料,美国不会那么快就研发出核武器。
那当然,英国的内耗也是相当严重,官僚主义对于新武器和新装备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在产能方面吃了大亏。
温体仁有些郁闷,留在这暮气沉沉的京城,天天跟一帮面和心不和的同僚扯皮兼扯淡,那得少活十年。
崇祯似乎看到了温体仁在走神,就关切的问道:“温爱卿有心事?”
温体仁定了定神,行礼告罪:“老臣走神了,有罪,有罪!”
崇祯笑着道:“爱卿为国事日夜操劳,疲倦之极,偶尔走神也是情理之中,无罪,无罪。”
“陛下皇恩浩荡,三军将士感恩戴德,奋力死战,这些蒙古南下,定能捷报频传!”
温体仁望着崇祯。
崇祯叹了口气道:“朕也希望卢爱卿能击退蒙古鞑子,但是,他兵力不足,加上他在边关的经营尚浅,只怕难以确保万全!”
温体仁听到这话心中狂喜:“兵力不足,可以从关宁军抽调嘛。依臣之见,关宁军拥有十几万精兵强将,抽调两三万人到宣大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老臣认为,关宁军肯定很乐意参与这一战的!”
崇祯不禁有些心动:“只是…只是关宁军要防建奴,抽得出这么多兵吗?”
温体仁道:“建奴在广宁之战中损失惨重,战力大减,几年之内都没有能力威胁关宁防线了,抽两三万人出来又有何难?”
崇祯沉吟半晌:“爱卿言之有理,这样吧,爱卿跟熊尚书、祖少傅他们商量一下,拿个章程出来,朕再派人去询问一下卢爱卿的意见,如果祖少傅愿意出兵,而卢爱卿又真的需要关宁军顶上去,就调三万关宁军过去!”
温体仁面有喜色:“微臣遵旨!”
温体仁提出调关宁军到卢象升手底下听命,自然不会安什么好心,谁都知道关宁军有个卖队友的老习惯,最是在节骨眼上扔下友军撤退,而后金也非常默契的不去追击,而是集中全力将被他们扔下的友军吃掉。
川军、戚家军这些劲旅就是这样被他们坑死的,这么一支卖队友卖出了风格,卖出了特色的坑爹军团跑到战云密布的大同去,不捅出个大篓子来才叫怪事!
他也知道这样做很可能会让数以万计的明军将士葬身草原,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卢象升的风头实在太劲,不想办法打击一下他的,给他使点绊,他温某人的位置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这件事说做就做,结果,尽管有孙承宗阻止,奈何他寡不敌众,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孙承宗被少数了。
这下关宁军相当积极,还没有等到卢象升同意,祖大寿的求战奏折就到了京城,祖大寿也学习了全旭。
现在全旭已经更改了大明的武官传统,所有武将上奏折,开门见山,直接有事说事,没事也不瞎扯淡。
祖大寿的态度非常好,直接告诉崇祯,关宁军三厉兵秣马,兵强马壮,祖大寿忠心耿耿,听闻蒙古南下,决心为圣上分忧,要带数千虎贲之师进入宣大御敌,还望陛下恩准。
看到这个奏折,崇祯再三确认,这尼玛简直就是全旭上奏折的模版,只是署名不一样而已,把关宁军的祖大寿的名字去掉,他还以为这是全旭上的奏折。
关宁军怎么转性了?
以前的时候,朝廷要用关宁军,他们都会百般推诿,实在推不掉的时候,拿几千名弱兵意思意思。
这位倒好,主动请战。太阳从西边出来了?